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觀后感
發表時間:2025-05-08植樹觀后感(匯編九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領悟呢?現在就讓我們寫9篇走心的觀后感吧。在寫觀后感之前,可以先參考范文,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植樹的牧羊人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植樹觀后感 篇1
這部電影名叫《植樹的牧羊人》,導演是法國的弗雷德里克貝克,改編自讓·喬諾的《植樹的男人》。主要講述了作者在一個荒蕪的山地,結識了一個獨自一人生活的牧羊人。在幾十年間,牧羊人一直獨力種樹,種下了幾百萬棵樹苗,改變了整個山地的傳奇故事。
這部電影是手工繪制的,畫得抽象朦朧,卻又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尤其是在描繪比較令人震撼和恐懼的場景時,會用很夸張,很混亂的畫面帶給人們十分真實的感受。比如描繪周邊村莊中人們的仇恨,相互爭論不休,生活黑暗壓抑,人心的黑暗。就是把人們爭搶一件小小的物品,一個人被無數只手緊緊抓住,人們生活的場景用極快的速度播放,并且畫面幾乎沒有空隙。再配上適當的背景音樂:嬰兒的啼哭聲,人們大聲而又憤怒的爭吵聲,和節奏快而又低沉壓抑的音樂混在一起,就達到了很理想的效果,令觀看的人體會十分深刻。
并且這樣的場面多在后邊接著的就是牧羊人的生活。這種躁動不安和寧靜祥和的對比十分鮮明。再有,前邊戰爭等場面的色彩單一,后來出現了藍色天空下的綠色山丘,以及五彩斑斕的鳥兒,讓讀者不禁向往牧羊人那種不受戰爭、紛亂干擾,清凈悠閑的生活。
而對比最明顯的就是開頭寫作者登上荒涼的山,只找到了枯井,與結尾的枝繁葉茂的樹和小溪流淌等連鎖反應,使得荒漠變成了綠洲。而聲音也由狂風四起,變為鳥鳴和人們歡快的歌聲。很好地展現了牧羊人的偉大,帶給荒山這么多改變。
這部影片就是這樣,用對比的手法展現前后生活的迥異,贊頌了牧羊人的無私和堅持,告訴人們:人類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去改變環境。
植樹觀后感 篇2
《植樹的牧羊人》,原名《植樹的男人》。是奧斯卡獲獎短片,無論是內容還是含義都讓人印象深刻。
影片的開頭用一只鷹作為切入點,接著“我”出現在了毫無生機、狂風呼嘯的荒原上。這個開場本身就是一個讓人產生很多聯想的鏡頭,結合后面的內容,可以大致推斷出這是一種孤獨、無助、絕望的情境。這樣的開場就引人思考,足夠吸引觀影者繼續看下去。
中間最讓人記憶猶新的橋段莫過于對牧羊人周邊村莊村民精神狀態的描寫,夸張的構圖以及低沉的配音,結合人們對道德和利益的爭搶:中間一閃而過的并不正義的天使和魔鬼、自殺與崩潰的人、酗酒的男人、墮落的女人、虛偽的宗教……一切的一切都是絕望的體現。從一個角度來說,這一段描寫襯托出了牧羊人的精神品質的高貴;但這部穿越了時空的短片揭露了當今社會的陰暗面:日常生活中永遠有些人為了利益和所謂的“道德制高點”而爭論不休,“牧羊人”卻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大都像那些賣煤的男人一樣,被歲月磨去了寶貴的精神。
如果給這位牧羊人的精神起一個名字,那一定是“創造”。電影中那一句頗含暗諷意味的“人類除了破壞,還有哪方面可以比肩上帝”,那方面一定就是創造!傲慢與偏見、困苦的環境、兩次世界大戰都沒能阻止這個牧羊人堅持種樹,或者說創造美好的環境。
不爭名,不奪利,一心一意的創造。通過看似微不足道的途徑完成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幾十年的時間,一直為了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一日日積累起來,這才是偉大。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圣人也!”
植樹觀后感 篇3
20xx年1月4日,我有幸參加首屆智慧教室創新教學賽課活動,我執教的《植樹問題》是《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其目的是向學生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教學學生熟悉的植樹情境,引導學生借助線段圖,經歷猜想、實驗、抽象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間隔與點之間的數量關系,建立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并運用模型解決實際問題。
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這部分內容對于學生來說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而智慧教室運用現代化手段切入整個教學過程上課堂變得簡單、高效、智能。因此,我在本課的教學中充分發揮智慧教室的輔助作用,讓學生通過課前自學、課中交流。隨時檢測,以實現快速準確掌握每位學生學習狀態,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有助于開發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的能力。本課題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對教材進行了適當的整合,并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組織學生開展各個環節的教學活動。
1.適度改編。原教材例題是“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為了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更加體現“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我把它改編成“城區路面改造,為了更加美化綠化,園林工人在全長為1000米的城區道路的一邊植樹”;
2.親歷思想。引導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教學時,結合情境圖出示問題,通過猜測驗證的方法經歷分析思考的全過程并初步感受到“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可以從簡單的事例中發現規律,然后應用找到的規律解決原來的問題。
3.建構模型。重點培養學生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通過畫圖、演示等方法幫助學生思考,把分割點數和栽樹的棵樹一一對應起來,發現并初步總結栽樹的棵樹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從而建立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并通過生活運用不斷強化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
而智慧教室軟件正是運用現代化手段切入整個教學過程,讓課堂變得簡單高效、智能。因此,我在本課的教學中充分發揮智慧教室的輔助作用,讓學生通過課前自學、課中交流、隨時檢測、以實現快速準確掌握每位學生學習狀態,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從而有助于開發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能力。
智慧教室與傳統教學手段相比,智慧教室軟件具有傳統教學手段不具備的教學輔助功能。充分發揮發掘和利用智慧教室軟件中的搶答、挑人、IRS反饋系統、圖片無限復制等功能,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有效提高學生課堂探究的參與面和參與度。
軟件功能的使用要有利于學生的探究,以生為本,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和歸宿點,無論是哪項功能的使用,都要有利于促進學生的主動探究,如搶答功能等。
1.沒有錯誤的技術,只有錯誤的選擇。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技術手段,將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從而打造高效課堂。
2.不能為“智慧”而“智慧”,要讓“智慧教室”成就“智慧教師”,讓智慧教師完美智慧教室。
智慧教室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我暫時只是運用了其中的一些技術手段而已,觸摸到了冰山的一角。只有我們不斷學習和不斷探索,希望能離“智慧”近一點。
植樹觀后感 篇4
《植樹的牧羊人》是一部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短片。它的導演是法國的弗雷德瑞克,主要角色是“我”和牧羊人,布景設計運用了彩鉛。
本片講述了一個牧羊人在荒地上獨自種樹三十幾年的故事。
《植樹的牧羊人》中塑造的牧羊人這個形象可謂是深入人心。短片中,我可以通過顏色來看出周圍環境的變化,從一開始的黑白變到顏色豐富的水粉,體現出牧羊人辛勤工作的成果,他為村莊里的人們帶來了幸福、舒適的生活,卻沒有一個人知道他的存在,更別提了解他了。
在荒無人煙的地方一年很多人都無法忍受,更別說一位孤身老人了。但是這位植樹的牧羊人卻做到了,他讓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機勃勃,以至于人們都認為這片樹林是“天然的”,他的的確確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在影片的結尾,導演用幾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一片綠油油的樹林、幾聲鳥鳴完美地展示了青春與活力,此時的色彩明亮、柔和、與開頭的黑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除了色彩對比,聲音的前后對比也是很鮮明的。比如短片剛開始不久,呼嘯的風聲與沉重的腳步聲充斥著我們的耳畔。在短片播到村莊里貧苦又自私自利的人們時,兒童的呼喊聲、婦女的尖叫聲、人們的埋怨聲……再配上壓抑詭異的音樂,讓人忍不住想逃離那可怕的地獄。
七年后,當“我”再次踏上了去往高地的路,當“我”看到牧羊人種的橡樹時,一首輕快、婉轉的曲子響了起來。在短片快結束時,原來貧困的人們變得幸福、潺潺的溪水聲、孩童的打鬧聲、人們的歡笑聲、和著優美的伴奏,那歡快熱鬧的聲音可以隔著屏幕感染到我,讓我的心情也一下子明朗起來。
整個短片看得我意猶未盡,我認為這部影片在色彩上運用黑白對比彩色,背景音樂上運用壓抑沉重和輕快歡樂的對比,讓牧羊人種樹前后的場景對比更加鮮明,更加突顯出了牧羊人完成的事業是多么的偉大。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大家反復欣賞、品味的好片。
植樹觀后感 篇5
《植樹的牧羊人》拍成了30多分鐘的一個短片,主要講了一個牧羊人一直在用他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種樹,終于以一己之力,讓荒涼的沙漠成為綠洲。整個影片是用畫出來的膠片拍攝,塑造了一個孤獨但卻仍然追求“夢想”的牧羊人。
《植樹的牧羊人》影片中短短30分鐘內,就有兩三次轉換,移動的鏡頭,讓人感覺很暈,但是我依然認為這呈現出來了一種很棒的效果。影片中有一段對小村往事的回憶,抽象且迅速的切換鏡頭,人一個一個出現,倒著變正的,筆直的變扭曲的,清楚呈現了以前人們的罪惡。這種快節奏的切換,構思非常巧妙。
電影的構思還體現在環境襯托上。最開始風聲大,體現了環境的荒涼與惡劣;后來出現一個小細節:牧羊人辛勤撒著種子,而鏡頭不斷往外擴,小山丘一圈一圈的在旁邊,植樹的牧羊人變小了,卻還是孤零零的。人物的孤獨刻畫得非常精妙,襯托出了牧羊人的精神,他一心想改變荒漠,就算孑身一人也是無妨。
電影中人物刻畫上做的最成功的`是,塑造了一個孤獨卻不迷茫的牧羊人,塑造了一個偉大的牧羊人;同時,也諷刺了那些當權者,他們從不關心民眾,高高在上卻不明白到底什么才是人民想要的。人物形象中的真實與荒謬融為一體,對比強烈,刻畫得很精彩。
環境也是一大亮點,最后的一大片樹林,翻滾的綠浪,生命的活力,給人以最直觀的感受,讓人為此感動萬分……
影片完整呈現了原文的內容,并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呈現,展現了自己的個性,我非常喜歡!
植樹觀后感 篇6
在這部短片里,我看到了一個人的力量有多偉大,也看到了一個人的力量有多渺小。
僅僅憑這一個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變成森林,可是也只能把這一片地方變成森林。如果來一群人砍伐,這片森林照樣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消失。但如果每個人都去種樹,那這世界將會變成什么樣子呢?再想想看,其實只要一萬個人中能有一個這樣的人,就已經足夠好了。
森林逐年減少,珍稀物種瀕臨滅絕,草原沙漠化,全球變暖等等,這些問題是不是真的這么難治理呢?我不是專業人士,但是再來看看這位仁兄的故事,似乎一個人就可以改變很多事情。人們除了每年植樹節去種樹作秀之外,也許可以下決心做一些更多的事情來改變現狀。
我很想把這部短片推薦給朋友們和每一個認識的人去看,這部短片告訴我們——只要每個人減少一點污染環境的行為,合起來就可以為環保事業做出無法想象的貢獻!
再來看看現在某些人的“惡劣行徑”,現在大家都在呼吁要環保,有些人喊得更響亮,但實際行為卻和嘴里說的大相徑庭。要讓他去種幾棵樹,覺得太渺?。皇掷镆袀€空塑料瓶之類的,就隨手一丟了事。還是那句老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植樹觀后感 篇7
這部影片講述了一個孤獨的牧羊人花費了數十年的時間,在一片荒漠中種出了大片的樹林,把沙漠變成了綠洲。
在觀看這部影片后我有許多感想,這篇觀后感我準備從“幸?!边@個詞來切入。什么是“幸?!保慷唐胁恢挂淮翁岬搅四裂蛉说钠D辛,他種下了20萬顆種子,而最后活下來的只有1萬棵樹。牧羊人花了大半輩子的時間把這片死氣沉沉的荒地變成生機勃勃的森林,而這一切都是他一個人完成的!可想而知這一片森林背后有多少汗水與艱辛。但這份改變是值得的,牧羊人的幸?;蛟S就在變化之中,如果沒有“改變”,那么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正是因為艱辛給我們帶來的沉重,我們所體會到的“幸?!辈庞蟹至俊?/p>
整部短片由動畫而制成,一開始的荒漠是沒有色彩的,而到了后來森林逐漸成型的時候才慢慢有了色彩。這應該也是作者想表達的一部分。一個人幾十年來做著一件一樣的事,沒有質疑和抱怨,和其他村莊的人們做出鮮明的對比。牧羊人猶如神一般的存在,沒有奢求私欲,那種平凡卻又不平凡的腳印走出來了巨大的震撼。估計也只有這樣無私的心靈心無旁騖才能完成這樣的理想。
有一種幸福的境界叫做堅定,有一種幸福的境界叫做單純。
植樹觀后感 篇8
這真是我這個月看過的最震撼的一部片子了。
它是由弗雷德·貝克導演的,曾榮獲奧斯卡獎。畫風很獨特,這一點在影片開始約七八分鐘的時候運用得恰到好處。這一段是描寫的小村落人們混亂的生活。抽象的人們與紛亂的線條扭曲在一起,組合成一幅熱烈而狂躁的畫面,再加上精湛的轉場與優質的配音,既夸張地表現了人們的神情和動作,又寫實地描繪了當時宛若鬧市的街道和民宿,真實地表現了一個易怒的城鎮,讓人身臨其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效果呢?是因為它獨特的繪畫方式。繪畫的主要材料是彩鉛和老膠片,淡黃色的底色加上細膩的淡彩很容易就產生了黃沙漫天的感覺,荒蕪的背景上混亂的黑色線條,更容易讓觀者將自身感受代入那樣混亂的場景。
影片中還有一個有趣的小細節,影片最開始是在一片黃白的荒涼山坡上開始的,加之以大風呼嘯的配樂,給人一種孤獨感,而當主角遇到牧羊人時,牧羊人的`橡樹種子是彩色的,種下去后長出來的樹苗也是彩色的。影片的最后幾分鐘里,出現了新的村落,也是彩色的。而彩色給人一種生機勃勃,歡樂的感覺,同時還有希望的意思。牧羊人種下了樹,但不僅僅是樹,還是色彩,更是希望。從荒涼到綠意盎然,改變的不僅僅是地質,還是人們的心,更是命運。
我認為,光憑這兩點,這部影片拿個奧斯卡獎還是綽綽有余的。
植樹觀后感 篇9
在長樂路小學,聽了趙文淵老師的一節植樹問題。這節課通過幾個環節的活動,讓學生感知數與間隔的關系。根據教材和學生年齡的特點自主探究,你是園林工人應怎樣做?最后聯系實際生活,讓學生來說說本節知識在生活中的體現。在練習中,著重逆向思維完成練習,通過課件體現知識的探究過程。
本節課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由于教師過多的引導,使學生的自主探究任務沒有能得到很好的發揮。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發現單純的用規律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對學生有些難,所以在課堂中重視規律更強調方法,注重學生獲取知識過程的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隱含的新知識遷移的過程。如果說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么借助圖形幫助理解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個拐杖。有了這根拐杖,學生們才能走得更穩、更好。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注重了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直接例題導入,引導學生可以畫圖模擬實際栽樹,通過線段圖的演示,讓學生充分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樹”之間的關系,就此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讓學生自主選擇短距離的路用畫圖的方式得出結果。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展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
更多精彩植樹觀后感內容,請訪問我們為您準備的專題:植樹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