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歐洲讀后感
人在歐洲讀后感(集合6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寫6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極簡歐洲史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在歐洲讀后感 篇1
澳大利亞人寫的歐洲史,從文化的視角,把歐洲從古典時期到中世紀的歷史脈絡說得很清楚。以前看過一本《中世紀歐洲史》(維姆·布洛克曼,彼得·霍彭布勞沃 著),跟這本一結合,算是把歐洲中世紀基本搞清楚了,在腦子里不再是一團漿糊。
歐洲文明形成的過程中,幾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古希臘、古羅馬、、日爾曼蠻族。
古希臘:現代人很難想像,一個小小的古希臘,為什么能創造出那么璀璨的文化。神話就不說了,各民族都有。古希臘在科學上,尤其是幾何學上的研究,簡直可以認為是外星人派給地球人的洋教練。古希臘人認為這個世界很簡單,是可以用數學來精確的描述的,他們孜孜不倦的研究如何來描述這個世界。
古羅馬:綿延一千多年的古羅馬是歐洲文明的基石,征戰和擴張在當時是對各民族的蹂躪,在文明傳播方面卻是作用非常。羅馬開創的共和、民主傳統,是現代民主的濫觴,當威望如日中天的愷撒要獨裁時,立即受到了暗殺,可見共和、民主在當時人們心中的位置有多么重要。既使屋大維加冕皇帝之后,依舊還是保持共和政體,皇帝不是子嗣繼承,保證了皇帝的品種優良?;仡^看看中國歷史上的帝王,什么傻子、嬰兒、木匠、變態狂沒有出現過?
:自從耶穌把猶太教的道德教訓變成宇宙大愛之后,就沒有人能夠擋住的腳步了,直到今天,依然是世界第一宗教。認為世界是邪惡的,只有耶穌才能拯救世界。羅馬從軍事上征服了猶太人,從思想上征服了羅馬,羅馬與其說是羅馬人的羅馬,不如說是的羅馬。雖然歷經馬丁·路德的背后一刀,牛頓的當頭一棒,以及達爾文的貼地一鏟,連羅馬都湮滅了,依舊強盛。歐洲的文明有很多的分裂、撕扯、困惑,但整體上,卻是一個完整的文明。
日爾曼蠻族:日耳曼蠻族對羅馬的入侵,鑄就了今天歐洲國家版圖的基本框架,也給歐洲人的血液里注入了好戰、擴張的成分。作為落后民族,日爾曼入侵羅馬的初衷只是想搶點東西,并不是要滅亡對方,并不是要建立統治。所以他們入侵后反而愿意接受羅馬的統治(這算什么?),甚至接受了,自己變成了騎士,成了羅馬東征驅趕穆斯林的戰士。
還有幾點體會:
1.古希臘孕育的璀璨文明,和發源于意大利北部的文藝復興,都是在城邦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是在國家極度分裂和不穩定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反觀中國歷史,春秋戰國和民國時期,也是思想最奔放的時期,這個決不是巧合。
2.法國的農民自己擁有土地(其實是小地主),所以法國農民在政治上有力量,但在經濟上卻沒法跟租地的英國農民相比。反觀國內,目前的農村土地流轉政策,正是從法國向英國轉變,未來爆發出來的力量,非常值得期待。
3.歐洲歷史上國家的碎片化,使得國王的`權力很小,需要用心經營才能獲得更多的稅收。而中國歷史上是以統一、獨裁為基礎,國王的權力是無限的。歐洲的原則是“不是所有的都屬于國王”,我們的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边@個是各種文化的一部分,不是一兩百年的時間能改變的。對企業來說,一方面是適應文化,一方面還要尋找最能釋放生產效率的方法。
4.文化的重要性。歐洲國家和君主變換不斷,能夠兩千年而不滅,還把教義傳統了全世界,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我們做公司,要想長久,必須有一套有頑強生命力的企業文化,用文化去同化不同的人才,用文化卻適應變幻莫測的市場,這樣才能長久。
5.事業部體制。如果把歐洲看成一家大公司,這家公司實行的則是事業部制。雖然沒有中國這家公司更能集中資源,但能避免整體犯方向性錯誤。從歐洲整體上講,一直是在向前進的,不像中國歷史上的反反復復,原地打轉。
值得一提的是,在閱讀過程中,一直非常欣賞譯者的文筆,感覺非常有民國范兒,找度娘一查,原來譯者席玉蘋是實力非常強的臺灣翻譯家,真是民國的,人常說見字如面,看來是真的。
人在歐洲讀后感 篇2
這本書的是講述從希臘文明到羅馬文明再到蠻族入侵,進入中世紀,再開始新教革命,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工業革命的一段發展史。
整個文明的進程層層遞進,希臘文明奠基了哲學、科學,羅馬文明保存了希臘文明并舉國支持基督成為國教,而北方蠻族與東方伊斯蘭的入侵讓羅馬帝國名存實亡,羅馬帝國從此以宗教權威延續,進入長達一千年的中世紀。
中世紀主要分為農民、貴族、國王、教皇,國王與教皇不斷爭奪權力,如果國王膽敢公開反對教皇,教皇開除國王的宗教籍,國王的統治合法性降低,貴族就有不聽命國王的可能,教皇本身沒有真正的統治權,所以最終教皇與國王沒有哪一家可以獨大。
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新教開始獨立,新教主張上帝在自己的心中,每個人都可以自己解讀圣經,雖然同樣信奉上帝,但是教皇、主教的地位高速降低,以英國為主開始真正宗教獨立,此時浪漫主義開始開始擁有了自己的雛形。
不知道是宗教改革的原因,還是日心說的普世,宗教開始逐漸不再成為人們的核心,像希臘科學,以及很多古典的東西變成主流,文藝復興興起。
而達爾文的進化論以及牛頓的萬有引力,直接打開了科學革命的.魔盒,從此主流觀開始從,古典是最好的到未來是最好的。
間接推動了人權主義,從而有了英國的光榮革命,法國的法國大革命(我的理解是,由于宗教的削弱,導致了王權的不穩定,所以推翻王權成為了合理的借口)
而經過一系列的改革過程,英國率先工業革命,帶領歐洲成為世界的先驅。
我在閱讀全書讀到的主流內容如上,在此還是需要寫一寫自己的理解,如果我是一個生活在中世紀的農民,我除了信仰上帝,每天種田繳稅,幾乎無事可做。而其實大部分人現在的生活與中世紀的農民并無區別,我們在一個黃金的時代,萬類霜天競自由,有很多的時間去完成自己的想法抱負,有很多的愛好可以豐富自己的人生,《明朝那些事》在結尾的時候說: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希望大家能真正去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式,在目標與體驗的人生中快樂的生活下去。[精選范文網 547118.COm]
人在歐洲讀后感 篇3
最近,我讀了《極簡歐洲史》。歐洲由古希臘發展而來。當時希臘人過著幸福的生活。后來人口暴漲,本土不夠居住,便開始擴張。擴張后出現了羅馬人。羅馬人又獨立成為了羅馬帝國。200年后,從北歐來的日爾曼蠻族入侵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被掠奪。但日爾曼蠻族并沒有掠搶東羅馬,反而開始支持東羅馬,日爾曼人信仰基督教,在羅馬推廣,但只有很少人聽取了推廣。而君士坦丁大帝便是其中一個。他成為國王后,建立教會,將基督教定為國教。當時的羅馬人、古希臘人、日爾曼蠻族人構成了英國人、法國人和西班牙人的祖先。之后多次改革、分分合合,成為今天的歐洲。
我讀這本書之后,了解到了歐洲的形成,還思考了歐洲為什么發達?我想是因為歐洲人善于交流、理性思維、改革創新,就一日日發達起來,成為今天的歐洲。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是為了了解過去,更是為了鋪墊創新未來。
人在歐洲讀后感 篇4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對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與一般卷帙浩繁的史書,讓史料、歷史事件占多數,而是用一種定論性的話語將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的有關文明、朝代的更替、社會制度的變遷等等問題做了一個總結性的闡釋。在閱讀《全球通史》的過程中,無法對具體歷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當這些感悟印證到了現實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國歷史,便有了下面的幾點讀后感。
一、在人類社會邁入近代以前,人類的各種群族在各大洲自顧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種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并形成了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又繼續推動著人類歷史的發展。
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以后,人類的好奇心衍變為強烈的野心,并逐漸對自己的生存空間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于是人們再也不像動物一樣隨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類在名為“國際交流”的幌子下開始了永無止境的爭斗,這在當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續。
放眼望去,世界歷史越來越是“實用主義”哲學或是“唯物論”的天下了。近代以來的一次次戰爭,一戰二戰,在炮火的轟鳴下人類在一次次地進行著力量的轉換。時至今日,這種力量的轉換還在繼續,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提到“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之類的話語,于是世界各國大多都在拼命發展經濟,希冀能建設成一個強大的過渡,在所謂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種“競爭”越來越形成一種怪圈,國際競爭的號角吹響到各個地區,我們看到現在的中國,發展經濟是頭等大事,GDP指標壓倒一切,經濟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這種“競爭”說白了就是“物質第一”、“一切向錢看”,我們在人類歷史的任何時期都不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我們在對比1500年以前的歷史特別是遠古歷史和1500年以后的歷史不難發現:創造了一直到今天我們都引以自豪的燦爛文化的遠古時期所發生的戰爭遠遠比近代以來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和豐富,人們的欲望也越來越強,戰爭也越來越多,這不能不讓我們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偏離了人類歷史正常的發展軌道,反思我們當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夠經受得住歷史的考驗?!拔镔|資料的生產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我們對這一理論的理解是否有點夸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對中國的介紹始于商朝,把商朝當作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朝來展開中國歷史,這和我們一般所認為的“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不一樣的。目前史學界尤其是外國歷史學家對我們所稱的“五千年文明”還有很多持懷疑態度,以至于我們國家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出現。這是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在外國人的壓力下我們屈從地去挖掘我們的祖先的墳墓并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年代久遠,難道“歷史悠久”便能加足我們以后在國際交往中說話的底氣?難道美國會因為一個國家的歷史長短來作為它外交政策的依據?我們對本身歷史的研究不應該建立在別人的要求下,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歷史。時間能說明什么呢?只能說明過去。民族、國家乃至于我們個人的發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時間來衡量的。美國只有兩三百年歷史,但還不是生機勃勃,照樣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里阿諾斯意味深長地引用了伏爾泰的話作為題記開始講述1500年以后的中國:“我們不必被中國人的成就迷住心竅,以至竟承認其帝國的體制真乃世界有史以來是最好的?!蔽覀兂姓J,我們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誰能說證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是最好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說“人類還從未看到在他們面前如此燦爛奪目的前景,但人類也同樣從未見識過潛伏在這種景象后面的蘑菇云?!彼顾蚶锇⒅Z斯以及現在眾多的歷史學家都認識到了科技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著危險,美好中承載著毀滅,也許真的有那么一天,人類會發展到窮兇極惡的最高境界,將那些所謂智慧結晶的恐怖武器搬出來施加在對方身上,或者說某些國家、某些民族試圖創造出更具有科學含量的威懾力量,在試驗或是檢驗、嘗試的過程中,科學突然和人類開了一個玩笑,發揮了它的威力,在人類看到結果的過程中也結果了自己。這一天會不會遙遠呢?
馬克思主義說,事物總是有著“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的,那么人類呢?我們在不斷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挖掘自己的墳墓嗎?我們會最終殊途同歸地走向末日嗎?對于我們每一個個體的人來說,生命的過程遠遠比結果來得重要,所以即使我們走向毀滅的必由之路也用不著驚恐。我們對于歷史的研究和認識,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幫助我們認清現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來,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現在的一切。
人在歐洲讀后感 篇5
《全球通史》可謂妙極。真正的是從全球范圍講歷史進程是如何緩慢發展的。在閱讀過程仿佛打通任督二脈,妙不可言。
本書有一部分看了之后明白了之前想不明白的事情,有一部分迷迷糊糊,看得云里霧里。
其一是歐洲帝國殖民擴張的歷史進程。就像一個冒險探索游戲,之前不明白為什么發現美洲新大陸是一件如此重要的事情,以及殖民擴張為何會導致英國等國家迅速富強起來。
本書講得很透徹,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非洲大陸、美洲大陸富含資源,比如黃金。獲得其他大陸的資源簡直就像開了掛一樣,源源不斷的黃金流入。除此之外,還有通過貿易、原材料的加工生產和銷售等,獲利豈止百倍呢?所以殖民國家迅速富強起來,順帶拉動科技進步、工業革命也不足為奇。
其二,一戰、二戰、冷戰至今的歷史事件講得飛快,看得云里霧里。一個是因為篇幅有限,在短小的篇幅中講清楚這么多年全球發生的大事,自然簡略。同樣的理由也能用之于上文,因為整個行文結構和行文風格是一致的`。但是前半部分所獲頗多,后半部分則不是很懂,是信息量造成的。歷史的前面部分,時間跨度上,事件稀少;歷史進程的后半部分,時間跨度上,事件密集。所以要理解后一半部分就更難些。
本書結構很清晰,每編每章都分了小節。而每一事件的發生又都整整齊齊地列了原因。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的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等。使得本書看起來很清楚。的確很適合做教科書。
綜上,本書名副其實,而且寫得很流暢,一點兒也不晦澀。
人在歐洲讀后感 篇6
在對《極簡歐洲史》這本書籍的三天閱讀之后,心中感悟頗多。
眾所周知,在當代社會,歐洲的經濟發展程度與社會文明建設都比較領先,因而,對現代文明的影響力也很大,這與其復雜的歷史文化有著深刻的聯系。本書作者從塑形歐洲文明內核的三大元素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教義和日耳曼戰士文化開篇,詳細描述了此三種原因,彼此間相互聯結,相互吸引,又相互分離,相互排斥的過程。催生了歐洲文明的基本內核,誕生了強大的帝國與繁榮的城邦,這些形形色色的事物令人贊嘆不已!
發源于海洋的古希臘文明是歐洲乃至世界的明珠,其形成的城邦制民主政治實現了全"民"治邦,每位公民都能暢所欲言,獻計獻策,當然也有局限性,對婦女、奴隸的歧視,并未實現真正的全民皆平等;古希臘智者的學術文化成就也十分令人驚嘆,"人是萬物的尺度"突出了"人"的作用,強調了人的地位,這是人類自我發現,自我意識的重要一步;蘇格拉底提出的"知識即美德"與我們同時代的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有不謀而合之處,蘇的弟子柏拉圖《理想國》是西方文明理想主義的發端,柏拉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提出并論證了邏輯的辯證方法,提出了科學的思維方法。這對于14、5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具有啟迪作用,包括17世紀的啟蒙運動,在對古希臘思想文化的基礎上實現了突破與創新,再一次推動了思想解放潮流,也促進了新興民族國家的建立。
現代生物學的觀點與中世紀的神學觀大相庭徑,這也是達爾文的《進化論》繼物理學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三大定律之后對人們精神世界的又一大重擊,也是被分裂,被撕扯,被困惑的歐洲宿命,他在道德和智識生活上一直受到煎熬、困擾和瓦解,因為一種是科學,一種是情懷,我們既不能摒棄科學,也不能遺忘那種浪漫情懷,正如我們的"女媧造人"等神話故事,這是民族情懷。歐洲的面積其實大致與我國國土面積相當,但是我們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而他們走的卻是歐盟這種形式,在歷史上,日耳曼民族對羅馬帝國的沖擊,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興民族國家的興起,法蘭西,意大利,德意志王國等,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歐洲同根同源的血脈關系。
其實,歐洲的許多思想都對現代社會影響深遠,如"私人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權利分散,遺產多元"及現在的代議制民主政治都發端于歐洲。我們作為當代青少年,應當學貫中西,知己知彼,在今后的發展中,讓我們的祖國留給后世以更多、更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
-
欲了解人在歐洲讀后感網的更多內容,可以訪問:人在歐洲讀后感
相關推薦
更多>-
中外名人故事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外名人故事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中外名人故事讀后感 篇1這兩天我看了一本書叫《牛頓的小故事》,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牛頓是偉大的英國物理學家。1661年就讀于劍橋大學...
-
小猴子下山讀后感 小猴子下山讀后感 篇1《小猴子下山》是人教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自讀課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故事情節符合兒童年齡及心理特點。通過一年的語文學習,孩子們能借助拼音自讀課文;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能在教師的啟發下,運用積累過的詞語對簡單的段式進行仿說仿寫練習。鑒于孩子的學情特點,我將...
- 轉正述職報告稅務局長(錦集七篇)03-19
- 看書開始考試的句子(通用68句)03-19
- 資產股工作總結(分享十三篇)03-19
- 重陽節祝福語簡短語句(通用81句)03-19
- 人在歐洲讀后感(熱門十一篇)03-19
- 最新畫春天自然話題作文03-19
- 呼和浩特感恩活動總結(分享十篇)03-19
- 一個月工作計劃(通用14篇)03-19
- 資產科工作總結(收藏9篇)03-19
- 北大授課讀后感集合6篇03-19
- 種植綠豆觀察日記(經典十二篇)03-19
- 1
優秀掛職心得
2025-03-13 - 2巴中創文發言稿03-12
- 3教學成果鑒定申請書03-12
- 4非洲故事讀后感03-12
- 5城管自我介紹分鐘03-11
- 6廣發銀行大堂經理述職報告03-11
- 7六級詞匯課教案03-11
- 8[year+2:100]重陽節主持詞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