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rnn99"></nav><nav id="rnn99"></nav>

      述職報告之家

      你的位置: 述職報告之家 > 述職范文 > 導航 > 高中音樂欣賞課優秀教案(必備7篇)

      高中音樂欣賞課優秀教案

      發表時間:2025-01-07

      高中音樂欣賞課優秀教案(必備7篇)。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音樂鑒賞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音樂欣賞課優秀教案 篇1

      教學要求:

      一、聆聽《C小調練習曲》及《愛之夢》,感受、體驗其音樂情緒,進一步認識浪漫主義音樂的風格特征。

      二、在聆聽、感受、體驗、理解音樂作品的過程中,認識、了解肖邦和李斯特。

      三、初步懂得有關“練習曲”的基礎知識。

      教學重點:

      通過分段欣賞和完整聆聽《C小調練習曲》,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內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課前播放《C小調練習曲》。

      2、提問:“同學們知道這首鋼琴曲的作者和名稱嗎?(肖邦《C小調練習曲》)

      二、《C小調練習曲》

      1、簡介作者:肖邦

      A、請學生談談對肖邦的認識。

      B、老師補充。

      2、分部欣賞樂曲。

      A、聆聽樂曲的第一部分,初步感受音樂的情緒特點。

      B、簡介創作背景(學生自習書本p121)

      1813年9月,肖邦在離開波蘭赴法國途中,得知祖國爭取民族獨立的華沙起義失敗,悲憤之余,奮筆疾書寫下了這首著名的《C小調練習曲》。

      C、復聽樂曲第一部分,進一步體驗音樂的情緒特點,熟悉第一主題。(大屏幕上出示第一主題)

      (1)請學生談談聽了這段音樂有什么感受,它讓你聯想到些什么?(老師補充:樂曲的第一部分是一個剛毅的、帶有英雄性格的主題,左手采用了上下翻騰的琶音的伴奏音型,令人聯想到華沙起義的英雄們是怎樣與敵人浴血奮戰的,也讓人感受到作曲家那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慷慨激昂和起伏難平。)

      (2)跟琴學唱第一主題。

      D、聆聽樂曲的第二部分。(大屏幕出示第二主題)

      (1)聽音樂,感受這一部分音樂的情緒與第一部分有何不同?

      (2)學唱主題,從旋律和節奏等音樂要素方面與第一主題進行比較。

      (3)再聽第二部分,聯想音樂表現了什么內容。(老師補充:這一部分的旋律沉痛悲傷,它好象是人們對為國捐軀的烈士們的哀悼。)

      E、聆聽樂曲的第三樂段。

      思考:這一部再現了哪一個主題?它象征了什么?(樂曲的第三部分再現了第一部分英雄性的主題,它象征著人民的斗爭仍在繼續,抗擊侵略的火焰并未熄滅。)

      3、完整地欣賞《C小調練習曲》

      4、音樂知識:練習曲

      通常練習曲有兩類。一類為練習器樂、聲樂技巧的專業練習曲;另一類為音樂會練習曲。前一種練習曲多有技能、技巧上的訓練目標,音樂會練習曲是由前者派生而來的.。它已演變為一種炫技性的、在音樂會上可以演出的藝術作品。肖邦的《C小調練習曲》就屬于音樂會練習曲。

      三、《愛之夢》

      1、簡介作者:李斯特

      2、簡介作品

      1850年李斯特把自己創作的三首歌曲改編成三首鋼琴“夜曲”。原來的三首歌曲分別是《崇高的愛》《幸福地死》《愛吧》。改編后的三首夜曲被匯集成冊,曲集統稱為《愛之夢》。在這三首曲子中,以第三首為最好,流傳也最廣。因此,人們通常所稱之為《愛之夢》的曲子,實際上是《愛之夢》這部曲集中的第三首曲子。

      3、欣賞《愛之夢》(大屏幕顯示主題旋律)

      A、聽音樂,思考:作品描繪了什么樣的意境?

      B、配樂詩朗誦,通過詩歌與音樂的結合,更好地理解音樂的內涵。

      四、總結

      本課的兩首鋼琴曲,表現了極不相同的兩種情感?!禖小調練習曲》悲憤激昂的氣勢令人熱血沸騰,《愛之夢》中的柔美、夢幻般的詩意令人陶醉,盡情表達了人們內心的豐富情感,這正是浪漫主義藝術的本質。

      高中音樂欣賞課優秀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1、《祖國頌》

      2、《你是這樣的人》

      3、《走進新時代》

      教學目標:

      (1)欣賞《祖國頌》、《你是這樣的人》、《走進新時代》,聯系所學作品,了解音樂的社會性既音樂的社會功能,感受音樂作品意境,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通過學習,體驗感受合唱音樂的風格、特點,了解我國合唱藝術的發展史及藝術價值。

      教學理念:

      師生進行研究型學習,根據上節課布置的作業,學生在在課上完成合唱的起源,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及音樂風格特點、作用意義等,并以《走進新時代》、《祖國頌》、《你是這樣的人》為例,認識歌聲記錄新中國發展的歷程。教師從中給予指導。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通過學習,懂得音樂的社會性既音樂的社會功能。感受、體驗、了解合唱音樂的特點。

      2、通過學習、演唱,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教學準備:

      ①學生將收集的的資料,整理好,用以說明合唱藝術。

      ②教師需多媒體設備,課件等。

      ③學生進入教室按聲部落座。

      教學過程:

      一、《祖國頌》

      1、介紹合唱《祖國頌》(喬羽詞,劉熾曲):(出示多媒體)

      《祖國頌》是一首振奮人心、鼓舞士氣、氣勢宏偉,熱情謳歌祖國大好河山的合唱作品,分為A,B,A三個樂段,教師范唱三段的主題,并簡要介紹說明。演唱《祖國頌》這首歌,使我們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2、聆聽全曲

      3、組織學生說出聆聽后的感受

      4、學唱三段的主題旋律,加深體驗歌曲的結構、內涵及風格特點

      5、出示多媒體:“什么是合唱藝術” 、“合唱藝術的特點是什么”。

      合唱是具有豐富藝術表現力的音樂藝術形式。

      6、組織學生交流展示各自的資料,教師參與展示、總結歸納:合唱藝術的起源、發展,每個歷史時期的`代表人物及相關作品,以及它們的風格特點。

      二、《你是這樣的人》

      欣賞分別由戴玉強的美聲唱法和劉歡的通俗唱法演唱,請學生進行對比。

      作品介紹:《你是這樣的人》是電視片《百年恩來》的主題歌,是為紀念周恩來誕辰一百周年而作,題材為頌歌,歌曲含蓄、深沉,回味深長。

      請同學說出同一首歌用不同唱法演唱效果有何不同,簡單談談感受。

      重復欣賞,戴玉強演唱的。

      師點撥提示:周恩來,是一個讓后人無限追憶和懷念的歷史偉人,我們不能忘記他,也無法忘記那些為革命的勝利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們。

      三、《走進新時代》。

      (1)分別欣賞:獨唱《走進新時代》、合唱《走進新時代》。

      師:請同學們注意同一首歌曲,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獨唱、合唱,產生的效果有怎樣的區別。

      (2)實踐

      教師彈奏并演唱《走進新時代》

      學生分成兩個聲部,學唱《走進新時代》,進一步體驗感受合唱的藝術魅力。

      師:《走進新時代》作于1997年黨的“十五大”召開前夕,歌曲以優美抒情的旋律,婉轉動聽的音調,抒發了全國人民,在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下,滿懷豪情走進新時代的情懷。

      歌曲為二段體,每個樂段由四個樂句組成,結構規整,歌曲的曲調采用民族宮調式,歌詞以第一人稱——我(我們)展開,倍感親切。

      第一樂段是陳述性的訴說——“總想對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邁,總想對你傾訴,我對生活是多么熱愛……”演唱中注意裝飾音的效果,使曲調更具有口語的語感,自然而優美。

      第二樂段是對比段,旋律在高聲區,情緒更加激昂,更加高亢,歌詞中先后以“東方紅”、“春天的故事”唱喻我黨的第一代、第二代——以毛澤東和鄧小平為核心的領導人,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以江澤民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人繼往開來,把改革開放事業推向前進。

      學唱中,教師要給予氣息,咬字、吐字、強弱、情感處理等,必要的指導,把歌頌與豪邁的激情充分表達出來。

      播放歌曲,全體合唱《走進新時代》,教師指揮。

      四、鞏固與深化

      教師與學生一起,把整節課的內容,回顧,整理,總結歸納。

      學生可繼續用搜集的資料說明。

      教師在音樂有何社會功能上進行引導、點撥,進行研討。

      音樂與人類生活有什么關系?研討。

      音樂是怎樣為人類服務的?研討。

      我國合唱藝術的發展史和藝術價值,引導學生總結不同時期作品的歷史意義。

      最后針對教學重點進行提問與考核。

      五、下課,布置作業。

      高中音樂欣賞課優秀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欣賞《走進新時代》、《祖國頌》、《你是這樣的人》,聯系本冊所學過的所有作品,懂得音樂的社會性——音樂的社會功能。

      (2)讓學生自主收集整理有關合唱藝術的相關資料(文字、音響)在課上進行展示與交流,在課堂上親身體驗感受合唱音樂風格、特點,并了解我國合唱藝術的發展史及藝術價值,引導學生用積極樂觀向上的態度進行歌唱,教師引導學生在進行審美體驗的基礎上學習知識技能,讓學生知道,知識技能永遠是為表現音樂情感服務的。

      【教學內容】

      1、《走進新時代》

      2、《你是這樣的人》

      3、《祖國頌》

      【教學理念】

      本課圍繞著合唱形式表現之一——“合唱”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嘗試,教師不再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而是要求學生在課前通過多種渠道尋找、收集有關合唱相關的文化資料、信息、音響資料,并分成小組進行篩選和整理,最后通過多種形式整理出不同時期合唱代表作品,并總結此時的代表作在這個時期的意義與作用,并以合唱曲《走進新時代》、《祖國頌》為例進行現場藝術實踐,進一步感受合唱藝術的獨特的藝術魅力。課前教師對每個聲部長進行培訓,然后由聲部長再教會各自聲部同學,培養學生對理論藝術實踐的自主參與意識,更重要的是從中掌握學習的方法,學會學習。

      本課是學生交流展示的環節,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實現了教師角色的轉換。學生根據自己準備的相關理論與合唱的音響資料,從合唱的起源,不同時期的代表作,以及當時的音樂風格特點、作用意義等,認識用歌聲記錄新中國發展的歷程。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勇氣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教師根據學生參與藝術實踐的情況給予適當的指導、補充,與學生共同探討交流。

      【教學重點與難點】

      從高中的音樂教學角度看,采用合唱這種音樂表現形式,對學生來說,增大了學生參與學習的`機率,使眾多的學生從中受益,并通過藝術實踐,教師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感受體驗音樂作品,讓學生了解合唱音樂的特點,更多地發揮其引導、啟發、促進學生提高音樂審美能力的作用。

      【教學準備】

      ①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多渠道收集有關合唱藝術的相關資料(互聯網、報刊、傳播媒體、音響等),用文字和音響配合說明——什么是合唱藝術。

      ②教師需準備一些有關資料,并制成相關課件,便于隨時與學生進行交流和補充。

      ③學生以聲部分單位圍坐,便于隨時進行討論、交流和藝術實踐。

      【教學過程】

      1.聽辨導入

      (1)對比聆聽:①獨唱《走進新時代》②合唱《走進新時代》

      師:請大家分辨同一首歌曲,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而產生效果上的差別。

      (2)對比欣賞美聲(戴玉強)和通俗(劉歡)兩種唱法演唱《你是這樣的人》(注:整曲結構“AAB ABA”)。

      師:該歌曲是電視紀錄片《百年恩來》主題歌,為紀念周總理誕辰一百周年而作,歌頌偉人——我們敬愛周總理的頌歌,歌曲情感含蓄、深沉,令人蕩氣回腸。請同學們說出同一首歌曲采取不同唱法的效果有何不同,簡單談談感受。

      (3)對合唱曲《祖國頌》(喬羽詞,劉熾曲)進行介紹:

      ①說出聆聽的感受

      ②學唱主題音樂,進一步體驗歌曲的結構、內涵及風格特點

      ③引導學生總結不同時期作品的歷史意義

      師:引出課題:合唱是具有豐富藝術表現力的音樂藝術形式,“什么是合唱藝術”,“合唱藝術的特點是什么”。

      2.學生的交流

      ①學生展示各自的作業(課件及音響資料)并互相進行交流。

      ②由課代表主持,選出代表進行展示:關于合唱藝術的起源、發展,每個歷史時期的代表人物及相關作品,以及它們的風格特點。

      [設計意圖]此環節可以讓學生相互了解彼此的作業情況以及相應的音樂文化知識。

      3.藝術實踐(重點作品的藝術實踐)

      (1)學生分成兩個聲部,課前各聲部組長已做輔導,學生共同體驗感受合唱特殊的藝術魅力。

      [師]重點作品的分析:

      《走進新時代》作于1997年中國共產黨“十五大”前,歌曲以抒情而優美的旋律,動聽而婉轉的音調,抒發了中國人民在世紀之交,在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下,滿懷豪邁地走進新時代的情懷。

      歌曲為二段體結構,每個樂段由四個樂句組成,結構完整,歌曲曲調采用民族五聲宮調式歌詞,以第一人稱——我(我們)展開,倍感親切。

      (2)教師帶領學生分段學唱歌曲。

      (教師示范演唱,學生邊領會邊演唱)

      在演唱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體驗:在“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下滿懷豪邁地走進新時代的激情。

      第一樂段是敘述性的直白——“總想對你表白……讓我告訴世界……”表達我們豪邁的心情以及對生活的熱愛,曲調婉轉起伏娓娓動聽,演唱中若將裝飾音唱出來,更為曲調增添明快的色彩。

      第二樂段旋律基本上在高聲區流動,情緒更為激動,并與第一樂段形成對比,歌詞中先后以“東方紅”、“春天的故事”唱喻我黨的第一代、第二代——以毛澤東和鄧小平為核心的領導人,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以×××的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人繼往開來,把改革開放事業推向前進,歌詞中“向”字、“邁”字、“界”字、“宰”字、“訴”字、“事”字,在唱的時候適度抬起軟腭,注意整句的力度變化,漸強漸弱要處理得明顯,尤其是第二段高潮部分,把豪邁的激情充分表達出來。

      [設計意圖]此環節即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也顯示出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根據學生出現的不同的問題,靈活、及時地給予指導,同時,應允許學生由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演唱風格(民歌加通俗)去表達他們對歌曲的藝術處理,提倡學生學習的過程。

      欣賞:播放“三大男高音”——帕瓦羅蒂、多明戈、卡雷拉斯的演唱片段。

      師:在鑒賞中讓學生認識個性化聲音的價值,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嗓音條件按其不同的音色及演唱能力,組合成多種演唱形式,如:獨唱、重唱、小組唱等,這不僅是對高中生個性表現能力與合作表現能力的培養,也是合唱所達不到的另一種藝術效果。

      (3)讓學生體驗、感受合唱作品的同時,教師著重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進行提示,在音樂的社會功能上進行引導、點撥,適當進行研討。

      4.研討問題(組長主持)

      專題1:音樂與人類生活有什么關系?

      (1)第一組組長引導同學闡述音樂在生活中的作用,如音樂可以作健身、廣告背景等。(若時間充沛可播放他們課前準備好的音像資料片段。)

      (2)教師點評:音樂來源于生活,又能反作用于人類生活。

      專題2:音樂是怎樣為人類生活服務的?

      (1)第二組組長引導同學討論音樂能點綴人類生活,如音樂可以伴舞、烘托影視劇的氣氛等。(若時間充沛可播放他們課前準備好的音像資料片段。)

      (2)教師點評:當音樂的情緒與生活場景的氣氛吻合時,音樂就能烘托這個場景。

      專題3:列舉與生活有關的音樂。

      (1)第三組組長引導同學列舉生活中的音樂,如隊列、迎送、婚喪、商場、汽車、公園等。(可播放他們準備好的音像資料)

      (2)教師判斷其準確性。

      專題4:生活中的音樂有那些類別與社會功能?

      (1)第四組組長引導同學討論實用性音樂類別與其相對應的社會功能。

      [如:①禮儀音樂:進場、升旗、生日②影視音樂:電影、電視、戲?、郾尘耙魳罚何绮汀⒐珗@、商場④伴奏音樂:健身、舞蹈等。]

      5.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認識到音樂是有著深遠意義和明確目的的實踐活動,它不僅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高度的發展,還在廣闊的社會生活中起了多方面的作用。與此同時,我們學習了合唱的相關文化知識,認識到實用性的音樂類別與其相對應的社會功能,并進行了藝術實踐的體驗與感受。

      更重要的是,同學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初步掌握了一些演唱技巧和發聲方法,在無伴奏的前提下,能夠把握好節奏、音準,而且善于總結,并實際運用。同時,我們學習音樂不僅是學會唱歌,通過這節課,同學們也可以發掘歌曲內在的審美內涵,把握不同的藝術風格,這是一種較高層次的藝術體驗。在課外拓展與探究性研究學習中,大家可以利用本課學到的知識、技巧和方法,把本學期自己喜歡的所有歌曲組合起來,合作策劃一場綜合性聲樂專場音樂會,展示個人特長,讓自己的音樂學習水平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高中音樂欣賞課優秀教案 篇4

      一、教育理念

      音樂欣賞課教學應從學生的興趣和發展出發,結合音樂生活的時代特點,改革陳舊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以素質教育和主體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充分運用音樂本體語言,使學生真正走進音樂、感悟音樂、理解音樂,使學生學會欣賞通俗音樂。

      二、教學內容:

      人民音樂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音樂鑒賞》第十七單元第三十三節《流行風》。

      三、課時:

      一課時

      四、教學目標

      1、聆聽《思念》、《懂你》及《好漢歌》,感受、體驗歌曲的音樂情緒,并在此基礎上認識其題材、體裁及音樂風格。

      2、在聆聽、感受、體驗歌曲的基礎上,了解通俗音樂的基本特征,并用健康向上的審美標準認識通俗音樂的社會價值。

      五、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講解和指導,讓學生唱出風格,唱出文化內涵。

      六、教學方法:

      采用演示法、激趣法、討論法、講授法、啟發式教學

      七、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八、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播放流行的通俗歌曲《酸酸甜甜就是我》。(張含韻演唱)

      2、學生在音樂聲中走進教室。

      二、導入新課:

      1、用歌曲導入課題:

      請學生根據課前教師播放的歌曲,回答問題:

      ⑴、這首歌曲曲名叫什么?(《酸酸甜甜就是我》)

      ⑵、是由誰演唱?(張含韻演唱)。

      2、結合所學習的音樂知識,思考一下這首歌曲屬于藝術歌曲、民歌還是通俗歌曲?(通俗歌曲)

      3、提問:為什么喜歡通俗歌曲?

      學生分析并回答。

      教師提問后總結并出示課題:好聽,易唱易學的歌曲和音樂,比如輕音樂、通俗歌曲、爵士樂、搖滾樂、迪斯科音樂等等。這些都可以稱為通俗音樂。

      (創設情景,播放與欣賞內容相關的歌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導入課題。)

      三、新課

      1、音樂知識:

      (將音樂知識的學習放在首位,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

      學生閱讀課本中的音樂知識,師生共同學習。

      1)通俗音樂定義。

      2)通俗音樂的內容。

      3)通俗音樂的特點。

      4)通俗音樂與民間音樂的關系。

      5)通俗音樂和古典傳統音樂的區別。

      教師總結:通過對兩部分音樂知識的`學習,我們對通俗音樂在定義、形式、內容等特點以及它與其它音樂形式的聯系區別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

      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通俗音樂,在今天的欣賞課中,我們將要欣賞三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通俗歌曲。它們分別是歌曲《思念》、《懂你》和《好漢歌》。用心感受這三首歌曲所表達的不同的主題思想及它們在演唱風格上的區別。

      2、欣賞音樂作品:

      1)、閱讀課本提示并欣賞歌曲《思念》。

      ①介紹作品:《思念》創作于1987年,由毛阿敏在1988年春節聯歡會上首唱。

      ②教師范唱:《思念》

      ③分析作品并提問:

      A、歌曲的主題思想是什么?

      B、演唱風格應如何把握?

      教師總結:歌曲表達了人生離別的思念、惆悵之情;演唱風格激動、哀怨。

      C、歌曲中的“蝴蝶”指的是什么呢?那么歌曲中為什么比喻成蝴蝶呢?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歌中的蝴蝶可以是友情,也可以是愛情,總的來說,是人們心中最寶貴最珍惜的東西。用蝴蝶比喻友情的美麗和稍縱即逝。

      ④師生互動:啟發學生回答并演唱歌頌朋友的歌曲。

      2)欣賞歌曲《懂你》。

      ⑴提問:①同學們熟悉這首歌嗎?(《懂你》,由歌手滿文軍演唱)。

      ②這首歌曲中的“你”指的是誰?(母親)

      ⑵介紹作品:《懂你》這首歌表現了一個母親為撫養子女含辛茹苦、甘于奉獻的偉大情懷。

      學生閱讀課本提示,回答兩個問題:

      A、這首歌曲的主題思想是什么?

      B、它的演唱風格是怎樣的。

      教師總結:這首歌曲的主題思想是了對母親的真摯美好的情感。演唱風格深情愛戀。

      ⑶學生演唱。

      3、欣賞《好漢歌》

      ⑴欣賞歌曲《好漢歌》。

      ①分析歌曲:電視劇《水滸傳》主題歌。演唱風格粗獷、豪放。

      ②歌曲旋律特點:采用了河南民歌《王大娘釘缸》的民間音調,具有通俗與民歌相融合的特點。體現了通俗音樂與傳統音樂的聯系。類似的歌曲還有《青藏高原》(西藏民歌音調)、《天堂》(蒙古民歌音調)等。

      ⑵學生學唱歌曲。深入體會歌曲的演唱風格。

      (這個環節的教學目標是聆聽音樂,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和理解。在這一環節中,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如名言、圖片及多媒體技術等吸引學生專注地聆聽音樂,深入體驗音樂作品,展開聯想和想像;能夠運用正確的審美觀、科學的方法,對音樂作品進行適當的審美評價。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根據個人的情感體驗、想象進一步表現音樂、創造音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藝術處理與鞏固

      1、同學們有喜歡的歌曲和歌手嗎?

      2、同學們喜歡他們的理由是什么?

      教師總結:現在的中學生大都有自己喜歡的歌手,喜歡的類型也多種多樣。喜歡的理由大致有兩點:首先他們喜歡歌手所演唱的歌曲,其次喜歡他們的形象和才華。

      3、分析與辯論:“追星現象”。請同學們針對社會上出現的這種追星現象來思考這樣兩個問題:出現追星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追星,是青少年追求美、崇尚美的審美情趣的體現,是青少年朝氣蓬勃、活潑向上、追求個性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4、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怎樣認識這個現象?(將學生分成兩組根據這一現象進行辯論:追星的對與錯。

      對中學生來說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求和行為表現,但要把握好分寸:

      1)不盲目追星。

      2)不瘋狂追星。

      3)善于從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積極的人生經驗。

      (歸納拓展審美升華:圍繞本課內容,針對相關的熱點問題對教學內容適當拓展、延伸,豐富教學內容。)

      五、歸納與總結。

      (在課將結束時,用總結性的語言進行總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引起了學生的遐想,激發興趣。)

      在今天的音樂欣賞課中,我們了解了有關通俗音樂的相關知識,體驗了通俗音樂的獨特魅力,探討了與通俗歌曲有關的現象和問題。

      通俗音樂大都沒有經過歷史的檢驗,多數是未得公認的音樂創作。通俗音樂中有優美經典的作品,也有一些商業化的、格調低下的作品和表演。因此,其中魚龍混雜,精華與糟粕并存。只有經過不斷實踐的檢驗,才能產生更多優美、高尚、具有高度藝術性的作品。

      希望同學們能夠用心去聆聽、去體驗、去感受音樂。

      高中音樂欣賞課優秀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了解嘻哈文化的起源、發展及主要元素,識別并欣賞不同類型的嘻哈音樂。

      2.過程與方法:通過聆聽、分析、創作等活動,引導學生深入體驗嘻哈音樂的節奏、韻律和歌詞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多元文化的尊重與理解,激發創新思維和團隊合作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嘻哈音樂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元素。

      難點:理解嘻哈文化背后的社會意義及歌詞中的深層含義。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5分鐘)

      播放一段熱門的嘻哈音樂視頻,引起學生興趣。

      提問:“你對嘻哈文化有哪些了解?你最喜歡哪位嘻哈歌手?”引導學生分享個人見解。

      2.新課講授(20分鐘)

      文化介紹:簡述嘻哈文化的起源(如紐約布朗克斯區)、發展歷程及主要元素(說唱、街舞、涂鴉、DJ等)。

      音樂分析:選取幾首具有代表性的嘻哈歌曲,分析它們的節奏、韻律、歌詞內容及音樂制作特點。

      社會意義:探討嘻哈文化如何反映社會現實,如種族、階級、性別等問題,以及它如何成為年輕人表達自我和爭取權益的平臺。

      3.實踐活動(20分鐘)

      節奏創作:分組進行,每組學生使用簡單的打擊樂器或身體部位,創作一段具有嘻哈風格的.節奏。

      即興說唱:鼓勵學生圍繞特定主題(如校園生活、夢想與追求等)進行即興說唱創作,鍛煉語言表達和即興創作能力。

      4.分享與評價(10分鐘)

      各組展示節奏創作和說唱作品,全班共同欣賞并給予正面反饋。

      教師總結點評,強調團隊合作和創新精神的重要性。

      5.總結與展望(5分鐘)

      總結本課學習內容,強調嘻哈文化作為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其獨特魅力和社會價值。

      鼓勵學生繼續關注并探索不同類型的音樂文化,培養自己的音樂素養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高中音樂欣賞課優秀教案 篇6

      1、能夠認真聆聽本課的作品,了解、接受多元音樂文化,開闊學生視野;

      2、通過中外爵士樂的欣賞,使學生感受、體驗爵士樂音樂的風格特點;

      3、了解爵士樂的相關文化及藝術價值,激發學生學習爵士樂的興趣。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音樂,讓學生初步了解爵士樂的音樂特點。教學難點

      從節奏和旋律等方面分析爵士樂的風格特征。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一些有關爵士樂的視頻、音頻及鋼琴演奏資料,并制作成多媒體課件,隨時與學生進行交流和補充。教學過程

      一、創設意境,組織教學

      二、導入新課:

      1、欣賞電影《海上鋼琴師》片段;

      2、學生談談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主人公演奏的是什么風格的音樂作品?

      3、引出課題《爵士樂》。

      實用精品文獻資料分享

      (說明:本段視頻一開始就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再通過提問反饋出學生自主學習后爵士樂的認識,自然導入新課。)三、新課教學

      (一)了解爵士樂的起源;

      (二)感受、體驗布魯斯和拉格泰姆的音樂風格;

      1、欣賞“布魯斯女王”貝西。史密斯的《空虛布魯斯》

      ①初聽作品感受作品的演奏樂器,并模仿進行小聲哼唱(長號、鋼琴)

      ②學生談感受:猶豫、悲傷:難唱、變化音多、節奏復雜、難掌握。

      ③學唱一兩句,體驗黑人宣泄的方式。

      ④引導學生對比演唱課件展示的譜例,感受布魯斯音階降3、7級音的音樂色彩。

      ⑤學生總結布魯斯的風格特點。

      2、教師演奏“拉格泰姆之王”喬普森的鋼琴作品《演藝人》片段;

      ①說出聆聽的感受適合跳舞的音樂。

      ②學唱主題音樂,幫助學生掌握拉格泰姆的節奏。

      ③爵士樂節奏練習。

      ④引導學生總結拉格泰姆的特點。

      教師總結:布魯斯的音調和拉格泰姆的節奏形成了基本的爵士樂語匯。

      (三)感受、體驗爵士樂的即興性;

      ①讓學生嘗試解釋為什么爵士樂被稱為“靈魂音樂”,表現在那些方面?

      ②師:即興演奏和演唱時爵士樂的靈魂,是它的生命之所在。它自由的即興風格,要求爵士樂手必須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嚴格的說自由根據歌曲的主題即興的演唱和演奏才能被稱之為爵士樂,所以說“即興”是爵士樂的靈魂。?

      (說明:此環節既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也顯示出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要根據學生展示與介紹的情況,靈活、及時地作出反應;同時允許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去表達他們的學習成果,尊重其學習的過程。)

      實用精品文獻資料分享

      (四)爵士樂的藝術價值:

      1、爵士樂的產生《藍色狂想曲》

      2、欣賞《藍色狂想曲》體會其藝術價值在哪里?找出作品中出現了那些主要演奏樂器?

      (體現在流行音樂與嚴肅音樂相融合)

      3、在美國的洛杉磯奧運會上由百臺鋼琴共同演奏《藍色狂想曲》說明了什么?

      (象征著美國白人和黑人的融合。黑人美妙的音樂已經被白人甚至全世界人所接受。)

      (說明:提出一些理性的思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五)爵士樂在中國:

      1、思考:爵士樂是什么時候來到中國的?最先登陸中國的那個城市?代表作品有哪些?

      2、學生交流。(三四十年代;上海;《夜上?!贰兑箒硐恪贰睹倒迕倒逦覑勰恪返龋?/p>

      3、師:爵士樂在中國的影響由來已久,當這種由黑人貧民創造的民間音樂在征服了白人之后,舶來了東方;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百老匯舞廳,和平飯店等,其音樂演奏形式與歌曲創作都表現出中國對爵士樂的吸收和借鑒。 4、欣賞《夜來香》

      師:由于歷史的原因,爵士樂在很長的時間內,與頹廢甚至反動這些詞匯聯系在一起,稱為“靡靡之音”和腐朽生活的背景音樂。我們通過了解知道,爵士樂是美國黑人創造的,是美國貧民情感的宣泄和流露,表達的是勞動人民的心聲,在現代開放的中國,我們沒有理由拒絕接受外來的音樂文化,應以開放的心態來了解、學習多元化的音樂文化,豐富自己的視野。

      (說明;結合中國的實際,讓學生再次進行理性的思考,并導出本節課的學習目的:了解、接受多元音樂文化,開闊學生視野.)(六)拓展訓練:

      請將歌曲《小星星》的旋律加以簡單改編,使其成為一首爵士樂風格

      實用精品文獻資料分享

      的音樂作品,同時為旋律配節奏的伴奏。

      (說明:通過實踐讓學生真正體會“什么是爵士樂”)

      (七)小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爵士樂了解了一種文化,而通過文化又讓我們更好的了解了音樂,今天大家和我一起認識了爵士樂;了解了爵士樂;創作了爵士樂,讓我真正領悟到了什么是爵士樂,謝謝大家!下課。

      高中音樂欣賞課優秀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了解貝多芬的生平及音樂創作背景,掌握《命運交響曲》的基本結構和音樂特點。

      2. 過程與方法:通過聆聽、分析、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感受《命運交響曲》所表達的情感與意境,提升音樂鑒賞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古典音樂的興趣,培養學生堅韌不拔、勇于面對挑戰的精神品質。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命運交響曲》的主題思想,感受其音樂魅力。

      難點:分析樂曲的結構,理解音樂如何表達情感。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設備

      《命運交響曲》音頻及視頻資料

      貝多芬生平及作品介紹PPT

      小組討論任務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5分鐘)

      情境導入:播放一段簡短而激昂的音樂片段(可選自《命運交響曲》的開頭),引導學生猜測并討論這段音樂的情感表達和可能來自哪位作曲家的作品。

      揭示課題:介紹貝多芬及其在音樂史上的地位,引出本節課的主題——《命運交響曲》。

      二、新知講授(20分鐘)

      1. 貝多芬生平簡介:利用PPT展示貝多芬的生平圖片和關鍵事件,簡述其創作背景及人生經歷如何影響了他的音樂創作。

      2. 《命運交響曲》介紹:

      創作背景:簡述該作品的創作背景,包括創作時的社會環境和個人境遇。

      作品結構:介紹交響曲的四個樂章(奏鳴曲式、慢板、諧謔曲、終曲),并簡要說明每個樂章的特點。

      音樂特點:強調作品中“命運”主題的呈現方式,如節奏、旋律、和聲等方面的特點。

      三、音樂欣賞(15分鐘)

      分段聆聽:分樂章播放《命運交響曲》的音頻,引導學生注意每個樂章的音樂特點和情感表達。

      互動討論:每聽完一個樂章后,暫停并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引導:根據學生討論情況,適時進行點評和補充,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四、深入分析(15分鐘)

      主題分析:重點分析“命運”主題在作品中的出現和變化,引導學生理解音樂如何通過重復、對比、發展等手法表達情感。

      結構解析:結合樂譜或圖形展示,簡要說明交響曲的.整體結構和各樂章之間的關系。

      五、拓展延伸(10分鐘)

      情感共鳴: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挑戰和困難,探討《命運交響曲》給他們的啟示和力量。

      創作實踐(可選):鼓勵學生嘗試用簡單的旋律或節奏表達自己對“命運”主題的理解,可以是口頭哼唱或打擊樂器伴奏。

      六、總結反饋(5分鐘)

      課堂總結: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和收獲,強調《命運交響曲》在音樂史上的地位及其對個人成長的啟示。

      學生反饋:邀請幾位學生分享本節課的學習心得和感受。

      作業布置:要求學生課后繼續聆聽《命運交響曲》或其他貝多芬的作品,并寫一篇短文談談自己的感悟。

      教學反思:

      課后,教師應及時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評估教學效果,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后續的教學計劃和策略,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素養的提升。

      最新男女啪啪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