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親敬老的故事
發表時間:2025-04-28孝親敬老的故事(經典10篇)。
孝親敬老的故事 篇1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范。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鉆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后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孝親敬老的故事 篇2
,女,現年XX歲,是一名普通工作者。名孝道、知榮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大力提倡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以孝道為榮,以奉獻為榮,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為人女、為人妻的高貴品質,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繹著點點滴滴的親情故事。
作為一名兒女,在贍養老人問題上,對丈夫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父母親苦了一輩子,孝敬老人、贍養父母是為人子女最起碼的標準,人人都要有一顆孝敬父母的心。孝順不僅僅要記在心里,更要落實在行動上?!彼沁@樣說,也是這樣做的。逢年過節,向云艷哪怕再忙再累,也要帶著子女陪伴在父母身邊,總要給父母里里外外換個新,老人家嘴上說不要亂花錢,但心里卻樂開了花。都說媳婦難做,可向云艷卻用自己的行動默默的詮釋著“孝道”的真諦,讓婆婆覺得這個兒媳婦比自己的親生女兒還要好,婆婆常說“有這樣的好兒媳,是我前世修來的福!”
古稀之年的四位老人,由于長期的辛苦操勞身體落下了多種疾病,只要父母身體感到不適,總是第一時間趕到他們身邊,跑上跑下陪著父母去醫院做各項化驗檢查。父母住院期間,穿衣、洗漱、喂飯、按摩、燙腳、倒大小便這些勞累繁瑣而又必須的日常護理工作總是親力親為,任勞任怨。因為患病,老人們胃口不好,總是費盡心思,迎合老人們的口味,不重樣地給老人們做飯菜,讓老人們吃好。家住農村的老父親幾次大病,病危通知書前,淚眼婆娑的一次次懇求醫生將老父親從死亡邊緣拉回。在精心照料下老父親安享天倫之樂,但終敵不過歲月的年輪,201x年底的一場大病,在縣人民醫院放棄治療后,望著病榻上奄奄一息的父親,不愿放棄那一絲生的希望,強忍著淚水堅持將老父親送往邵陽中心醫院救治。那一年,帶著家人陪著老人在醫院度過了他人生最后一個春節。辦完父親的喪事,懷著悲痛的心情,立碼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化悲痛為力量,勤勤懇懇、扎扎實實做好本職工作,努力完成領導交辦的各項事務。
作為一位妻子,深知妻子是一所學校,她能培養出優雅成功的男人,也能催生出邋蹋失敗的男人,妻子的好壞決定了婚后男人下半輩子的生活,一個男人選擇了什么樣的女人就等于選擇了什么樣的人生。1982年,和組成了一個幸福的家庭,30多年來,她默默無聞地為這個家任勞任怨地奉獻著,丈夫的工作異常的繁忙,為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好丈夫的工作,義無反顧的挑起照顧家庭的重任,做飯洗衣,照顧老人、料理孩子她任勞任怨、無怨無悔。作為一位母親,她深知知識和做人的重要性,因此即使再忙再累,也從不放松對兒子的教育。她時常教育兒子學習工作要踏踏實實、生活要簡樸、對人要和善、對長輩要尊敬、做人要誠實、做事要誠信,并在很多方面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教育孩子。身教勝于言教,在她的影響下,兒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小小年紀就充滿了孝心、愛心、上進心,在學校是老師眼里的好學生,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已成長為一名有教養、有禮貌、講文明、有素質的新時代優秀青年,得到單位領導、同事和廣大鄰里的一致好評。丈夫常說,我的畢生榮譽有一半是我老婆的。
知天命之年的誠信熱情,敬老愛幼,樂于助人,不僅對家人這樣,對親戚鄰居也是如此。這位普通的家庭婦女,普通的工作干部,用自己最年輕的時光,付出了人世間最寶貴的愛情、親情和真情,她愛老人、愛丈夫、愛事業,她多年如一日,將自己的青春年華都獻給了這個家庭,用自己那顆最善良的心懷溫暖著老人和丈夫,誰能算得清她付出了多少心血、流過多少汗水,正是象她這樣一些勤勞、善良、純樸的家庭婦女們繼承和發揚中國女性傳統美德,正是她們無怨無悔的奉獻,使多少家庭充滿了溫馨,充滿了幸福。在她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兒女孝敬老人、夫妻和睦、誠實守信、無私奉獻、積極樂觀、勇擔責任的優秀傳統美德。她用自己的愛心、孝心、責任心構筑了一個和諧的家庭,雖然沒有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事跡,可她卻在平凡用實際行動展示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展示了她孝老愛親,愛崗敬業的高尚品德。
孝親敬老的故事 篇3
李興海同志今年39歲,是宜賓縣喜捷鎮新聯村人,他是一個老實憨厚的農民,千辛萬苦創辦了“九彩虹”農家樂,通過近幾年不斷的努力,進而發展為響譽西部的“九彩虹”生態農業科技園;他不但是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而且還是一個充滿了愛心、孝心的敬老楷模。他不但獲得“全國勞模”、“全省十大杰出青年”、“全省優秀農村人才”、“北京奧運火炬手”等多項殊榮,而且被廣大老年人公認為“敬老模范”,并送匾牌,他不僅孝敬父母,而且更重要的是關愛廣大的社會老人。自20__年以來,他長期資助40位貧困老人,每年春節都要給敬老院的五保老人送去大米、肉食等慰問品,每年重陽節或端午節都要邀請當地的老年人代表近300人到他的農家樂集體過節,一切費用全部承擔,還經常向老年群眾組織捐贈活動經費,支持老年人開展文體活動。此外,還長期資助30名貧困中小學生,每期資助金額達5000元,還每年向喜捷鎮中小學捐資6000元,設立獎學金。受到社會的普遍好評。
一、孝敬父母,任勞任怨
李興海同志從小家境貧寒,讀小學時,連很少的學費都交不起,為了求學,哪怕坐在后排的空位,也認真學習。13歲那年,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初中,卻因母親意外死亡被迫輟學,15歲那年,大哥又不幸觸電身亡,本就貧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成了宜賓縣建卡的特困戶,從此便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為了生存,他求師學藝,刻苦學習,努力拼搏,成為了遠近聞名的企業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勞動的艱辛,自己心愛的父親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一年不如一年,又因大哥身亡,其它兄妹遠走出嫁,對照顧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他與妻子商量后,把父親接到自己家中,由自己來照顧,他用一顆孝心為父親的晚年撐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從此,照顧老人的責任一直由李興海夫妻倆承擔。多年來,光是在父親的飲食上他就下了不少心思,為父親準備的每日三餐盡量做到頓頓不重樣,熱菜熱飯伺候著,讓老人吃得開心舒心,在日常生活中,大小事也多讓父親隨著性子來,從不惹老人生氣。父親年紀大了,心靈上的孤單寂寞可想而知,有時常常擔心自己年老體弱成為子女的包袱,李興海就一直讓父親和自己同桌吃飯,這樣做一可以消除父親的疑慮心思,二來可以在飯桌上和老人多交談,拉些家常里短,讓他在親情的包圍下消除孤獨。隨著自己的經營業務壯大,每月他都給父親至少200元的零花錢,讓他自己支配,多做善事。家里的大小事李興海也會給父親通氣,聽聽父親的意見,讓做了一輩子“當家人”的父親心里得到安慰。當有人問他為啥對父親這么好時,李興海說:“人都說‘家有一老,勝過一寶’,老人們為子女操老了一輩子,辛苦了一輩子,照顧他們還不是理所應當的?再論,想想自己將來也都有老的一天,現在不伺候好長輩,將來怎么要求自己的孩子好好對待自己呢?”如今,在李興海夫妻倆的精心照顧下,老人已70有余,頭腦清晰,面色紅潤,逢人就夸:“李二娃兩口子對我好啊,對我好得很!”
二、熱心公益,奉獻顯精神
李興海艱苦創業致了富,不忘回報社會,十分熱心為當地的公益事業辦好事、實事。1999年玉龍街村街道建設,李興海出水泥和資金共計6000余元,今年修新聯村公路又出資5800余元。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尊老助老殘的傳統美德,興海同志時時踐行著這一傳統。 1998年屏山縣鴨池有兩位老人受抱養子女的虐待,處境十分困難,李興海知道后,把兩位老人接到自己家中,包吃包住,過得挺愉快,過了一段時間,李興海找其子女幫助教育,啟發感動了老人的子女,主動把老人接回了家。李興海的這些舉動,使老年人和殘疾人十分感激,使年青人深受感化教育。1999年以來,李興海幫扶的方式,一是以購買贈送生產資料的方式幫扶貧困戶,長期為40戶貧困老人每戶每年送1包尿素肥,其中30戶還送了水稻、玉米良種,至少用去資金3萬余元,幫助他們發展生產,使之增產增收。二是幫助當地20戶貧困老人發展蔬菜,出錢為他們購買菜種,助他們脫貧致富。
三、孝敬老人,盡獻人愛之心
李興海注重樹立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深刻懂得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李興海說:“雖然我的母親早年去世,但我一直遵循古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遺訓,應該把別人的老人也當成自己的父母一樣孝敬?!崩钆d海身處農村,切身體察農村老年人的現狀,由于相當多的青壯年農民遠離故鄉務工,有的家庭成了“空巢老人”,有的不僅要種莊稼、養畜禽,還要撫育照顧孫輩兒童,一年四季辛苦勞累,尤其是每到傳統的中秋節、重陽節,很多老年人缺少一種親情的關愛,享受不到天倫之樂,心靈上不免產生一些孤獨和寂寞感。欲話說“每逢佳節倍思親”,李興海十分理解老年人的心情,關注老年人的疾苦,為了能使廣大老年人能在重陽節過得高興快樂,從20__年開始到今年,一直堅持會同喜捷鎮的老年協會把本鎮和鄰近鄉鎮的部份老年人請到“九彩虹”農家樂作客,并請鎮黨委、政府和縣級有關部門領導到場指導,與老年人共同歡度節日。李興海說:“我把他們請來團聚,能使他們笑一笑,送上我對他們的祝福,我要從多方面努力感召社會使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為?!苯鼛啄曛仃柟澋健熬挪屎纭边^節的老年人都在300人以上,李興海個人出資每年達6000元以上。在07年的慶祝重陽節會上,還對鎮老協會評選出的20名道德模范頒發了獎狀和獎杯,在全鎮的干部群眾中引起了良好的反映。在去年十一月底,四川、云南兩省四縣16個鄉鎮的老年聯誼活動在“九彩虹”農家樂隆重舉行,李興海主動出資5000元,使聯誼活動開展得豐富多彩,得到了外省、縣老年朋友的好評,也為宜賓縣爭了光。每年春節,李興海為了表達對附近貧困老黨員和貧困老年人的關愛,不僅要請他們吃團年飯,還要為他們購買豬肉、酒、保溫杯之類的年貨,使廣大農村貧困老人深深感受到在共產黨領導下的當今社會,不僅有黨和政府的關心照顧,而且還有社會上有仁善之心的人帶來的溫暖和關愛。
李興海,用他的善良和孝心為父親和社會老人的晚年撐起了一片愛的天空,為喜捷鎮街坊四鄰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孝親敬老的故事 篇4
孝老愛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做人的根本。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做什么也不能忘記孝順父母。父母對我的養育之恩,我無以回報,只能照顧、陪伴著她們。有一句話叫: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有孝敬和陪伴父母。
最近,我看了東莞市五類十一位道德模范的事跡,最讓我感動的就是孝老愛親。而賴錫芬是“孝老愛親”中的模范。他是家中的長子,十幾歲便開始當家,照顧失明的母親,拉扯5個年幼的弟妹,都靠他一人支撐。為了養家,他做過許多艱苦的工作。但他從不抱怨,只說:“作為長子,要做個榜樣給弟弟妹妹看。”
看到這里,我思緒萬千。是呀,在當今社會,孝老愛親的人越來越少了。許多浪子多年在外工作,有的甚至一年只回幾次家,他們也許不知道父母是有多想念他們,如果能多回來看看父母,父母會有多高興。我認為,只要有心回家看看父母,便肯定會有時間,無論多忙都會擠出時間回一次家,看望默默為我們付出、不求回報的父母。別讓忙成為借口,要知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俗養而親不在”,盡孝要及時,不要讓自己留下遺憾!
“鴉知反哺,羊知跪乳”,動物也懂得感恩,何況是我們“人”這樣的高級動物。我們要想想:如果沒有我們的的`父母,怎會有我們的今天;如果沒有父母的付出,怎會有今天一個健康幸福的我;如果沒有父母的奔波,怎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不能忘記感恩,我們要“知恩圖報”。
《禮記》上說:“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有三個層次:大孝是使父母受天下人的尊敬,其次是不讓自己的言行使父母受辱,最基本的是盡自己的力量養活父母。許多人認為孝敬父母就是給他們錢,讓他們花,如果這么想,那就大錯特錯了。父母只是希望孩子能抽出時間陪在自己身邊,與我們聊真心話,講生活中遇到的事,父母也想多看看我們幾眼。他們之所以為我們花錢,是因為他們愛我們,愿意為我們付出,這是出于他們的真摯情感。而我們是否真心誠意的對待父母呢?這就要問問自己的良心。如果你是真心付出,他們不需要金錢,只要你的一句問候,他們就會感到幸福、快樂,就像擁有了全世界。
我深深地體會到,孝老愛親是溫情、是動力、更是一種美德,是一座人與人之間架起的愛心橋梁。
孝親敬老的故事 篇5
從小我們就教育孩子要成為一個孝敬父母、有愛心的人,并且家長自身也通過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地教育、引導孔心雨。
孔心雨在學習上從來都是自己完成,我們從小就教育她要獨立自主的去學習,不管是語文、數學,還是歷史、地理,她都是自己學習課本完成作業,從不讓我們做家長的操太多的心。如果她有時學習效果不好沒有考出好成績,她自己也會覺得不好意思,非常自責,這是我們家長能做的就是給予她鼓勵和支持,以及提供一些學習方法,但落實到怎樣學習,還是要靠她自己去獨立完成。學習是孩子的主業,也是家長最關心、最操心的一個方面,孩子能在學習上自我獨立的.做好,這也是孩子對家長“孝”心的最直接表現。
孔心雨生活上自己的事也能自己完成,既是培養自己的能力,也是體現自己的孝心。每天早晨起床后,她都會主動把床收拾、鋪整齊,平時自己換下來的衣服自己清洗。她對做飯菜也很感興趣,非常愿意學會后為爸爸媽媽服務。假期里,在我們的指導下她學會了一些簡單的做菜方法。周六、周日,她會主動要求幫大人洗碗,盡力減少家長的家務勞動,讓我們非常欣慰。
孔心雨也很關心家人。有時,她媽媽工作累了,孔心雨會主動為媽媽按摩肩頭、捶捶后背,給媽媽倒水。前一段時間,她外婆腳骨折了,孔心雨每周休息時間都要同我們一道去看望外婆,陪外婆聊天逗外婆開心。每年父母生日時,孔心雨都會發揮她喜歡畫畫的愛好,給我們送上一張她自己手繪的生日賀卡并寫上祝福的話語送給我們。有時,她還會用自己積攢的零花錢,為父母買一些小禮物。
孔心雨生活上也比較獨立自強。我和她媽媽經常晚上加班,她放學時會給我們打電話說她放學了,如果我們都有事??仔挠昃蜁约夯丶遗莘奖忝娉?,吃完后自己做作業學習,然后自己做作業學習,然后自己練鋼琴,到晚上十點過時自己洗臉洗腳睡覺。常常我們晚上回家時,孔心雨都已經睡著了,只有臥室的燈還亮著因為畢竟她一個人在家,有點害怕,所以開燈睡覺……她很體貼父母,晚上從不大點還要我們趕回家陪她,而是說她自己在家會很好的,讓我們路上慢點小心。這些都讓我們做家長的覺得孩子真得長大了。
孩子也很懂事,從不對我們提無理的要求,自己做錯了事也知道主動認錯??傊?,雖然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事跡,但一點一滴的日常行為,在我們家長眼里,孔心雨就是一個懂事,孝敬、體貼父母,生活上自立自強的好孩子。
孝親敬老的故事 篇6
從小父親就教育我:要好好孝敬老人。
小時候我不懂事,總是頂撞年紀大了的奶奶。直到哥哥告訴我一個故事后我才知道以前是我不對,我不應該和奶奶頂撞。應該尊敬長輩,關心長輩!不應該和他們頂撞,以前是我做的不對。奶奶對我那么好,我還頂撞她。但奶奶還是一如既往的疼愛我。
十一年來每一次同學到我臥室玩兒了,房間都是亂七八糟的。每一次都是奶奶幫我收拾的。沒有了奶奶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小時候我不懂事不會收拾屋子,需要奶奶幫助我。但是現在我已經十一歲了,已經是五年級的小學生。可現在不一樣了,我已經長大,是該幫奶奶收拾屋子了。
這一天我終于等到了這一天。這一天是周末,奶奶正在準備清潔大掃除,我趕忙跑來給奶奶到了一杯菊花茶。然后先把書桌上的`老花鏡和那幾本書認認真真擺整齊,還把書桌擺好并把它全擦干凈。再繼續擦窗子……掃地等。經過一系列的重重困難后,終于收拾好了。“累死我了!,沒想到收拾個房間這么累?!蔽易谝巫由险f。我看了眼手表,真是流年似水啊!才收拾了一個房間,時間就差不多用了兩個小時。可奶奶平常干著活最多十分鐘就收拾完了。
想到以前我總是對奶奶收拾的房間挑三揀四的,可奶奶并沒有因此討厭我,還是和往常一樣的對我好,我不禁感到臉紅。奶奶照顧了我十一年,天天不厭其煩的幫我做這做哪的。所以從今往后,我要多幫奶奶干些活,讓奶奶減輕負擔。
以前的事,我真感到慚愧。對不起奶奶。
還有一次,晚上要睡覺時,看見我的奶奶顫顫踮踮地拿著盆子去打水洗腳,她可是已經七十九歲高齡的人了。我趕緊去幫她端水,然后坐在小凳子上給她洗腳,我先把祖母的腳丫子洗干凈,然后又給她搓腳心,還一邊一洗,一邊給她講我們學校發生的趣事,樂得我的祖母合不上嘴,直夸我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呢。
雖然這些只不過是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但我希望孝敬長輩這個傳統美德能繼續發揚光大,并且以身作則,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孝親敬老的故事 篇7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家庭教育對孩子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無論多忙,對女兒的愛和教育的關注不能減少!
我對女兒的教育從每一個細節入手,教育孩子全面發展。我比較注重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法國教育家盧梭曾說過:“自信心對于事業簡直是一種奇跡,有了它,你的才干便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個沒有自信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會抓住一個機會?!蔽医洺=o女兒鼓勵,對她的能力給予肯定。和女兒學校的老師交流后,我會及時地把老師對女兒的表揚擴大化后告訴女兒,并告訴她老師對她的期待,女兒就表現得越來越好,越來越自信。學好文化課是孩子教育的一項中心內容,而大多數家長卻又往往無能為力,在這方面我也不例外。但是,我始終認為學習好的關鍵在于培養讀書的習慣,激發鉆研的興趣,一旦有了習慣,想不學都不行,一旦有了興趣,要擋也擋不住。要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做家長的不但要講明道理,還要放好樣子。為此,我自己從參加工作到現在,特別是在孩子上學以后,始終堅持讀書不輟?,F在,讀書已經成了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再有什么功利色彩。其實,我們的讀書學習,不僅是給孩子們做榜樣,那也是贏得孩子們的尊重啊!
對于孩子的人格的塑造與培養,我們既要尊重其個性,又不能放縱其任性。沒有個性就沒有具體個人,但個性的存在又應當以不侵害他人的權益為界限。我的工作比較忙,星期天加班是經常的事。但每周日(或周六)下午,孩子完成了家庭作業以后,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我總是擠出時間陪他出去散步。
現在,每周日下午的散步,對于我和孩子都已成為一種美好的期待。我們期待著通過這散步來愉悅心情,放松精神,交流思想,增強信任。我的孩子才上初中一年級,我對于家庭教育的做法和看法是否正確還很難說。
孩子還有一段長長的人生路要走,在他這一段關鍵的人生路途上,我會努力做好他的朋友,與他一起分擔挫折的沮喪,也與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快樂;我會努力做好他的榜樣,并愿他的表現比我這個“榜樣”更出色。對此,我有足夠的愛心、信心、耐心和平常心。為了鍛煉孩子的毅力,我常常陪他做徒步旅行或爬山。其實,家庭的教育就是要我們陪著孩子一同走過,做他們的朋友;就是要我們樹立良好的長者形象,做他們的榜樣。
我想,在教育的過程中,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我們要做的,就是從現在起,盡可能多地把時間留給孩子,多與他們溝通、交流,做他們真正的朋友;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改進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要與時俱進,科學教子,爭做合格家長,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為社會、為國家培養合格的人才。
孝親敬老的故事 篇8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后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愿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后,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么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蛘邇鹤雍捅炯易宓钠渌艘巹?。父母不愿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并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并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孝親敬老的故事 篇9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孝親敬老的故事 篇10
今年49歲的尹秋儀,是我市武陵區城南街道東湖巷社區內一名普通的居民。夫妻倆沒有固定收入,一直以經營修車鋪為生,生活十分拮據。多年來,對待鄰里居民,她有著一顆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的愛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平凡的社區生活中體現出她不平凡的高尚品德。對待家庭,她積極勤儉持家,賢惠孝順,用自己的愛心凝聚著整個家庭。左鄰右舍每次提起她時,都贊不絕口,說她是一位知心的“大好人”,孝順的好媳婦。幾十年如一日,她的熱心和孝心,感染了社區每一位居民,成為了大家學習的好榜樣。
熱忱之心,服務居民
多年來,尹秋時時刻刻抱以一顆熱忱之心,長年為社區公益事業義務服務,為了全力協助社區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她不計報酬,不求回報,義不容辭地參與到社區每一年、每一次的城市文明創建活動中,臟活累活搶著干,十分令人感動;尤其這兩年以來,我社區對城市衛生管理實行了長效機制,為了更好地協助社區工作,她主動提出擔任社區的義務衛生監督員,每天協助社區干部監督衛生保潔情況,她時時不忘自己是一名為居民服務的義務志愿者,每一天,在社區的背街小巷內,總有她拿一把掃帚四處打掃的身影,每一天,她都將巷子內的角角落落清掃得干干凈凈。當居民群眾當面贊揚她時,她總是靦腆地一笑,說:“能為幾十年的鄰里街坊做點好事,我很樂意”。
幾年前,尹秋儀開始當起了社區計生協管員,作為一名義務計生協管員,社區并未對她的工作提出過多的要求,但她總是堅持刻苦鉆研計生業務知識,自覺錘煉,積極協助社區,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到社區流動人口管理中。白天,社區很多租住戶上門找不到人,尹秋儀就協助社區,事先擬好走訪路線,晚上,再走家串戶,找育婦談心,拉家常,宣傳人口計生政策,關心育婦情況并及時將情況匯報給社區。有時候,走訪的地方沒有路燈,路極難走,非常不安全,家里人也一再勸她不要那么辛苦了,但她依然堅持下去,她總認為,計生工作可以幫助很多婦女兒童,計生工作關系民生、關系社區和諧,能為居民們做點事,能被大伙信任,那是很幸福的事。
多么樸實的語言,多么純善的熱忱之心,尹秋儀默默無聞奉獻社區、服務居民的大愛精神,曾多少次感動著周圍的居民鄰里,被大家所傳頌和贊揚!
助人為樂,溫暖人心
在助人為樂方面,她更是無怨無悔,處處關心鄰里,周圍鄰居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難,她總是會熱心地去幫助,人們都喜歡親切地稱呼她為“秋儀姐”。
冰災期間,尹秋儀的公公因舊病復發而住院,但當時巷子里積雪太厚,年紀大的老人隨時都有滑倒的可能,尹秋儀始終不忘自己是一名志愿者,是社區的義務衛生監督員,她克服著生活上的困難,仍然每天堅持清掃積雪,并義務為孤寡老人、殘疾人、特困戶送水、送煤、送食品,幫助他們清洗衣服和被褥,巷口巷尾的冰天雪地里,隨時都能看到尹秋儀的身影!
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時,社區工作人員在她家門口設點,那段時間,她一直忙里忙外,又是搬桌子又是搬凳子,當時天氣十分炎熱,她在鄰居家借來大傘給大家遮陽,還拿來自己煮的綠豆湯分給大家解暑,只要工作人員說誰家還未登記,她就反復登門去通知人家過來登記,工作人員看天氣太熱,不讓她去,而她卻說為居民做好事,我很樂意,反正閑著也是閑著。
五月,社區困難人員易德洪身患癌癥,尹秋儀又一次向這位不幸的鄰居伸出援助之手,協助社區干部,發動巷子里的所有鄰里街坊為他捐款,還經常上門看望他,為他送水送飯。
孝親敬老,傳承孝心
尹秋儀對長輩的孝心,對晚輩的教育,也贏得了親戚朋友的一致稱贊,更贏得了左鄰右舍的廣泛贊譽。
從1995年開始,尹秋儀的公公就不斷生病,哮喘、心臟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使老人的身體每況愈下,長期臥床不起,婆婆年紀大,身體狀況不是很好,也沒有能力照料病人,丈夫當時四處打零工,維持一家幾口人的生活,更沒有時間和精力照料自己的父親。從此,照顧老人的責任一直由尹秋儀一個人承擔著。多年來,光是在公公的飲食上,尹秋儀就下了不少心思。她自己省吃儉用,為老人準備的每日三餐卻盡量做到營養搭配合理,頓頓不重樣,讓老人吃地開心舒心,還經常給公公買些營養品滋補身體。在日常生活中,大小事也讓公公“隨著性子來”,從不惹老人生氣。老人年紀大了,時常擔心自己年老體弱成為兒女們的包袱,性格有些孤僻。尹秋儀就盡量和老人多交談,拉些家常里短,讓他在親情的包圍下消除性格的孤僻。每逢過年過節,尹秋儀還從夫妻倆微薄的收入中擠出一些錢孝敬老人,讓他自己支配。家里的大事小事,尹秋儀也總會跟公公打個招呼,聽聽老人的意見,讓老人出出主意,盡量不冷落了體弱多病的公公。
夏天,公公因心臟病復發和高血壓住進了醫院,出院后幾乎全身癱瘓不能下床,而當時丈夫正在為剛剛開張不久的自行車修理鋪日夜忙碌,為了公公早一日康復,尹秋儀再一次一個人承擔了照料公公的重任,甚至沒有多余的精力照顧正在讀書的女兒,她一心一意服侍公公,不怕苦,不怕累,堅持每天給公公按時吃藥,擦身翻背,洗臉洗腳,端屎端尿,同時,為了維持家庭的日常生活,還要幫助丈夫打理修車鋪生意,給女兒、婆婆洗衣做飯,操持家務。婆婆因為上了歲數,時常話多嘮叨,有時候言語還很難聽,每當這個時候,尹秋儀從不跟婆婆計較,悉心照料生病公公長達10多年,從無一句怨言,直到公公去世。尹秋儀的公公在臨終前反復念叨的一句話就是:“我的兒媳婦真是沒得挑啊,對我好得很!……”。
當有人問到她為啥對公婆這樣好時,尹秋儀說:“人都說‘家有一老,勝過一寶’。老人們為子女操勞了一輩子,辛苦了一輩子,照顧他們還不是理所應當的?再說了,想想咱們將來也都有老的一天,現在不伺候好長輩,將來那里有臉面要求自己的孩子好好對待自己呢?”
雖然尹秋儀只是社區中一位平凡的居民,但她用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的愛心行動和愛親敬老的孝舉,深深感染了身邊無數的居民,也正是這些不平凡的小事和高尚的品德,讓社區無數居民把奉獻社區、服務社區的精神,鄰里間的互相幫助傳頌為一種風尚,為東湖巷社區這個文明、溫馨、和諧的大家園增添了許多絢麗的色彩,奪目的亮點!
尹秋儀獲評常德市“身邊好人”。
-
欲了解孝親敬老的故事網的更多內容,可以訪問:孝親敬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