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rnn99"></nav><nav id="rnn99"></nav>

      述職報告之家

      你的位置: 述職報告之家 > 述職范文 > 導航 > 種小樹的教案(匯集11篇)

      種小樹的教案

      發表時間:2025-01-03

      種小樹的教案(匯集11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靵韰⒖冀贪甘窃趺磳懙陌桑∠旅媸切【幷淼摹斗N樹郭橐駝傳》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種小樹的教案 篇1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內涵。

      2、掌握“類、固、致、易”等實詞的多義性和“且、而”等虛詞的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訓練點

      1、學習本文設事明理的寫法。

      2、掌握文章運用對比與映襯的表現手法。

      (三)德育滲透點

      本文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社會現象而作,啟發上層統治者清肅吏治,順應老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生產規律,使它們修養生息,以維持社會秩序。

      (四)美育滲透點

      賞析“史筆”與“文辭”兼美的語言。

      二、學法引導

      1、學生先閱讀注釋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對照注釋,疏通課文,,可采用討論法,合作學習。

      3、對照課后題目,通讀課文,初步完成對課文的理解。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掌握多義詞的用法。

      2、學習文章運用對比與映襯的表現手法。

      3、學習文中設事明理的寫法,注意以傳記的方式說理、用類比說理、用鮮明對比說理的特點。

      難點:

      1、“史筆”與“文辭”兼美的語言表現力。

      2、《種樹郭橐駝傳》一文深刻的思想意義。

      解決方法:

      1、師生合作研討,尤其注意學生合作,教師做好點撥。

      2、熟讀全文,以讀來促進理解。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師生互動設計

      1、補充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增進對文章內涵的理解。

      2、教師設置討論題,啟發學生讀書思考。

      六、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但是到了中唐,已是危機四伏,封建社會開始走下坡路。我們從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稅,人民不堪重負,“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弊髡吡谠坏沂玖水敃r官吏繁政擾民這一社會現象,還指出了解決這一現象的方法。那就是肅清吏治,順應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生產規律,使他們修養生息,以維持社會秩序。今天我們來學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

      (二)寫作背景:本文是寓言體的傳記。名“傳”,實際上是一個諷喻性極強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長安任職時的作品。郭橐駝種樹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學者多認為這是設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現象而為言的。中唐時期,豪強地主兼并掠奪土地日益嚴重,“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僅有一點土地的農民,除了交納正常的捐粟外,還要承受地方軍政長官攤派下來的各種雜稅。據《舊唐書·食貨志》記載,各地官僚為鞏固自己的地位,競相向朝廷進奉,加緊對下層的盤剝,于是“通津達道者稅之,蒔蔬藝果者稅之,死亡者稅之”,民不聊生。這就是柳宗元寫作本文的社會背景。

      ( 三)出處與作者:柳宗元(773—819),出生于京都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西南解州鎮)人,世稱“柳河東”。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德宗貞元九年(793)進士,曾任集賢殿正字、藍田尉、監察史里行等職。順宗時,官禮部員外郎。他參加了主張政治革新的王叔文集團,罷宮市,出宮女,限進俸,減租稅,反對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十年后調任柳州刺史,病逝于任所,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

      柳宗元和韓愈齊名,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并稱“韓柳”。他的作品對下層人民的悲慘處境和社會生活中的不合理現象能無情地加以揭露和批判,說理透辟,筆鋒犀利,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他的山水游記刻畫細致,寄托深遠,往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量。他寫作的一些諷刺寓言,篇幅雖小,寓意深刻,也為后人廣泛傳誦。有《柳河東集》。

      (四)疏通課文:種樹郭橐駝傳 柳宗元

      (原文)郭橐(tuó)駝(tuó),不知始(當初、原來)何名。病(作動詞,生……病)僂(lǚ脊背彎曲,駝背),隆然(脊背高高突起的樣子)伏行(彎著腰走),有(有點)類(似)橐駝(駝駝)者,故(所以)鄉人(同鄉人)號(作動詞,取綽號)之(稱他)“駝”。駝聞(聽說)之曰:“甚善(很好),名(稱呼,動詞)我固(本來、的確)當(恰當)?!币?因而)舍(丟掉)其(自己的)名(真名),亦自謂“橐駝”云。

      (段意)1節介紹人物身世(豁達樂觀)

      (分析)提問:1. 得名由來?明確:駝背,取綽號。

      2. 人物性格有何特征?明確:豁達樂觀。

      (原文)其(他的)鄉曰(叫作)豐樂鄉,在長安西。駝業(以……為業)種樹(動詞,以種樹為業),凡長安豪家富人為觀游(作為觀賞游覽的)及賣果者(種樹賣果營利的人),皆爭迎取養(爭著迎接和雇傭)。視(看)駝所種樹,或(即或)遷徙(移植),無(沒有)不活,且(并且)碩茂(高大茂盛),蚤(早)實(結的果實)以(而)蕃(繁多)。他植者(其他種樹的人),雖(雖然)窺伺(暗中觀察)效慕(效仿羨慕),莫(沒有誰)能如(趕得上,及)也。

      (段意)2節引出種樹行家(種樹能手)。

      (分析)提問:1.人物有何特長?明確:種樹能手

      2.用哪些方法突出他的技術?明確:1側面烘托:“爭迎取養”。2正面突出:“碩茂,早實以蕃。”從成果看其技藝非凡。3對比反襯:“莫能如”對比反襯出他的技藝無與倫比。

      3..閱讀第3節,討論描寫郭橐駝這一形象的手法。

      (明確) 本節運用了對比映襯的手法來寫郭橐駝具有豐富的植樹經驗。郭橐駝種樹經驗在于種樹“不害其長”,不做“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的事。而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卻與之截然相反。

      (原文)有問之(有人問他),對曰:“橐駝非能使木壽(活的時間長)且(并且)孳(zī生長得快)也,能順木之天(生長的自然規律),以(來)致(獲得)其(它的)性(樹木的特性)焉爾(語氣詞,表示肯定的可譯為“罷了”)。凡植木之性(大凡種樹的規律),其(它的)本(根)欲(要)舒(舒展),其(它的)培(培土)欲平,其土欲故(舊,舊土),其筑(搗土)欲密(堅實)。既(已經)然(這樣)已(通“矣”,了),勿(不要)動(再動它)勿(不要)慮(再猶豫),去(離開)不復(再)顧(回頭看),其(那)蒔(shì移栽、栽種)也若子(像對待孩子那樣),其(那)置(擱置,指栽好后放在一邊)也若棄(像拋棄了它們),則(那么)其(它的)天者(天然的`品質)全(保全)而其(它的)性(本性)得(得到形成)矣。故(所以)吾不害(妨害)其(它的)長(生長)而已(罷了),非有能(能力)碩(使……大)茂(使……茂)之(它,代樹)也;不抑(抑制)耗(損耗)其(它的)實(果實)而已,非有能(不是有能力)蚤(使……早)而蕃(使……蕃,繁多)之(代樹)也。他植者(其他的種植的人)則(就)不然(這樣),根拳(拳曲,伸展不開)而(又)土易(換了新土)。其(那)培(培土)之也,若(如果)不過焉(不是過多了)則(就是)不及(不夠)(若不……則:如果不是……那就是……)。茍(假使)有能(能力)反是(和這種做法相反)者,則(那么)又愛之(它)太恩(情深、用心),憂(擔心)之太勤(勤快)。旦視(早上看)而暮撫(傍晚撫摸),已去(已經離開)而(卻)復(又)顧(回頭看)。甚者(更有嚴重的)爪(用手指甲去掐,名作狀)其(它的)膚(樹木表皮)以(來,連詞)驗(檢驗)其(它)生枯(是活著還是死了),搖(搖動)其本(它的根)以(來)觀(觀察)其(它的)疏密(是疏松還是密實),而(可是)木之性(樹木的本性)日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的)離(背離,喪失)矣。雖(雖然)曰愛之,其(這種做法)實(實際)害之;雖(雖然)曰憂(擔心,憂慮)之,其(這樣做法)實(實際)仇(仇恨)之。故(所以)不我若(不如我)也,吾又何能為(做什么)哉!”

      (段意)3節暢談種樹經驗。

      (分析)提問:1.郭橐駝種樹技藝高超表現在哪幾方面?

      明確:a廣為爭迎取養。b.成活率高,故茂,早實以蕃。

      2.作者寫種樹技藝高超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在于說明做任何事情都要順天致性,按客觀規律辦事。

      3.文中種樹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明確:其基本原理就是“順木之天以致其性?!?/p>

      4.“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孽也……而木之性早已離矣”這段話有幾層意思?體現這段話的中心旨意的話是哪一句?

      明確:分三個層次:a.指出郭橐駝種樹好的基本原理:“順木之天,以致其性?!边@也是這段的中心論點。b.從正面說明郭橐駝種樹能順天致性的態度和方法?!捌渖P也若子,其置也若棄?!表樚熘滦缘膽B度。類比要愛護百姓和讓百姓休息生養。c.指出他植者害木之天者使木性日離的態度和方法。

      拳、易、過、不及:是馬虎態度(即不及)

      方法:視、撫、去、顧。

      結果:性日離。

      危害:害之、仇之。

      5.作者從什么角度來實現種樹的正確態度和方法?這祥寫“愛之太恩,憂之太勤”的態度與主旨有何關系?

      明確:第2、3層運用正反對比手法表現種樹的正確態度和方法,主要通過橐駝的種樹態度和方法與他植者種樹的態度和方法說明種樹道理。

      6.他植者不合這一原理主要表現在哪兩個方面?

      明確:兩種態度——

      a.馬虎態度(不及):根拳,培土或過或不及。

      b.愛之太恩,憂之太勤(過分):旦暮視,去而顧,爪其膚,搖其根。與下段“長人者好煩其令”對應。

      7.作者為什么略寫他植者的馬虎的態度而詳寫太恩、太勤的態度?

      明確:詳細寫這種態度是為了表現主題的需要,主旨是要揭露“長人者好煩其令”的社會弊病,這一主旨與種樹太殷、太勤的態度和方法恰相類比,詳細寫是為了引導、強化突出主題。

      8.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手法表現種樹的正確性?

      明確:采用了對比的方法,將駝駝種樹方法與他植者進行對比。

      9.從全文看,作者為什么要大力鋪陳、郭種樹的正確原理和方法?

      明確:文章是以種樹類比治國,因而大力鋪陳種樹的正確原理和方法就闡述了養民治國的道理,就是闡發文章主旨。

      (原文)問者曰:“以(用)子(你)之道(的道理),移(移到)之(代詞,指代種樹的道理)官理(為官治民。唐人避高宗名諱,改“治”為“理”。理:治)可乎?”駝曰:“我知(只知道)種樹而已,官理(當官治民)非吾業(不是我的職業)也。然(然而)吾居(居住)鄉(鄉間),見長(zhāng)人(治理人民的官長)者,好(喜歡)煩其令(頻繁的發布命令),若(好像)甚憐(愛)焉(他們,指愛護百姓),而(可是)卒(最終,終于)以(以此)禍(使動用法。使遭禍)。旦暮(早晚)吏來而呼(呼叫)曰:‘官命(政府命令)促(督促)爾(你們)耕(耕種),勖(xù勉勵)爾(你們)植(種植),督(督促)爾(你們)獲(收割),早繅(sāo煮繭抽絲)而(通“爾”,你們)緒(絲的頭緒),早織而(通“爾”,你們)縷(線,這里指紡線織布),字(養育)而(通“爾”,你們)幼孩(小孩),遂(長,喂大)而(通“爾”,你們)雞豚(tún小豬)’。鳴(鳴擊)鼓(鑼鼓)而(來)聚(聚集)之(他們,擊(敲擊)木(木梆子)而(來)召之(召集他們)。吾小人(我們小老百姓)輟(停止)飧(sūn晚飯)饔(yōng早飯)以(來)勞(慰勞)吏(官吏)者,且(尚且)不得暇(空閑時間),又何以(又靠什么)蕃(使……蕃,繁衍生息)吾(我們)生安(使……安定,安頓)吾性(我們的性命)邪(呢)?故(所以)病(窮困、困苦)且(并且)怠(懈怠)。若是(像這樣),則(那么)與(跟)吾業者其(副詞,難道、或許)亦有類(類似,近似之處)乎?”

      (段意)4節官府繁政擾民。

      (分析)1. 第4節,將郭橐駝種樹之道“移之官理”,仍借郭橐駝之口,寫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官呢?

      明確:做官之人,要像種樹那樣,要順應民眾生活的要求,不要妨礙他們的生長,使他們得以“蕃生”,“安性”。

      2.借橐駝揭示“長人者好煩其令”的社會弊病。從全文看,作者為什么要大鋪陳郭種樹的正確原理和方法?

      明確:“長人者好煩其令”,與第3節“愛太恩,憂太勤”相對應。至此作者用類比的方法完成從植樹到治民的過度,用植樹類比治民,用種樹之道類比治民之理。

      用種樹 類比 治民

      順木之天致木之性 : 順民之天致民之性

      蒔也若子 : 愛民如子

      置也若棄 : 讓百姓修養聲息

      種樹馬馬虎虎 : 不顧人民死活

      愛太殷,憂太勤 : 長人者好煩其令

      木性日離 : 民病日急

      害樹仇樹 : 害民仇民

      用類比方法,通過寫種樹說明養民治國的道理,類比能加強說理的形象性,從而使抽象的道理變得十分具體,深入淺出,生動有趣。

      (原文)問者曰:“嘻(笑聲),不亦(也)善(很好)夫!吾問(請問)養樹,得養人術(得到養民的方法)。”傳(傳播)其(他的)事(故事)以(來)為(作為)官戒(當官者的鑒戒)也!

      (段意)5節問者意外收獲。

      (分析)點出作者以種樹之道類比治國之道的寫作目的。全文從橐駝其人,說到種樹之道,再轉到治國之理,最后從“養樹”“養人”兩方面收結全文,點明題意,這樣以寫傳的方式進行說理,從一個普通勞動者來闡述治國養民的主張,很有說服力,這也是本文一大特點。 從結構看,第一段是“起”,第二段是“承”,第三段是“轉”,第四段是“分”,第五節是“合”。章法分明,過度自然,意理貫通。

      (五)課文分析:

      1.體裁:帶有寓言性人物記傳,實際是一篇議論文。

      2.中心議題:揭露時政弊端,論述為官治民的道理。本文借為人立傳的方式,寓治國養民之理于種樹之道當中,揭露了當時統治階級政亂令煩的弊病給人民帶來的禍害,表現了作者進步的“養民”治國思想,體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3.論證方法:用種樹道理說明治民道理的類比論證。本文名為傳記,實在說理,名為記人,實在記言,采用的基本手法是類比,見第三部分分析。

      4.層層對比。 本文關于如何種樹的道理,主要是通過橐駝和“他的植者”對比說明的,見第二段分析。另外,從總體看橐駝“病僂”種樹之“順天致性”與“長人者好煩其令”之者也存在對比的關系。

      “駝背、違天害性、煩其令、違民天害民性”對比“人不能違天害性,種樹不能違天害性,治民不能違天害性”,任何事物都要順天致性,不能違背客觀規律有哲理意義。

      5、賞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明確:文章運用了對比與映襯的表現手法,先談養樹,后論養人,以“種樹”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達了作者的政治觀點。敘事語言簡潔生動,是本文的一個突出特點。如僅用“隆然伏行”幾個字,就寫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僅用“甚善。名我固當”幾個字,就寫出了人物的個性,這種“史筆”與“文辭”的兼美,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語言表現力。

      (六)總結擴展:這是一篇傳記,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說理文。本文兼有傳記文和寓言的特點,將兩種文體熔為一爐。就其歷敘人物姓名、籍里、職業及對人物作正寫反襯等筆法來看是傳記文格局;就其借種樹之道以喻為官治民之道來看則又是寓言性質。這種融合,有助于敘議契合、事理相生。

      附一:板書設計:

      種樹郭橐駝傳 種樹 順木之性 效果 設事喻理:

      “幻設為文” (養樹)全其天性 早蕃碩茂 停止擾民

      “以寓言為本 “治人 順民之意 寬簡為政

      (魯迅語) (養民 休養生息 安吾性蕃吾生

      附二:(譯文)郭橐駝,不知道原先叫什么。由于得了佝僂病,后背高高隆起,俯伏著走路,好象駱駝的樣子,所以鄉里人稱呼他“橐駝”。橐駝聽到這個外號,說:“好得很,用它來稱呼我確實很恰當?!庇谑巧釛壦脑?,也自稱“橐駱”了。他的家鄉叫豐樂鄉,在長安城的西郊。橐駱以種樹為職業,凡是長安城的豪紳人家修建觀賞游覽的園林,以及賣水果的商人,都爭相迎請雇用他??撮荫標N植的樹木,或者移栽的樹木,沒有不成活的,而且高大茂盛,果實結得又早又多。其他種樹的人雖然偷偷地察看仿效,都不能趕上他。

      有人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郭橐駝并不能使樹木活得長久而且生長得快,只不過能夠順應樹木自然生長的規律,使它按照自己的習性成長罷了。一般說來,種植樹木的習性要求是:樹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勻,移栽樹木要保留根部的舊土,搗土要細密。這樣做了以后,不要再去動它,也不要再為它擔心,離開后就不必再去看顧它了。樹木移栽的時候要象培育子女一樣精心細致,栽好后置于一旁要象把它丟棄一樣,那么樹木的生長規律就可以不受破壞,而能按照它的本性自然生長了。所以我只是不妨害它生長罷了,并沒有使它長得高大茂盛的特殊本領;我只是不抑制、減少它的結果罷了,并沒有使它果實結得又早又多的特殊本領。其他種樹的人卻不是這樣,樹根拳曲不能伸展,又換了新土,培土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如果有與此相反的人,卻又對樹木愛得過于深厚,擔心得過了頭,早晨看看,晚上摸摸,已經離開了,還要回頭看顧。更嚴重的,還用手指抓破樹皮來檢驗樹的死活,搖動樹根來察看栽得是松是實,這樣,樹木的本性就一天天喪失了。雖然說是愛護樹,實際上卻害了樹;雖然說是憂慮樹,實際上卻是仇恨樹。所以都不如我啊,我又有什么本領呢?”

      問的人說:“把你種樹的道理,轉用到為官治民上,可以嗎?”橐駝說:“我只知道種樹罷了,為官治民,不是我的職業啊。然而我住在鄉里,看到那些官吏喜歡不斷地發布各種命令,好象很愛惜百姓,但最后反造成了災禍。每天早晚,差吏來到村中喊叫:‘官長命令催促你們耕田,勉勵你們播種,督促你們收割。早點繅好你們的絲,早點紡好你們的線。撫育好你們幼小的子女,喂養大你們的雞豬?!粫簱艄淖屓藗兙奂谝黄?,一會兒敲木梆把大家召來。我們小百姓顧不上吃晚飯、早飯來應酬慰勞差吏,尚且都沒有空暇,又靠什么來使我們人口興旺,生活安定呢?所以都非常困苦而且疲乏。象這樣,那就與我們行業的人大概也有相似之處吧?”

      問的人頗有感慨地說道:“這不是說得很好嗎?我問養樹,卻得到了養民的辦法。”我記下這件事,把它作為官吏的戒鑒。

      種小樹的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認識本課的生字,并能正確、工整地書寫要求會寫的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春天種樹的歡快,了解種樹對保護環境、美化生活的意義。

      3、喜歡讀兒歌,有主動讀兒歌的愿望。

      教學準備

      教師:教學掛圖,與音樂、美術教師聯系,指導學生課前認識音符和歌譜,畫一畫小樹。

      學生:動手制作生字卡片,觀察、了解種樹有什么好處。

      師生合作: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一次植樹活動。

      教學設計參考

      一、讀題激趣,感知大意

      1、讀課題,說說你想到了什么。

      2、借助拼音自讀課文,說說這首小詩主要寫了什么。

      二、自主識字,交流評議

      1、自由、輕聲地朗讀課文勾畫生字詞,借助拼音多讀一讀,把不清楚的`詞句做上記號。

      2、交流識字情況。學生相互提醒,運用已有的識字經驗讀準字音,記住字形。教師提醒學生讀準“種樹”的“種”等字的音。

      3、學生質疑,提出自己不清楚的地方。

      三、朗讀課文,自主解疑

      1、帶著問題,自讀課文。聯系自己的生活,邊讀邊想:種樹會給我們的生活來什么?

      2、朗讀自己喜歡的詩句,說說自己學了這課知道了些什么。

      四、誦讀課文,體會情感

      1、采取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朗讀或背誦,積累語言,進一步體會種樹的快樂。

      五、擴展活動

      1、把課文描繪的畫面用彩筆畫一畫,或唱一首種樹、護樹的歌,或朗誦一首兒歌,或講一個人們愛護小樹的故事。

      2、說說你想為小樹做點什么。

      種小樹的教案 篇3

      單元學習重點

      1、熟讀、背誦,理解思想內容,歸納言常用虛詞的意義或用法。

      2、弄清“說”“賦”“疏”“傳”四種體的內涵,結合其體特點,理解的思想內容。

      3、初步學會區分虛實,辨析積累常見虛詞的意義或用法。

      教學重點:

      1、學習本的諷喻性特點,理解作者的“養人術”。

      2、掌握“瘺”等18個言實詞,歸納“雖”、“因”、“且”、“焉”四個言虛詞的用法。

      教學方法:

      學生自讀與教師導讀相結合

      學法指導:

      反復誦讀—逐層領悟—當堂背誦

      教學時間:

      二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設計

      古人勤于種樹,樹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發了歷代人墨客的詩意,他們常對喜愛的樹題詩吟詠。東晉陶淵明在歸隱后就專門在房前種了五棵柳樹,曾留下“縈縈窗下蘭,密密堂前柳”的詩句。唐代詩人杜甫因戰亂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時,向駐地熟人要桃樹苗,“奉氣桃栽一百根,春前為送浣花村”就是生動的寫照。素有“柳癡”稱呼的柳宗元,被貶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種了很多柳樹,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種樹柳江邊”的說法。他的散《種樹郭橐駝傳》不僅對指導種樹有較高的科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強的諷喻意義。

      二、寫作背景

      本名為“傳”,實際上是一個諷喻性極強的寓言故事。從內容和風格上看,當是柳宗元早年在長安任職時期的作品。郭橐駝種樹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學者多認為這是設事明理之作。本是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現象發而為言的。中唐時期,豪強地主兼并掠奪土地日益嚴重,“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保戀棥毒澷x稅恤百姓》)僅有一點土地的農民,除了交納正常的絹粟外,還要承受地方軍政長官攤派下的各種雜稅。據《舊唐書食貨志》載,各地官僚為鞏固自己的地位,競相向朝廷進奉,加緊對下層的盤剝,于是“通津達道者稅之,蒔蔬藝果者稅之,死亡者稅之”,民不聊生。這就是柳宗元寫作本的社會背景。

      三、解題

      本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論色彩的傳記。通過對郭橐駝種樹之道的記敘,說明“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是“養樹”的法則,并由此推論出“養人”的道理,指出為官治民不能“好煩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擾民、傷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這種借傳立說,因事出論的寫法,別開生面。先以種植的當與不當作對比,繼以管理的善與不善作對比,最后以吏治與種樹相映照,在反復比照中導出題旨,闡明事理。中描寫郭橐駝的體貌特征,寥寥幾筆,形象而生動;記述郭橐駝的答話,莊諧雜出,語精而意豐。全以記言為主,帶記言中穿插描寫,錯落有致,引人入勝。

      四、作者介紹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家、詩人,是唐代古運動的另一位領袖人物。他提出的“以明道”的學主張,對當時的“古運動”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他的許多作品,體現了這個主張,為當時散的寫作樹立了榜樣,我國散史上,他的貢獻是很大的。創建的作品所達的思想高度和藝術,是超過韓愈的。

      柳宗元的詩具佳,就散說,形式多樣化,(《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等八書)、傳記(《段太尉逸事狀》、《童區寄傳》等)、寓言(《三戒》、《傳》、《羆說》等)、水游記(《永州八記》)都很出色?!熬妹苤?,璨若珠貝”,達到了他那個時代的最高峰。柳宗元的作品,由劉禹錫整理編成《柳河東集》,劉并作了序。

      五、具體研習(思考討論問題)

      1、是如何道出郭橐駝是一個種樹的行家的?

      2、郭橐駝的種樹方法是什么?他認為種完后應采取什么態度?他對自己取得的成績是如何評價的?

      3、其他種樹的人往往怎樣做?結果如何?

      4、郭橐駝是怎樣評價、描述官員煩令擾民的?

      5、簡析中的對比和映襯手法。

      明確:對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點,顯現事物的差別,加強說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中的對比,有敘事性的:兩種種樹方法的對比;有論述性的:郭橐駝對自己種樹方法的歸納和對“他植者”的批評。

      映襯就是互相照應的.寫法,通過上下內容或語意的遙相呼應,強化表達效果。本先談“養樹”,后論“養人”,這本身就是運用了映襯的寫法。這樣寫,有關樹和人的話題合而為一,互相補充,增強了的氣勢。在語意上相互映襯的例子,如郭橐駝談“養樹”一段,開頭說“橐非能使木壽且孽也”,最后則以“吾又何能為哉”回應,在自謙之中,起到了強化觀點的作用;論“養人”一段首尾也是這樣呼應的。

      六、板書設計

      ①總括分述

      1、木之性(理論說明)

      2、種植方法(實踐)

      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3、順其自然(議論)對比映襯

      4、他植者違返(反面申述)

      5、種樹之術,并不高深(自謙明理)

      ② 1、介紹人物身世

      2、引出種樹行家

      3、暢談種樹經驗

      4、官府繁政擾民

      5、問者意外收獲

      七、總結

      以寓言方式進行諷諫,是中國古代人向帝王或上層統治者提意見的傳統做法。

      本主旨是講順民之性以養民治道,但卻不是進行理論上的辨證,而是巧妙地通過給郭橐駝立傳,通過駝介紹養樹的經驗,再把養樹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養樹”與“養民”聯系起,形象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理想。揭露并諷刺了統治者的苛政煩令對百姓的騷擾侵害,提出寬簡為政,讓百姓安居樂業的主張。

      八、探究思考

      結合“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談談兒童教育。

      說法參考:樹木和樹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兒童的根本方法應是不害其長不抑耗其實,應按照自然規律教育兒童,不能太過或不及,更不能人為束縛或戕害兒童身心的發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兒童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即“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長,也不能恨鐵不成鋼,動輒體罰。

      九、課堂練習

      見《高中新教材優秀教案》P246第六部分

      種小樹的教案 篇4

      一通假:

      ①病瘺。[瘺,通“僂”,lǚ,脊背彎曲。“傴僂”(yǔlǚ),腰背彎曲,駝背。]

      ②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而,通“爾”,你們]

      二古今(雙音節同形)異義詞:

      ①故鄉人號之'駝'。[故,所以;鄉,鄉里]

      ②不抑耗其實而已,[其,它們;實,結果實(名作動)]

      ③其實害之。[其,那;實,實際上]

      ④見長人者好煩其令。[長,管理;人,百姓]

      ⑤得養人術。[養,治理;人,百姓]

      三詞類活用:

      1、名作動:

      ①不知始何名。[叫,“何”是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②病瘺,隆然伏行。[患病]

      ③名我固當。[稱呼]

      ④早實以蕃。[結果實]

      ⑤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活得長久]

      ⑥其蒔也若子。[撫育子女,對待子女]

      ⑦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用爪抓,掐。]

      ⑧傳其事以為官戒。[作傳。在句子里是為動用法。]

      ⑨而卒以禍。[禍,受到禍害。(見課本181頁注解27。)]

      ⑩移之官理可乎?[做官]

      2、動作名:

      或移徙。[移栽的樹]

      3、名作狀:

      ①旦視而暮撫。[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②而木之性日以離矣。[日,一天天]

      4、使動用法:

      ①以致其性焉爾。[使……達到]

      ②非有能碩茂之也。[使……碩大茂盛]

      ③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使……早。使……多]

      ④見長人者好煩其令。[使……多](鄧建列認為是形作動,不斷地發布)

      ⑤遂而雞豚。[遂,成,章程,作使動:使……長成;喂大。]

      ⑥鳴鼓而聚之。[鳴,使……發出響聲;敲響。聚,使……聚集。]

      ⑦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繁榮。安,使……安樂。]

      5、意動用法:

      駝業種樹。[以……為職業]

      6、為動用法:

      ①其培之也。[為……培土]

      ②憂之太勤。[為……擔憂]

      ③雖日憂之。[為……擔憂]

      ④傳其事以為官戒。[為……作傳]

      四句式:

      1、判斷句:理,非吾業也。[以“……也”式表示判斷]

      2、倒裝句:

      賓語前置:

      ①不知始何名。[名何——叫什么]

      ②故不我若也。[若我——如我]

      ③吾又何能為哉![能為何——能夠做什么]

      ④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以何——用什么]

      3、省略句:

      ①然吾居(于,在)鄉。

      ②而卒以(之,指代“好煩其令”?!耙灾?,因此。)禍。

      ③傳其事以(之,它,指代“本傳”)為官戒。

      ④移之官理可乎?(于,到)

      五一詞多義:

      雖窺伺效慕。(即使)

      雖曰愛之。(雖然)

      其土欲故。(舊)

      故不我若也。(所以)

      早實以蕃。(結果實,名作動)

      不抑耗其實而已。(結果實,名作動)

      其實害之。(實際)

      其置也若棄。(像)

      若不過焉則不及。(如果)

      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

      鳴鼓而聚之。 (表承接,一說表目的,可不譯。)

      字而幼孩。 (通“爾”,你們)

      旦視而暮撫。 (表并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離矣。 (表順接,可譯“于是”)

      駝業種樹。 (以……為職業)

      理,非吾業也。 (職業)

      隆然伏行。(……的樣子)

      既然已。 (這樣)

      然吾居鄉。 (然而)

      病瘺。 (患,生……病,名作動)

      故病且怠。 (困苦)

      有類橐駝者。 (……的.樣子)

      他植者則不然。 (……的人)

      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 (……的人?!拔針I者”,我們種樹行業的人)

      以致其性焉爾。(來)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把)

      早實以蕃(而)

      而卒以禍(因,因為)

      搖其本以觀其疏密(來)

      而木之性日以離矣(地)

      無不活,且碩茂。(而且)

      吾小人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尚且)

      故病且怠。(又,又……又……)

      種樹郭橐駝傳(一種文體)

      傳其事以為官戒(為……作傳)

      種小樹的教案 篇5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內涵。

      2、掌握“類、固、致、易”等實詞的多義性和“且、而”等虛詞的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訓練點

      1、學習本文設事明理的寫法。

      2、掌握文章運用對比與映襯的表現手法。

      (三)德育滲透點

      本文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社會現象而作,啟發上層統治者清肅吏治,順應老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生產規律,使它們修養生息,以維持社會秩序。

      (四)美育滲透點

      賞析“史筆”與“文辭”兼美的語言。

      二、學法引導

      1、學生先閱讀注釋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對照注釋,疏通課文,可采用討論法,合作學習。

      3、對照課后題目,通讀課文,初步完成對課文的理解。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掌握多義詞的用法。

      2、學習文章運用對比與映襯的表現手法。

      3、學習文中設事明理的寫法,注意以傳記的方式說理、用類比說理、用鮮明對比說理的特點。

      難點:

      1、“史筆”與“文辭”兼美的語言表現力。

      2、《種樹郭橐駝傳》一文深刻的思想意義。

      解決方法:

      1、師生合作研討,尤其注意學生合作,教師做好點撥。

      2、熟讀全文,以讀來促進理解。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師生互動設計

      1、補充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增進對文章內涵的理解。

      2、教師設置討論題,啟發學生讀書思考。

      六、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但是到了中唐,已是危機四伏,封建社會開始走下坡路。我們從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稅,人民不堪重負,“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了當時官吏繁政擾民這一社會現象,還指出了解決這一現象的方法。那就是肅清吏治,順應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生產規律,使他們修養生息,以維持社會秩序。今天我們來學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

      (二)寫作背景:本文是寓言體的傳記。名“傳”,實際上是一個諷喻性極強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長安任職時的作品。郭橐駝種樹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學者多認為這是設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現象而為言的。中唐時期,豪強地主兼并掠奪土地日益嚴重,“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僅有一點土地的農民,除了交納正常的捐粟外,還要承受地方軍政長官攤派下來的各種雜稅。據《舊唐書·食貨志》記載,各地官僚為鞏固自己的地位,競相向朝廷進奉,加緊對下層的盤剝,于是“通津達道者稅之,蒔蔬藝果者稅之,死亡者稅之”,民不聊生。這就是柳宗元寫作本文的社會背景。

      ( 三)出處與作者:柳宗元(773—819),出生于京都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西南解州鎮)人,世稱“柳河東”。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德宗貞元九年(793)進士,曾任集賢殿正字、藍田尉、監察史里行等職。順宗時,官禮部員外郎。他參加了主張政治革新的王叔文集團,罷宮市,出宮女,限進俸,減租稅,反對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十年后調任柳州刺史,病逝于任所,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

      柳宗元和韓愈齊名,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并稱“韓柳”。他的作品對下層人民的悲慘處境和社會生活中的不合理現象能無情地加以揭露和批判,說理透辟,筆鋒犀利,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他的山水游記刻畫細致,寄托深遠,往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量。他寫作的一些諷刺寓言,篇幅雖小,寓意深刻,也為后人廣泛傳誦。有《柳河東集》。

      (四)疏通課文:種樹郭橐駝傳 柳宗元

      (原文)郭橐(tuó)駝(tuó),不知始(當初、原來)何名。病(作動詞,生……病)僂(lǚ脊背彎曲,駝背),隆然(脊背高高突起的樣子)伏行(彎著腰走),有(有點)類(似)橐駝(駝駝)者,故(所以)鄉人(同鄉人)號(作動詞,取綽號)之(稱他)“駝”。駝聞(聽說)之曰:“甚善(很好),名(稱呼,動詞)我固(本來、的確)當(恰當)?!币?因而)舍(丟掉)其(自己的)名(真名),亦自謂“橐駝”云。

      (段意)1節介紹人物身世(豁達樂觀)

      (分析)提問:1. 得名由來?明確:駝背,取綽號。

      2. 人物性格有何特征?明確:豁達樂觀。

      (原文)其(他的)鄉曰(叫作)豐樂鄉,在長安西。駝業(以……為業)種樹(動詞,以種樹為業),凡長安豪家富人為觀游(作為觀賞游覽的)及賣果者(種樹賣果營利的人),皆爭迎取養(爭著迎接和雇傭)。視(看)駝所種樹,或(即或)遷徙(移植),無(沒有)不活,且(并且)碩茂(高大茂盛),蚤(早)實(結的果實)以(而)蕃(繁多)。他植者(其他種樹的人),雖(雖然)窺伺(暗中觀察)效慕(效仿羨慕),莫(沒有誰)能如(趕得上,及)也。

      (段意)2節引出種樹行家(種樹能手)。

      (分析)提問:1.人物有何特長?明確:種樹能手

      2.用哪些方法突出他的技術?明確:1側面烘托:“爭迎取養”。2正面突出:“碩茂,早實以蕃。”從成果看其技藝非凡。3對比反襯:“莫能如”對比反襯出他的技藝無與倫比。

      3..閱讀第3節,討論描寫郭橐駝這一形象的手法。

      (明確) 本節運用了對比映襯的手法來寫郭橐駝具有豐富的植樹經驗。郭橐駝種樹經驗在于種樹“不害其長”,不做“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的事。而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卻與之截然相反。

      (原文)有問之(有人問他),對曰:“橐駝非能使木壽(活的時間長)且(并且)孳(zī生長得快)也,能順木之天(生長的自然規律),以(來)致(獲得)其(它的)性(樹木的特性)焉爾(語氣詞,表示肯定的可譯為“罷了”)。凡植木之性(大凡種樹的規律),其(它的)本(根)欲(要)舒(舒展),其(它的)培(培土)欲平,其土欲故(舊,舊土),其筑(搗土)欲密(堅實)。既(已經)然(這樣)已(通“矣”,了),勿(不要)動(再動它)勿(不要)慮(再猶豫),去(離開)不復(再)顧(回頭看),其(那)蒔(shì移栽、栽種)也若子(像對待孩子那樣),其(那)置(擱置,指栽好后放在一邊)也若棄(像拋棄了它們),則(那么)其(它的)天者(天然的品質)全(保全)而其(它的)性(本性)得(得到形成)矣。故(所以)吾不害(妨害)其(它的)長(生長)而已(罷了),非有能(能力)碩(使……大)茂(使……茂)之(它,代樹)也;不抑(抑制)耗(損耗)其(它的)實(果實)而已,非有能(不是有能力)蚤(使……早)而蕃(使……蕃,繁多)之(代樹)也。他植者(其他的種植的人)則(就)不然(這樣),根拳(拳曲,伸展不開)而(又)土易(換了新土)。其(那)培(培土)之也,若(如果)不過焉(不是過多了)則(就是)不及(不夠)(若不……則:如果不是……那就是……)。茍(假使)有能(能力)反是(和這種做法相反)者,則(那么)又愛之(它)太恩(情深、用心),憂(擔心)之太勤(勤快)。旦視(早上看)而暮撫(傍晚撫摸),已去(已經離開)而(卻)復(又)顧(回頭看)。甚者(更有嚴重的)爪(用手指甲去掐,名作狀)其(它的)膚(樹木表皮)以(來,連詞)驗(檢驗)其(它)生枯(是活著還是死了),搖(搖動)其本(它的根)以(來)觀(觀察)其(它的)疏密(是疏松還是密實),而(可是)木之性(樹木的本性)日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的)離(背離,喪失)矣。雖(雖然)曰愛之,其(這種做法)實(實際)害之;雖(雖然)曰憂(擔心,憂慮)之,其(這樣做法)實(實際)仇(仇恨)之。故(所以)不我若(不如我)也,吾又何能為(做什么)哉!”

      (段意)3節暢談種樹經驗。

      (分析)提問:1.郭橐駝種樹技藝高超表現在哪幾方面?

      明確:a廣為爭迎取養。b.成活率高,故茂,早實以蕃。

      2.作者寫種樹技藝高超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在于說明做任何事情都要順天致性,按客觀規律辦事。

      3.文中種樹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明確:其基本原理就是“順木之天以致其性。”

      4.“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孽也……而木之性早已離矣”這段話有幾層意思?體現這段話的中心旨意的話是哪一句?

      明確:分三個層次:a.指出郭橐駝種樹好的基本原理:“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這也是這段的中心論點。b.從正面說明郭橐駝種樹能順天致性的態度和方法?!捌渖P也若子,其置也若棄?!表樚熘滦缘膽B度。類比要愛護百姓和讓百姓休息生養。c.指出他植者害木之天者使木性日離的態度和方法。

      拳、易、過、不及:是馬虎態度(即不及)

      方法:視、撫、去、顧。

      結果:性日離。

      危害:害之、仇之。

      5.作者從什么角度來實現種樹的正確態度和方法?這祥寫“愛之太恩,憂之太勤”的態度與主旨有何關系?

      明確:第2、3層運用正反對比手法表現種樹的`正確態度和方法,主要通過橐駝的種樹態度和方法與他植者種樹的態度和方法說明種樹道理。

      6.他植者不合這一原理主要表現在哪兩個方面?

      明確:兩種態度——

      a.馬虎態度(不及):根拳,培土或過或不及。

      b.愛之太恩,憂之太勤(過分):旦暮視,去而顧,爪其膚,搖其根。與下段“長人者好煩其令”對應。

      7.作者為什么略寫他植者的馬虎的態度而詳寫太恩、太勤的態度?

      明確:詳細寫這種態度是為了表現主題的需要,主旨是要揭露“長人者好煩其令”的社會弊病,這一主旨與種樹太殷、太勤的態度和方法恰相類比,詳細寫是為了引導、強化突出主題。

      8.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手法表現種樹的正確性?

      明確:采用了對比的方法,將駝駝種樹方法與他植者進行對比。

      9.從全文看,作者為什么要大力鋪陳、郭種樹的正確原理和方法?

      明確:文章是以種樹類比治國,因而大力鋪陳種樹的正確原理和方法就闡述了養民治國的道理,就是闡發文章主旨。

      (原文)問者曰:“以(用)子(你)之道(的道理),移(移到)之(代詞,指代種樹的道理)官理(為官治民。唐人避高宗名諱,改“治”為“理”。理:治)可乎?”駝曰:“我知(只知道)種樹而已,官理(當官治民)非吾業(不是我的職業)也。然(然而)吾居(居住)鄉(鄉間),見長(zhāng)人(治理人民的官長)者,好(喜歡)煩其令(頻繁的發布命令),若(好像)甚憐(愛)焉(他們,指愛護百姓),而(可是)卒(最終,終于)以(以此)禍(使動用法。使遭禍)。旦暮(早晚)吏來而呼(呼叫)曰:‘官命(政府命令)促(督促)爾(你們)耕(耕種),勖(xù勉勵)爾(你們)植(種植),督(督促)爾(你們)獲(收割),早繅(sāo煮繭抽絲)而(通“爾”,你們)緒(絲的頭緒),早織而(通“爾”,你們)縷(線,這里指紡線織布),字(養育)而(通“爾”,你們)幼孩(小孩),遂(長,喂大)而(通“爾”,你們)雞豚(tún小豬)’。鳴(鳴擊)鼓(鑼鼓)而(來)聚(聚集)之(他們,擊(敲擊)木(木梆子)而(來)召之(召集他們)。吾小人(我們小老百姓)輟(停止)飧(sūn晚飯)饔(yōng早飯)以(來)勞(慰勞)吏(官吏)者,且(尚且)不得暇(空閑時間),又何以(又靠什么)蕃(使……蕃,繁衍生息)吾(我們)生安(使……安定,安頓)吾性(我們的性命)邪(呢)?故(所以)病(窮困、困苦)且(并且)怠(懈怠)。若是(像這樣),則(那么)與(跟)吾業者其(副詞,難道、或許)亦有類(類似,近似之處)乎?”

      (段意)4節官府繁政擾民。

      (分析)

      1. 第4節,將郭橐駝種樹之道“移之官理”,仍借郭橐駝之口,寫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官呢?

      明確:做官之人,要像種樹那樣,要順應民眾生活的要求,不要妨礙他們的生長,使他們得以“蕃生”,“安性”。

      2.借橐駝揭示“長人者好煩其令”的社會弊病。從全文看,作者為什么要大鋪陳郭種樹的正確原理和方法?

      明確:“長人者好煩其令”,與第3節“愛太恩,憂太勤”相對應。至此作者用類比的方法完成從植樹到治民的過度,用植樹類比治民,用種樹之道類比治民之理。

      用種樹 類比 治民

      順木之天致木之性 : 順民之天致民之性

      蒔也若子 : 愛民如子

      置也若棄 : 讓百姓修養聲息

      種樹馬馬虎虎 : 不顧人民死活

      愛太殷,憂太勤 : 長人者好煩其令

      木性日離 : 民病日急

      害樹仇樹 : 害民仇民

      用類比方法,通過寫種樹說明養民治國的道理,類比能加強說理的形象性,從而使抽象的道理變得十分具體,深入淺出,生動有趣。

      (原文)問者曰:“嘻(笑聲),不亦(也)善(很好)夫!吾問(請問)養樹,得養人術(得到養民的方法)?!眰?傳播)其(他的)事(故事)以(來)為(作為)官戒(當官者的鑒戒)也!

      (段意)5節問者意外收獲。

      (分析)點出作者以種樹之道類比治國之道的寫作目的。全文從橐駝其人,說到種樹之道,再轉到治國之理,最后從“養樹”“養人”兩方面收結全文,點明題意,這樣以寫傳的方式進行說理,從一個普通勞動者來闡述治國養民的主張,很有說服力,這也是本文一大特點。 從結構看,第一段是“起”,第二段是“承”,第三段是“轉”,第四段是“分”,第五節是“合”。章法分明,過度自然,意理貫通。

      (五)課文分析:

      1.體裁:帶有寓言性人物記傳,實際是一篇議論文。

      2.中心議題:揭露時政弊端,論述為官治民的道理。本文借為人立傳的方式,寓治國養民之理于種樹之道當中,揭露了當時統治階級政亂令煩的弊病給人民帶來的禍害,表現了作者進步的“養民”治國思想,體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3.論證方法:用種樹道理說明治民道理的類比論證。本文名為傳記,實在說理,名為記人,實在記言,采用的基本手法是類比,見第三部分分析。

      4.層層對比。 本文關于如何種樹的道理,主要是通過橐駝和“他的植者”對比說明的,見第二段分析。另外,從總體看橐駝“病僂”種樹之“順天致性”與“長人者好煩其令”之者也存在對比的關系。

      “駝背、違天害性、煩其令、違民天害民性”對比“人不能違天害性,種樹不能違天害性,治民不能違天害性”,任何事物都要順天致性,不能違背客觀規律有哲理意義。

      5、賞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明確:文章運用了對比與映襯的表現手法,先談養樹,后論養人,以“種樹”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達了作者的政治觀點。敘事語言簡潔生動,是本文的一個突出特點。如僅用“隆然伏行”幾個字,就寫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僅用“甚善。名我固當”幾個字,就寫出了人物的個性,這種“史筆”與“文辭”的兼美,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語言表現力。

      (六)總結擴展:這是一篇傳記,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說理文。本文兼有傳記文和寓言的特點,將兩種文體熔為一爐。就其歷敘人物姓名、籍里、職業及對人物作正寫反襯等筆法來看是傳記文格局;就其借種樹之道以喻為官治民之道來看則又是寓言性質。這種融合,有助于敘議契合、事理相生。

      附一:板書設計:

      種樹郭橐駝傳 種樹 順木之性 效果 設事喻理:

      “幻設為文” (養樹)全其天性 早蕃碩茂 停止擾民

      “以寓言為本 “治人 順民之意 寬簡為政

      (魯迅語) (養民 休養生息 安吾性蕃吾生

      附二:(譯文)郭橐駝,不知道原先叫什么。由于得了佝僂病,后背高高隆起,俯伏著走路,好象駱駝的樣子,所以鄉里人稱呼他“橐駝”。橐駝聽到這個外號,說:“好得很,用它來稱呼我確實很恰當?!庇谑巧釛壦脑?,也自稱“橐駱”了。他的家鄉叫豐樂鄉,在長安城的西郊。橐駱以種樹為職業,凡是長安城的豪紳人家修建觀賞游覽的園林,以及賣水果的商人,都爭相迎請雇用他。看橐駱所種植的樹木,或者移栽的樹木,沒有不成活的,而且高大茂盛,果實結得又早又多。其他種樹的人雖然偷偷地察看仿效,都不能趕上他。

      有人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郭橐駝并不能使樹木活得長久而且生長得快,只不過能夠順應樹木自然生長的規律,使它按照自己的習性成長罷了。一般說來,種植樹木的習性要求是:樹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勻,移栽樹木要保留根部的舊土,搗土要細密。這樣做了以后,不要再去動它,也不要再為它擔心,離開后就不必再去看顧它了。樹木移栽的時候要象培育子女一樣精心細致,栽好后置于一旁要象把它丟棄一樣,那么樹木的生長規律就可以不受破壞,而能按照它的本性自然生長了。所以我只是不妨害它生長罷了,并沒有使它長得高大茂盛的特殊本領;我只是不抑制、減少它的結果罷了,并沒有使它果實結得又早又多的特殊本領。其他種樹的人卻不是這樣,樹根拳曲不能伸展,又換了新土,培土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如果有與此相反的人,卻又對樹木愛得過于深厚,擔心得過了頭,早晨看看,晚上摸摸,已經離開了,還要回頭看顧。更嚴重的,還用手指抓破樹皮來檢驗樹的死活,搖動樹根來察看栽得是松是實,這樣,樹木的本性就一天天喪失了。雖然說是愛護樹,實際上卻害了樹;雖然說是憂慮樹,實際上卻是仇恨樹。所以都不如我啊,我又有什么本領呢?”

      問的人說:“把你種樹的道理,轉用到為官治民上,可以嗎?”橐駝說:“我只知道種樹罷了,為官治民,不是我的職業啊。然而我住在鄉里,看到那些官吏喜歡不斷地發布各種命令,好象很愛惜百姓,但最后反造成了災禍。每天早晚,差吏來到村中喊叫:‘官長命令催促你們耕田,勉勵你們播種,督促你們收割。早點繅好你們的絲,早點紡好你們的線。撫育好你們幼小的子女,喂養大你們的雞豬?!粫簱艄淖屓藗兙奂谝黄?,一會兒敲木梆把大家召來。我們小百姓顧不上吃晚飯、早飯來應酬慰勞差吏,尚且都沒有空暇,又靠什么來使我們人口興旺,生活安定呢?所以都非常困苦而且疲乏。象這樣,那就與我們行業的人大概也有相似之處吧?”

      問的人頗有感慨地說道:“這不是說得很好嗎?我問養樹,卻得到了養民的辦法。”我記下這件事,把它作為官吏的戒鑒。

      種小樹的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寫作背景。

      2、了解寫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種樹人之口闡發的為官治民之理。

      3、體會寓言式人物傳記委婉、含蓄的諷諫特點及對比與映襯的寫法。

      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故”等實詞,歸納“雖”、“因”、“且”、“焉”等幾個文言重點虛詞的用法。

      思維發展與提升:自讀自譯課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學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造:體會寓言式人物傳記委婉、含蓄的諷諫特點及對比與映襯的寫法。

      文化傳承與理解:要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順應其天性,讓其自由發展,少加人為干擾。

      教學重難點

      重點:積累重要文言文語法現象。

      難點:體會寓言式人物傳記委婉、含蓄的諷諫特點及對比與映襯的寫法。

      課前準備

      1、指導學生完成預習

      2、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但是到了唐代,已是危機四伏,封建社會開始走下坡路。我們從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中也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捐雜稅,人民民不聊生。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出了當時官吏擾民的現象,還指出了解決這一現象的方法,那就是肅清吏治,順應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生產規律,是它們休養生息,以維持社會秩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

      二、寫作背景

      本文是柳宗元早年在長安任職時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現象而創作的。中唐時期,豪強地主兼并掠奪土地的現象日益增多,各地官僚為鞏固自己的地位,競相向朝廷進貢,同時,加緊對下層勞動人民的盤剝,于是“通津達道者稅之,蒔蔬藝果者稅之,死亡者稅之”,民不聊生。這就是柳宗元寫作本文的社會背景。

      三、作者介紹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在山西芮城、運城一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并稱為“韓柳”,與劉禹錫并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并稱“王孟韋柳”。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托,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

      四、題目解說

      “種樹”,指種樹的人。“郭橐駝”,指本文的主人公。橐駝,即駱駝?!肮荫劇币蝰劚扯妹?。“傳”本來指傳記,但實際上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論色彩的傳記文。

      五、層次結構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簡要介紹郭橐駝的形象特征及名號來歷。

      第二部分:介紹郭橐駝的籍貫及高超的種樹技藝。

      第三部分:寫郭橐駝種樹與他人種樹的不同,實際上就是能否做到“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問題。

      第四部分:在問答中將種樹之理“移植”到做官治民之理上來。

      六、全文分析

      1、郭橐駝是從哪些方面論述何謂“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

      ①樹根要舒展,培土要平,要用舊土,搗土要結實。

      ②栽好后就不動不慮,離開后也不再去看它們。

      ③栽種時要像對待孩子那樣小心,種完后就像丟棄了一樣不再管它,使它們保全天性,順性生長。

      2、種樹種不好的兩類人是怎么做的?

      一類人是樹根拳土就更換新土,培土不適度。另一類人是養護太過、憂樹過勤,以致樹木的天性一天天遠去。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違背規律,逆樹的天性而行。

      3、作者是如何體現郭橐駝種樹的精湛技藝的?

      作者運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正面描寫如”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等。側面烘托如“凡長安豪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等。

      4、作者是如何體現郭橐駝種樹的精湛技藝的?

      作者運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正面描寫如“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等。側面烘托如“凡長安豪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等。

      5、本文雖重在說理,但郭橐駝的形象依然栩栩如生,請說說作者是如何刻畫這一形象的,并簡析其性格特征。

      本文重點雖不在刻畫郭橐駝其人,但他的形象仍然栩栩如生,這與作者在行文中高超的藝術處理是分不開的。比如作者在介紹郭橐駝這個名字的由來時,便頗有匠心地選擇了能說明其外形特征的語言:“病僂,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故鄉人號之‘駝’?!边@既說明了郭橐駝名字的由來,又勾勒出了他的外形。又如郭橐駝在對話時的用語“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非有能碩茂之也”“非有能早而蕃之也”等,他雖身懷種樹絕技,但在講述種樹經驗時毫無驕矜之氣,他謙遜的語氣,也烘托出他的精神面貌。再如第4段中的“我知種樹而已,理,非吾業也”數句,語氣符合他的身份,也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安分守己的老實人,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種樹人。正因為這樣,所以他談種樹之道,句句恰到好處,這就增加了這個人物形象的真實性以及他言談的可信性。作者是懷著歌頌勞動人民聰慧才能的感情來刻畫郭橐駝這一人物形象的。

      6、郭橐駝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郭橐駝是一個不知名字,身份卑微,平凡樸實、豁達,身殘而自信的種樹人?!安恢己蚊薄奥∪环小睂懗隽巳宋锏纳矸荼拔⒓靶蜗筇卣??!吧跎啤C夜坍敗?,殘疾者多忌諱他人言其殘疾,此人卻坦然接受“駝”名,還自謂“橐駝”,可見其坦蕩明達,不因病僂而自卑,其言行中可見“順天致性”之意。

      七、中心思想

      這是一篇寓言式傳記,以種樹之道喻治民之理。作者借寫郭橐駝種樹能夠采取正確的方法,順應樹木生長的自然規律,因而使樹木長得高大茂盛,果實結得又早又多,警誡官吏為政應順應百姓的生活需要,符合他們的勞作規律,讓百姓休養生息,揭露了當時“長人者好煩其令”的社會弊端,闡發了作者“養民”治國的進步思想。

      八、寫作特點

      1、簡潔而生動。

      這篇寓言式的人物傳記,寫得既簡潔又生動。簡潔體現了史傳的特點,生動則蘊含了文學的情趣。如第1段介紹人物,通過簡潔的敘述,生動的描寫,一個栩栩如生的駝者形象便躍然紙上了。這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語言表現力。

      2、對比與映襯。

      文中的對比,有敘事性的,如兩種種樹方法的對比;有論述性的,如郭橐駝對自己種樹方法的總結和對“他植者”種樹方法的批評。從內容而言,本文先談“養樹”,后論“養人”,運用了映襯的寫法。這樣寫,把樹和人的話題合二為一,互相補充使文章說理更加透徹。

      3、婉約而多諷。

      這篇人物傳記是通過寓言故事進行勸誡的,這決定了它婉約而多諷”的風格。這種風格基本上是通過所傳人物的語言表現出來的,如第4段,一個“知種樹而已”的駝者欲止又言。作者在樸實簡單的類比中,揭示了吏治的弊端,頗具諷刺意味。

      九、補充資料

      寓言

      寓言,是一種帶有勸諭和諷刺性的文學體裁。它的特點是:結構簡單,篇幅短小,情節有趣。寓言作品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動物或者物品。它的主題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言總是通過夸張比喻的`方式,使簡單的故事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寶貴的生活經驗,給人們以智慧、啟發、訓誡,給丑惡者以無情的諷刺。

      寓言的內容多反映人們對生活的看法,對某種社會現象作出批評,或對某個人有所諷刺和箴誡。它的故事情節雖然是虛構的,但又總是集中概括了人類社會的某種現象,因而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十、總結全文

      本文是一篇寓言式的傳記。作者借郭橐駝之口,用“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種樹方法,委婉含蓄地說明“順民之性以養民”的道理,揭露并諷刺了統治者的苛政煩令給百姓帶來的災禍,提出寬簡為政,讓百姓安居樂業的主張。

      布置作業

      在現實生活中,郭橐駝的“種樹經”能給我們什么啟示?請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課后訓練

      作業

      1.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什么內容?請簡要概括。(不超過15字)

      柳宗元雖然活了不到50歲,卻在文學上創造了光輝的業績,在詩歌、辭賦、散文、游記、寓言、小說、雜文及文學理論諸方面,都有突出的貢獻。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其詩多抒寫抑郁悲憤、思鄉懷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為世人稱道的,是那些清深意遠、疏淡峻潔的山水閑適之作。其文的成就大于詩。其駢文有近百篇,不脫唐駢文習氣,但也有像《南霽云睢陽廟碑》那樣的佳作。柳宗元認為天下萬物的生長,都有自身的發展規律,“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必須順應自然規律,否則不僅徒勞無益,還會造成損害。柳宗元認為,育人和種樹的道理是一樣的,育人同樣要順應人的發展規律,而不能憑著主觀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預和灌輸。

      2.《種樹郭橐駝傳》中,郭橐駝告訴我們一個種樹的道理,那就是“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由此聯想現在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你想對家長說些什么?要求:用語鮮明、生動,至少使用一種修辭手法,80字左右。

      3.依次填入下面語段橫線處的句子,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頤曾論證過,衡湘以南為進士者,皆以子厚為師。唐朝時湖南有25人考取了進士,永州就有9人,柳宗元功莫大焉。

      ①一個歷史上著名的奸臣竟對柳宗元有這樣的禮贊

      ②震驚之余,也頗釋然

      ③在永州瀟水之西的柳子廟內的一塊古碑上有一首詩,名為“尋愚溪謁柳子廟”

      ④柳宗元理應得到所有人的敬仰

      ⑤詩的落款刻的是“嚴嵩”二字

      ⑥以謫守永州而堅貞如玉的品格操守、才冠古今的文章學識

      A.③④⑥⑤①②B.③⑤①②⑥④

      C.③⑤①⑥④②D.③②④⑤①⑥

      4.下列各句中,語言表達得體的一項是()

      A.星期天,媽媽為了讓小徐熟悉社會,特地叫他到市場買菜。小徐到市場后問攤主:“大叔,買1千克土豆要多少人民幣?”

      B.阿明乘公交車去醫院看病,他對車上的人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身體不舒服,大家給我讓個座吧!”

      C.好友將自己的字畫贈送給馬醫生,馬醫生說:“恭敬不如從命,你的墨寶我就全都收下了?!?/p>

      D.老師放在講臺上的書不見了,問阿勇看到沒有,阿勇回答說:“你的書在哪兒我怎么知道?你問別人吧。”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柳宗元的文學成就和育人思想。

      解析:解答此題,首先要瀏覽語段,看語段的中心話題是什么,然后看語段由幾句話組成,這些話語是什么關系,并進行同類合并,最后進行概括即可。這段文字介紹的對象是“柳宗元”,一共有八句話,第一句話說柳宗元“在文學上創造了光輝的業績”,這是總體介紹柳宗元的文學成就,二到五句詳細介紹柳宗元的文學成就;第八句說“柳宗元認為,育人和種樹的道理是一樣的”,這一句從六、七句而來,由種樹到育人。綜合起來看,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兩個方面的內容,即柳宗元的文學成就和育人思想。

      2.答案:孩子就像一棵樹,無拘無束、自由生長是他們的天性,你不用擔心他們會變成灌木,更不用擔心他們會變成野草。放開手,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長吧,“樹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長”是有道理的?。?/p>

      解析:解答本題時可以以郭橐駝所說的這句話為出發點進行闡發,但要注意圍繞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展開。同時,要注意題干中對修辭手法和字數的要求。

      3.答案:B

      解析:通讀橫線后的語句及所給六句話,了解大意。從大意來看,語段由古碑上的詩歌引出柳宗元,然后指出柳宗元被嚴嵩贊頌的原因是柳宗元的品格和學識。由此可確定③為首句,⑤交代詩的落款,應該緊承③,據此排除A、D兩項。①中的“一個歷史上著名的奸臣”對應⑤中的“嚴嵩”,所以①應緊跟在⑤后。②說的是對著名的奸臣禮贊柳宗元這件事的態度,應緊跟在①后,據此排除C項。

      4.答案:C

      解析:A項,“千克”和“人民幣”為書面語,口語中不宜使用。B項,阿明請求別人給自己讓座的話有道德綁架之嫌。D項,阿勇的話反問語氣強烈,不禮貌。

      種小樹的教案 篇7

      【設計思想】

      《種樹郭橐駝傳》名為傳記,實為典型的寓言故事,短小雋永,寫法靈活,充滿生活氣息。本課將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點撥參與對話,由言及文,由文及道,運用品讀涵泳、研讀探究等方法,讓學生理解文本的情趣和意蘊,采集文言之美質,陶冶情操,培養情懷,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翻譯理解,積累文言實詞、虛詞等義項。

      2、提要勾玄,概述文意,整體把握由養樹移向養人的行文思路。

      3、品味探究,領會順天致性、休養生息的治民之理。

      【教學重難點】

      1、領悟借種樹事例以托諷的靈活章法,感受饒有趣味的人物語言和生活場景。

      2、體味借寓言說理的寫作藝術和運用對比闡釋觀點的手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設計導語,激趣入文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薄翱M縈窗下蘭,密密堂前柳?!?陶淵明)“奉氣桃栽一百根,春前為送浣花村”。(杜甫)“我昔少年時,種松滿東崗。初移一寸根,瑣細如插秧?!?蘇軾)古人勤于植樹,留下許多種樹的詩文和佳話。其實種樹是一門學問。它不僅可以綠化環境,造福人類、還能帶給我們許多有益的思想啟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柳宗元寫的`《種樹郭橐駝傳》。

      二、誦讀積累,理解翻譯

      1、師問生答,簡介柳宗元。

      2、檢查誦讀,讀準并識記字音。

      3、實詞檢查,掌握用法。

      名我固當:名詞作動詞,取名。

      駝業種樹:意動,以……為業。

      早實以蕃:名詞作動詞,結果實。

      其蒔也若子:種植。

      移之官理:名詞作動詞,統治。

      爪其膚而驗其生枯:名詞作動詞,用指甲劃破。

      抑耗其實:它的果實。今義:事實上。

      故病且?。焊F困。今義:疾病。

      字而幼孩:養育。今義:文字。

      三、對比整合,文章寫法

      1、篩選信息:郭橐駝的種樹經驗概括為哪幾條?請用文中詞句回答。

      (原則)“順木之天,以致其性”

      (方法)“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態度)“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

      (結果)“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2、比較信息:其他種植者和郭橐駝在做法上有什么不同?

      (方法)“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

      (態度)“愛之太恩,憂之太勤…‘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

      (結果)“木之性日以離矣”

      小結:郭橐駝懂得遵循樹的生長規律,相機而動,而其他植者不顧樹的生長習性,急于求成,最后適得其反。在兩者比照中,孰對孰錯顯而易見。

      3、齊讀過渡句“問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駝曰:‘我知種樹而已,理,非吾業也?!薄髡呓韫荫勚诮沂玖水數氐氖裁赐怀鰡栴}?

      交流:“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吏治不善)

      讀出描寫“吏治不善”的文字,說說它的表達特色。

      交流:鋪陳手法,集中表現,有言有行,細致人微:多用短促的排比句,兩個“爾”、五個“而”和七個動詞令人足以想見官吏囂張、不可一世的氣焰。

      4、誦讀第2—4段,養樹之道和治民之理該是什么關系?

      交流:先談“養樹”,以“橐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起首。后論“治民”,以“吾又何能為哉”收尾,運用了映襯的寫法,前后照應;有關樹和人的話題合而為一,互相補充,增強了文章的氣勢。樹尤如此,人何以堪!“傳其事以為官戒也”,行文充滿了強烈的現實精神和諷諫意義。

      補充史料:

      (ppt顯示)中唐時期,豪強地主兼并掠奪土地日益嚴重,“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僅有一點土地的農民,除了交納正常的捐粟外,還要承受地方軍政長官攤派下來的各種雜稅。據《舊唐書食貨志》記載,各地官僚為鞏固自己的地位,競相向朝廷進奉,加緊對下層的盤剝,于是“通津達道者稅之,蒔蔬藝果者稅之、死亡者稅之”,政令煩出,民不聊生。

      這就是柳宗元寫作本文的社會背景。

      寫作意圖:警示統治者整肅吏治,寬簡為政,順應老百姓的生產生活規律,讓他們休養生息,安居樂業,以維持承平之世。

      寫法歸結:簡潔生動;對比映襯;婉約多諷。

      四、審美感知,人物形象

      1、文章主人公郭橐駝是一個很有意味的人物,朗讀第一段,這里圍繞標題中哪個詞來交代了他的基本情況?用幾個詞總結他給你留下的印象。

      交流:“橐駝”,即人物綽號的由來。

      品味:

      “不知始何名”——身份低微,來自下層,默默無聞;

      “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故鄉人號之曰‘駝”’——吃苦耐勞,有奉獻品質;

      “甚善,名我固當,因舍其名,亦自謂‘橐駝’云”——心胸豁達,性情開朗;

      人物形象:形丑,性善,技高,理明。

      2、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小人物來講述種樹和養人的道理?

      探討:

      A、他是勞動人民的一員,能夠真正了解黎民疾苦。反映真實的社會弊病,雖其貌不揚,卻樂觀自信。有順其自然的人生智慧,由他之口娓娓道來,更為合情合理,合乎邏輯。

      B、聯系《莊子》一書中所寫的運斤成風的匠人、承蜩的佝僂丈人等人,集外表丑與心靈美于一身,探尋美的真諦,留下不盡之意給讀者以回味。

      五、拓展探究,深入思考

      1、本文與《捕蛇者說》在政治主張上有哪些異同點?

      (ppt顯示)余聞而愈悲??鬃釉唬骸翱琳陀诨⒁?。”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交流參考:

      相同點:改善民生,以民為本;借故事言“道”。

      不同點:本文重在勸誡統治者改善吏治,順應民性,而《捕蛇者說》主要是提出減輕苛捐雜稅的主張。

      2、談論發言:你怎樣看待文章流露出來的“崇尚本性自然”的哲學觀?

      要點:作者承繼了老莊學派無為而治、順乎自然的思想,但也存在差別?!百F自然”不等于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強調了解規律,利用規律,因勢利導,適度掌控。姿態是積極的進取的,本文正可以反映出儒、道兩家思想結合的品質。

      3、每課推薦閱讀:《段太尉逸事狀》、“三戒”(《臨江之麇》《黔之驢》《永某氏之鼠》)。

      結束語:柳宗元的許多著名詩文都是在貶謫永州、柳州時期寫成的。事實上,不管在順境時還是逆流中,作家總是懷著一顆憂國憂民、關懷眾生的熱心,為官做事,處世做人,讓生命在寂寞中閃耀出自己的光芒。文壇一支墨筆,描繪人世萬象,婉諫政治得失、讓我們感受到古代士大夫身上那種正直、奮進、勇于擔當的高尚人格,也正是這種人格,點化了我們民族的精魂。

      種小樹的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種樹郭橐駝傳》是唐代柳宗元的作品。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論色彩的傳記文,一個諷喻性極強的寓言故事。郭橐駝種樹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學者多認為這是設事明理之作。本文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現象,通過對郭橐駝種樹之道的記敘,說明"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是"養樹"的法則,并由此推論出"養人"的道理,指出為官治民不能"好煩其令",批評當時唐朝地方官吏擾民、傷民的行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教學目的】

      1、落實文言字詞,積累文言知識。

      2、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的寓意。

      3、培養學生以現代眼光審視古代文學作品,關注現實的能力。

      【教學設想】

      1、運用板塊式教學,把課堂設計為三個相連的漸進的板快,即“讀——準確地讀”;“說——理解地說”;“寫——感悟地寫”。

      2、文言文學習重在誦讀,可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反復閱讀,并在熟讀的基礎上理解文意,培養文言語感。

      3、課文不難,注解也很詳細,應放手培養學生自瀆的能力,教師適時進行點撥,特別是培養學生推測語意的能力。

      4、用現代人的眼光來審視、學習古代文學作品,從中汲取智慧的結晶,并與現代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以古鑒今,古為今用。

      【教學步驟與內容】

      一、導入:由中國古代文人的愛好導入。

      晉朝陶淵明愛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唐朝大詩人李白愛酒,杜甫有詩云“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宋代大文豪蘇軾愛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唐朝的柳宗元愛樹,他不僅愛種樹,更能從種樹中得到做人的道理,做官的道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這篇《種樹郭橐駝傳》。

      二、明確本堂課的三大板塊:

      “讀——準確地讀”;“說——理解地說”;“寫——感悟地寫”。(幻燈出示)

      三、讀——準確地讀:

      1、聽讀課文。請學生個別讀課文,其余學生聽讀。要求:仔細聽,認真看,心里讀。(朗讀完成后,教師指正。)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握句讀。

      3、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聲音響亮、整齊自信。

      4、熟讀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在熟讀的基礎上對照翻譯,邊讀邊翻譯給自己聽。教師巡視答疑。

      5、教師檢查:

      ①學會結合語境,用文言積累和語法常識推斷語意:(幻燈出示)

      示例:

      1、遂而雞豚(雞豚狗彘之畜《寡人之于國也》)

      2、名我固當

      3、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

      ②試著翻譯下列句子,做到準確、通順。(提醒學生注意倒裝句式)(幻燈出示)

      1、故不我若也。

      2、吾又何能為哉?

      3、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

      四、說——理解地說:

      1、說“發現”的話:

      你發現郭橐駝有哪些過人之處呢?請你用“我眼中的郭橐駝是一個的人…”進行評價。(討論后發言)

      教師總結:郭橐駝是一個既平凡又不普通的人。說他平凡是因為他其貌不揚,職業低賤,但他“種樹”卻很有一套,他種樹講究的是“順木之天”;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把這個道理不僅用在了種樹上,更把它用在了為官“治民”中,為官治民講究的是“順民之意”?!胺N樹”和“治民”在郭橐駝這里得到了有機的統一。

      2、說“關鍵”的話:

      怎樣才是順民之天呢?作者在文中并沒有直接交待正確的“養人”之術。請用“為官治民應該這樣……”,補充出這句關鍵的話。(先齊讀第四段,后說話。)

      教師總結:為官治民就應該真正關心百姓疾苦,給百姓自由的`空間安排生產,使百姓得到休養生息。其實,早在戰國時期,孟子在《寡人之于國也》中就已經提出了類似的措施:“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p>

      柳宗元把“治民”的大道理融在了“種樹”這樣的小事中寫來,顯示了他極強的文學功力。

      教師補充:孫犁對柳宗元文章這種寫法的評價(幻燈出示)

      他(柳宗元)的文章都寫得很短,卻包含著很深的人生哲理。這種哲理,不是憑空設想,而是從現實生活中體驗得來?!€能把自然界、人的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政治思想、社會組織聯系起來。就是說,他能用自然規律、生活規律,表達他對政治、對社會的見解和理想。使天人互通,把天道和人道統一起來。

      ——《談柳宗元》

      五、寫——感悟地寫:

      “文章合為時而著”,但我們現在閱讀古代文學作品,還是很有借鑒意義。請看漫畫《愛與礙》,這幅漫畫讓你想到什么?請結合當前社會問題寫下你的感想。

      (幻燈出示漫畫,學生當堂寫作,交流,教師評點。)

      教師總結:我們今天讀古人的文章,就要用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閱讀,來審視,讀出我們現代人的感覺?!耙怨盆b今,古為今用。”這才是我們閱讀文言文的正確方法,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汲取古人的智慧結晶。

      種小樹的教案 篇9

      一、活動目標:

      1.認識各種樹,能嘗試畫出各種不同的樹。

      2.有保護樹的欲望,懂得主動關心大樹和小樹。

      二、活動準備:

      課前帶領幼兒觀察幼兒園中的各種樹、Ppt課件、幼兒用的畫紙、蠟筆、記號筆。

      三、活動流程:

      討論——操作——交流

      (一)討論

      1.剛才我們在幼兒園看到了哪些樹?(鐵樹、桂花樹、木瓜樹)它們是什么樣子的?我們怎樣保護樹?(給樹澆水、不采摘樹葉、花朵、果子、拔草、松土)

      2.播放課件:看看這些樹長得怎么樣?它們什么地方不一樣?引導幼兒進一步發現樹的粗細、高矮以及樹的顏色及外形特征。

      (二)操作

      1.教師講解畫樹的方法和要求。

      (1)先用記號筆畫出樹干、再畫樹枝,然后畫出形狀不同的樹冠,最后給樹涂上深淺不同的顏色。

      (2)畫樹是可以畫出各種粗細、高矮、形狀不同的樹、涂色時要把每個地方都涂滿,注意不要涂到線的外面,比比誰畫的樹又干凈又好看。

      2.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導。

      (1)鼓勵幼兒大膽勾畫各種不同的.樹。

      (2)啟發幼兒發出給小樹澆水、拔草等情節。

      (3)提醒個別幼兒注意畫面整潔。

      (4)指導個別能力弱的幼兒作畫。

      (三)交流

      1.引導幼兒相互觀察樹的高矮、粗細、顏色、數量,說說我們應該怎樣關心、愛護幼兒園的樹木?

      2.展示作品,感受大樹帶來的生機,激發主動關心樹的欲望。

      種小樹的教案 篇10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內涵。

      2、掌握“類、固、致、易”等實詞的多義性和“且、而”等虛詞的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訓練點

      1、學習本文設事明理的寫法。

      2、掌握文章運用對比與映襯的表現手法。

      (三)德育滲透點

      本文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社會現象而作,啟發上層統治者清肅吏治,順應老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生產規律,使它們修養生息,以維持社會秩序。

      (四)美育滲透點

      賞析文中“史筆”與“文辭”兼美的語言表現力。

      二、學法引導

      1、學生先閱讀注釋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學生對照注釋,自己疏通課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現象,可以采用討論方法,合作學習。

      3、學生對照課后題目,通過讀課文,初步完成對課文的理解。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掌握多義詞的用法。

      2、學習文章運用對比與映襯的表現手法。

      3、學習文中設事明理的寫法。

      難點:

      1、“史筆”與“文辭”兼美的語言表現力。

      2、《種樹郭橐駝傳》一文深刻的思想意義。

      解決方法:

      1、師生合作研討,尤其注意學生間的合作,教書做好點撥。

      2、熟讀全文,以讀來促進理解。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師生互動設計

      1、教書補充作者生平以及文章的寫作背景,增進學生對文章內涵的理解。

      2、教師合理設置討論題,啟發學生讀書思考。

      3、學生自讀課文,發現問題。與同學商討研究,做好質疑準備。

      六、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同“素質教育目標”)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機四伏,封建社會開始走下坡路。我們從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稅,人民不堪重負,“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弊髡吡谠坏沂玖水敃r官吏繁政擾民的這一社會現象,還指出了解決這一現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肅吏治,順應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生產規律,使他們修養生息,以維持社會秩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板書)

      2、作者及相關背景介紹

      (1)學生自讀課文注釋①,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的主旨。

      (2)教師補充。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人(今山東運城縣解州鎮),世稱柳河東。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歲時中進士,官監察御史里行。與劉禹錫參加了主張革新的王叔文集團,任禮部員外郎。革新失敗后被貶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貶為永州司馬。同時被貶的還有七人,史稱“八司馬事件”。在長期的謫貶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變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稱之為柳柳州。文學上與韓愈一起提倡古文運動,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稱“韓柳”。他的文學主張是“文道并重”,強調創作態度必須嚴肅認真。他的創作可分為傳記、論文、山水游記、寓言等四種,以山水游記和寓言的文學成就最高。他的游記代表作《永州八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義深遠。《三戒》是很有影響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也主要體現在山水詩的創作上。他的詩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園詩,而是借詩表現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自身不幸的感嘆。他在哲學上,提出天地、元氣、陰陽不能“賞功而罰禍”,打擊了當時流行的因果報應思想,但對佛教妥協,有儒、釋、道三教調和的主張,著有《河東先生集》。

      3、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1)學生朗讀課文,討論文章的層次及概括層意。

      ①找出文章中點明題旨的一句話。

      ②簡要概括全文每節的主要內容。

      (2)教師點撥,明確:

      ①能順本之天,而致其性焉爾。

      ②第一段介紹郭橐駝命名由來及籍里。

      第二段介紹郭橐駝以種樹為職業。

      第三段由郭橐駝自述種樹之法。

      第四段從郭橐駝之口發出治國安民的議論。

      第五段點明寫作目的。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

      1、給下列字注音。

      病瘺(lòu)郭橐(tuó)駝孳(zī)勖(xù)繅(sāo)絲飧(sūn)饔(yōng)

      2、學生自讀課文,歸納文中的文言知識。

      (1)指出下列加點詞的詞類活用現象并釋義。

      ①甚善,名我固當②駝業種樹③且碩茂,早實以蕃④其筑欲密⑤爪其膚以驗其生枯

      【明確】①名,起名,作動詞。②業,以……為業,作動詞。

      ③實,結果實,作動詞。 ④筑,搗土用的杵,文中用作動詞,搗土?!、葑?,用指甲劃破,作動詞。

      (2)指出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①植木之性②根拳而土易

      ③見長人者好煩其令④字而幼孩

      ⑤故病且怠

      討論,明確。

      【明確】①性:性質、方法②易:更換③長:治理

      ④字:養育⑤病:窮困

      (3)辯析下列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1.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

      固2.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3.沛公默然,曰:“故不如也?!?/p>

      4.甚善。名我固當。

      1.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顧2.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3.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4.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

      1.既克,公問其故。

      故2.桓侯故使人問之。

      3.君安與項伯有故。

      4.其土欲故。

      1.且壯士不死則已。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且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存者且偷生。

      5.故病且怠。

      討論,交流,明確如下。

      【明確】①②③④

      固①堅固②頑固③確實④本來

      顧①拜訪,探望②卻,反而③照顧④看

      故①原因,緣故②特意③舊交情④舊,原來

      且①況且②尚且③將近④暫且⑤并且

      4、研讀課文

      ①閱讀1-2節,說說郭橐駝是怎樣的一個人?

      討論,明確:

      他是一個平凡、樸實、而具有豐富經驗的植樹能手。

      ②閱讀第3節,討論描寫郭橐駝這一形象的手法。

      討論,明確:

      【明確】本節文字運用了對比映襯的手法來寫郭橐駝具有豐富的植樹經驗。郭橐駝的種樹經驗在于種樹“不害其長”,不做“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的事。而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卻與之截然相反。

      ③第4節,將郭橐駝種樹之道“移之官理”,仍借郭橐駝之口,寫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官呢?

      【明確】做官之人,要像種樹那樣,要順應民眾生活的要求,不要妨礙他們的生長,使他們得以“蕃生”,“安性”。

      5、賞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①學生通讀全文。

      ②討論寫作特點。

      【明確】文章運用了對比與映襯的表現手法,先談養樹,后論養人,以“種樹”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達了作者的政治觀點。敘事語言簡潔生動,是本文的一個突出特點。如僅用“隆然伏行”幾個字,就寫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僅用“甚善。名我固當”幾個字,就寫出了人物的個性,這種“史筆”與“文辭”的兼美,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語言表現力。

      (四)總結擴展

      【總結】這是一篇傳記,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說理文。文章通過記述郭橐駝的兩段話,反映了當時官吏政亂令繁、騷擾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現實。并且提出了解決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駝種樹那樣,不妨礙它們自然生長;統治者清肅吏治,順應老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生產規律,使他們休養生息,以維持社會秩序。

      本文兼有傳記文和寓言的特點,將兩種文體熔為一爐。就其歷敘人物姓名、籍里、職業及對人物作正寫反襯等筆法來看,是傳記文格局;就其借種樹之道以喻為官治民之道來看,則又是寓言性質。這種融合,有助于敘議契合、事理相生。請細加體會。

      【擴展】

      (五)布置作業

      1、本文所講的種樹道理,對今天的環境保護工作有什么啟示?

      2、完成課后練習一、二、三。

      《種樹郭橐駝傳》知識點整理

      一通假字

      ①以致其性焉爾(爾,同“耳”,罷了)

      ②字而幼孩(而,通“爾”,你們的)

      ③既然已(已,通“矣”,了)

      二古今異義

      1.其實

      ①不抑耗其實而已(其實,它的果實)

      ②其實害之(其實,那實際上)

      2.去

      去不復顧(古義:離開。今義:與“來”相對。)

      三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①名我固當(名,稱呼)

      ②早實以蕃(實,結果實)

      ③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爪,掐、抓)

      ④移之官理可乎/傳其事以為官戒(官,做官)

      ⑤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飧,吃晚飯;饔,吃早飯)

      ⑥傳其事以為官戒也(傳,作傳)

      2.形容詞作動詞

      ①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全,保全)

      3.名詞作狀語

      ①旦視而暮撫(旦暮,從早到晚)

      ②而木之性日以離矣(日,一天天地)

      ③旦暮吏來而呼曰(旦暮,從早到晚)

      4.意動用法

      ①駝業種樹(業,以……為業)

      5.使動用法

      ①非有能碩茂之也(碩,使……長得高大;茂,使……長得茂盛)

      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使……早結果;蕃,使……多結果)

      ③鳴鼓而聚之(鳴,使……發出聲音,敲擊;聚,使……聚集)

      ④遂而雞豚(遂,使……成長)

      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

      四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官理,非吾業也

      譯: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職業。

      (二)賓語前置

      1.故不我若也(“不我若”即“不若我”,意為“不如我”、“比不上我”)

      譯:所以(他們都)比不上我。

      2.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以”即“以何”,意為“拿什么”、“用什么”、“憑什么”)

      譯:又拿什么來使我們的子孫興旺并且使我們的生活安定呢?

      (三)省略句

      1.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之)也。

      2.以子之道,移之(于)官理,可乎?

      3.然吾居(于)鄉

      4.若甚憐焉,而卒以(之)禍。

      5.傳其事以(之)為官戒。

      (四)固定句式

      1.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其……乎,表示揣測的固定句式,意為“大概……吧”)

      譯:像這樣,那么和我種樹行當中的那些人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2.嘻,不亦善夫!(不亦……夫,表示反問的固定句式,意為“不也……嗎”)

      譯:不也很好嗎?

      種小樹的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本文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現象,通過對郭橐駝種樹之道的記敘,說明"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是"養樹"的法則,并由此推論出"養人"的道理,指出為官治民不能"好煩其令",批評當時唐朝地方官吏擾民、傷民的行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教學目標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寫作背景。

      2、積累"優、業、蕃、舒、顧"等文言實詞的含義。

      3、歸納"雖、因、且、焉"等虛詞的義項。

      4、訓練學生自讀自譯課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學能力。

      5、要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順應其天性,讓其自由發展,少加入為干擾。

      教學重點

      1、積累一定量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2、學習文章對比和映襯的寫法。

      3、掌握文章的主旨。

      教學難點

      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種樹之理來談為官治民之道的。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理應讓學生充分自讀,教師作相機點撥。

      課時安排

      1課時

      預習資料

      文言語法現象舉例

      (一)通假

      ⑴非有能蚤而蕃之也(“蚤”通“早”)(4處)

      ⑵蚤繅而緒;蚤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而”通“爾”,你們的)

      ⑶其實讎之(“讎”通“仇”,仇視)

      ⑷根拳而土易(“拳”通“蜷”,蜷曲)

      (二)古今異義

      ⑴故鄉人號之“駝”(故,所以;鄉,鄉里)

      ⑵不抑耗其實而已(其,它們;實,果實)

      ⑶其實害之(其,那;實,實際上)

      ⑷見長人者好煩其令(長,管理;人,百姓)

      ⑸字而幼孩(字,撫育;而,你,你們)

      ⑹得養人術(養,治理;人,百姓)

      (三)一詞多義

      ⑴雖:他植者雖窺伺效慕(即使,連詞)

      雖曰愛之(雖然,連詞)

      ⑵故:其土欲故(舊,形容詞)

      故不我若也(所以,連詞)

      ⑶實:早實以蕃(結果實,動詞)

      不抑耗其實而已(果實,名詞)

      其實害之(實際上,副詞)

      ⑷若:其置也若棄(像,動詞)

      若不過焉則不及(如果,連詞)

      故不我若也(如,連詞)

      ⑸然:隆然伏行(……的樣子,助詞)

      既然已(這樣,副詞)

      然吾居鄉(然而,連詞)

      ⑹病:病僂(害了……病,動詞)

      故病且怠(困苦,形容詞)

      ⑺者:有類橐駝者(的樣子,助詞)

      他植者則不然(的人,助詞)

      則與吾業者(的職業,名詞)

      ⑻以:以致其性焉爾(來,連詞)

      早實以蕃(不譯,連詞)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把,介詞)

      ⑼而:鳴鼓而聚之(表承接,連詞)

      字而幼孩(你,代詞)

      旦視而暮撫(表并列,連詞)

      而木之性日以離矣(表轉折,連詞)

      ⑽且:無不活,且碩茂(而且,連詞)

      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尚且、還,連詞)

      故病且?。取郑硎静⒘嘘P系,連詞)

      ⑾業:駝業種樹(以……為職業、從事于,動詞)

      理,非吾業也(職業,名詞)

      (三)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⑴不知始何名(叫)

      ⑵病僂(生……病)

      ⑶名我固當(命名)

      ⑷蚤實以蕃(結果實)

      ⑸橐駝非不能使木壽且孳也(活得長久)

      ⑹其蒔也,若子(撫育子女)

      ⑺爪其膚以驗其生枯(用手指甲抓)

      ⑻傳其事(記載)(《知識》H版歸入“為動用法”,為……寫傳)

      ⑼其筑欲密(用杵搗)

      ⑽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飧,吃晚飯;饔,吃早飯)

      ⑾故鄉人號之“駝”(給……起諢名)

      2、動詞作名詞

      ⑴凡長安豪家富人為觀游及買果者(觀賞游覽的園林)

      ⑵或移徙(移栽的樹)

      3、名詞作狀語

      ⑴旦視而暮撫(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⑵而木之性日以離矣(一天天)

      4、使動用法

      ⑴非有能碩茂之也(碩,使……高大;茂,使……茂盛)

      ⑵非有能蚤而蕃之也(蚤,通“早”,使早;蕃,使……多結果)

      ⑶見長人者好煩其令(使……繁多)

      ⑷而卒以禍(使……遭禍)

      ⑸遂而雞豚(使……順利地成長)

      ⑹鳴鼓而聚之(鳴,使……鳴響;聚,使……聚集)

      ⑺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

      5,意動用法

      駝業種樹(以……為職業)

      6、為動用法

      ⑴其培之也(為……培土)

      ⑵憂之太勤(為……擔憂)

      (四)句式

      1、判斷句:“……也”式理,非吾業也

      2、倒裝句

      賓語前置

      ⑴故不我若也(“我若”,若我,如我)

      ⑵不知始何名(“何名”,名何,叫什么)

      ⑶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以”,以何,用什么)

      ⑷吾又何能為哉(“何能為”,為何能,有什么本領)

      3、省略句

      以( )為官戒也(省賓語“之”指其事)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古人勤于植樹,樹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發了歷代文人墨客的詩意,他們常對喜愛的樹題詩吟詠。

      東晉陶淵明在房前種了五棵柳樹,曾留下"縈縈窗下蘭,密密堂前柳"的詩句。唐代詩人杜甫因戰亂流浪四川成都流花溪時,向駐地熟人要桃樹苗,"泰氣桃栽一百根,春前為送流花村"就是生動的寫照。素有"柳癡"稱呼的柳宗元,被貶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種了很多柳樹,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種樹柳江邊"的說法。

      他的散文《種樹郭橐駝傳》不僅對指導種樹有科學價值,而且還有極強的諷喻意義。

      二、柳宗元簡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東郡解縣(今山西永濟縣),世稱"柳河東"。他出生于

      長安,少精敏而有文名,出入經史百子。21歲中進士,任秘書省校書郎。26歲第博學鴻詞科,任集賢殿正字,博覽群書,通觀古今。貞元十七年(801)調任藍田尉,得以了解世風民情。阪宗即位,他參與王任、王叔文等人的永貞改革,被任命為禮部員外郎。改革失敗后,被貶為邵州刺史,途中,改永州(今湖南零陵縣)司馬,前后長達十年之久。他寄情山水,交往佛釋以遣苦悶,并關心現實,寫了大量文章駁難政敵。

      元和十年(815),被召入京,他滿心以為可一展才志,不料又遠放柳州刺史。在柳州任上,他關心民瘓,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解民倒懸,深得民心。元和十四年卒于任所,故又稱"柳柳州"。(劉禹錫寫反詩)

      柳宗元是中唐進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文學家。他具有進步的歷史觀和樸素的唯物思想,反對天命論。他和韓愈一起領導古文運動,認為文章應輔物及時,其文學主張與韓愈大同小異。他的散文創作立意新穎,章法嚴謹,以雜文、寓言、山水游記等成就最高。

      三、解題

      本文名"傳",實際上是一個諷喻性極強的寓言故事。郭囊駝種樹的本事己不可考,后世學者多認為這是設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現象發而為言的。中唐時期,豪強地主兼并掠奪土地日益嚴重,"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陸贅《均節賦稅恤百姓》)僅有一點土地的農民,除了交納正常的絹粟外,還要承受地方軍政長宮攤派下來的各種雜稅。據《舊唐書·食貨志》載,各地官僚為鞏固自己的地位,競相向朝廷進奉,加緊對下層的盤剝,于是"通津達道者稅之,前蔬藝果者稅之,死亡者稅之",民不聊生。這就是柳宗元寫作本文的社會背景。

      四、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學生討論并用一句話概括各段大意。

      明確:

      第1段,仿史傳體例,介紹人物身世。

      第2段,轉入正題,道出郭囊駝是一個種樹的行家。

      第3段,郭囊駝談種樹經驗。

      第4段,在問答中將話題"移植"到政事上來。

      第5段,寫問者的意外收獲及作傳目的。

      五、具體研習課文

      出示投影:

      1、文章是如何道出郭囊駝是一個種樹的行家的`?

      2、郭囊駝總結的種樹方法是什么?他認為種完后應該采取什么態度?他對自己取得的成績是如何評價的?

      3、其他種樹的人往往怎樣做?結果如何?

      4、"問者"問"養樹"后,提出了怎樣的建議?

      5、郭豪駝是怎樣評價、描述官吏煩令擾民的?

      6、簡析文中的對比、類比手法。

      學生思考、討論后明確:

      1、作者先說囊駝種樹為他帶來的"際遇"一一一"爭迎取養",再說他身手不凡。說歡迎他的人,舉了兩種有代表性的。一是搞觀賞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種樹賣果的(物質方面)。這兩種需求所種之樹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囊駝技術的全面。說他技藝高超,點出了兩個方面。一是他種的樹不怕"移修",有"樹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種的樹具有全優的品質,校繁葉茂,早熟多果。最后用咆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點染一筆,更增加玄妙氣氛。

      2、郭囊駝總結的種樹方法是:"凡植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士培音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商也若子。順應著樹木的自然性格栽種,從而保護了它的生機,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正如他對自己的評價一樣,"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3、其他種樹的人違背樹木的本性,種樹時"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因

      此遭致"木之性日以離"的惡果。

      4、"問者"問"養樹"后,提出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的建議。即建議把種樹管樹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5、文章先簡要地用幾句加以概括:"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接著用鋪陳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種種表現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畫細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寫官吏們大聲吆喝,驅使人民勞作,一連用了兩個"爾",五個"而"和七個動詞,把俗吏來鄉,雞犬不寧的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

      6、本文運用了對比和類比的寫法。對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點,顯現事物的差別,加強說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對比,有敘事性的,如兩種種樹方法的對比;有論述性的,如郭囊駝對自己種樹方法的歸納和對"他植者"的批評。類比就是互相照應的寫法,通過上下文內容或語意的遙相呼應,來強化表達效果。本文先談"養樹飛后論"養人",把有關樹和人的話題合而為一,互相補充。

      六、探究閱讀

      結合"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談談兒童教育。

      說法參考:樹木和樹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兒童的根本方法應是不害其長不抑耗其實,應按照自然規律教育兒童,不能太過或不及,更不能人為束縛或戰害兒童身心的發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兒童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順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擺苗助長,也不能恨鐵不成鋼,動輒體罰。

      七、課文總結

      以寓言的方式進行諷諫,是中國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層統治者提意見的傳統做法。文章用"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養樹方法。委婉含蓄地說明順民之姓以養民的道理。揭露并諷刺了統治者的苛政煩令對百姓的搔擾侵害,提出寬簡為政,讓百姓安居樂業的主張。

      (板書):郭橐駝———對比——— “他植者”

      種樹技藝、種樹態度和方法

      (板書)他植者——————(類比)——————為官者

      種樹馬馬虎虎不關心老百姓痛癢

      “愛之太殷,憂之太勤”:“長人者好煩其令”:

      “旦視而暮撫”“爪其膚”“搖其本”。 “旦暮吏來而呼”“鳴鼓”“擊木”。

      “木之性日以離”百姓在煩瑣政令下“病且怠”

      (板書)養樹術—————— (類比)——————養人術

      “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順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其蒔也若子”要愛護老百姓

      “其置也若棄”治國要讓老百姓休養生息

      最新男女啪啪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