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禪山記教案
發表時間:2025-04-11游褒禪山記教案(匯總五篇)。
游褒禪山記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一、 學習作者有疑必察、反對臆斷、重視實地考察的精神。
二、 自主地在全文找出所需要掌握的重點。
三、 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課文,為背誦打下基礎。
教學重點:
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從而抓住全文的綱。
教學設想:
一、采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激趣氛圍,提高課堂效果。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學生發揚民主,倡所欲言,積極參與課堂,培養其良好的思維習慣以促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
教學過程:
1、 導語:中國歷代名人當中,提起“烏臺詩案”,也許有十分之一的中國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會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詩句,只怕就會有八成以上的人脫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國各地大小餐館中“東坡肘子”這道菜,我們是不是可以說,在中國真正稱得上家喻戶曉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蘇軾莫屬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位被譽為“全才”的宋人所寫的游記名篇《石鐘山記》(師點擊“課題及作者”)。
2、 作者簡介(由學生自己抓要點用自己的語言概述)然后師點擊.課件作.總結、補充說明。
3、 石鐘山介紹(點擊幻燈片依圖介紹)。
4、 整體把握全文(演播全文,結束后點擊“應注意的字詞”。)
5、 掌握重點(要求學生結合文下注解自由誦讀、自主地.總結需要掌握的重點知識。師就特殊句式作補充講解)。
6、 把握行文思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徹悟一旨學習作者.寫作考辨記的方法及其人文作風)。
7、 布置作業,為第二課時作準備
(欣賞歐陽修《醉翁亭記》與本文作對比閱讀。)
游褒禪山記教案 篇2
一、教學目的
1.掌握“比、乳、過、下、而、然”等文言詞語的意義、用法。
2.了解歸有光的散文成就及“志”類文體。
3.學習本文用線索貫穿、形散神聚的寫法。
4.學習本文以細節、場面狀寫人物,情景交融等技法。
二、教學重難點
1.常用文言詞語的意義、用法。
2.形散神聚的方法——線索串聯法。
3.借助平凡的景、事、物抒發悲喜之情。
三、教學原則
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思為主攻、練為主線。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聽下面的成語,并以這個成語為謎面,猜一明代作家名。
謎面:衣錦還鄉。謎底:歸有光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歸有光的一篇散文名作——《項脊軒志》。
(二)誦讀品味
1.教師范讀1、2段。
2.一名學生朗讀3、4段,齊讀5、6段。
要求:體味文中蘊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三)學生分段譯讀課文
1.把握重點字、詞、句。
活用詞:雨澤下注 乳二世
古今異義詞:比去,以手闔門 或憑幾學書 已為墻
通假字:而母立于茲
一詞多義:室始洞然 然睹促織 輮使之然也
2.學生分段口譯課文,教師指導。
3.結構線索:
(1)修茸前后的不同風貌。
(2)軒的變遷和家人軼事。
(3)補寫喪妻前后軒中情形。
(4)寫軒中的枇杷樹。
項脊軒的變遷作
線索:--------------
作者的悲喜情感
(討論:喜什么?悲什么?以哪種情感基調為主?)
4.文章主旨:借項脊軒的`興廢表達人亡物在,三世變遷的感慨,抒發對親人的懷念之情,如何表現?請具體分析。
5.抒情技法:
(四)課堂練習(投影展示)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比去,以手闔門 大母過余曰
比比皆是 愿枉車騎過之
納比籠中 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
比得軟腳病
2.談談《項脊軒志》的抒情藝術(課后形成書面分析)。
附:板書設計
游褒禪山記教案 篇3
生命每個人都有一次有志的人才可以讓生命之花長開不敗。只有那些"衣帶漸寬終不悔"的人才能經得起風雨人生不懈進取便有"乘風破浪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時候讓生命之花長開不敗。人如此且事物亦如此。鄭板橋曾說過:"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源于斷巖間。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正是青松的高貴的品質。
立志堅定的人才能做出超凡的貢獻。達爾文22年寫成《物種起源》司馬遷忍辱負重完成《史記》蘇武羈留匈奴19年的遭遇中不為威脅所屈不為利誘所動堅持民族氣節忠于祖國的'愛國志士最后"揚名于匈奴功顯于漢室"。蒲松齡屢試不第便引詩自勵:"有志者事競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嘈娜颂觳回撆P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最終便寫成《聊齋志異》留名青史。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古今中外不知成就了多少人。
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夢都來得及實現。追溯以住歷史也并非人人能至"險遠之地""壯志難酬"之人也并不是沒有"長使英雄淚沾襟"之人更不在少數。然而"盡吾志者可以無悔矣"。
人生治學"路漫漫其修遠兮"無論險也罷難也罷。有志之人定將"上下而求索"而至險遠之地便可無悔矣。譚嗣同一代烈士從小便立志救亡圖存救民于水火但他一心主持的變法最后也以失敗告終而被捕于獄題一詩于獄壁說:"望門投宿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雖然變法失敗了但是他甘愿為變法犧牲希望以自己的鮮血報答皇上警醒世人。
游褒禪山記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積累重點文言詞語、詞類活用以及一詞多義的詞語,還有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對家人的思念和對家庭變遷的感慨,品味其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
積累重點詞語及句式;學習細膩的細節描寫手法。
教學難點:
文中托物寄情及細節描寫等表現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法、分析法、討論法
教學工具:
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在理解重點文言詞語意義的基礎上,能自行疏通文意,做到朗讀熟練,并能當堂背誦文章第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導入:(回憶上個單元宋代散文)其表現手法:《六國論》是借古諷今,《游褒禪山記》是托物言志,《伶官傳序》是借古諷今等等。回顧散文的表現手法還有那些,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小見大、虛實結合、修辭等。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的這一篇明清散文——《項脊軒志》又是采用了哪種表現手法來表現作者對家人的思念的.?
一、解題
1、“志”,古代記敘事物,抒發感情的一種文體,也叫“記”、“銘”,如我們學過的〈醉翁亭記〉和〈陋室銘〉,這樣的文體一般來說采用的就是托物言情的表現手法。
2、項脊軒名字的由來:
①、祖輩曾住項脊涇,表達追懷祖輩之意。
②、項脊之位極小,形容此軒之狹小。
二、作者簡介
1、歸有光,字熙甫,號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被稱為“明文第一”,他也被稱為“今之歐陽修”。
2、其文章強調真情實感,言“人人心中有,人人手中物。”
3、歸有光的身世:8歲喪母
18歲寫《項脊軒志》
23歲娶妻
29歲喪妻
35歲后寫補記
35歲中舉,其后考8次進士不第,講學20余年
60歲中進士,授縣令職
三、聽錄音朗讀,辨明字音,學生跟讀。
四、請同學逐段朗讀,注意讀準作者的感情。然后概括一下各段的內容。
明確(板書):第一段:修葺前后的項脊軒
第二段:承上啟下
第三段:思念母親和祖母
第四段:項脊軒曾遭火
第五段:思念妻子(補記)
第六段:觸景生情,思念妻子(補記)
五、投影片出示重點詞語及句式,提問學生回答
1、一詞多義
置: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放置)
內外多置門(設置)
得:不能得日(得到)
得不焚(能夠)
過:日過午已昏(超過)
大母過余(探望)
然:室始洞然(……的樣子)
冥然兀坐(……的樣子)
然余居于此(但是)
而:而庭階寂寂(表并列)
往往而是(表修飾)
而母立于茲(第二人稱,你)
凡:凡再變矣(總共)
軒凡四遭火(總共)
凡六百一十六言(總共)
從:吾從板外相為應和(由、自)
從余問古事(向……學習)
語:語未畢(話)
自語曰(說話)
述諸小妹語(話)
自:余自束發讀書軒中(從)
自語曰(自己)
然自后余多在外(從此)
書:借書滿架(書籍)
或憑幾學書(寫字)
歸:吾妻來歸(女子出嫁)
吾妻歸寧(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省親)
2、詞類活用
雨澤下注(名詞作狀語)
使不上漏(名詞作狀語)
前辟四窗(名詞作狀語)
垣墻周庭(名詞作動詞)
小鳥時來啄食(名詞作狀語)
東犬西吠(名詞作狀語)
乳二世(名詞作動詞)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名詞作動詞)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詞作狀語)
3、特殊句式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判斷句)
嫗,先大母婢也。(判斷句)
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狀語后置句)
雞棲于廳(狀語后置句)
其制稍異于前(狀語后置句)
得不焚,殆有神護者(被動句)
六、齊讀全文,疏通文意。
七、抓住第一段內容達到背誦目標
教師引導:本段先后寫了項脊軒的狹小、破漏、昏暗、不漏、亮、美化、作者生活其中、夜景。
八、課后思考:
本文運用了托物寄情的表現手法,請找出文中記了哪些事、物,又分別寄托了什么情感。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理解文中托物寄情手法的運用以及作者對家人深切的懷念。
一、檢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誦完成情況
二、齊聲朗讀全文,要求找出文中寫了哪些事,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板書):托物 寄情
項脊軒修葺前后不同 喜(偃仰嘯歌、珊珊可愛)
諸父異爨 悲(往往、東犬西吠)
母親音容 悲(余泣、嫗亦泣)
祖母的期望 悲(令人長號不自禁)
軒中苦讀 悲(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四遭火)
妻子伴讀 喜(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
妻子去世 悲(室壞不修)
庭中枇杷樹 悲(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亭亭如蓋)
三、合作討論,完成下列思考題
1、有人認為正文與補記部分不應該放在一起,你認為呢?
明確:可放在一起,原因有二:①貫穿同一線索,即物是人非,物在人亡的感慨,感情線索也都是由喜到悲。
②都是圍繞項脊軒展開回憶
2、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運用了什么手法?
明確:細節描寫,例如:寫回憶母親、祖母和妻子都有采用語言的細節描寫。
3、文章在描寫環境方面運用了什么手法?
明確:答案應是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冥然兀坐”“萬籟有聲”“庭階寂寂”“明月半墻”“桂影班駁”等都寫出了項脊軒的寂靜、優美,后來一句“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風移影動”就是起到一種以動襯靜的作用。
4、請找出文中疊詞并說明其作用。
明確:例如:寂寂、珊珊、往往、呱呱、亭亭等。它們的作用在于增強音樂美和加強感情表達。
四、課堂小練筆
寫一段關于人物的回憶性文字,采用細節描寫手法。
五、作業布置:預習《病梅館記》,思考:文中用了何種表現手法。
游褒禪山記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理解:
①作者不輕信舊說,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強調實踐,反對主觀臆斷的態度;
②酈說、李說和蘇說的聯系與區別。
積累:
①掌握“鼓”、“殆”、“莫”、“發”、“何”多義詞的意義;
②了解虛詞“而”的常見用法;
③了解賓語前置句的結構特點。
鑒賞:分析本文與《游褒禪山記》的異同點。
運用:培養誦讀習慣。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步驟】
1、交待學習任務
熟悉課文;②理清結構,初步理解內容。
2、朗讀課文(各種讀法)
3、翻譯課文
4、理清結構(板書)
5、熟讀課文。
第 二 課 時
【教學步驟】
1、誦讀、翻譯課文
2、落實文言知識
(板書)
詞類活用
實詞虛詞
不能鳴(名詞的使動用法)也 莫,“暮” 焉
以鐘名(命名,名詞用做動詞) 得(能)觀 而舟(名詞用做狀語)行 所以
特殊句式
得雙石于潭上 (介詞結構作補語)
石之鏗然有聲者(定語后置)
不余欺也 (賓語前置)
者……也…… (判斷句)
是以(因此) (賓語前置)
3、作者認為,世人不明白石鐘山命名由來的原因有哪些?
①言之不詳,人常疑之;②不肯夜泊,故莫能知;③雖知而莫能言;④斧斤考擊,以訛傳訛。
4、完成習題。
5、比較兩文(完成第二題)
體裁 內容 結構 表達方式
同:借游記, 即事 照應 敘議
談感想 明理 連貫 結合
異:重感,立論 嘆、感 敘議交錯 敘議并重(政治家特征)
重辨,駁論 釋、感 議-敘-議 描寫抒情(文學家本色)
↓
乘興而來,有嘆而歸,感想有二
有疑而來,疑釋而歸,見解歸一
-
想了解更多【游褒禪山記教案】網的資訊,請訪問:游褒禪山記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