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rnn99"></nav><nav id="rnn99"></nav>

      述職報告之家

      你的位置: 述職報告之家 > 述職范文 > 導航 > 名人故居觀后感

      名人故居觀后感

      發表時間:2024-12-28

      名人故居觀后感。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體會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怎么能落下!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參觀魯迅故居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名人故居觀后感 篇1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蔽覀冊诋厴I季迎來了參觀“三毛之父”---張樂平爺爺故居的活動,讓我終身難忘。

      我們像一棵棵勁松似的挺拔地站在故居門前,魚嘩嘩地拍打著屋檐。隨著整齊的腳步聲,隨著一聲聲驚嘆不已的叫聲,一幅幅畫卷映入了我們的眼簾。

      “這是……”講解員姐姐頗有耐心地講解著,我們也專心致志地聽著,一轉眼,老師宣布:“現在,解散,自由活動!”人群種炸開了鍋。

      我回到充滿“書卷氣”的地方,回想著剛才的情景,不禁心中油然升起一種欽佩之情。留言板的小紙片千呼萬喚般地向我招手。我拿起筆,寫下心中的'“愿望”,貼到心愿墻上。

      又看見了三毛的畫,我于是提起筆,畫了“三毛送花”的故事。望著張爺爺妙筆生花的畫卷,我不禁心想,張爺爺真是技藝高超啊,我一定要向他學習。

      我們通過這次活動,了解到了歷史長河的一顆顆小石子,既增長了許多知識,又豐富了我們的課余生活。今后我要多加了解歷史知識,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都受益匪淺!

      名人故居觀后感 篇2

      小雨微飄的江南水鄉—烏鎮,總給人一種淡淡的隨意和幽靜,初來這里,讓人熟悉而又陌生,熟悉的是魯迅筆下的舊屋,陌生的又是一種清新的欣然。走進小鎮,迎面撲來的是滿眼的古樸,沒有華麗的顏色,沒有故作的嬌情,有的只是白白的粉墻,黛色的瓦,翹翹的飛檐,雕鏤的廊。彎彎的小河從鎮中穿過,賦予小鎮以生命的.流動,又象是一幅籠罩在煙雨蒙蒙下淡雅的水墨畫,讓人駐足難移。

      緩步走在青石鋪就的小街上,兩邊都是木結構的古式老屋,有著鏤空的門窗,雕著精美、細膩的人物和花草。不時又會有一家仿古的作坊呈現在你的眼前,有制作狼毫的筆店,有藍印花布染坊,又有公生糟坊和它飄出的陣陣酒香。象在細細地訴說著昔日的繁華和輝煌。

      不知不覺間走到魯迅紀念館,位于浙江省紹興市都昌坊口,建成于1953年1月,三味書屋由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組成。

      魯迅故居是魯迅出生地,也是他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成長、生活和學習的場所。室內陳設按當年原樣擺放,不少家具和用品均是原物。百草園是周家原已荒蕪的菜園,是童年魯迅休憩和玩耍的樂園,占地2000平方米,現基本保持原樣。三味書屋是清朝末年紹興城內頗負盛名的一處私塾,魯迅12~17歲在此讀書。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通過大量實物、照片、手稿、書信、圖表等展品,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魯迅一生的光輝業績和由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的思想發展歷程。

      從魯迅故居參觀出來,漫步在街道上,心中不盡感慨,看到街兩旁的古老民宅,看見在空中飛來飛去的燕子,燕子已在屋檐下安頓好了家,老燕子正哺育著一群羽翼漸豐的小燕,并帶領它們熟悉周圍的環境,好在來年春暖花開的時節重回舊地。讓思鄉的情結慢慢地延續著。

      小船在河中輕輕地滑行,搖擼在船公的手中緩緩擺動,擊起層層漣漪,向兩岸悠悠地蕩漾開去。拱形的小橋橫臥河上,三三兩兩的游客流于小橋兩端,不時回頭遠眺或停步細端,也許想在這白墻黑瓦、小橋流水間尋回記憶深處曾有的點點依戀。

      忽然間想起馬致遠的一支元曲: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幽幽地勾起一絲莫名傷憾,不禁黯然……

      名人故居觀后感 篇3

      那天,參觀故居的人并不少,但人們都靜靜的領略著一代大師的風范,連腳步都放慢放輕了許多,生怕驚擾了先生棲居的靈魂。

      這與天安門、王府井大街喧嚷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

      參觀者中有對老舍非常鐘愛對其作品有獨到見解的云南游客郭永樂先生,有想與老舍零距離接觸的小學生,還有一位女畫家,她哽咽的對舒濟先生訴說著這些年對老舍的敬仰,歷盡艱難曲折終于與機會走進這清幽的“殿堂”......

      我被深深的震撼了,老舍的作品、小院的清幽到底滋養了多少人?

      名人故居觀后感 篇4

      周日的上午,我懷著敬仰的心情和媽媽來到了阜成門內的一個胡同里,因為魯迅先生的故居,就靜靜的坐落在這。

      北京的初春還是有些涼意,但我看到大門口桃樹上的花苞,我的心里頓時溫暖了起來。人一進門,就好像來到了另一個世界,幽靜的四合院,淡淡的陽光灑在房檐上,一點也不顯得冷清,似乎還有人居住在這里。這個青瓦灰墻四合院很小,院子的中間有一棵大的丁香樹,聽故居的管理員阿姨告訴我這棵丁香樹是魯迅先生親手栽種的,算算到今年都86年了,活的可好了。我想魯迅先生一定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這里到了春天肯定是滿園飄香了。

      院子北邊的房子是正房是魯迅先生的母親和妻子朱安的臥室,西邊是廚房,東邊是女工們的臥室,南邊的房子是魯迅會客和藏書的地方。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間小房子,是魯迅的臥室兼工作室。這里每間房子的布置都是魯迅先生親自設計的。家具都是深色的非常古樸典雅,擺設也很整齊對稱。房屋的后面還有一個小院子,有兩棵棗樹,不過是后來補種的。( 就在這個四合院,魯迅先生在此居住的兩年期間完成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墳》中的一部分文章,印行了《中國小說史略》、《熱風》等著作,同時還主持編輯了《語絲》、《莽原》等周刊雜志。

      在故居的東邊,有一個陳列大廳,擺放著各種展板和實物,濃縮了魯迅先生一生的經歷?!霸诮B興的”部分主要 展示了從魯迅先生在紹興時的童年和少年時光,他經歷了家道的敗落,也由此體驗了人生的辛酸。接著,“在南京”、“在日本”的求學經歷,使青年時期的`魯迅抱定“救國救民”的信念,后來又毅然做出“棄醫從文”的決定。在北京”的教學與革命經歷,使他有機會宣傳進步思想,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寫出慷慨激昂的戰斗檄文,喚醒沉睡的國民,激勵人們革命救國。在他看來,一個民族的命運,遠遠重于個人的得失。魯迅先生的一生,是與整個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種精神,也就是我們民族的精神。

      看完這些,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他的精神鼓舞著我,我不但對魯迅先生更加敬仰了,而且,心里真的明白了什么叫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名人故居觀后感 篇5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句話寫的就是我們偉大的革命家魯迅先生。這回我有幸和我的老師同學一起來到魯迅故里參觀。

      一到魯迅故里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大型的浮雕,黑白灰三種顏色的充分展現了江南水鄉風情,在大型的浮雕上刻著“魯迅故里”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跟著導游的步伐,穿過擁擠的人群,我們來到來到壽鏡吾老先生的私屬“三味書屋”。一進門就可以看見一塊刻著“三味書屋”東南角有一張刻著“早”字的書桌。關于那個早字有一個小故事:那時魯迅小時候父親生病了,魯迅要給父親買藥,有時會遲到,被壽鏡吾老先生罵,所以魯迅就在書桌上刻了一個早字來勉勵自己不要遲到。

      從“三味書屋”出來以后我們就去魯迅的故居。魯迅的故居十分質樸,從書房、廚房、臥室看來雖然十分質樸,但是東西樣樣齊全,十分有書香氣味。經過七彎八繞,我們來到了一個偌大的院子,在菜地的前面立著一塊石頭,上面刻著幾個綠色端莊的.大字“百草園”什么這就是魯迅筆下的百草園,在魯迅先生的筆下那矮矮的墻根,那棵大樟樹。我環顧四周細細地回想魯迅筆下的百草園。

      魯迅的祖居和故居真是截然不同,相比之下祖居的樣子更要富麗堂皇。我們隨著擁擠的人群來到了“德壽堂”。咦,這字怎么不對勁!原來是德字少了一橫,這是怎么回事呢?導游走過來為我們解除疑惑,原來啊,魯迅的祖宗覺得做事不用十全十美,十全九美就夠了。

      這回的游學讓我受益匪淺。

      名人故居觀后感 篇6

      參觀名人故居,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這座故居雖然歷經歲月的滄桑,但依然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從庭院的布局到房間的裝飾,每一個細節都展現了主人的獨特風格和審美情趣。

      在參觀的過程中,我被主人的奮斗精神所打動。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他們的故事讓我明白,成功并非偶然,而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汗水和努力。

      同時,故居中的文化氛圍也讓我陶醉其中。那些書畫作品、詩詞歌賦,無不彰顯著主人深厚的文化底蘊。這讓我深刻體會到,文化的傳承和積累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次參觀讓我收獲頗豐,我將帶著從中學到的精神和智慧,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斷前行。

      名人故居觀后感 篇7

      那天,我們去了魯迅故居——紹興城,之前對紹興城早有所了解,所以在去的路上有一絲絲按耐不住的興奮。到了后,讓我感覺仿佛來到了一個文人墨客聚集之地。著名小吃臭豆腐的味道飄散在空中,與桂花糕的十萬飄香毫不遜色。走進去,我們最先參觀的是魯迅的家。魯迅的家很大,要是不跟著導游走,估計就得迷路了。院子里飄散著陣陣的花香。魯迅的家仿佛也像一個文人的聚集之地,華美而不失清秀。

      接著就是要去參觀魯迅的學院了,也就是三味書屋。在三味書屋里,所有的學生必須都得自帶學習用品,當然也包括書桌。據說魯迅上學的時候,家里花了不小的'一筆錢去給魯迅做了一件紅木書桌。“這就是我們大文豪魯迅在桌上刻的早字!”導游姐姐和我們介紹道,三味書屋也就這樣了。最令我期待的地方其實還沒有到達——那就是魯迅在《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這篇文章中提到的百草園。

      可是卻讓我失望了,百草園并沒有魯迅先生描述的那樣那么的有趣。許多游人在那里照相,仿佛百草園也沒有了往日的彩色外衣,現在只是一個旅游景點了。但是,這也讓我們看到了魯迅先生的寫作水平,能把不美的東西寫得不平凡。

      啊!魯迅先生!感謝您,帶領著新中華!

      名人故居觀后感 篇8

      參觀故居,是一次與歷史和文化的親密接觸。

      當我走進那扇古老的門,一種寧靜而莊重的氛圍撲面而來。屋內的陳設簡單而古樸,卻透露出主人的品味和生活態度。每一個房間都像是一本打開的書,向我展示著過去的點點滴滴。

      看著那些保存完好的文物和文獻,我仿佛看到了主人當年在此生活和工作的情景。他們的`智慧和勤奮在這些物品中得以體現,讓我對他們的敬意油然而生。

      這次參觀讓我明白,故居是歷史的活化石,它承載著過去的記憶,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先輩們生活和思想的窗口。我們應當珍惜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從中汲取力量,傳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

      名人故居觀后感 篇9

      第一次來到這個城市,一提起就讓自己心潮澎湃的兩個字——北京。跟著社會實踐隊雖僅有四天的行程,但汗水淌過,淚水流過,我們的履痕印滿了收獲。

      參觀老舍故居是我們社會實踐隊的“第一站”。先生的故居坐落在燈市口豐富胡同19號,門口掛著匾牌“老舍紀念館”,但在這附近幾條南北走向的胡同中,你若不是刻意尋找那是很難發現的。當我們大清早帶著旅途的疲憊到達時目的地時,激動的心情溢于言表。令大家驚訝的是隊長劉洪浩恭敬的站在故居門前,深深鞠了三次躬,激動地說:“文化朝圣啊......”同時他的眼中閃爍著晶瑩的淚花。我那刻幼稚的思想很不理解他的舉動,現在我想那是對一代文學大師的的膜拜和崇敬吧,是一種深入骨髓里敬畏吧!

      先生故居的門是朝東的,入門顯示一個小亭,再往里走繞過影壁才真正到了先生的小園。影壁上貼著個“?!弊?,是老舍夫人胡絜清的筆跡。院子不大,只有正房和東西廂房,算是正規的四合院,院子里的兩顆柿樹遮住了驕陽,使小院顯得分外幽靜。據說這兩顆柿樹是老舍先生親自栽種的,“丹柿小院”名稱由此而來。

      東邊的展室,最引人注目的是不同語言的《駱駝祥子》譯本,可見先生的作品在海外也是聞名遐邇。在西邊的展室里,剛進門的右邊懸掛著先生說過的一段話:“我是文藝界的一名小卒,十幾年來日日夜夜操作在書桌與小凳之間,筆是槍,把熱血灑在紙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沒有大將的韜略,可是小卒該做的一切我確實做到了,以前如是,現在如是,將來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贈給我一塊短牌,刻上‘文藝界的小卒睡在這里,光明永在,潛力無窮’?!蹦强涛艺嬲靼琢讼壬莫毺匚娘L源于何處,那是質樸謙遜的靈魂深處。

      北方三間為原狀陳列,保留著先生當年的生活原貌。進正方的第一眼看到的是端正的擺放在桌子上的先生遺照,前面有香爐,還有憑吊先生的一幅挽聯。進門后又變得小桌行上放著一支筆和一個小本,翻閱一下,上面布滿了許多我看不懂得內容,因為那是外國訪問者留下的字跡。老舍先生的書房內有一張寫作用的寫字臺,上面放置著一枚齊白石為他刻的印章,一只馮玉祥將軍贈給他的玉石印泥盒,一方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的硯臺,此外還有他生前用過的眼鏡、鋼筆、墨水瓶、煙灰缸以及臺燈、收音機、臺歷等。我想起《龍須溝》、《茶館》等優秀作品就在此地誕生,大師的文學形象深深的投影在我的腦海里.....

      名人故居觀后感 篇10

      陳云紀念館建成開館于20xx年6月6日,是系統介紹陳云生平業績的傳記性專館。展廳以圖片、文獻、實物、多媒體等陳列、展示方法,生動地反映了陳云的光輝一生。

      一進入陳云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在翠竹輝映下的陳云同志的白色雕像,讓人馬上聯想到他生平的高風亮節。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依次參觀了四個展廳,陳云紀念館的第一、第二、第三個展廳,我們看到了很多陳云同志的圖片、文獻、實物等。在多媒體館廳,我們觀看了記錄片,生動地反映了陳云的光輝一生。陳云同志的一生為了黨、國家和人民,始終任勞任怨,體現了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寬廣的胸襟、深邃的思想、務實的作風。陳云同志在他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為國家、民族的解放,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出的卓越貢獻,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個人名利淡如水,黨的事業重如山”人生信念,深深感染了我們。他執著追求理想,始終忠于黨和人民;他堅持實事求是,敢于堅持真理;他善于總結經驗,崇尚真抓實干;他一貫謙虛謹慎,始終淡泊名利。

      陳云的一生是為中國人民的解放,為中國建設社會主義而頑強奮斗的一生。陳云同志是我們黨和國家第一代領導的集體成員,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陳云不是軍人,但他參加指揮的“四保臨江戰役”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戰役。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他在中國革命的關鍵時刻作出了突出貢獻。在遵議會議上,陳云積極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為中國革命實現歷史性的偉大轉折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撰寫的《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手稿》詳細地記錄了遵義會議的具體內容,是珍貴的歷史文獻。 陳云同志是我們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長期主管經濟工作,無論是建國初期還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以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他都積極地學習國外經濟建設的成功經驗,結合中國國情,創造性地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陳云同志為寶鋼題寫“埋頭苦干、從嚴要求、精益求精、不斷創新” 16 字方針,在今后工作中,我們也要努力向這16字方針靠攏。(活動范文吧 www.f236.CoM)

      陳云同志“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比較、交換、反復”的教誨雖言語簡潔,卻很精辟。他的話語道出了共產黨員在學習實踐問題上必須堅持的思維方式,是深入淺出的踐行科學發展觀。他的教誨對于工作的現實

      意義來說,是要敢于堅持講真話,敢于堅持實事求是,敢于堅持解決實際問題。而敢于堅持之中又要體現“對事不對人,與人為善,點到為止”的做人方式。正是這種執著和追求,塑造了他獨特的人格魅力,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尊敬和愛戴。聯系前不久開展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我感到,共產黨員要保持先進性就需要時刻注重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地履行自己的黨員責任,提高自身對黨對群眾的責任意識,才能真正從個人身上展現黨的先進性。我們要學習陳云同志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精神;學習陳云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學習陳云同志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這就需要我們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心系群眾,奮發進取,開拓創新,無私奉獻,充分發揮先鋒模范的作用;需要我們樹立科學發展觀,從自身做起,實事求是,團結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共同進步。陳云同志曾經說過:“出人出書走正路”,我們一定會自強不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而奮斗。

      參觀結束了,但學習不會結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我們努力,要像先輩那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自己的戰線上努力工作。同時自己作為一名預備黨員,應以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榜樣,時刻以自身的模范行動來影響和帶動周圍的群眾,踏踏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接受組織的考驗。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不斷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對工作定要加倍認真負責,使自己成為一名開拓進取、勇于創新、充滿活力的新世紀人才。為此,必須始終保持飽滿的學習熱情,認真學習理論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堅定信念,執著追求,向先進、優秀的同志學習,培養大局意識,使命意識,責任意識,自覺投身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這次旅途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小時,但它的教育意義以及對我們的啟示卻長久留在我們的心中!通過參觀陳云故居,我們紀念陳云同志,就是要更好地學習他的光輝思想、崇高品質和精神風范。繼承和推進他同其他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創的事業,將陳云同志的革命精神投入到我們現在的學習生活中去,努力地學習,踏實地做人,幸福地生活。這也是我們對陳云以及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傾注一生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最好的紀念了。陳云同志離開我們已經10年了,在這10年里,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迅猛發展,成績卓著。今天,全國各族人民正滿懷豪情闊步前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征程上。一代偉人雖離我們遠去,但陳云同志的思想和品格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在工作中不斷奮起!開拓前進!

      名人故居觀后感 篇11

      在魯迅先生身上,似乎總可以閱讀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生活中低調簡單的魯迅,文字中尖利充滿激情的魯迅。

      魯迅先生的故居,很符合我的想像,也很容易讓人將它與魯迅先生的外貌聯系起來。上海山陰路132弄9號是一座很容易埋沒在一群紅磚房子中的寓所。這雖算是一個旅游景點,但卻有一種讓人舒服的平凡和淡定;這條小巷上共有10戶寓所,在其他單元里似乎還有居民住著,甚至門頭簡易的信箱里還有電費之類的賬單。這樣的感覺很好,即使魯迅先生早已離我們而去,但魯迅先生的精神和氣質總是和廣大人民聯系在一起。

      故居的擺設不算高貴,但都很講究。比如一樓客廳用小門隔成了幾個小間,海嬰的玩具櫥里都還擺放著些什么。據說,如果天氣不太好,房間里一般都是暗暗的,像魯迅的模樣一般,低調,不張揚;生活要講究,但用不著奢侈和浪費。在魯迅先生的房間里,床,桌椅,桌上的臺燈都是再普通不過了,但卻雅致清爽地組合在一起,很容易讓人想起魯迅先生拿根煙斗坐在躺椅上小憩,或坐在桌前伏案工作的'情形……

      但就是這樣的不起眼,魯迅先生卻投入大量熱情在這里寫下了七本雜文集,翻譯多本外國文學作品。

      當他寫下“我以我血薦軒轅”時,那是飽含著魯迅先生多么的一腔熱血激情,他要警示自己,要喚醒國人,要拯救中國!

      蕭紅女士筆下的魯迅,更接近的是一位寬厚、豁達的長輩的形象,但真實心境的魯迅,心中有一團火在燃燒,在照亮黑暗的一切,他不說卻讓所有人能夠感覺得到。魯迅紀念館那精致的浮雕上刻著的三個大字“民族魂”,是他一生奮斗的目標,也是他想傳達給每一個后人的意志。

      人說,下等人用刀殺人,中等人用嘴殺人,高等人用筆殺人。扛著槍的,未必勝過執筆的。所以,不輟筆墨的魯迅先生,即使身居陋室,也是英勇的戰士。

      名人故居觀后感 篇12

      懷著對蕭紅老師的敬仰,這一天我與同學來到位于呼蘭區的蕭紅故居。

      其實我關注蕭紅從高三開始,高三時學習疲倦偶爾聽聽廣播,見得“民國四大才女”蕭紅,以及那時正在籌拍的電影《蕭紅》,只是感覺蕭紅這一人物及其神秘、傳奇。我在網上多次查閱資料,了解蕭紅。那時我就對蕭紅的作品《呼蘭河傳》、《生死場》很感興趣,可是在即,便沒機會閱讀。

      后來,電影《蕭紅》公映了,但還是沒機會看,再后來,我終于可以在網上搜索觀看了??戳艘槐樗坪鯖]看懂,我就索性下載下來反復看。每次看都覺得每次都有收獲,好東西難免要和大家分享,我就在我的各個社交網站上與大家分享這部傳奇之作。之后我也嘗試把電影放在電視里,讓家人也感受一下蕭紅的個人魅力。

      這一天雖然天氣有些冷,但還是能感受到蕭紅老師當年創作的熱情。我和同學乘著551公交來到了呼蘭,經過詢問,終于找到了傳說中的蕭紅故居。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蕭紅紀念館”。通過登記,我們進入了紀念館,一塊大大的石碑在正中間,上面寫的是“前言”,緊接著左前方是一塊白色的蕭紅像,前面是蕭紅幼時在地里與爺爺勞作的情景,再向里面走是蕭紅和她生前與蕭軍以及與恩師魯迅的照片,還有許多蕭紅作品的手稿,和魯迅先生寫給“紅軍”夫婦的書信。

      上到二樓,我們看到蕭紅與蕭軍和她們的朋友們在一起唱歌歡樂的情景,可以想象得到當時蕭紅蕭軍和朋友們在一起談笑歌唱的氣氛;還有蕭紅獨自一人靜靜創作的情景,可以想象得到當時蕭紅在惡劣環境下創作的艱難;和恩師魯迅家里蕭紅與蕭軍談話的情景,可以想象得到當時蕭紅及其蕭軍、魯迅談論寫作技巧時的熱度;

      從“蕭紅紀念館”走出來向東便是名副其實的“蕭紅故居”。走進蕭紅故居的庭院,第一個賞心悅目的便是那潔白的漢白玉制作而成的蕭紅雕像,她拄著下巴思考的樣子著實讓人羨慕。接著就是蕭紅及其所有家人生活過的房屋、正房、東西廂房以及張家倉房、馬棚還有水井。蕭紅及其家人居住的房屋中有許多這個年代不曾使用的工具。“乃瑩”出生的房間西墻上掛著蕭紅與生母的合影和她家族的全家福。

      走出“蕭紅故居”,經過“蕭紅紀念館”,離開蕭紅故居,有一種不舍的感覺,再這樣一個張家大戶人家,蕭紅并沒有放棄學業,而是依然堅持著自己的求學夢。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像蕭紅一樣,為了自己夢想勇敢去闖。她善于寫作的優秀品質也是非常值得我們這一輩學習。

      在此,我向偉大的蕭紅致敬,向一直辛勤工作在蕭紅紀念館和蕭紅故居的全體工作人員表示衷心地感謝,謝謝你們!

      名人故居觀后感 篇13

      沒去過蕭紅故居的時候,媽媽就常和我說起:蕭紅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女作家,而且還是一個非常愛國的女作家,她的一生只活了31歲,卻寫了很多書,最有名的就是《呼蘭河傳》和《生死場》。

      這次去姥姥家--呼蘭縣,終于有機會參觀蕭紅故居了,我別提多高興了!一路上,我沒心情看路旁的風景,心里一直在想:蕭紅故居會是什么樣的呢?好不容易盼到站了,我第一個沖下車,拉著媽媽買了門票就直往里奔。

      呀!蕭紅故居好大啊!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花壇中間的一座石雕:蕭紅奶奶梳著一條長辮子,右手托著腮坐在那里,好像還在思考問題呢!左邊是蕭紅祖父母住的土炕,通過客廳、暗室倉房,是蕭紅的房間,有梳妝臺,還有很多書,都是蕭紅奶奶寫的書,還有和魯迅先生的'書信。后邊是菜園子、果園,還有磨房。這些都是蕭紅奶奶小時候常玩的地方,還有呼蘭河。

      蕭紅奶奶寫的作品可多了,一共有兩個展臺呢!魯迅和茅盾先生曾評價蕭紅奶奶是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還聽講解員阿姨說,蕭紅奶奶寫作的環境非常艱苦,經常生病,因為庸醫誤診,蕭紅奶奶死時才年僅31歲。我非常敬佩蕭紅奶奶,她把她的一生都獻給了祖國。我一定要像蕭紅奶奶一樣,熱愛祖國、勤奮學習,做一名對祖國有用的人才!

      最新男女啪啪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