雪梅教案
發表時間:2025-05-22雪梅教案(模板十三篇)。
雪梅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詩中“硯、冕、乾、坤”這樣四個生字,理解“墨梅、洗硯池、淡墨痕、好顏色、清氣、滿乾坤”等詞。
2、能借助工具書自己解釋王冕的《墨梅》,體會詩中梅的特點和品性。
3、能聯系詩人的生平,感受詩人借詠梅來表達自己品格高潔、孤傲的胸襟。
重點能借助工具書自己解釋王冕的《墨梅》,體會詩中梅的特點和品性。
難點感受詩人借詠梅來表達自己品格高潔、孤傲的胸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梅花歷來是詩人們吟誦的對象。一二年級時,我們讀王安石的《梅花》(齊讀)五年級時我們讀《雪梅》(齊背)這節課,我們讀的是元朝畫家、詩人王冕的《墨梅》,說到王冕,他還是我們家鄉人呢?(學生補充注釋處的內容)
你對這個詩題“墨梅”是怎么理解的?
王冕一生愛好梅花,種梅、詠梅又工畫梅。他曾在自己隱居的居所旁種梅千株,稱為“梅花屋”。而說到“墨梅”,這里還有一個故事呢,北宋時候,有一位叫仲仁的人,又名華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紙上而得到啟發,創作了用濃濃淡淡的墨水暈染而成的所謂墨梅。所以“墨梅”其實就是用水墨畫成的梅花。
王冕畫過許多幅墨梅,畫家不僅喜歡畫畫,還喜歡在畫面空白處題上一首詩,幾句話,以留下當時的心情感受。今天我們要讀的這首詩就是王冕留在其中的一幅墨梅畫的詩。
二、初讀古詩,讀準古詩。
1、齊讀,讀準確。
2、指讀,讀準確。
3、再讀,讀出節奏來。
4、讀出平仄變化來。
我家——洗硯池——頭——樹,
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顏——色,
只留——清——氣滿乾——坤——
三、解釋古詩。
1、王冕畫中的這株梅花長在哪里?
2、為何把池子稱為“洗硯池”呢?(補充:寫字、畫畫后洗筆洗硯的池子。王羲之有“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這里化用這個典故。)
3、讀著這首詩,想著畫中的梅花,你看到這株梅花了嗎?喜歡這株梅花嗎?
4、交流,在交流中理解古詩:
“朵朵花開淡墨痕”
花開時那花兒的顏色(不濃艷),就像(用含著許多水的墨汁點染上去)一樣。既沒有(桃花那樣嬌艷),也沒有(杏花那樣如霞般粉紅)。[可讓學生填寫。]
朗讀表現花開色淡如墨痕的樣子。
“只留清氣滿乾坤”
理解“乾坤”(“乾”即天,“坤”即地,“乾坤”即天地)
想象你此刻身在何處,聞到那香氣了嗎?(在對話中體會“滿乾坤”中無處沒有,無人不知的意蘊。)可這樣設置對話:你現在站在小溪頭,鼻翼間卻有香氣飄逸;你現在來到了林間,那香氣依然追隨。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間依然還有那梅花的香味在縈繞。無論何時,無論何處,每個人都能聞到那梅花的香味。
朗讀,表現梅花的香氣到處都是的情景。
我想問問大家,你聞到的是怎樣的梅香?(在交流中理解“清氣”,聯系其他植物的香,如桂花、梔子花的香,比較體會其中那種淡淡的、幽幽的、靜靜的特點,并能用“清”來組詞,如“清幽、清淡、清雅”等來形容梅香。)
這種梅香,在王安石的詩中用另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暗香”(讀王安石的《梅花》)
朗讀表現梅香清雅的特點。
小結:這梅,色淡、氣清。
“不要人夸好顏色”
知道句中的“顏色”指梅花的色彩。
體會梅花品格的高貴、高潔,不在意別人的夸耀,更不需要別人的奉承。
5、朗讀,讀出梅花的特點,讀出自己對梅花的喜愛。
6、背誦古詩。
四、深入體會詩意。
1、王冕為何如此喜歡梅花呢?為何種梅三千株,還自稱為“梅花屋主”?讀了這首詩,你知道原因了嗎?
2、交流,知道王冕喜歡的是梅的高潔、清雅,不計名利的品格。
3、補充王冕的生平資料。(詳見附件)
4、讀著這些王冕的生平簡介,你是否對王冕,對這墨梅有了更深的體會?
5、交流,在交流中抓住其中的“淡”與“清”,知道其中有“淡泊”“清高”之意。
6、所以同學們,王冕寫《墨梅》這首詩,僅僅是為了表現梅花的淡雅高潔的品性嗎?(不是的,他更是為了通過這首詩來表述自己的胸懷,他也如梅花那般品性高潔、表露了自己不逐名追利、孤芳自賞的性格。)
7、這首詩講述的其實是自己的志趣,志向。這就是“詩言志”。
8、讓我們再來朗讀這首詩,讀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貴品性來。
五、布置作業:
默寫古詩。
寫一段評價梅花或王冕的話。
雪梅教案 篇2
梅花和雪花都認為各自占盡了春色,誰也不肯服輸。文人騷客難以評論高下,只得擱筆好好思量。
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
雪梅教案 篇3
1、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宋·李清照《孤雁兒·世人作梅詩》
2、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清·鄭板橋《山中雪后》
3、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宋·曾幾《三衢道中》
4、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宋·杜耒《寒夜》
5、風吹梅蕊鬧,雨細杏花香——宋·晏幾道《臨江仙·淺淺余寒春半》
6、游子春衫已試單,桃花飛盡野梅酸——宋·吳濤《絕句》
7、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唐·李隆基《端午》
8、早梅發高樹,迥映楚天碧——唐·柳宗元《早梅》
9、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梅花月滿天——明·唐寅《把酒對月歌》
10、指冷玉笙寒,吹徹小梅春透——宋·秦觀《如夢令·春景》
雪梅教案 篇4
這首詩是元代詩人、書畫家王冕的作品。作者擅長畫梅,也喜愛詠梅。本詩正是他的一首題畫詩。詩人借墨梅為喻,在高潔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視流俗、貞節自守的高尚情操。
在學習這首古詩時,我注重讓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了解詩人及生活的背景,理解詩的題目,掌握題目中的關鍵字詞,學習詩句時抓字眼,明詩意,想象詩的意境,感悟詩歌表達的情感。
掌握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感覺上古詩的時候,要抓住詩眼來教學,這樣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如《墨梅》中的淡墨痕的“淡”字傳神地表達出了梅花沒有華麗的外表,很樸素,很簡單的特點?!皾M”字傳神地寫出了梅花香氣四溢,灑遍四野的特點。抓住這“一淡一滿”可以較輕松地讓學生感受到梅花淡淡地生活在四野,但是梅花的貢獻卻是多么巨大的,它把自己的香味默默地帶給人間。
這不正是作者志向的寫照嗎,雖然沒有華麗的“外衣”,沒有高 官厚祿,沒有加官進爵,但是作者不忘做人的原則——默默地把“香氣”帶給人們,把“清氣”留在人間。
抓住詩眼——“點一而破萬”。這就是它的妙處!
雪梅教案 篇5
秋思
李白〔唐代〕
燕支黃葉落,妾望自登臺。
海上碧云斷,單于秋色來。
胡兵沙塞合,漢使玉關回。
征客無歸日,空悲蕙草摧。
譯文
燕支山中的樹木枯黃而落,女子獨自登臺遠望??吹教炜罩星嘣萍娚ⅲ瑔斡趲е锷絹?。
胡人的兵隊在沙漠邊塞集合,漢使往玉門關折回。在他鄉的客人還沒有歸期,徒然為蕙草的摧折感到悲傷。
雪梅教案 篇6
盧梅坡,(生卒事跡均不詳),南宋詩人,《全宋詞》錄其《鵲橋仙》(三月廿一)等4首?!懊菲隆睉撘膊皇撬拿?,而是他自號為梅坡,到現在他的原名和原字都散佚了,獨留下一個盧梅坡的名字。
根據他寫的詩可以總結出:1、擅長寫絕句,2、擅長寫植物,喜歡詠花,極其喜歡梅花3、長居京城4、與劉過關系很好5、家道不錯
雪梅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反復誦閱讀古詩,體會詩的意境,了解詩歌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學習本課可先引導學生解詩題,知作者,并通過設計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自讀古詩,把握節奏,再通過自由交流理解詩意,其間適時引導朗讀,體會詞語的用法、詩的意境,在理解品讀中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難點
體會詩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古箏曲《漁舟唱晚》。
學生:搜集三首詩的作者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有感情的朗誦古詩并背誦古詩。
3.通過在讀中想象意境,描繪意境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4.想象詩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難點
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畫面引入新課
1.(多媒體播放《漁舟唱晚》古箏曲,欣賞“殘陽照水圖”和“新月東升圖”)同學們看了這么美的畫面,有什么想說的嗎?用自己的話說說畫面的內容。(根據不同的話進行點評)同學們講得很詳細,語言也很美,但是有一個人比你們更厲害,他僅用了28個字就把這兩幅畫面的意境描繪得淋漓盡致。你們相信嗎?想知道他是誰嗎?他是怎樣講的呢?
2.觀看多媒體(走進作者及課文內容),了解詩人及作詩背景。
二、指導學詩,體會意境
1.理解題意。
(1)題目“暮江吟”你是怎樣理解的?
(2)從題目看出這首詩是寫景還是敘事?寫了什么時候的景色?
2.學生讀詩自學,初步弄清古詩的含義,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大膽想象,用彩筆繪畫一幅《暮江吟》的圖畫。
三、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1.從學生的繪畫中挑選出幾份具有代表性錯誤的圖畫張貼在黑板上,讓學生觀察,對比詩文進行評析。
2.多媒體出示前兩句:“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這兩句詩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色?
3.多媒體出示后兩句詩:“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釋,學生自讀自悟后兩句詩。
可憐:可愛。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師指點回答。(因為這是可愛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還是彎彎的月牙。)
4.后一句詩用了兩個比喻,它們分別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們能說出來嗎?
師指點: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瑩發亮的珍珠。
(1)提問:詩中描繪的是什么時候江邊的景色?
(從傍晚到夜幕降臨的江邊景色,可見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新月升起的時候)
(2)從詩中描繪的景物,你可以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可以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
5.朗讀指導。
(1)請大聲地自由地朗讀古詩,看誰能讀出詩的韻律美,節奏美,讀出詩人的情感。
(2)(教師播放動畫:詩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誦)此時你們就是那位身著古裝的白居易,面對奇景吟詩一首……誰先來展示一下?
(3)有與他不同理解的嗎?以你的理解讀讀吧!全體同學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誦讀。
(4)看同學們讀得熱火朝天,我心里直癢癢,誰來和老師比試讀一讀。
(5)聽范讀。(出示課件: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緩,輕柔;第二句,驚嘆;后兩句贊美)
(6)大家看著畫面,聽著音樂再次齊聲讀一遍。(呈現秋景圖,播放古典樂)
四、繪畫著色,感受詩文的畫面美
學生通過學詩,了解了詩中描寫了深秋時候,從傍晚到夜幕降臨江邊的景色,你們能把這兩幅畫涂上適當的顏色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有感情的朗誦古詩、背誦古詩并默寫古詩。
3.體會詩人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及詩句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詩句的含義,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難點
體會詩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來學習我國宋代的文學家、書畫家蘇軾的一首詩。(板書:題西林壁)
2.誰來說了你對蘇軾相關情況的了解。
(學生介紹蘇軾的生平及寫此詩的背景,教師指點、補充)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正確、流利。
2.同桌互讀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釋和字典,理解詩中詞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標出來。
5.小組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
三、匯報交流,深入感悟
1.小組匯報。Ys575.cOM
2.教師對學生匯報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糾正、引導,并適時提問: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你有沒有體驗過從不同角度看事情,結果各不相同的例子?你從這首詩中受到什么啟發?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文,想象古詩描繪畫面,體會古詩的意境。(教師范讀)
4.兩個同學對讀,深入體會。
5.小組接龍練習背誦。
四、小結學法
初讀,讀準讀通;再讀,了解大意;三讀,理解句意;四讀,體會情感;五讀,想象情境。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生字、詞語。
2.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古詩的大意,領悟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難點
借助注釋理解詩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長短,應取長補短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在冬天,同學們希望的就是下一場雪了。老師帶了一些圖片讓大家一飽眼福。(課件出示:人們把雪稱為報春使者)
2.在冬天,我們總要提到一種植物,它就是梅花。(課件出示:人們也把梅稱為報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爭著報春,誰更美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雪梅》。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作者在詩里想告訴我們什么呢?我們來理解詩意。指名讀注釋。結合注釋,和同桌交流,說說詩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爭春,彼此各不相讓,誰也不肯認輸,連詩人要評論它們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擱下筆來好好地想一想,煞費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顏色的潔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氣味的芳香上,卻要輸給梅花一段了。
(3)顏色潔白是雪的長處,是梅花的短處;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長處,卻是雪的短處。(板書:各有長短)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不服輸的語氣;詩人為難的語氣;各有長短的語氣)
3.雪和梅爭春,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沒有梅花,就不能映襯出雪的潔白無瑕;沒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顯出梅花不畏風霜,吐露芬芳的高貴品格。怎樣才能更完美呢?(板書:取長補短)
4.讓我們一起踏雪尋梅,看看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吧!(課件引出主題)只有取長補短,既有晶瑩潔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動的梅,才是冬天美的景,才是美的報春使者。
5.這首詩寫雪與梅的古詩不僅向我們展示了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還告訴我們應該取長補短的道理。讓我們來背一背古詩。
三、拓展延伸
1.這首詩的作者在寫完詩后大發感慨,又寫了一首《雪梅》,算是對前一首的補充與解釋。一起來看看。(課件出示《雪梅(二)》)
2.課后收集描寫雪與梅的古詩。
雪梅教案 篇8
1、竹影和詩瘦,梅花入夢香——元·王庭筠《絕句》
2、借問落梅凡幾曲,從風一夜滿關山——唐·高適《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塞上聞笛》
3、春還草閣梅先動,月滿虛庭雪未消——明·王守仁《元夕二首》
4、梅熟許同朱老吃,松高擬對阮生論——唐·杜甫《絕句四首》
5、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并作十分春——宋·盧梅坡《雪梅·其二》
6、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艷陽——唐·韓偓《梅花》
7、都道無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宋·蔣捷《梅花引·荊溪阻雪》
8、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唐·劉禹錫《楊柳枝詞九首》
9、閑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蕭蕭——唐·皇甫松《夢江南·蘭燼落》
10、年年索盡梅花笑,疏影黃昏——宋·辛棄疾《丑奴兒·年年索盡梅花笑》
雪梅教案 篇9
習作:我的樂園
教學目標
1.明確“我的樂園”的寫作內容。
2.寫出樂園的特點,以及樂園給自己帶來的快樂。
3.運用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相結合的方法,表達對樂園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談話: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了歡樂,同學們,你們的樂園是哪里呢?(引入)
2.組織同學交流介紹。(學生各抒己見)
現在,讓我們以“我的樂園”為題開始這次習作之旅吧!(板書課題)
二、啟發思路,討論交流。
1.打開思路。
你的樂園都有哪些呢?
是“滿是玩具的房間”“村頭小河邊的草地”,還是“班級圖書角”“自己家的院子”?或者是“學校的籃球場”“爺爺的菜地”?……(學生自由討論)
2.匯報交流。
(1)引導學生先說出自己喜歡的樂園是哪里。
(2)樂園有什么特點?(此處可作細節描寫)
三、習作指導。
1.閱讀感受。
先來讀一讀表格中的內容。
指名讀。
讀后交流:“村頭小河邊的草地”上都有什么?小朋友喜歡在這里做什么?
2.整理思路。
你的樂園是什么樣子的?在那兒你喜愛干什么?這個樂園給你帶來了怎樣的快樂?
讓我們把自己的樂園介紹給同學吧。
開始小組交流。
3.寫作提示:寫之前可以仿照課本中的樣子,做一個表格。
寫完后把習作讀給同學聽,讓他們來感受你的快樂。
4.學生自由習作,教師巡視指導。
四、習作點評。
1.選出兩篇比較優秀的作文,在班級進行點評。
2.習作的重點在于講清楚所寫的樂園是什么樣子的,在那兒你喜愛干什么,這個樂園給你帶來了怎樣的快樂。注意語言通順、用詞恰當等。
五、習作小結。
我們通過選擇自己喜歡的樂園,抓住樂園的特點,寫出了樂園里做的事情和獲得的快樂。
六、延伸活動。
將你的作文與你的同桌交換,看看你們能不能根據對方的文字描寫,畫出對方作文中所刻畫的具體場景。(看看是否刻畫到位)
雪梅教案 篇10
雪梅教案 篇11
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蘇軾〔宋代〕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譯文
晴日陽光下的西湖,水波蕩漾,光彩熠熠,美麗至極;雨中的西湖,山間云霧繚繞,縹緲朦朧,又顯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如果將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妝濃抹都顯得十分自然。
雪梅教案 篇12
《暮江吟》:
《暮江吟》這首古詩,是白居易在前往杭州赴任途中所寫,展現了一幅色彩絢爛的秋江暮景圖。
在教學這首詩時,我設計如下的學法步驟:知詩人,破詩題;懂字義,解句意;體詩境、悟詩情。大部分同學通過學習理解了詩意,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色,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這節課從總體上講我還比較滿意,自己覺得有以下幾個地方做的不夠好:
一、在破詩題、介紹完作者后應介紹一下寫作背景,這樣有利于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二、學生回答問題后應及時給予激勵性評價。這節課上我的評價方式有些單一,缺乏激勵性,有時還不及時。
三、教學方式不夠靈活,學生的學習熱情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四、朗誦古詩的時間不充足,應采用多種方式誦讀。
《題西林壁》:
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時,我課前先布置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有關于題壁詩的,有關于蘇軾生平的,還有蘇軾的其他著作等,以便于課前預習的資料查閱,讓他們更全面地了解了詩歌的背景、相關的內容,更有助于詩歌學習。
由于這首詩的詩句意思淺顯,學生看看注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學本詩時,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對詩中所蘊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討論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探討這首詩的含義,使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痹诶斫夂x的基礎上,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比如對一個同學,我們應該怎樣看?只看到他的缺點呢,還是只看到他的優點呢?還可以舉出其他事例,告訴同學們今后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你還發現了哪些站在不同角度會看見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沒想到,學生回答地讓我驚訝!他們說出了很多連我都沒發現的例子,我不得不稱贊他們的觀察力,我順勢又提了個問題:通過學習了古詩,你受到了什么啟發?他們回答地也比較到位。通過這樣的學習,從而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體會詩中的情和理,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開拓學生視野,讓他們感受祖國風光的壯美,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而且懂得了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人和事。我認為在教學古詩時,讓學生以詩人的身份去讀去感悟,效果較好。
整堂課用“賞美景、品名詩”這條線串起來,這樣活而不散。在這堂課中我還做到了個性化朗讀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學生更能品出“詩中有畫、詩中有歌、詩中有理”的韻味,實現了學習目標。
當然,還有一些不足之處:
1.由于學生感悟很多,所以預設的拓展的內容沒有出示;雖然力求關注每位學生,設計了多樣化評價、解說式評價、引導性評價等評價方式,但真正到了課堂上,還是覺得不盡完美。
2.在處理教學難點時,有點急于求成。在前兩句詩歌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基本明白“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但要他們談談學習古詩后有什么啟發時,學生思維轉不過來,于是我直接點撥,沒有給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機會(心里擔心著時間所剩無幾了)。其實,應該給學生充分思考、討論的時間,后的拓展閱讀完不成的話,可以放到課后。
《雪梅》:
通過這節課,我有了以下幾點收獲:
1.*了詩歌教學的單一模式。
傳統的詩歌教學就詩教詩:揭示詩題,了解詩人,讀通詩歌,了解詩意,體會詩情,背誦詩歌。教學方式呈單線形,模式化,而我認為我這堂課視野寬闊,以梅花為主題來重新構建課堂。從歷代詩人吟詠梅花的詩句入手,體會梅花的色香味以及內在精神,展示了較為廣闊的梅文化背景;然后再切入文本,解讀文本。所以這堂課不能簡單地歸為工具性或人文性,我覺得更是一種文化性。
2.提升了詩歌教學的審美藝術。
意味著創新,本堂課每一個教學環節、教學細節乃至教師的教學語言都是經過教師反復推敲,精心打磨,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的清新亮麗。例如誦讀詩歌的創新藝術——師生接讀,反復引讀,前后回讀,創設情景地讀,步步升華地讀,詩意濃濃,回味無窮。再如教學流程的設計藝術——由梅花的外形到內在品質,由梅花到像梅花一樣的人,再由梅花的主人到讀梅花的學生,后由梅花魂擴展到民族魂,一氣呵成,藝術無痕。再看整堂課的教學節奏——該艷則艷,該淡則淡;能簡則簡,當艷不讓;疏密有致、濃淡相宜,就像一幅墨梅圖,素雅中透出幽香,賞心悅目,沁人心脾,讓人回味無窮。
雪梅教案 篇13
綠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出示春天圖)這是一幅由各種綠色繪制而成的圖畫,知道畫中畫的是什么季節嗎?它給你們帶來什么感覺?2.師小結:我們剛從冰雪中走來,看到這生機勃勃的綠實在賞心悅目。綠是春天的象征,還是希望的象征。詩人艾青就寫了一首詩《綠》,就讓我們跟著他一起走進春天綠意盎然的畫卷中吧!3.板書課題:(板書:10綠)
4.全班齊讀課題。5.這篇文章的作者,你了解他嗎?(艾青)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1928年入杭州國立西湖藝術學院繪畫系。翌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32年初回國,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從事革命文藝活動?!洞笱吆印业谋D贰钒l表后引起轟動,一舉成名。抗日戰爭爆發后,艾青在漢口、重慶等地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任《文藝陣地》編委、育才學校文學系主任等職。1941年赴延安,任《詩刊》主編。
今天,我們就跟隨作者的腳步,一起去走進“綠”的世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地把課文朗讀一遍。自學生字詞語。
2.檢查生字詞語:
(1)讀準字音。
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練、指揮、按著節拍整齊集中墨綠嫩綠淡綠粉綠
指名逐詞讀,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注意讀準翹舌音“叉”,后鼻音“瓶”。
(2)理解詞義。
學生分四人小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詞語。若是小組討論無法解決的,提出來全班討論。
(3)重點指導:
交叉:方向不同的幾條線或條狀物互相穿過。
節拍:是衡量節奏的單位,在音樂中,有一定強弱分別的一系列拍子在每隔一定時間重復出現。
指揮:指導演奏的人。
整齊:有秩序,協調一致。
重疊:同樣的東西層層堆疊,互相覆蓋。
(4)指導書寫。
大家讀準了字音,了解了字義。請把要寫的字在課堂本上每個字寫一個,一定要看準每個字的筆畫,端正、工整地把每一個字寫好,注意寫字的姿勢。
教師重點指導“瓶、擠”
“瓶”左右結構,注意右邊的“瓦”,注意筆畫的穿插避讓,橫折彎鉤不要寫得太長。
“擠”左窄右寬,注意右邊的上面是“文”,不是“夊”。3.指名說說本課的主要內容。
這首詩表現的“綠”,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詩人的感覺:風一吹,就隨著節拍整齊地飄動在一起。
三、梳理內容,明確結構
1.學生分組討論,給課文劃分段落并概括出每一段的意思。
2.學生匯報,教師明確:
第一段(1-3小節):寫到處都是“綠”。
第二段(4~5小節):具體介紹“綠”的靜態和動態。
四、總結回顧,布置作業
1.總結:這節課我們跟隨著作者徜徉在綠色的海洋,看到了各種綠色,感受到綠的奇妙,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2.布置作業:
(1)抄寫本課生字詞語3遍。
(2)課下朗讀課文,并背誦下來。
-
更多精彩的雪梅教案,歡迎繼續瀏覽:雪梅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