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rnn99"></nav><nav id="rnn99"></nav>
      你的位置: 述職報告之家 > 述職范文 > 導航 > 2025中考知識點歸納語文(匯總七篇)

      中考知識點歸納語文

      發表時間:2025-02-19

      2025中考知識點歸納語文(匯總七篇)。

      總結是指社會團體、企業單位和個人在自身的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進行回顧檢查、分析評價,從而肯定成績,得到經驗,找出差距,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寫總結有利于我們學習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不如靜下心來好好寫寫總結吧??偨Y怎么寫才是正確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考語文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考知識點歸納語文 篇1

      第一部分語文知識數字歸納記憶

      兩種語言類型:口語、書面語。

      兩種論證方式:立論、駁論。

      兩種說明語言:平實、生動。

      兩種說明文類型:事理說明文、事物說明文。

      兩種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社會環境描寫—–交代時代背景。

      兩種論據形式: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三種感情色彩:褒義、貶義、中性。

      小說三要素:人物(根據能否表現小說主題思想確定主要人物)、情節、環境。

      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議論文結構三部分: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三種說明順序:時間、空間、邏輯。

      語言運用三原則:簡明、連貫、得體。

      四種文學體裁:散文、小說、詩歌、戲劇。

      四種論證方法:舉例、道理、比喻、對比。

      句子的四種用途:陳述、疑問、祈使、感嘆。

      小說情節四部分:開頭、發展、高潮、結局。

      引號的四種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諷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稱謂;④表強調或著重指出。

      五種表達方式: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

      破折號的五種用法:表注釋,表插說,表聲音中斷、延續,表話題轉換,表意思遞進。

      六種邏輯順序:①總和分;②現象和本質;③原因和結果;④概括和具體;⑤部分和整體;⑥主要和次要。

      省略號的六種用法:①表內容省略;②表語言斷續;③表因搶白話未說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維跳躍;⑥表思索正在進行。

      六種常用寫作手法:象征、對比、襯托(鋪墊)、照應(呼應)、直接(間接)描寫、抑揚。

      七種常見短語類型:并列、偏正、主謂、動賓、后補、“的”字短語、介賓短語。

      七種主要復句類型:并列、轉折、條件、遞進、選擇、因果、假設。

      八種常用修辭方法:比喻—–使語言形象生動,增加語言色彩。

      擬人—–把事物當人寫,使語言形象生動。

      夸張—–為突出某一事物或強調某一感受。

      排比—–增強語言氣勢,加強表達效果。

      對偶—–使語言簡練工整。

      引用—–增強語言說服力。

      設問——引起讀者注意、思考。

      反問——起強調作用,增強肯定(否定)語氣。

      第二部分記敘文

      一、常見敘事線索

      1、人物線索:人物的見聞感受或者事跡。

      2、物品線索:某一有特殊意義的物品。

      3、感情線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變化。

      4、事件線索:中心事件。

      5、時間線索

      6、地點變換線索

      找線索:①文章的標題;②各段反復出現的事物;③文中議論抒情的語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⑤某一人物的見聞感受。

      作用:使文章內容井然有序地組合在一起,展現人物的思想性格,表明享情的來龍去脈。

      二、記敘順序

      1、順敘:即按照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的順序寫(時間先后))。

      作用:使文章脈絡清楚,有頭有尾,給人鮮明的印象。

      2、倒敘:把后發生的事情寫在前面,然后再按順序進行敘述。

      作用:避免平鋪直敘,增強文章的生動性,使文章引人入勝。

      3、插敘:在敘述過程中,由于內容的需要,中斷原來情節的敘述,插入有關的情節或事件,然后再繼續原來的敘述。(比如:回憶往事)

      作用:補充、襯托出文章的中心內容(人物或事件),豐富了情節,深化了主題。

      三、人物描寫方法

      1、外貌描寫:人物容貌、衣著、神情、姿態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處境、經歷以及心理狀態、思想性格等。

      2、語言描寫

      3、動作貓寫:表現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質。有時還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4、心理描寫: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質。

      四、環境描寫方法

      1、自然環境(描寫自然景觀如天氣、季節、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環境氣氛,烘托人物情感,預示人物命運,推動故事情節發展。

      2、社會環境【描寫社會狀況或者人物活動的場景和周圍(室內)的布局、陳設】:交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渲染環境氣氛。

      五、記敘文的詞語或句子的含義辨析

      1、結合特定語境(即具體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詞語的含義。

      2、要注意詞語的感情色彩(褒義、貶義、中性),明了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一詞多義等。

      3、注意語氣或語調。

      4、著眼于詞句之間的搭配。

      5、著眼于詞義范圍的大小、輕重程度。

      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體或者事物的象征意義,用平實的語言表達)。

      六、記敘文開頭句子的作用

      1、開篇點題。

      2、總領全文。

      3、引起下文,為下文作鋪墊。

      4、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或思考。

      5、為下文埋下伏筆。

      七、記敘文中間句子的作用

      1、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2、段末起總結作用(總結上文;引出下文)。

      3、為下文埋下伏筆。

      4、為下文情節作鋪墊。

      5、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八、記敘文結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點題。

      2、總結全文,深化中心。

      3、令人深思,給人啟示,讓人覺得回味無窮。

      4、前后照應(首尾呼應)。

      九、歸納記敘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標題、首尾的抒情議論性句子。

      2、綜合概括主要段落大意(特別是抒情散文中)。

      3、分析時代背景。

      4、從作者對人物或事物的態度判斷。

      十、概括段意

      1、摘句法:找出中心句作為段意(有時要進行適當的刪改)。

      2、概括法:例如1記敘:人+時地十做法+結果。(注意原文中強調的是什么)

      例如2描寫:景物+特征。

      例如:議論:運用什么論證方法(或論據)十從什么角度(方面)十論證了什么觀點。

      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兩個以上的主要內容,就要把表達這些內容的短語組合成句。

      第三部分說明文

      1、怎樣把握說明對象的特點

      ①題目,②首段,③關鍵詞句(比如:運用了說明方法的語句、中心句)。

      2、說明方法分類和作用

      ①舉例子:具體真切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②分類別:條理清楚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③打比方:形象生動地說明事物的特點。

      ④列數字:準確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

      ⑤作比較:突出地說明事物的特點(地位、影響等)。

      ⑥下定義:科學準確地說明事物的特點。

      ⑦列圖表:直觀形象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3、這些說明方法有何標記?

      ①下定義:……是……,這就是……,叫……

      ②分類別:有幾類(種),一種是……,另一種是……

      ③舉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舉例只舉一部分)。

      ④作比較:而,比……,和……兩種東西比。

      4、說明順序

      ①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形狀、構造,多在建筑物的結構,如上下、遠近、左右、內外、東西南北中等。

      ②時間順序: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

      ③邏輯順序:說明事理,多說明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A、先總說后分說:總—分;分一總;總一分一總。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結果。

      D、由現象到本質。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體到局部。

      5、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說明性語言的特點:準確、平實、簡明(科學小品:生動)。

      6、說明文分類

      ①按說明對象分:實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說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②按語言特點分:平實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科學小品或知識小品)。(語言生動形象的說明文,多用描寫)

      第四部分議論文

      議論文的三要素:鮮明的論點,確鑿的論據,嚴密的論證。

      一、論點

      1、特點:①正確;②鮮明。

      2、論點位置:①標題;②文章開頭;③結尾;④中間。

      3、總結論點的方法:

      ①通過總結論據共同點來推斷出論點;②總結性的詞語體現中心論點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見;我認為;總之……);

      ③先明確文章論題,依據論題在文中找出反復出現的論斷性的語句,最后歸納。

      注意:歸納論點的句子必須是完整而鮮明的肯定性的語句。

      二、論據

      1、事實論據:如現實事件、歷史事實、統計材料、具體數字等。

      理論論據:包括人們公認的原理、公式、定義、法則、規律、名言警句等。

      2、歸納論據的要點:人+做法(與論點密切相關的方面)+結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體的事實,那是事實論據。

      三、論證方法及其作用

      1、舉例論證(擺事實):具體有力地論證論點,具有說服力。

      2、道理論證(講道理):科學準確地論證論點,具有說服力。

      3、比喻論證(講道理):形象生動地論證論點,具有說服力。

      4、對比論證(講道理):鮮明突出地論證論點,具有說服力。

      四、分析議論文的表達方式

      1、議論文中的記敘,往往眺周幽反弓雖,用事實證明某一觀點或主張。

      2、議論文中時而有生動形象的描寫,更鮮明生動地證明某一觀點。

      3、議論中的抒情,會使議論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議論文的語言特點:嚴密、準確。

      第五部分、散文閱讀

      (一)散文閱讀的相關知識

      一、各類散文的特點

      1、敘事散文:所記之事一般比較平凡,講究以小見大;敘事散文很少有單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節,常以若干零碎、瑣屑之事來反映一個主題、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在敘事中的體現;敘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虛構,因而更加重視行文的.技巧,其構思之精妙、結構之嚴謹、感情之細微,尤其耐人尋味。

      2、寫景散文:抓住景物特征(即此事物與彼事物的區別,既有形狀、色彩等外在的方面,又有氣質、神韻等內在的方面》繪形狀物,大都以空間的轉換為順序,景中融注作者的思想感情。

      3、詠物散文:最鮮明的特點是托物言志,借某個事物來表明某種意愿,抒發某種感情。詠物類散文蘊義含蓄,因而對文中的一字一句都要認真揣摩體會,盡可能理解其深層含義。

      4、哲理散文:帶有人生感悟性質、這類作品從某一點人手,人題較小、對生活的積累和感悟尤為重要,表現上點到為止,不過于直白,留有咀嚼回味的空間、水到渠成地引發出對人生對生活的慨嘆。

      5、寫人散文:寫人散文以記述作者所熟悉的人物為主、通過記敘與人物有關的事跡來表現人物,表達作者對所記人物的情感、看法、意向等。它可以記一個人的一生,一段生命歷程,一個側面,一個細節,一個生活場景;也可以記一組人物,一群人物。

      二、散文的表達技巧

      1、表達方式、

      (1)敘述的方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等。

      (2)描寫種類: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環境描寫等。

      (3)描寫技法:以動襯靜、化靜為動、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正側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運用簡筆勾勒事物的輪廓)、繪形繪聲、繪聲繪色等。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離情于景、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襯情、以樂寫哀、以哀寫樂等。

      2、表現手法常用術語

      (1)象征:借助某一具體事物的形象,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征是利用象征物與被象征物之間的某種類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

      (2)襯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襯,烘托出主體事物什么特點或者烘托出所要表達的某種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襯叫“正襯”,用相反的作陪襯叫“反襯”。

      (3)對比:用一事物與另一事物進行比較,從而鮮明形象地表現事物(道理)的什么特點,突出作者對這一事物或道理的某種感情。

      (4)渲染:用各種手段對環境、場面、人物、時間等多方面的濃墨重彩的描寫,以突出什么氣氛、刻畫人物的什么特點、表現文章的什么主題。

      (5)想象:人們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動。

      (6)聯想:人們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由某個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關事物或事理的活動。

      3、篇章結構技巧常用術語

      (1)開門見山:文章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

      (2)卒章顯志:在文章末尾點明主旨。

      (3)畫龍點睛:用一兩句精彩的話點明主旨。

      (4)過渡照應:承上啟下。

      (5)以小見大

      (6)托物言志

      (7)借景抒情

      (8)欲揚先抑

      (9)虛實結合

      (10)伏筆

      (11)照應

      (12)懸念

      4、語言特點常用術語

      (1)濃墨重彩:描寫詳盡、細膩。

      (2)惟妙惟肖:描寫逼真,多指人或動物。

      (3)體物人微:描寫細致人微、刻畫細致生動。

      (4)行云流水:語言自然流暢。

      (5)言近旨遠:語言淺近易懂,主旨深遠。

      (6)言簡意豐:語言簡潔,內容豐富。

      (7)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盡而意無窮。

      (8)含蓄蘊藉:語意含而不露,耐人尋味。

      (9)整散結合:既勻稱整齊,又錯綜變化。

      此外,還有清新、平淡、淡雅、華麗、明快、含蓄、蘊藉、委婉、含而不露、簡筆勾勒、詩情畫意、富有哲理、情韻悠長、耐人咀嚼、引人回味等。

      5、常見修辭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①化無形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體;②使深奧的、抽象的事理變得淺顯易懂;③化平淡為生動、形象;④重要的審美作用,使人產生美感。

      (2)排比:①能增加文章氣勢、增加感染力、說服力;②排比句結構整齊勻稱,音律鏗鏘,使語言具有節奏感和音樂美;③在議論、說明文中,可以使觀點闡發得更嚴密、更透徹、使條理更清楚;④可以抒發強烈的感情,增強文章的氣勢或感染力。

      (3)借代:①突出特征,強調重點,使語言形象生動;②詞語錯綜變化,不重復死板,使語言新鮮活潑;③使語言含蓄有味;④充分表達作者思想感情,愛憎分明,從而感染讀者。

      (4)對偶:①形式整齊,音韻和諧,朗朗上口;②借用特殊的形式把相對的兩部分內容更凝練、更集中地表現出來,以突出事物的矛盾和有機聯系;③在具體作品中,對偶句往往以整齊的句式與其他句式結合,使語言參差錯落,生動活潑。

      (5)夸張:①突出事物的某個特征,或者揭示事物的本質,給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②表達作者強烈的感情,用以諷刺,或歌頌,以達到感染讀者的目的;③可引起讀者的聯想、深思和共鳴。

      (6)比擬(生動形象):①運用比擬,能托物言志;②寓情于物,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感情;③增強諷刺幽默、增強文章的現力;④把無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寫得有聲有色,可見可聞;⑤使敘述生動形象;⑥制造氣氛,借以傳情達意。

      (7)設問(吸引讀者):①引人注意,發人深思、,強調觀點,加深印象;②承上啟下,過渡銜接;③波瀾起伏,避免呆滯;④提掣全篇,帶動全文;⑤用于篇末,余音不絕。

      (8)反問:①加強語氣以利論辯;②加強語氣抒發強烈的感情;③引起思考以求共鳴。

      6、句段作用

      (1)開頭段的一般作用:①總領全文;②呼應前文;③引出下文;④承上啟下。

      (2)結尾段的一般作用:①感情升華;②主題深化;③言有盡而意無窮。

      7、人稱運用的作用

      (1)第一人稱:顯得親切、自然、真實、適合心理描寫。

      (2)第二人稱:親切自然,便于情感交流、進行抒情、還可以用于把事物擬人化。

      (3)第三人稱:顯得客觀冷靜,不受時空限制,便于敘事議論。

      8、景物描寫的作用

      (1)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揭示作品的時代背景。

      (2)誼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

      (3)展示人物性格。

      (4)推動情節的發展。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二)讀懂散文方法歸類

      一、理清文章思路

      1.找出文章的線索

      (1)明確線索的類型:①以核心人物為線索;②以核心事物為線索;③以核心事件為線索;④以時間為線索;⑤以地點為線索;⑥以作者的感情變化為線索。

      (2)尋找線索的方法:①看本質,即掌握線索的概念,辨析出確實符合“線索”本質的特點者;②看標題,很多文童的題目就是文章的線索,有的標題則包含線索的因素;③看反復,文章中反復出現的人、事、物以及表現人物情感和時空的重點詞或重點句;④看抒情議論句,記敘文中的抒情議論句多為畫龍點睛的重要語句,往往隱含著線索;⑤看段落間的內部聯系。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記敘文不止一條線索,而是靈活地、巧妙地運用多條線索。如明線和暗線相互交織,主線和副線相互交織。

      2.劃分段落層次

      (1)按時間劃分(找表示時間的短語);

      (2)按地方劃分(找表示地點的短語);

      (3)按事情發展過程

      二、把握文章大意

      (1)段意合并法:把每一段大意綜合起來,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是最常用的方法。

      (2)要景串聯法:寫人記事的文章,一般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等要素。把這些要素弄清了,用詞語串聯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3)問題概括法:作者寫一篇文章,往往圍繞一個中心、抓住幾個問題,按一定的順序寫。讀完一篇文章,我們可以考慮:作者要回答的是哪兒個問題?把這幾個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4)標題追溯法:有些以內容命題的文章,我們可以根據標題去閱讀、追溯文章的主要內容。

      (5)內容借助法:借助文章的句或段來總結主要內容。

      三、理解標題的內涵

      (1)從標點與主題的關系人手:有的標題直接揭示主題,標題即主題;有的標題引導讀者對主題進行深思。

      (2)善于抓點題句:用點題句去印證標題含義,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分析標題的修辭:從理解標題的修辭方法入手、聯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隱含的情感來理解標題的含義或作用。

      (4)分析標題字詞:從理解標題的關健詞的含義、字面義入手,聯系文章內容,得出標題的深層含義或作用。

      四、把握散文中的人物形象

      (1)外貌描寫,指把人的容貌(臉型、五官)、神情、身體形態、衣飾、姿勢、風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某幾部分,用生動具體的語言描繪出來。

      (2)語言描寫,主要表現為對話描寫,言為心聲,人物的話語最能靈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的性格,是刻畫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3)心理描寫,指對人物在一定環境下產生的想法、感觸、聯想等內心的思想情感活動的描寫,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質。

      (4)行動描寫,即通過人物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個姿勢來表現人物的性格,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

      (5)神態描寫,專指臉部表情,描寫時要用表示表情、神態的詞語。

      (6)從人物描寫的五種方法(外貌、行動、語言、心理、神態)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7)從細節描寫、側面描寫、環境描寫人手分析人物形象。

      (8)從故事情節的發展中體察人物性格特點。

      (9)從作者的評價人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五、把握散文中的事物形象

      (1)抓住描寫事物的形態、聲音、色彩、氣味等方面的語句,明了事物的外在特征。

      (2)分析描寫事物時所采用的技法,如象征、聯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辭方法,把握事物的內在深愈。

      六、歸納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情感

      (1)從關鍵性詞語(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心理描寫、品質特征的詞)入手。

      (2)從文中的抒情句和議論句入手。

      (3)從人物描寫等語句入手。

      (4)從景物描寫入手。

      (5)從關鍵的標點符號(省略號、引號、問號等)入手。

      第六部分小說

      一、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

      1、開端:交代背景,鋪墊下文。

      2、發展:刻畫人物,反映性格。

      3、高潮:表現沖突,揭示主題。

      4、結局:深化主題,留下思考。

      情節的作用:使小說變得豐富、生動、曲折,可以強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題和增強藝術感染力。

      二、表達方式: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

      1、記敘:對人物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所作的交代、陳述。

      作用:可以把描寫的各個方面聯成一體,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加深讀者對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議論文中,作為事實論據,用來證明論點。

      2、說明:對事物與事理進行的解釋和介紹。

      作用:使讀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說明的事物和特點。例如:這張桌子是方的。

      3、議論: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對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態度、情感和評價。

      作用:①在記敘性文體中,議論有兩種方式:先敘后議和先議后敘。前者見解獨到,令人深思、具有啟發性;后者可使讀者很快進入對將要敘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讀者對下文的注意。②議論在散文中會對形象的特征或意義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③議論在議論文中主要是闡述觀點。

      4、描寫: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對人物、事件和環境所作的具體的描繪與刻畫。

      作用:能實現文學形象的具體性、生動性和可感性。

      5、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發由某種媒介觸發起來的主觀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強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種表現手法。

      作用:表達作者某種強烈的主觀感情。起到渲染環境氣氛,強調人物性格品質,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讀者的共鳴,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①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濃烈);

      ②間接抒情(借景抒情:通過景物描寫,抒發感情)。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種描寫、準確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及性格。

      2、抓住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分析人物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系。

      中考知識點歸納語文 篇2

      一、常用實詞

      知識點總結

      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用法及意義,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關鍵。

      積累卡片

      常見文言實詞例釋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養,奉養。例: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劌論戰》)

      (3)怎么。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4)安穩,安定。例: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副詞,常與“不”連用,譯為“連……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記》)

      (3)曾經。例: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

      (4)同“層”,重疊。例:蕩胸生曾云(《望岳》)

      3.從

      (1)跟,隨。例:戰則請從(《曹劌論戰》)/隸而從者(《小石潭記》)

      (2)學習。例:擇其善者而從之(《論語。述而》)

      (3)追尋。例:溯洄從之(《蒹葭》)

      (4)依從。例:民弗從也(《曹劌論戰》)

      (5)自,由。例:從口入,初極狹(《桃花源記》)

      (6)在。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公輸》)

      (7)堂房親屬。例:贈從弟(《贈從弟》)

      (8)向。例: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送東陽馬生序》)

      4.得

      (1)能夠。例:余因得遍觀群書(《送東陽馬生序》)

      (2)領會。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記》)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4)實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獲得。例:優劣得所(《出師表》)

      5.道

      (1)(正確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2)主張,思想,學說。例:益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陳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禮記。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說。例: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6.當

      (1)面對,對著。例:木蘭當戶織(《木蘭詩》)

      (2)在某個時候或某個地方。例:當余之從師也(《送東陽馬生序》)

      (3)應當。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7.方

      (1)指面積。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處所。例:有朋自遠方來(《論語。學而》)

      (3)當……時。例:方其遠出海門(《觀潮》)

      (4)將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國

      (1)國防。例: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國家。例:夫大國,難測也(《曹劌論戰》)

      (3)國都,京城。例: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葑酉嗔骸?

      (4)國事。例: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5)地勢。例:國險而民附(《隆中對》)

      9.會

      (1)適逢。例: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

      (2)體會,領會。例: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傳》)

      (3)匯集。例:遷客騷人,多會于此(《岳陽樓記》)

      (4)定將。例:會挽雕弓如滿月(《江城子》)/會當凌絕頂(《望岳》)

      10.見

      (1)看見。例:清澈見底(《滿井游記》)/見漁人(《桃花源記》)

      (2)拜見。例:徐庶見先主(《隆中對》)/于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3)接見。例:將軍豈愿見之乎(《隆中對》)

      (4)了解。例:見往事耳(《孫權勸學》)

      (5)認識。例: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孫權勸學》)

      (6)xiàn,引見。例:胡不見我于王(《公輸》)

      11.將

      (1)將要。例:將以攻宋(《公輸》)/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2)帶兵。例: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3)帶兵的人,將領。例: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帶領。例: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塞翁失馬》)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將(《木蘭詩》)

      (6)拿。例:自將磨洗認前朝(《赤壁》)

      (7)和,與,同。例:暫伴月將影(《月下獨酌》)

      12.盡

      (1)全部取得。例:利盡南海(《隆中對》)

      (2)盡興。例:造飲輒盡(《五柳先生傳》)

      (3)盡頭,到頭。例:林盡水源(《桃花源記》)

      (4)窮盡。例: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觀潮》)

      (5)完,沒有了。例: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

      (6)全,這里作動詞,“吃盡”。例: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13.文

      (1)文章。例: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記》)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傷仲永》)

      (4)刺花紋,畫著文采。例:皆披發文身(《觀潮》)

      14.知

      (1)知道。例: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2)同“智”,聰明,智慧。例: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慍(《論語。學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謂知類(《公輸》)

      必看!2016年中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必看!2016年中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5)識別,認識。例: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6)覺得,感覺。例: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

      二、常用虛詞

      知識點總結

      虛詞沒有實在意義,一般不能充當句子成分,不能單獨回答問題(少數副詞如“不”“也許”“沒有”等可以單獨回答問題),只能配合實詞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種.種語法關系。虛詞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兼詞七類。文言虛詞在整個文言詞語中雖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語法作用卻很大。文言文中的許多句式是以虛詞為標志的,如判斷句“……者……也”、被動句“為……所……”等虛詞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頻繁,而且它們的解釋也相當靈活。

      常用虛詞例釋

      1.但①副詞:表示對動作的限制,可譯為“只”“僅僅”等。例: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詩》)

      ②連詞:用在復句的后一個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轉折??勺g為“但是”“不過”“只是”等。例:無他,但手熟爾。(《賣油翁》)

      2.而①代詞:相當于第二人稱,你、你們,你的、你們的。例: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②連詞:A.表示遞進,相當于“而且”“并且”。例: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B.表示轉折,相當于“卻”“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C.表示順承,相當于“然后”。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D.表修飾,相當于“地”。例:默而識之。(《論語。述而》) E.表并列,相當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滿井游記》)

      3.耳語氣詞:A.表示肯定、判斷語氣,相當于助詞“也”,可譯為“了”“啊”。例: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B.表示限制語氣,相當于“而已”“罷了”,含有“不過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驢》)

      4.何①疑問代詞:A.代事物,可譯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為學》)B.代處所,可譯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五柳先生傳》)C.代原因,可譯為“何故”“為什么”。例: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②副詞:表示反詰,可譯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5.乎①語氣詞: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問或反問,相當于“嗎”“呢”。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贊美或感嘆,相當于“啊”“呀”。例: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C.表示測度或商量,相當于“吧”。例: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孟子。梁惠王下》)

      ②助詞:用于形容詞或副詞后,助成音節,可譯為“……的樣子”,或不譯。例: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愛蓮說》)

      ③介詞:A.表示時間,可譯為“在”“從”。例: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記》)B.表示對象,可譯為“對”。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嘗疑乎是。(《捕蛇者說》)

      6.或①代詞: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時間等的一部分,可譯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②副詞:A.表示動作行為、情況的揣測、估計,可譯為“也許”“大概”“或許”。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B.表示時間,可譯為“偶爾”“有時”。例: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岳陽樓記》)

      7.乃①代詞: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于“你”“你的”“你們”“你們的”。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②副詞:A.表示動作行為的相承,可譯為“就”“于是”等。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陳涉世家》)B.表示動作行為或某種情況的發生、出現出乎意料,可譯為“竟然”“卻”等。例: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8.其①代詞:A.人稱代詞,可譯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桃花源記》)B.代具體的事物。例:屠自后斷其股。(《狼》)C.指示代詞,可譯為“這”“那”等。例: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②副詞:表示推測、反問等語氣,可譯為“大概”“難道”,或者不譯。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句中第一個“其”表反問,可譯為“難道”;第二個“其”表猜測語氣,可譯為“大概”。編者注)

      9.且①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的發生、出現是暫時的,可譯為“姑且”“暫時”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B.表示動作行為將要發生、出現,可譯為“將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連詞: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況且”“尚且”等。例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

      10.雖連詞:A.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例: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轉折,可譯為“可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11.遂副詞:A.表示結果,可譯為“終于”“結果”“竟然”等。例: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桃花源記》)B.表示順承,可譯為“于是”“隨即”等。例: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記承天寺夜游》)

      12.也①語氣助詞,用在句末:A.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可譯為“啊”“呀”,或不譯。例: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B.表示疑問或反問語氣,可譯為“呢”“嗎”,或不譯。例: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勸阻語氣,可譯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語氣助詞,用在句子中間:表示停頓,舒緩語氣,引起下文,可譯為“啊”“呀”等,或不譯。例: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黃生借書說》)

      13.已副詞:A.表示動作行為已經發生、出現,可譯為“已”“已經”等。例: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 B.與“而”組成固定詞組,表示后一個動作行為與前一個動作行為相隔不久,可譯為“不久”。例: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醉翁亭記》)

      14.以①介詞:A.表示動作行為發生、出現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譯為“用”“拿”等。例: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送東陽馬生序》)C.表示時間、處所或范圍,可譯為“在”“于”“從”等。例: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隆中對》)

      ②連詞:A.表示目的,可譯為“來”。例: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B.連接分句,表示結果,可譯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15.矣語氣詞:A.表示已然,可譯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矣。(《公輸》)B.表示肯定語氣,可譯為“了”,也可不譯。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C.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6.于介詞:A.表示時間,可譯為“在”“到……時”等。例: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滿井游記》)B.表示

      三、多音字

      知識點總結

      多音字,就是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不同的讀音表義不同,用法不同,詞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幾種用法讀音有區別詞性和詞義的作用。這種類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異讀”,約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對這類多音字,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讀音加以辨析、記憶。如“將”:jiāng(可作動詞或副詞等),動詞可作“帶領”解,副詞可作“將要”解;jiàng(名詞),作“將帥”或“大將”解;qiāng(動詞),作“愿”“請求”講,如“將子無怒”(請你別生氣)。

      2.使用情況不同,讀音也不同,讀音有區別用法的作用。如“薄”:báo,不厚的意思,一般單用,薄餅、薄紙;bó,一般用于合成詞,薄禮、厚古薄今;bò,薄荷(專有名詞)。

      3.語體不同,讀音不同,讀音有區別語體的作用,主要體現為口語和書面語等。如“給”:口語讀gěi;書面語讀jǐ,給予、給養。

      4.方言詞匯的存在造成多音。這類多音字比較少,僅限于部分地區。如“忒”:tè,差忒(差錯之意);tuī(方言),風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5.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續使用到現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此部分詳見第二節“異讀字”。)

      常見多音字例釋

      行xíng

      ①行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②運動天行有常(《荀子。天論》)

      háng

      ①路遵彼微行(《詩經。七月》)

      ②行列鴛鴦七十二,羅列自成行(《漢樂府。雞鳴》)

      ③古代軍隊編制,二十五人為一行陳勝、吳廣皆次當行(《陳涉世家》)

      難nán困難天下事有難易乎(《為學》)

      nàn患難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

      數shǔ ①動詞,計算珠可歷歷數也(《核舟記》)

      ②數落,列舉罪狀晏子請數其罪(《貞觀政要。納諫第五》)

      shù作數詞用,譯為“幾”騎千余,卒數萬(《陳涉世家》)

      shuò副詞,屢次,多次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為wéi①制,造,做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公輸》)

      ②充當,當作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

      ③擔任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④是中軒敞者為艙(《核舟記》)

      ⑤稱為,叫做號為張楚(《陳涉世家》)

      ⑥著,寫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⑦以為,認為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⑧“焉”與“為”合用,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夫子何命焉為(《公輸》)

      wèi①介詞,為,給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②對,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③為此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詩》)

      ④連詞,因為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

      騎qí動詞,騎馬其子好騎(《塞翁失馬》)

      jì名詞,一人一馬叫一騎翩翩兩騎來是誰(《賣炭翁》)

      少shǎo①名詞,少數人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公輸》)

      ②不多閑靜少言,不慕榮利(《五柳先生傳》)

      ③稍微賓客意少舒(《口技》)

      ④少時,一會兒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shào①年輕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②小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陳涉世家》)

      好hǎo ①容貌美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陌上桑》)

      ②相善,交好外結好孫權(《隆中對》)

      hào愛好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舍shě舍棄便舍船,從口入(《桃花源記》)

      shè房屋又漸如高舍(《山市》)

      號háo大聲喊叫八月秋高風怒號(《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大聲哭號呼而轉徙(《捕蛇者說》)

      hào ①國號號為張楚(《陳涉世家》)

      ②稱號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③命令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陳涉世家》)

      間jiān ①中間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晏子春秋》)

      ②表房屋的量詞安得廣廈千萬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jiàn ①暗地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②參與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③夾雜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技》)

      ④離間趙王信秦之間(《廉頗藺相如列傳》)

      四、異讀字

      知識點總結

      異讀字是一種特有的讀音現象,它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而表示的意義相同的字。文言文異讀字有三種情況:破音異讀、通假異讀和古音異讀。

      破音異讀,又叫“讀破”。它是采用改變漢字通常讀音的方法來表示該字詞性和意義的改變。如:天雨墻壞。(《智子疑鄰》)句中沒有謂語動詞,因此“雨”轉化為動詞。所以,在習慣上把它讀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詞的“雨”(yǔ)的區別。

      所謂通假異讀,是指在通假現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讀音去讀。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這里的“說”是“悅”的通假字,因此,就應該讀成它的本字“悅”(yuè),而不能再讀shuō音了。

      所謂古音異讀,是指古代的一些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稱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專有,就有了固定性,從而保留發古音。如: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木蘭詩》)此句中“可汗”是對我國古代北方部族首領的稱呼,應讀為“kèhán”,而不能讀為“kěhàn”。

      異讀字例釋

      信本義是表示“誠實”“信任”“的確”“任意”“使者”等意,讀xìn.例

      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出師表》)

      有時假借為“伸展”“伸張”之意,即與“伸”同義,讀為shē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

      食其在用于人名時,“食”讀yì,“其”讀jī。例

      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史記?;搓幒盍袀鳌?

      房古同“旁”,讀páng,用于“阿房宮”。例

      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葫蘆僧判斷葫蘆案》)

      王作名詞,表示“帝王”“諸侯王”等意時,讀wáng.例

      胡不見我于王?(《公輸》)

      當其用作動詞,表示“成就王業”等意時,讀wàng.例

      大楚興,陳勝王。(《陳涉世家》)

      度作名詞,表示“計量長短的標準”“限度”“法制”“氣度”“度過”等意時,讀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狈礆w取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在作動詞,并表示“計量”“揣測考慮”等意思時,讀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

      臭作形容詞,表示與“香”相對的意思時,讀chòu.例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亂》)

      作名詞,表示“氣味”時,讀xiù。例

      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送東陽馬生序》)

      乘作動詞,在表示“駕”“坐”“趁”等意時,讀chéng.例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贈汪倫》)

      在表示“車輛”或作“四”的代稱時,讀shèng.例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

      讀表示“誦讀”等意時,讀dú。例:好讀書,不求甚解。(《五柳先生傳》)

      表示“句讀”(即不足一句,讀時須稍有停頓)的意思時,讀dòu.例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泛在表示“漂浮”“廣泛”“浮行”等意思時,讀fàn.例:蓋大蘇泛赤壁云。(《核舟記》)

      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時,讀fěng.例:大命將泛,莫之振救。(《論積貯疏》)

      創當表示“始造”“首創”的意思時,讀作chuàng.例: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師表》)

      在表示“創傷”的意思時,讀chuāng.例:夫身中大創十余,適有萬金良藥,故得無死。(《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罷表示“停止”“罷免”等意思時,讀bà。例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論語。子罕》)

      當表示“疲勞困乏”之意時,同“?!?,讀作pí。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罷敝。(《出師表》)(注:教材中“罷敝”寫作“疲弊”)

      女表示“女性”“女兒”的意思時,讀nǚ。例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詩》)

      作人稱代詞時,則同“汝”,讀作rǔ。例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降動詞,在表示“降落”“降臨”“降給”“下達”等意時,讀jiàng.例

      必看!2016年中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中考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在表示“歡悅”“平和”的意思時,讀xiáng.例:未嘗稍降辭色。(《送東陽馬生序》)

      五、通假字

      知識點總結

      通假字,漢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簡稱。所謂通假,就是兩個字通用,或者這個字借用為那個字,它們之間語音相同或相近,并沒有意義上的聯系,所以又稱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

      ①“本無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記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夠用,想記一事而無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來代替。

      ②“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寫作時,不用原字或倉促間想不起原字,而寫成了另外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種類

      ①“聲旁字”代替“形聲字”。

      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座)

      ②“形聲字”代替“聲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庭廷)

      ③同聲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無隴斷焉。(《愚公移山》)(隴壟)

      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慧)

      常見通假字例釋

      以下內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釋義、例句及出處順序整理

      說悅愉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女汝你子曰:由,誨女知之乎?(《論語。為政》)

      知智智慧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還旋回轉,掉轉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湯燙用熱水焐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

      齊劑湯藥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

      止只僅僅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

      陰蔭樹蔭綠楊陰里白沙堤(《錢塘湖春行》)

      屏摒舍去屏棄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為學》)

      帖貼粘對鏡帖花黃(《木蘭詩》)

      火伙同伴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木蘭詩》)

      竦聳高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觀滄?!?

      爭怎怎樣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

      見現出現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西江月》)

      要邀邀請便要還家(《桃花源記》)

      指直一直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六、文體知識

      知識點總結

      1.說是古代的一種散文體裁。從內容上看,文體可以敘述事情,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發表議論;大多是一事一議,要求說出對某個問題的深刻見解。這種“說”,它的敘事及議論,都是為了表明對社會生活中的某個問題或某種現象的看法,從本質上說,它是屬于議論性的文體,與現代的雜文或雜感小品相似。初中階段所學的有《馬說》《愛蓮說》《黃生借書說》等。

      2.表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文體。在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統稱為“書”,“書”是書信、意見書的總稱。到了漢代,這類文字被分成四個小類,即章、奏、表、議。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里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笨梢?,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動之以情”是這種文體的一個基本特征。此外,這種文體還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開頭要說“臣某言”,結尾常有“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之類的話。我們初中課本所選諸葛亮的《出師表》

      即“表”中范例。

      3.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種序是惜別贈言的文字,叫做“贈序”,內容多是對所贈親友的贊許、推重或勉勵之辭,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即是寫給同鄉晚輩的贈序。還有一種是寫在詩歌前面的序,叫“詩序”,多交代所詠故事的有關內容或作詩的緣起,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边@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詞的緣起與過程。

      4.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一般都用韻,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內容多含頌揚、鑒戒之意。我們學過的如劉禹錫的《陋室銘》。

      5.記是古代的一種散文體裁。文言文標題中的“……記”,相當于現代文“記……”的形式。如“小石潭記”,就是“記小石潭”,即記述游小石潭的行蹤以及小石潭的景物。這類文章當中,大多數是游記,一種用來記敘旅途見聞和某地政治生活、社會面貌、風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勝古跡等的散文體裁。其次是些普通的敘事性散文或者“雜記”(包括如《桃花源記》這樣的詩前序文)。除以上兩篇,我們學到的還有《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滿井游記》《核舟記》等。

      6.傳記述個人生平事跡的文章。一般來說多為記述那些在歷較有影響而事跡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跡。多采用敘述、描寫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風貌。這種文體,慣用于史書。一般為他人所寫,如《張衡傳》等,也有寫自己的傳記,如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

      7.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尺牘文學功能多種多樣:可以抒情,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林覺民的《與妻書》;也可以寫景,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可以寫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也可以進謁顯貴,勉勵后學,形成別具特色的書牘文傳統。尺牘講究謀篇布局,文質俱佳。

      中考知識點歸納語文 篇3

      一、文學常識

      史鐵生,1951年生于北京,著名小說家。16歲畢業于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8歲去陜北延安插隊。21歲因病致癱,轉回北京。23歲起到北京某街道工廠做了7年的工人。后又患尿毒癥,靠透析維持生命。28歲發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陸續發表中、短篇小說,散文多篇,其散文《我與地壇》被公認為中國近50年來最優秀的散文之一。小說《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二、拼音

      tān huàn shì xiǔ qiáo cuì

      癱 瘓 侍弄 整宿 憔 悴

      shàn wān jué màn

      仿膳 豌豆 訣別 爛漫

      fù xù dāo

      翻來覆去 絮絮叨叨

      三、詞語

      侍弄:經營照管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訣別:多指不再相見的'分別

      絮絮叨叨:形容說話啰嗦,嘮叨。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事情而特別高興。

      四、段落劃分

      第一部分(1):母親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對“我”百般撫慰。

      第二部分(2—5):母親準備帶“我”去看菊花時,因病去世了。

      第三部分(6):妹妹推“我”去北海賞菊,表達了對母親的懷念。

      中考知識點歸納語文 篇4

      中考語文知識點

      1、縮句:滿足壓縮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擾項。

      縮句順口溜:

      “的”前“地”前“得”字后,形容限制去個夠。數量出現莫放過,介賓來了也殺頭。

      2、修辭手法作用類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用在記敘、說明、描寫中,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用在議論文中,能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最常用的還是生動形象。

      借代: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與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體、生動的效果。

      夸張:夸張指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

      作用: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梢砸鹭S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對偶:它是一對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排比: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強語言的氣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設問:無疑而問”。往往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確定答案。

      作用:引起讀者思考。用在標題上,能吸引讀者,啟發讀者思考,更好地體現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反問: 反問的特點也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問號,有的打感嘆號。

      作用: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起強調作用

      擬人: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語言富有神采

      反復:由二個相同的詞語或句式構成反復

      作用:主要起強調作用

      ★修辭方法及表達作用答題方式: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 ,表達了情感。

      排比:表現了 ,抒發了 ,增強了語勢,加強了感情。

      反復,夸張:突出了(強調了) (的情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設問:自問自答,引起讀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問:加強語氣,增強語勢,表達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1).點明何種表現手法 (2). 表現了什么內容(3).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此句運用了……從而生動形象表現了……表達了…… 這一句采用了… …的修辭手法, …....(作用)論述了… …(內容)。

      3、圖表徽標:看懂圖畫,對圖畫的畫面和文字分析比較、用簡潔的文字表述,并一定要挖掘其深層含義。

      綜合性學習

      課標要求: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

      命題趨勢:有并入“知識積累與運用”和“現代文閱讀”中的趨勢,答題思路、解題技巧不變。

      常用題型:

      1、活動類:根據活動主題設計活動宣傳口號、活動步驟等。

      對策:語言表述要簡潔。主題詞要簡明、準確、生動;活動過程或計劃要點表述要清楚,目的要明確,過程和計劃要分項列出。

      2、提取、概括信息、擬寫標題類

      對策:篩選重點詞語組成一句話,形成自己的觀點。思考材料的共性,找出帶有規律性的標題

      要點概括:

      A.摘引文中原句作為答案。

      B.選取文中重要詞語語句組合成答案

      C.劃分相關內容層次,一般有幾個層次就有幾個要點。

      3、口語交際語言運用類 結合情境,簡明、連貫、得體地完成交際任務。

      對策:要有說服力和條理性,注意謙語和敬語的使用。

      4、語言積累類:

      對策:積累古詩文、現代詩文、俗語、諺語、名言警句、文學文化常識,山川名勝、風土人情。特別是時代性、地域性較強的綜合性知識表述。

      5、感悟啟示類: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寫出自己的感悟和體驗,不能局限于一方面,可以多角度,正反兩方面回答。語言精煉,表意準確,抓住關鍵。一般用第一人稱作答。

      中考知識點歸納語文 篇5

      《童年》

      主要內容

      1.故事梗概:

      《童年》是描述主人公阿廖沙從三歲到十歲這一階段的童年生活。在一個充滿暴力和仇恨的家庭中,他提前體驗到了人世間的痛苦和丑陋。然而,即使在如此可怕的環境下,主人公仍然保持著生活的勇氣和信念,并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直且充滿愛心的人。

      2.作者概況:

      高爾基(1868—1936),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主要作品有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3.人物性格:

      阿遼莎是這本書的核心人物,他從小就展現出善良和敏感的本性,尤其是在外祖母的呵護下,形成了一顆明辨善惡、分辨是非、懂得愛恨的靈魂。他勤奮學習,努力工作,嚴苛的生活磨礪著他,使他成長為一個意志堅定、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他最重要的特質在于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面對困境,他從不退縮,堅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一定會光明無限。阿遼莎這個形象代表了俄羅斯新一代年輕人,他的成長之路象征著俄國千千萬萬勞動者邁向革命和新生活的道路。

      4.經典名句:

      ①人生是一段曲折而艱辛的旅程。對于那些不愿接受平凡庸俗的人而言,他們將面臨一場永無休止的奮斗。然而,這種奮斗往往伴隨著悲慘和困苦,缺乏光明與幸福的呈現。在孤獨與靜寂的環境中,這場奮斗展開。

      ②當全世界都在哭泣的時候是不應該嬉戲的,為了一個人的誕生而舉行慶祝是缺乏知覺的人的行為。應當保留你的歡樂,在一個充分生活了的人死去的時候發泄。

      ③生命還須前進。動,便是生。

      考題練習

      1.《童年》是一部以作者高爾基的個人經歷為藍本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的開篇之作,隨后的兩部作品分別是《在人間》和《我的大學》。

      。

      2.《童年》講述的是阿廖沙(作者的乳名)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

      生動地再現了俄羅斯19世紀七八十年代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3.童年刻畫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外祖父是一個吝嗇、貪婪、專橫、殘暴的人,經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狠心地剝削手下的工人。

      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干、熱愛生活,對誰都很忍讓,有著圣徒一般的寬大胸懷。作品中,樂觀純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獻身于科學的知識分子“好事情”都給主人公以力量和支持。

      4.高爾基

      (人物名)被列寧稱為“無產階級藝術的最杰出的代表”的作家,他的自傳體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5.《童年》刻畫了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勇敢正直的“我”阿廖沙,善良樂觀的外祖母,自私殘暴的外祖父,貪婪惡毒的舅舅們以及快樂的“小茨岡”和執著的“好事情”。

      6.《童年》中塑造了阿廖沙這個角色,他代表著俄國千百萬勞動者追求革命和新生活的普遍意義,成為了藝術創作中的典型形象。

      7.《童年》最基本的主題之一是:阿廖沙的成長。

      鞭撻俄國國民的小市民習氣是作者創作這部作品的第一主題。中考語文課外名著知識點2

      《魯濱孫漂流記》

      主要內容

      1.故事梗概:

      《魯濱孫漂流記》講述的是一個叫魯濱孫的英國人由于遭遇沉船,漂流到一個荒島上。他憑借著自己勤勞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頑強地與各種困難斗爭。后來,魯濱孫在荒島上遇到了可怕的食人族,勇敢的魯濱孫從食人族手里解救了一個土著人,給他起了個名字叫“星期五”。從此,魯濱孫和星期五在島上相依為命地生活著,直到二十八年后,被路過的一艘商船搭救,才返回了故鄉英國。

      2.作者概況:

      丹尼爾·笛福(1660—1731)被譽為“小說之父”,他的作品對英國和歐洲小說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特別是《魯濱孫漂流記》這部作品,成為了英國和歐洲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3.人物性格:

      主人翁擁有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的精神,勇敢地追求自由自在、無拘束的生活,并積極面對困難時展現睿智與創造力。

      4.精彩名句:

      ①世界上的一切好東西對于我們,除了那來使用之外;沒有別的好處。

      ②一個人只是靜靜地坐著,幻想著自己無法擁有的東西,毫無意義。這個無可辯駁的真理,激勵著我重新振作起來。

      ③一個人在明白事理以后,就會覺得,被上帝從罪惡中救出來,比被上帝從患難中就出來,幸福更大。

      考題練習

      1.《魯濱孫漂流記》的作者是英國的笛福。

      2.《魯濱孫漂流記》是以第

      一人稱寫的長篇小說。

      3.魯濱孫第一次出海的目的地是倫敦,不料卻遇到了可怕的風浪,好容易才保住了性命。

      魯濱孫第二次出海是去非洲經商,這一次他成功了。魯濱孫第三次出航極為不幸,他們遇到了土耳其海盜,被俘虜,變成了奴隸,逃出后抵達巴西。魯濱孫第四次航行是去販運黑奴,遭遇颶風,一連十二天。當行駛到南美洲一個島嶼附近時,船突然觸礁,遂遭滅頂之災。

      4.魯濱孫登陸小島的日期是1659年9月30日。

      5.在魯濱孫登陸小島的第六個年頭,他造成一艘小船,做了一次環島旅行。

      6.魯濱孫有一包錢幣,約值36

      金鎊,可對于島上的生活來說,它們卻是倒霉而無用的東西。

      7.魯濱孫來到島上第

      23年的12月,突然發現島上出現了一群野人。兩年后,他救下這群野人帶來的一個俘虜,那天是星期五,因此,這個俘虜名叫星期五,他成了魯濱孫的仆人。

      8.1686

      年12月19日,魯濱孫帶著仆人乘船離開海島,他一共在島上生活了28年2個月零19天。中考語文課外名著知識點3

      《朝花夕拾》

      主要內容

      1.文集概況: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親手創作的一本散文集,它以回憶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為主題。這本書于1926年6月至11月期間完成,共收錄了10篇散文?!冻ㄏκ啊愤@個題目寓意著"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味著從記憶中尋找和挖掘出來的.珍貴意義。

      2.作者概況:

      魯迅,周樹人,原名周鼎臣,是我國現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創作了一系列重要作品,包括小說集《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此外,他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和散文詩集《野草》。

      3.主要內容:

      記敘了童年的生活和求學的歷程,追述那些難以忘懷的事。主要篇目《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等。

      4.主題思想:

      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思念之情,同時對反動、守舊勢力進行了抨擊和諷刺。

      5.藝術特色:

      記錄一些難忘的生活片段,將其生動地描述出來,并加入富有個性的情節和細節來描寫人物性格,使作品充滿生活氣息,并夾敘夾議等。

      6.精彩句子:

      ①我總是四處尋覓,希望獲得一種最善最善的咒語,首先要祝福所有支持白話、促進白話發展的人。即使靈魂真的存在并且人們因為邪惡的內心而墮入地獄,我也相信他們會真誠悔過,并且不再反對白話、妨害白話的發展。

      ②有時候我常常思考:他對我傾注的熱情,不知疲倦的教導,簡而言之,是出于對中國的期望,也就是希望中國能夠擁有全新的醫學領域;廣義上來說,是為了學術進步,也就是希望新興的醫學能夠傳播到中國——《藤野先生》。

      考題練習

      1.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原籍),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藤野先生》一文中講述了在日本仙臺留學時的學習生活,在這段經歷中發生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轉變:棄醫從文?;貒螅麑⑾壬恼掌瑨煸谠⒕拥臇|墻上,深切表達了對沒有民族偏見的、正直熱誠的先生的懷念。

      3.在閱讀《朝花夕拾》中,我們認識到魯迅小時候最喜歡去的地方是百草園。他喜歡在那里玩耍,在迎神賽會上,他最喜歡觀看的節目是無常。

      童年時的魯迅有兩個愛好,一是收集圖書,二是描繡像。他的第一本專屬個人的圖書是《二十四孝圖》,他曾經渴慕、最終得到、并引發了他更大的收集書本興趣的圖書是《山海經》,兩本書的來歷分別是長輩饋贈、阿長買的。中考語文課外名著知識點4

      《繁星·春水》

      主要內容

      1.作者概況:

      《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受到泰戈爾《飛鳥集》的啟發后創作的一部詩集。詩集以歌頌母愛和童真為主題,贊美大自然的壯麗與神奇,同時蘊含對人生的深思和領悟。

      2.體裁:

      詩歌。

      3.成因:

      受印度詩人泰戈爾《飛鳥集》影響寫成。

      4.主要內容:

      (1)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

      (2)對大自然的崇拜與贊頌。

      (3)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

      5.藝術特色:

      善于領悟中國古典詩詞和泰戈爾哲理小詩之美,能夠敏銳捕捉靈感瞬間,用簡練的文字抒發內心感受與思考。作品形式短小卻意味深長,語言清新淡雅,如晶瑩明麗的水滴,既明了又富有情韻。

      考題練習

      1.冰心,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壇,便以宣揚“愛的哲學”著稱。

      2.“墻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這一哲理性名句出自冰心的作品《繁星》。

      冰心還“為詩人歌德九十年紀念”作了一首詩是《向往》。

      3.總的說來,《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

      二是對大自然的崇拜和贊頌;三是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4.《繁星·春水》詩集表現了:母愛、童真、自然三大主題,這三大主題構筑了冰心思想內核“愛的哲學”。

      5.《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詩人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下寫成的。

      6.冰心原名謝婉瑩,詩集《繁星·春水》是人們公認的小詩最高成就,被茅盾稱為“繁星格”、“春水體”。

      7.“母親啊,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里”這詩句出自福建長樂(籍貫)的冰心(作家)寫的《繁星》(篇名)。

      中考知識點歸納語文 篇6

      1、怎樣把握說明對象的特點

      ①題目,②首段,③關鍵詞句(比如:運用了說明方法的語句、中心句)。

      2、說明方法分類和作用

      ①舉例子:具體真切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②分類別:條理清楚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③打比方:形象生動地說明事物的特點。

      ④列數字:準確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

      ⑤作比較:突出地說明事物的特點(地位、影響等)。

      ⑥下定義:科學準確地說明事物的'特點。

      ⑦列圖表:直觀形象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3、這些說明方法有何標記?

      ①下定義:……是……,這就是……,叫……

      ②分類別:有幾類(種),一種是……,另一種是……

      ③舉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舉例只舉一部分)。

      ④作比較:而,比……,和……兩種東西比。

      4、說明順序

      ①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形狀、構造,多在建筑物的結構,如上下、遠近、左右、內外、東西南北中等。

      ②時間順序: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

      ③邏輯順序:說明事理,多說明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A、先總說后分說:總—分;分一總;總一分一總。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結果。

      D、由現象到本質。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體到局部。

      5、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說明性語言的特點:準確、平實、簡明(科學小品:生動)。

      6、說明文分類

      ①按說明對象分:實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說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②按語言特點分:平實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科學小品或知識小品)。(語言生動形象的說明文,多用描寫)

      中考知識點歸納語文 篇7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征、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后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象、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征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么?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后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么,它的特點是什么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么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基本文體知識匯總

      1.文章體裁?此文是一篇 。

      詩歌、小說、散文(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劇本、說明文、議論文

      2.記敘文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

      3.找主題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議論抒情句。

      4.文章內容?

      方法:看題目、人物(事物)、事件,進行綜合、概括。

      答:此文記敘了(描寫了、說明了)……,表現了(贊美了、揭示了)……。

      5.材料組織特點?

      緊緊圍繞中心選取典型事件,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6.劃分層次?

      (1)按時間劃分(找表示時間的短語)

      (2)按地點劃分(找表示地點的短語)

      (3)按事情發展過程(找各個事件)

      (4)總分總(掐頭去尾)

      7.記敘線索及作用?

      線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時間(5)地點(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8.為文章擬標題。

      找文章的線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寫讀書卡片。

      按各項要求上原文尋找,再填寫。注意原文的標題、作者、出版社等項(有時在括號內)。

      10.記敘順序及作用?

      (1)順敘(按事情發展先后順序)

      作用:敘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倒敘(先寫結果,再交待前面發生的事。)

      作用:造成懸念、吸引讀者,避免敘述的平板單調,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3)插敘(敘事時中斷線索,插入相關的另一件事。)

      作用:對情節起補充、襯托作用,豐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敘(略)

      11.語言特色?

      結合語境和修辭方法從下列詞語中選擇:

      形象生動、清新優美、簡潔凝練、準確嚴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韻和諧、節奏感強。(注:必須結合具體語句分析。)

      12.寫作手法及作用?

      (1)擬人手法

      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3)夸張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義寄托在所描寫的事物上,表達了……的情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5)對比手法

      通過比較,突出事物的特點,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主題。

      (6)襯托(側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

      (7)諷刺手法

      運用比喻、夸張等手段和方法對人或事物進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強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語言辛辣幽默。

      (8)欲揚先抑

      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所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應(首尾呼應)

      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13.修辭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2)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3)夸張:突出特征,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排比:條理清晰,節奏鮮明,增強語勢,長于抒情。

      (5)對偶:形式整齊,音韻和諧,互相映襯,互為補充。

      (6)反復:強調某種意思,強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設問:自問自答,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8)反問:態度鮮明,加強語氣,強烈抒情。

      注:必須結合相關語句分析。

      14.具體詞語的含義與作用?

      方法:聯系詞語本義,解釋在文中的含義,找出其指代的具體內容。

      答:“××”一詞原指……,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含義?

      抓住關鍵詞,分析它的特點及含義,聯系上下文再解釋。

      16.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

      (2)開啟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啟下(過渡)

      (4)為后文作鋪墊

      17.表達方式?

      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說明

      18.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

      引發讀者思考,點明人物或事件的意義,突出中心,升華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19.記敘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發作者真摯深沉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20.描寫的種類及作用?

      種類:

      (1)肖像描寫(2)外貌描寫(3)神態描寫(4)動作描寫

      (5)語言(對話)描寫(7)心理描寫(8)景物描寫

      (9)場景描寫(10)環境描寫(11)細節描寫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揭示文章主題。

      21.散文特點?

      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種類?

      (1)敘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說種類?

      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小小說

      24.小說三要素?

      人物、環境、情節

      25.環境的種類及作用?

      (1)自然環境

      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活動的空間,襯托人物的心情。

      (2)社會環境

      交代事件發生的社會背景、時代特征,襯托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

      揭示文章主題。

      26.情節由哪幾部分構成?

      (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27.續寫小說結尾。

      按照小說故事情節發展的規律續寫,要簡潔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議論文閱讀技巧一論點(證明什么)

      論點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個完整的句子。論點一般是用判斷句的形式表達的。

      1.中心論點1個(統帥分論點)

      ⑴明確:

      分論點n個(補充和證明中心論點)]

      ⑵方法

      ①從位置上找:Ⅰ標題;Ⅱ開篇;Ⅲ中間;Ⅳ結尾。

      ②分析文章的論據。(可用于檢驗預想的論點是否恰當)

      ③摘錄法(只有分論點,而無中心論點)

      2.分析論點是怎樣提出的

      ①擺事實講道理后歸結論點;

      ②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

      ③針對生活中存在的現象,提出論題,通過分析論述,歸結出中心論點;

      ④敘述作者的一段經歷湖,歸結出中心論點;

      ⑤作者從故事中提出問題,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論,最后得出結論,提出中心論點。

      二論據(用什么證明)

      ⑴論據的類型:①事實論據(舉例后要總結,概述論據要緊扣論點);②道理論據(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論據要真實、可靠,典型(學科、國別、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應論點);

      ⑷判斷論據能否證明論點;

      ⑸補充論據(要能證明論點)。

      三論證(怎樣證明)

      ⑴論證方法

      ①舉例論證(例證法)事實論據記敘

      ②道理論證(引證法和說理)道理論據議論

      ③對比論證(其本身也可以是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

      ④喻證法(比喻)

      ⑵分析論證過程

      ①論點是怎樣提出的;

      ②論點是怎樣被證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實,是否有正反兩面的分析說理);③聯系全文的結構,是否有總結。

      ⑶論證的完整性(答:使論證更加全面完整,避免產生誤解)

      ⑷分析論證的作用:證明該段的論點。

      議論文的結構

      ⑴一般形式:①引論(提出問題);②本論(分析問題);③結論(解決問題)。

      ⑵類型

      ①并列式:Ⅰ總分總;Ⅱ總分;Ⅲ分總。

      ②遞進式。

      五議論文的語言

      ⑴嚴密(修飾性、限制性的語言的運用);

      ⑵生動(成語、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⑶詞序(從生活邏輯和上下文的照應上判斷);

      ⑷句序(關聯詞語的使用,特別要注意遞進關系)。

      六駁論文的閱讀

      ⑴作者要批駁的錯誤觀點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樣進行批駁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論據;

      ⑶由此,作者樹立的正確的觀點是什么?中考說明文閱讀指導一、掌握說明文的文體知識:

      (一)、把握說明對象,分清說明對象是事物還是事理。

      明確被說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標志。

      (二)、為了說明事物特征或說明事理,需要采用恰當的掌握幾種常見的說明方法,會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類別:使說明的內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復交叉的現象。

      2.下定義:使讀者對概念有確切的了解。

      3.作比較:用人們熟知的與所要說明的事物作比較,從而突出被說明事物的特征。

      4.舉例子:可使讀者對說明對象的特征獲得具體認識。

      5.打比方:可達到形象地說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數字:可以準確地說明事物。

      7.配圖表:使讀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觀地理解被說明的事物。

      8.引資料:能使說明的內容更具體、更充實。

      (三)、說明要有順序: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程序順序是時間順序的一種)、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說明文的順序,根據說明的目的和對象,可以以一種順序為主,兼用其他順序。

      (四)、說明文的閱讀還要注意結構。

      說明文的結構常見的形式有:“總(概說)——分(具體)”式、“總——分——總”式、“分——總”式、并列式、遞進式等。

      (五)、說明語言的準確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決條件。

      準確性和多樣性、靈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實見長,有的以生動活潑見長。由于說明對象和作者語言風格的不同,說明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或概括、或具體、或簡潔、或豐腴、或精練、或詳盡;或平易樸實,或幽默風趣??傊痪幸桓?。

      為了您方便瀏覽更多的中考知識點歸納語文網內容,請訪問中考知識點歸納語文
      最新男女啪啪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