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的課件
發表時間:2025-06-01蒹葭的課件(優選九篇)。
蒹葭的課件 篇1
風吹起花瓣,如同破碎的流年,你的笑容搖搖晃晃,成為我命運中最美好的點綴,看天,看雪,看季節深深的暗影。 ——題記
讀《蒹葭》有感
這個故事出自《詩經·秦風》一提到秦,一般人的印象都是“粗獷”吧?地處西北,極具侵略性,崇尚武力,士兵男子近乎兇狠,而《蒹葭》怎么聽都應該是在江南水澤的呢喃而不是西北風沙中的嘆唱......
不過,若真若真如此,那可就大不一樣了:一個是白面書生手中相攜的溫香;一個是粗獷武夫心底掩埋最深的惆悵。
恍然大悟——《蒹葭》真的很美,它被那些粗獷嚴峻的男子輕輕的`唱出來,如巖石下無人見過的涓涓細流,清涼而溫柔地撫摸過戈壁日曬風吹的破裂。
血紅色的白綢,在你手中,輕拂袖,卻徒留殘淚,水中。箭,穿越千年,射中你傷殘的心。斷劍,額下,無聲的留戀。眼神,讀透內心的愛,劍,無從下手,心,早已成空。你悠然而走,伸手,伸手,為何觸不及你冰涼的手。 游從之,宛在水中坻,只不見伊人,白袂隨風飄。 心已悔斷腸,為何只留你宛一方。天地蒼茫,千年輪回,我卻不知,宛在水中央。
你化身,我心隨,不知方向,已迷茫,怎追尋你一世芬芳,讀透你,依然是謎,我愿留宛,在水一方.....
(《蒹葭》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詩文,有興趣的可以看一看)
《蒹葭》原文: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析賞
浩蕩蘆葦莽蒼蒼,清晰白露化為霜。
心湖搖曳惟有她,伶俜站立水一方.
逆流而上相跟從,奈何道艱漫且長.
順流而下互追隨,已然她在水中央.
茂密蘆葦盛萋萋,猶濕白露映霞光
心湖蕩漾惟有她,依偎水草連岸旁
逆流而上相跟從,奈何路彎崎山岡
順流而下互追隨,隱約淡坐孤石上
葳蕤蘆葦郁蔥蔥,晶瑩白露爍光芒
心湖漣漪惟有她,悠然徜徉水岸鄉
逆流而上相跟從,奈何途曲徑如腸
順流而下互追隨,了卻沙洲寂寞傷
蒹葭的課件 篇2
《蒹葭》是詩經中最優秀的篇章之一,唯美而浪漫。但離孩子們比較遠,尤其是農村孩子更是缺乏基礎。孩子們都是喜歡唱歌的,而音樂又是萬能的溝通工具,所以我在導入就采用了這首詩歌的優美歌曲來引起學生學興趣,也能很好的營造詩歌中描繪的氛圍。孩子們有了學習欲望,自然就沒有了畏難情緒。
在整體感知中我采用自主學習的方式掃清字詞障礙,讓孩子們結合注釋疏通詩歌大意。因為課本注釋很詳細,所以這個也不是很困難。在這一環節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主導地位。在接來的環節中我依然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一步步引導學生逐步深入的.體會詩歌內涵與意境,盡我所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中的唯美與浪漫。在這里我非常注重朗讀。詩歌教學就應該是以朗誦為主,在朗讀的基礎上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過不斷地朗讀,讓學生細細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詩歌的藝術之美。在教學時我努力使學生通過有感情的不同形式的反復朗讀來感受詩歌的情感美,來領略華夏民族的文化美。情景交融是詩歌慣用的手法,在這首詩里景物描寫也很好的營造了唯美浪漫的氛圍,襯托傳達了主人公求而不得的失望悵惘痛苦的心情,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所以在體會詩歌意境時我從景物入手,循循善誘,在不知不覺中達到自己的教學目標。只有把主人公放到既定的情境中,在幫助孩子們重現當時畫面時才能更好的體會詩中主人公的心境,所以我又一次讓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腦中浮現的畫面,讓他們有身臨其境之感,體會更深,意境自現。這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
在這節課中,我覺得亮點在于用歌曲來輔助學習詩歌,讓孩子們在自己喜歡的形式的輔助下快樂輕松的學習了畏難的古詩詞。唱詩歌更容易記憶,也更容易理解,優美的旋律更增添了詩歌的美,讓人陶醉。這節課在音樂聲中開始,在音樂聲中結束。孩子們對詩歌有了更大的學習興趣,在不知不覺中背誦了整首詩歌。下課了,他們還不愿離開,繼續跟著音樂哼唱著……
蒹葭的課件 篇3
這節課總的來說還是比較成功的,我和學生都被詩歌著優美的旋律所吸引,被他那反復詠嘆的的深情和濃濃的愁思所感染。
今天上了《詩經》中一篇經典篇目《蒹葭》,下課很久了,我和學生們卻沉浸在主人公愁腸百結,幽情難解的相思之中。
這節課總的來說還是比較成功的.,我和學生都被詩歌著優美的旋律所吸引,被他那反復詠嘆的的深情和濃濃的愁思所感染。
這節課教學的成功之處如下:
(一)、教師活動:
1、朗讀過程貫穿整個課堂詩的韻律美感染學生
一開始,教師配上音樂(有一點淡淡憂傷的輕音樂)朗讀,觸發學生情感;然后讓學生多種方法反復讀,以便理解詩歌內容,充分體會其中的情感。
2、集中指導閱讀理解第一節詩,二三節放手讓學生自學,體會主人公情感的逐層深入和強烈
3、充分發揮多媒體讓學生感悟到各種美(音韻美、畫面美、人性美、主題美、詩意美)
4、引導學生理解詩歌主人公形象,并根據主人公形象,引導學生擴充為理想不懈追求的主題。
(二)學生活動:
1、同學們,朗讀、自主學習、討論積極主動,氣氛好
2、自學后,總結了本詩以晚秋凄涼之景起興的好處
3、通過反復朗讀讀,學生想到了一副綺麗的追求圖,學生加深了對詩歌的感悟
當然,還有一些不足之處,那就是讓學生自學體會的時間安排不夠,教師有關灌輸嫌疑,以后當改進。
一首好的詩歌,恰當的教學方法,既能愉悅我們的心身,引起我們的共鳴,還能凈化我們的靈魂,長久縈繞我們心頭。
蒹葭的課件 篇4
這堂課,我首先是注重了朗誦。詩歌教學就應該是以朗誦為主,不能作煩瑣的分析,不能上成練習課。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過不斷地朗誦,讓學生細細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詩歌的藝術之美。在教學時我努力使學生通過美讀來感受先人的.情感美,來領略華夏民族文化,又用優美的《在水一方》設置情境,課堂氣氛好,在課堂上努力做到了師生互動,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學生深入地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感受詩歌的結構美(重章疊句的作用)。重章疊句和反復詠嘆的手法學生教容易理解和接受了。另外,在教學方法上采用自讀法、朗讀法、探究法、提問法、練習法等綜合方式,效果不錯。
存在的問題:由于《蒹葭》詩歌文字較為古奧,教學中準備還不夠充分,功底又淺,所以對詩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時課堂也略顯散亂。
蒹葭的課件 篇5
教學目的與要求:
1、讓學生在把握全詩感情基調的基礎上,準確、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2、品味與賞析詩歌美的語言、美的意境。
3、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他們創造美的動力。
教學重點:
1、背誦詩歌,領會詩的情感。
2、掌握起興的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結構特點。
教學難點:
品味與賞析詩歌美的語言、美的意境。
教學方法:
討論,點撥
教學媒體:
使用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當你聽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這膾炙人口的歌詞時,是否記起了那首游子思鄉的千古絕唱《天凈沙·秋思》?當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豐盛的晚餐時,是否記起了父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囑咐?當你驚嘆于戈壁灘的狂風吹沙時,是否憶起"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志豪情?古典詩詞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麗與奇妙。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蒹葭》這首詩歌,再一次用詩歌滋潤我們渴求的心靈。
二、簡介《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的詩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稱“詩三百”。
我們談到《詩經》,就少不了要提到詩經六義。詩經六義指風、雅、頌、賦、比、興。其中風、雅、頌是詩的不同體制,賦、比、興是詩的不同表現手法。
《詩經》共分風、雅、頌三個部分(包括十五國風、大雅、小雅、周頌、魯頌、商頌)。風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區域朝會宴飲所用詩歌,頌多為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
對于《詩經》賦、比、興這三種表現手法,宋代的朱熹是這樣解釋的:“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也”。用我們現在的話通俗一點解釋就是賦就是鋪陳直敘,比就是比喻,興就是借助其它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烘托。
三、朗讀欣賞
(一)聽錄音播放
要求學生:
1、找出韻腳字
2、給生字注音
(二)教師指導
(三)配樂,讓學生朗讀
要求學生體會詩的感情,讀出詩的感情。
四、詩意理解
1、教師講解疏通詩中重點詞語。
2、學生發揮聯想想象,談談第一節詩的大意,再現詩的美麗畫面和優美意境。
3、教師點撥(詩歌大意投影顯示)
五、分析詩歌
問題1:剛才我們聽了課文錄音,并且又配樂朗讀了這首詩,應該對詩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哪位同學談談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明確:渺遠迷茫,憂郁纏綿,悵惘感傷。
追問:詩人為什么迷茫憂郁感傷呢?
明確:渴慕傾心于伊人,執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艱險,然而伊人卻宛在水中央,如鏡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悶感傷憂郁。
問題2:詩歌中哪一些詩句表現了詩人渴慕伊人,歷經艱險,執著追求,然而卻求而不得的苦悶感傷情懷?
明確:“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边@一些詩句都表現了詩人渴慕伊人,歷經艱險,執著追求,然而卻求而不得的苦悶感傷情懷。
“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說明愛的道路上困難重重,道路曲折艱險。然而盡管道路曲折艱險,詩人卻仍然“溯洄從之”、“溯游從之”,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尋,表達了詩人追求所愛的堅強意志?!巴鹪谒醒搿薄ⅰ巴鹪谒雄妗?、“宛在水中沚”表達伊人在望,然而卻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悵惘憂郁苦悶情懷。
問題3:詩歌中哪一些詩句描寫了景物?所寫景物有怎樣的特點?寫景有什么作用?
明確:首章的`“蒼蒼”,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畫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升。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
總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清涼景色,造成了一種渺遠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氣氛,烘托了人物憂郁感傷的情懷。
追問:本詩要歌詠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傷情懷,然而卻先先言它物,先寫景,以景襯情,這屬于《詩經》的哪一種表現手法?
明確:起興手法。和“關關雎鳩,在河之州”一樣,都是寫景起興。
問題4:這首詩一共三節,大家比較一下這三節詩,看能不能發現什么特點?
明確:二三節詩是第一節詩的反復,只在押韻的地方換了幾個字而已。這是一種重章疊唱的方法?!对娊洝飞朴谶\用重章疊唱的方法來抒發感情,我們現在的詩歌也常常采用這種方法。
追問:采用重章疊唱的方法有什么好處?
明確:回旋反復,可以增強詩歌的音樂感和節奏感,更充分地抒發情感?!遁筝纭啡?章12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復的旋律,表現出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
六、對照板書,學生背誦詩歌
七、比較閱讀《上邪》與《蒹葭》
上邪①
漢樂府民歌
上邪!②
我欲與君相知,③
長命無絕衰。④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⑤
【注釋】
①這一首是情詩。指天為誓,表示愛情的堅固和永久。②上:指天。上邪:猶言“天啊”。這句是指天為誓。③相知:相親。④命:令,使。從“長命”句以下是說不但要“與君相知”,還要使這種相知永遠不絕不衰。⑤除非高山變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發生的事都發生了,我才會和你斷絕。
【比較分析】
同:都是情詩,都表達了主人公對愛情堅定執著的追求。
異:《上邪》是一位癡情女子對愛人的熱烈表白,感情熾烈而率直
《蒹葭》寫一位男子渴慕伊人,執著追求,卻求而不得,感情含蓄纏綿感傷。
八、音樂欣賞,體會意境
讓學生欣賞《在水一方》,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九、練習
1、積累下列出自《詩經》的名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2、把課文改寫成一篇散文
蒹葭的課件 篇6
《蒹葭》是公認的難教的課文。由此 ,我在上此課時特別用心,多方面考慮,希望能帶著學生感受詩經的美,但愿望是美好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是會發現我在教學中存在諸多不足。現對此加以總結,希望以后再上此課,能有所提高。
首先我覺得自己的備課量是充足的,詩歌的解讀,詩歌的意象,詩歌的`意境,詩歌的語言,幾乎在課堂上這些都面面俱到了,但問題也就有了,重點不明顯,不突出,什么都講,什么都教,但由于課時限制,每一樣似乎沒有講透。
學習詩歌本就是難事,要讓初三的學生體會詩歌的朦朧美,確實不是易事。而在備課中,我很少考慮的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其理解接受的能力 ,所以問題的設置有點空,大,以至于整堂課上的有些沉悶。
學詩必須要加強讀的環節,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闭n堂上,我也是幾次三番帶領大家讀,個人單獨,齊讀,自由朗讀,教師范讀。但讀的效果并不理想,感覺學生讀也只停留在表面,更多的是任務觀點,不是發自內心的吟詠,不是真正的自我陶醉,究其原因,可能問題出在我這,我的話語缺乏鼓動性,沒有真正勾起學生讀的欲望,沒有將學生的情感調動到極致。
最后,我覺得自己還是需要不斷積累充實自己,尤其是詩歌辭賦這一塊,老師的底子厚了,才有底氣站在講臺上和學生高談闊論,不然少了自己的見解,只能永遠做個簡單的教書匠。
蒹葭的課件 篇7
初次接觸到顧先生是在中學時候,當時還沒有注意到顧先生在古史方面的研究,只是知道點他的皮毛而已,這些日子一直在讀顧先生的這篇自序,收獲頗多,對于古史辯方面慢慢有了點了解。首先要從顧先生的給我的印象上談起。
顧先生有很廣博的興趣愛好,少年讀書時就堅持寧可不精,不可不博,買書時祖母也說他好象瞎貓拖死雞一般的不揀擇,在學問上野心拉不住,恨不得把什么學問都裝進肚子里,有時候想想自己也是的,但多數情況下只有一時的熱情,比如老師上課列出十幾本重要的書,看到那些自己都不曾讀過的書目,又心想這些書還都是那么的`有用,當時就像跑到書店把書抱回來,趕緊啃完??墒敲看我换氐剿奚幔桶涯切┖姥酝浀骄畔鲈仆饬?。依舊大把大把的揮霍自己的青春。
有時候感到自己的學習充斥著無聊和空虛,尤其是在過去的一年里,感到自己在學問上的收獲和自己所想的差距太大,可能有點眼高手低的毛病,覺得離自己的要求差得很遠,想去拓寬知識面,又怕會影響到專業學習,在矛盾中掙扎的結果是出現最壞的可能,于是又陷入另一種空虛中去,感到自己很墮落,更痛苦的是還留有一絲的清醒。善于營造意象。所謂意象,指客觀物象經創作主體獨特審美活動而創造出來的固化的一種藝術形象,是主體與客體、心與物、意與象的有機融合,是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相融合的產物,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借助客觀物象表示的主觀情意。西方近現代藝術極其注重意象的營造:繪畫、音樂都有“印象派”
想起顧先生文章中寫道:學問是必須一天一天地實做的,空虛和荒謬乃是免不了的一個階段,惟其肯在空虛和荒謬之后繼續不斷的努力,方有充實的希望。我知道學問是一點一滴地積起來的,一步不走便一步不到,絕沒有頓悟的奇跡,所以肯用我的全力在細磨的功夫之上,毫不存僥幸取巧之心。
蒹葭的課件 篇8
1、這堂課,我首先是注重了朗誦。詩歌教學就應該是以朗誦為主,不能作煩瑣的分析,不能上成練習課。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過不斷地朗誦,讓學生細細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詩歌的'藝術之美。在教學時我努力使學生通過美讀來感受先人的情感美,來領略華夏民族文化。
2、又用優美的《在水一方》設置情境,課堂氣氛好,在課堂上努力做到了師生互動,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3、學生深入地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感受詩歌的結構美(重章疊句的作用)。重章疊句和反復詠嘆的手法學生教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4、教學方法上采用自讀法、朗讀法、探究法、提問法、練習法等綜合方式,效果不錯。
存在的問題:由于《蒹葭》詩歌文字較為古奧,教學中準備還不夠充分,功底又淺,所以對詩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時課堂也略顯散亂。
蒹葭的課件 篇9
教學目標
1.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準確富有感情的背誦。
2.品味詩歌的意境,培養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準確富有感情的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優美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 情景導入
1.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情景導入本課。
2. 簡介《詩經》。
二. 朗讀 感知大意
1. 學生自由朗讀全詩,圈點生字。
2. 抽學生朗讀本詩,師生共同評價。
3. 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字音、語速、語調。
4. 學生自由朗讀本詩,把握語速、感情基調。
5.抽學生朗讀本詩,師生共同評價對語速、語調的把握。
6.引導學生說說本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7.各組推薦代表在班內展示朗讀,評出優勝組。
8.全體學生齊讀。
三.研讀 感悟意境
1.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本詩,結合注視,組內理解大意。教師巡視,答疑解難。
2.引導學生思考:景物描寫和“重章疊句”的作用。
3.學生感悟意境,
《蒹葭》譯文
蘆葦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結為霜。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另一邊。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路途艱難又漫長。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逆流尋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間。蘆葦初生茂盛,白色露水還沒干。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路途艱難又坡陡。逆流尋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蘆葦初生鮮艷,白色露水還沒完。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頭。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道路艱難又曲折。逆流尋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教學反思
今天講了《詩經》中的《蒹葭》,看著孩子們被吸引了,很是高興。現在大致回憶一下上課的過程:
一、同學讀課文,注意要讀準確。(先個別讀,再齊讀)
二、我把一些重點字詞寫到黑板上,讓學理解記憶 (近義詞或反義詞放在一起,以便學生掌握詞義。)
蒼蒼 萋萋 采采 未晞 未已 水之湄 水之涘 溯洄從之 溯游從之 躋 右 水中坻 水中沚
三、邊讀邊口譯課文,兩人為一組交流。
四、通過讀,我們想到了一副美麗的畫面。用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描繪一下,并寫寫自己通過讀感悟到了什么。
學生們在回答時加上了一些想象。緊接著我讓他們談感受到了什么?孩子們說到了主人對愛人追求中的可望而不可及,還談到了他是惆悵的,對愛人感情是濃烈的,他是執著的。
緊接著我又問可望而不可及是喜還是悲?孩子們說是悲,我談自己的觀點這也許是一種喜吧,因為他一直在追求美好的路上。我讓孩子們繼續思考:這里的伊人僅僅是所愛的人嗎?學生們能談出這也許代表理想或者夢想。我說這又何嘗不是很多人一生的寫照呀。一生都在追求夢想的路上。
在本詩的重章疊句手法運用上,我以下面的文體形式引導:三小節的內容幾乎是重復的,那能不能去掉兩小節?學生說不行,那樣感情就不強烈了。我說這樣看似重復,實際又不是完全重復的寫法就是“重章疊句”,它的表達效果就是渲染感情,增加詩歌的音樂美。
這時鈴聲響起,沒有給學生們當堂成誦的時間了。本來覺得一節課處理這首詩時間會很寬松,結果時間很緊張。看得出孩子們是在逐步進入文章,沒有當堂成誦實在是有些遺憾。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個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也許多年之后,他們經歷一些事后,再想起這首詩會會意去微笑吧。
-
述職報告之家小編為您推薦蒹葭的課件專題,歡迎訪問:蒹葭的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