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職報告之家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
教師與學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產生活的圖片及文字資料。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七年級歷史上冊《原始農耕生活》教案,歡迎大家閱讀!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 篇1
1.掌握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2.了解中華文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熟練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歷史概念。進而認識其發展特點的差異,并認識其發展對中國古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3、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激發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難點:私有財產、貧富分化、階級等歷史概念和這些歷史概念出現的背景。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在前一節歷史課上,我們學到了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狀況。從中我們知道了在早期人類時期,他們的食物來源主要是采集和漁獵,以采集為主?,F在,我們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周圍的人討論一下,原始社會人們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處,現在請同學們回答的是:一、這種不便表現在什么方面?二、怎么樣能夠避免這種局限性?
[學生想像、討論]……
[學生回答]僅靠“采集”為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要受到季節的影響,像植物果實在冬天就很難找到;其次,如遇上自然災害,像水災、旱災等,可能生存就成問題;第三,由于食物來源不固定、不充足,就需要不斷變更生活場所,而這種場所的變更在實際中盲目性很大……
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
(問題回答過程中,教師需不斷地加以引導)
[教師過渡]剛才我們回答了以“采集”為生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的不便之處及解決辦法,既然,我們提到解決局限性的最好辦法是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那同學們想一想,自然界中的什么現象可能促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導入框中關于神農氏揀墜落地上的谷粒并把它種在田里的神話傳說能否給我們提供一些啟示?
[學生回答]原始人類在長期的采集過程中,注意到了可食的食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的現象,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出現了。雖然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傳說不可盡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長過程給先民以啟示,這一點應是確信無疑的。(在學生回答這個問題時,教師可逐步培養學生通過歷史表象看到或尋找歷史發展軌跡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 篇2
知識目標
1.掌握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2.了解中華文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熟練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歷史概念。進而認識其發展特點的差異,并認識其發展對中國古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仔細觀察本課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復原圖”“干欄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和“半坡出土的紡輪”“半坡出土的骨制箭頭、魚叉和魚鉤”及“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等圖示,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并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2.通過對本課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農耕生活特點的比較,培養學生比較能力和學科交叉知識運用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激發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點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難點
私有財產、貧富分化、階級等歷史概念和這些歷史概念出現的背景。
教學方法及手段
1.故事導入法。2.討論法。3.聯系講述法。4.圖表法。
5.圖片分析法。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總計用時4分鐘):老師提供的一些重要詞語,同學們的任務就是將這些字詞連在一起,講個完整的故事,當一回小作家。這些詞語是:傳說、神農氏、小鳥、谷籽、禾苗、木、石、耒耜 土地、食物食用。我將給同學2分鐘準備時間。
同學們大體意思回答為:傳說中,神農氏看到小鳥把銜來的谷籽兒丟在地上,便長出了禾苗,于是就試著采來谷籽兒埋在土中,果然長出了谷苗。他十分欣喜,于是就用木、石、骨制成耒耜等農具,教人們翻松土地,采來穗大實多的谷籽兒埋入土中,待長成結穗后收割,供人食用。他還用同樣的辦法,種植其他作物。后來,神農氏播種五谷的辦法,傳遍各個部落,人們尊稱他為神農氏。
老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贊揚,接著引出神農氏的傳說反映了原始農耕的起源和發展過程。早期人類在長期的采集生活中,觀察到植物的生長規律,并有意識地種植可以食用的植物,這就是原始農耕的起源。下面我們開始學習第二課。
板書: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本課第一部分:(總計用時大約15至20分鐘)
打開ppt老師:這節課中我們會學到代表長江流域原始生活的河姆渡遺址和代表黃河流
域的半坡遺址和大汶口遺址,首先先學習河姆渡遺址的原始農耕。
ppt) 同學答:水稻
老師:是的沒錯,就是水稻。可是這水稻可非同一般啊!它們出土于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歷史悠久啊!那么同學們想一想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水稻說明了什么?其出土的數量之大,世界罕見,又說明了什么?
同學答:說明他們已經學會種植水稻,而且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老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來大家重復一遍,說明了什么,
板書:種植水稻(世界最早)
老師:那么,水稻種植需要什么來灌溉呢?
同學:水
老師:是的,是水,那么他們的水從哪里來呢?
同學疑問
老師:老師告訴你們,他們用水井里的水進行灌溉,那時他們已經學會了打造水井 板書:挖掘水井,飲水方便
老師:大家來看這張圖片,同學們認識這兩個字嗎?這是一件耕地工具,它叫耒耜。大家看看它像不像我們現在用的“鎬”,是的,這就相當于“鎬”的雛形,它有橫孔,柄部,刃部,豎恐。這個耒和耜呢是不同的,耒是手握的地方,耜是接觸土地的地方他們就用這耒耜耕地。(用ppt)
板書: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老師:解決了吃的喝的問題,那么他們住在哪里呢?下面我們來看ppt,這就是他們住的干欄式房子,大家看這房子長得和我們現在住的房子是不是不一樣?大家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為什么要建造這種結構的房屋呢?(用ppt)
同學:他們處于南方地區、氣候潮濕炎熱。干欄式房屋可以通風防潮。
老師:正如這位同學所說當時南方地區地勢低洼、氣候潮濕炎熱。干欄式房屋可以通風防潮。而且這種房子上面住人,下面還可以養牲畜,是建筑學上一個重大成就。
板書:建筑干欄式房屋,定居生活
老師:剛剛我們學到了河姆渡人吃大米喝井水,那他們就吃這些嗎?咱們吃飯時還吃些菜肉配著飯吃。那么他們當然也會弄些好吃的,看,那時候他們已經學會了飼養豬,羊等家禽??催@些出土的陶豬陶羊,充分的的說明了他們的聰明才智,頑強的與自然作斗爭,過著幸福的生活。
板書:飼養家畜
老師:接下來我們會欣賞到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器,大家看,這陶器看起來真舊哦,色
彩還挺單調,皮膚還挺粗糙。這是我們看來,但是那是七千年造出來的,對于當時的他們來說,這簡直是技術精湛啊!他們心靈手巧,看,這是他們制造的玉器和骨哨。他們已經學會開始打扮自己了。(用ppt)
板書: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老師:動腦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哪些進步呢?(老師提示:看老師的板書,總結在一起大體上這題就回答出來了)
同學們大體回答成: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住干欄式房子,會挖掘水井,過定居生活。還飼養家畜,會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接下來給同學們3分鐘時間,熟記黑板上的內容。做到當堂課,當堂清。然后老師問黑板上的內容,找同學們來回答。
本課第二部分(總計用時15分鐘) 老師: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把你們想象中的半坡人生活的圖景用語言、動作展現出來。現在大家開始閱讀書第八頁至第九頁,希望每一組都有精彩的表現。
同學準備時間5分鐘
老師:現在請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風采。
(半坡居民相繼發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輕1000多歲。社會是向前發展的。我們過著比河姆渡人更進步的生活。就說我們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飯)以外,副食還有魚,肉,白菜,芥菜等等。有這樣的美味大餐,有誰不愛這個可愛的家園呢?(掌聲)
學生板書:食物種類豐富,魚、肉、蔬菜
學生B:我們普遍用磨光的石器,木制的耒耜開墾土地和收割莊稼,這種工具更加鋒利,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
板書: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學生C:我們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經過人工培植而變成粟。這是我們半坡人的重大發明。遺憾的是當時不可能申請專利。(掌聲)
學生板書:種植粟
學生D:我們追求生活的美和藝術。(出示圖片)請看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
瓶,紅色的底色上畫著人或者各種動物的圖案,色彩艷麗,被稱做彩陶。
板書:制造彩陶,刻畫符號
學生F:我們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熱鬧了。房子里還有許多小間,是家族成員的住處。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飯又可取暖,冬暖夏涼。
板書: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老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鼓勵)根據ppt展示,講述分析同學們的扮演
老師:對,如同學們所說,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看這是那時他們使用的石斧,石刀和木耜(用ppt)
老師:看ppt這是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復原圖,想一想請根據地理知識,半坡原始居民為什么要建造這種結構的房屋?
同學:他們地處黃河流域,那里比較干旱風大還冷
老師:對,黃河流域干旱、風沙大,氣候比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擋風雨,又可以取暖。
老師:看,半坡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鮮艷的彩陶,上面繪有各式各樣的美麗圖案,半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上所刻畫的符號,有學者認為這是我國早期的文字雛形。(用ppt)
老師:半坡原始居民也學會飼養豬狗等動物,他們還會用骨制箭頭、漁叉魚鉤打獵捕魚,食物種類大大豐富了,他們還學會紡線織布制衣。大家看這是他們出土的紡輪骨針漁叉魚鉤(用ppt)
老師:這就是在半坡遺址的許多窖穴、房屋和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的粟粒,說
明他們已經學會種植粟,而且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老師:下面分成小組形勢,探討一下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產和生活方面有哪些相似之處?有哪些不同之處?探討2分鐘
學生:相似之處1、都開始了農業生產,并轉向定居生活。2、都會依據不同的環境和需求搭建房屋。3、都會制造陶器。4、農耕外漁獵依然存在。不同之處:
河姆渡居民地理位置:長江流域。房屋樣式:干欄式房屋。農作物:水稻。生活:挖井 半坡居民地理位置:黃河流域。房屋樣式:半地穴式房屋。農作物:粟。生活:普遍使用弓箭
本課第三部分(總計用時10分鐘)
學生共同閱讀大汶口原始居民 老師板書:大汶口原始居民 板書依次分別為:農耕經濟有很大發展,農具發達
原始手工業有了很大進步 陶器有黑陶、白陶,質量很好
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老師:想一想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么有隨葬品多少的現象出現?
解析:距今約四五千年時期,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的社會分工日益擴大,商品交換日趨頻繁,每個家庭成為獨立的生產、消費單位,剩余產品被用于交換。過去的“同族共產制”就逐漸為財產私有制所代替。從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隨葬品的情況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經出現,并且貧富懸殊特別明顯。
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隨著剩余產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領們的財富不斷擴大,權力也在不斷增長,為了爭奪土地、財產,在各氏族之間開始了戰爭,氏族首領把俘獲來的別的氏族的成員變成了奴隸,在同一氏族內部,由于貧富差別的增大,也分成了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這樣,對立的'階級產生了。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課堂總結
請同學們根據課本內容,填寫表格。(用時5分鐘) [投影顯示]
(該表可在學生看書、討論、教師引導的情況下填寫)基本要求:
鞏固運用
1.黃河流域原始農耕時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答案:D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過定居生活的決定因素是 A.建造房屋
B.原始農業的出現 C.使用磨制石器 D.原始手工業出現
解析:過定居生活的關鍵是要有固定的食物來源。以采集、狩獵為生,食物來源不固定,食物不充足,故必須經常遷徒。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因為開始了農耕生活,有了固定、充足的食物來源,因此,具備了過定居生活的關鍵因素。建造房屋是定居生活的產物,而不是前提。
答案:B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 篇3
[教師講解]這一段話的意思是:神農氏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制作工具,教民種植。那么,這里所說的天時、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我們說是自然環境,包括氣候、水分、土壤、植被狀況。這種地理環境直接影響到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況。下面,我們就先來看一下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教師講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遺址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發現的。距今約七千年。從考古發掘的成果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進入原始農耕階段,而且有了較高的水平。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錛等。還有專門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鏟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用石器,出土各種骨器的數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見的是骨耜。
請同學們看課本第8頁“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耜是最常見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裝的柄叫耒。通常又把這種裝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農業。在河姆渡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的稻稈、稻谷,這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種植水稻,而且這在世界歷史上是最早的?,F在我們再看一下課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復原圖”,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說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鑿井的技術。他們飲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教師提問]我們再看一下課文中“干欄式房屋”圖,這又能說明什么呢?
[學生回答]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過著定居生活。
[教師引導]還能說明什么呢?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還能說明古代建筑業開始萌芽,而且有了因地制宜的意識。
[教師講解]對,說明古代建筑業開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干欄式房子是一種木結構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區地勢低洼,潮濕溫熱。我國先民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于是蓋造干欄式房屋。這種木建筑房屋,一般都有若干木樁、圓木、木板組成,下部有木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樁的方法建成。樁木打成后,上架橫梁,再鋪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構梁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欄式建筑,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可避潮濕,下面還可以養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尚采用這種古老的建筑形式。(教師在講解時,可以把干欄式房屋放大圖與西南少數民族居住架子樓相比,對照講解,這樣,效果更好些)
[教師講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種植水稻、開鑿水井、建筑干欄式房屋以外,還飼養家畜,以豬、狗、水牛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還制造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那么,現在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可以討論。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開始了原始的農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筑房屋、開鑿水井;飼養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樂器。
[教師總結]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比較:從食物來源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果實為生,輔之以漁獵;而河姆渡人則有了比較固定的食物來源,即種植水稻,發展原始農業。從居住條件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會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房屋的結構和樣式。
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頂洞人時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河姆渡人則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會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從社會分工的情況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正處于最原始的社會發展階段,沒有明顯的社會行業分工,而河姆渡人已經有了原始農業、原始畜牧業和原始手工業之分。
同學們,到現在為止,關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況我們已經學完了?,F在,我們把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成就寫在黑板上:
[板書]1.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2.種植水稻(世界最早)
3.建筑干欄式房屋,定居生活
4.挖掘水井,飲水方便
5.飼養家畜
6.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學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歷史,現在,請同學們自己把“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大汶口原始居民”兩目看一下,按照學習“河姆渡的原始農耕”一目的模式把相關知識點列出來。
[學生看書]……
[教師引導]看過書之后,我們共同把這兩目的內容填在黑板上(學生念教師寫)。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2.種植粟(世界最早為河北武安磁山)
3.飼養豬、狗等動物,用漁具捕魚
4.食物種類豐富,粟(主)、魚、肉、蔬菜(副)
5.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6.制造彩陶,刻畫符號
7.紡線、織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農耕經濟有很大發展,農具發達
2.原始手工業有了很大進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質量很好
4.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教師講解]同學們,在填過后兩目內容之后,我們再來把知識更加系統一下:我們學習過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七千年的時間,在陜西西安半坡村發現的原始居民遺址,經科學技術測定,距今約五六千年的歷史。半坡遺址是原始農耕時期黃河流域的一個典型代表。首先在半坡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窖藏和罐藏的粟籽。日本的農學家認為,大約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粟就向東傳到日本、朝鮮,向西傳入阿拉伯、小亞細亞、俄國等國家和地區。
現在,我們看課文中的“半坡出土骨制箭頭、魚叉和魚鉤”圖,這說明,遠在新石器時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遺址中發現的骨制箭頭、魚鉤和魚叉等,標志著漁獵生產在社會經濟中占相當大的比重,我們再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房屋呈圓形,但特別低。
其實,這不是房屋的全部,半坡遺址的房屋大多采用“半地穴式”的建筑形式。這種“半地穴式”的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發展而來的一種土木合筑的建筑。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每間房屋的面積大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圓形,向南開門。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對門口。房屋周圍的墻壁下都是用坑壁作墻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的。墻壁中間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撐屋頂。
屋頂用排列整齊的木椽架起來,外表蓋著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風雨。課文中關于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第三幅插圖是“半坡出土的紡輪”,這是1955年在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它是我國古代發明的最早的捻線工具,它的具體操作方法是:在紡輪中間的小孔插一個桿,利用紡輪的旋轉把纖維擰在一起,并用同樣的方法把單股的纖維合成多股的更結實的“線”.另外,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遺址中,也出土了形式多樣的陶質紡輪,可見,當時這種捻線工具已被人們廣泛使用。(教師可以邊講邊用實物示范)。
現在,請同學們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想一想,再和同學討論一下,地理環境對長江流域河姆渡和黃河流域半坡的農耕作物品種有什么影響,進而聯系到在建筑房屋時,飼養家畜時,各有什么影響?(此問題可用投影儀打在屏幕上,也可以提前寫在小黑板上)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因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氣候不同,故在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區別。因長江流域水量充足,氣溫暖熱,故適宜種水稻,黃河流域降水量相對減少,且氣溫相對長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種植耐旱,且產量較高的粟為主。這種自然環境決定了長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現,也決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現在北方,因為這種建筑形式可以適應北方寒冷的天氣。而長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欄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濕,二可以避蛇蟲猛獸之害。
[教師提問]既是這樣,我們應該怎樣處理與自然的關系?
[學生回答]人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中要科學合理、協調兼顧。(該問題可在教師引導下回答)
[教師講解]在大汶口文化遺址里,我們首先要注意這幾個問題:一、大汶口原始農耕經濟有了很大發展,農具有磨制石鐮、石鋤等。二、原始手工業比以前有了更大進步,陶器有黑陶、白陶。三、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其次,從上述情況來看,大汶口文化遺址已經屬于原始社會晚期,這與生產力發展有很大關系。生產力發展又引起婚姻狀況的變化,比較固定的婚配對象出現,人們已經有了初步的家庭觀念,故出現了把財產傳給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財產。其具體過程應是:
距今約四五千年時期,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的社會分工日益擴大,商品交換日趨頻繁,每個家庭成為獨立的生產、消費單位,剩余產品被用于交換。過去的“同族共產制”就逐漸為財產私有制所代替。從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隨葬品的情況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經出現,并且貧富懸殊特別明顯。
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隨著剩余產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領們的財富不斷擴大,權力也在不斷增長,為了爭奪土地、財產,在各氏族之間開始了戰爭,氏族首領把俘獲來的別的氏族的成員變成了奴隸,在同一氏族內部,由于貧富差別的增大,也分成了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這樣,對立的階級產生了。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請同學們討論一下,選幾個代表表述。
這幾個概念是:河姆渡的原始農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私有財產、階級。
學生回答:河姆渡的原始農耕是指距今約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它是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生活的一個典型代表。從當時的生活狀況來看,他們已經掌握了磨制石器、制作耒耜、種植水稻、挖掘水井、建筑房屋、制作陶器、玉器和原始樂器等技術。這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進入原始社會中期階段,比北京人、山頂洞人有了很大進步,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學生回答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引導,使答案更完整、準確)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可參照“河姆渡的原始農耕”一問回答。
“私有財產”和“階級”,可讓學生對比前面學過的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共同勞動、共同消費、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生活特點,得出財產的分配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發生了本質變化的結論。(具體答案略)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 篇4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己建構初步掌握用表格進行歸納與分析的學習方法,同時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通過上一課的學習知道了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是通過采集或狩獵獲取食物,我們都是農村的學生,我們現在吃的食物是怎么來的呢?(學生回答:從地里種出來的等等)對,這是就是農業,那我們祖先從什么時侯開始從事以種植農作物為起點的農業生產的呢?今天我們就體驗一下我們祖先的農耕生活。我們的課本在眾多的先民的遺址中選出了三個供同學體驗,哪三個呢?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本看誰先找到?(學生回答: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對,我們重點學習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
(二)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建構
讓學生閱讀教材后完成,先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填寫下面表格,再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總結,最終完成所填內容(課前印制,學生每人一份)
教師需講解:
1、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先進,因此前者為新石器,后者為舊石器,上節課所學習的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就是用的舊石器。
2、在講述的同時PPT展示相關圖片
(三)教師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1、通過對表格中的內容分析你認為哪一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是什么?
教師引導:從工具的使用、原始手工業、音樂繪畫等方面分析
學生探究結論:半坡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在于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即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需教師講解)
教師總結提升: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提高了農作物的收成,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要,使人們可有多余的糧食發展養殖業,有相對空余的時間去進行手工業業生產,所以生產力的提高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
2、從表格中還可以看出來,兩者居民所住的房屋不同,主要農作物不同,為什么會產生這種不同?
教師引導:從兩個文明遺址所處的地區(流域)去分析
學生探究結論:長江流域炎熱、濕熱、多雨,房屋要防潮防水,干欄式房屋可以做到;這種氣侯又適合水稻的生長;而黃河流域相對寒冷、干旱、少雨,半穴式房屋可以保溫;而粟這種作物耐干旱。
教師總結提升:在生產力較為低下的原始社會,自然環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重大影響。
(四)情感升華
讓學生從教材中找出我國原始農耕時代幾項世界性的貢獻?
教師新課結束語:河姆渡先民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人,而水稻產量占世界食用糧食產量的70%,從這個角度來說,祖國的先民對人類的貢獻是偉大,每一個先民都是現代的“袁隆平”,值得我們現代的中國人乃至全世界人去懷念與崇敬他們,優秀的祖先激勵著同樣優秀的我們去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教法、學法]
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然后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么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后,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后,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四)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么?(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發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五)推薦作業
1、制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相關推薦
更多>-
七年級句子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回顧這一學期的學習和工作,收獲頗多,現在我們來寫一寫教師述職報告吧,述職報告是總結工作,展示工作能力的一個重要的途徑。那么怎么才能寫好教師述職報告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總結示范: 七年級老師述職報告”,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一、思想轉變學校提出課改之初...
-
七年級句子 時間像一把皮鞭,鞭策我們追趕人生的目標,回顧一學年的工作,有很多可以值得分享的經驗,現在我們來寫一寫教師述職報告吧,寫述職報告的目的是為了未來的工作能有所進步和提高。你是否在為寫教師述職報告而苦惱呢?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 七年級教師述職報告 月度范文精選》,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本學期我擔...
- 七年級上冊歷史解讀12-30
- 優秀員工評語短句(經典13句)12-30
- 2024審計局副局長述職述廉報告12-30
- 體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12-30
- 處暑的文案一句話(匯總16句)12-30
- 建軍大業的觀后感12-30
- 車用潤滑油銷售工作總結(合集7篇)12-30
- 七年級英語上冊人教版12-30
- 恐怖故事短篇大全(必備七篇)12-30
- 工人競聘干部述職報告(范本10篇)12-30
- 個人職業生涯規劃(范本14篇)12-30
- 1
打擊非法集資活動總結
2024-12-28 - 2施工項目管理述職報告12-28
- 3產品經理述職報告12-28
- 4預備黨員思想匯報11-06
- 5預備黨員思想匯報10-28
- 6第二季度思想匯報10-25
- 7第二季度思想匯報10-23
- 8黨員思想匯報10-20
-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12-30
- [參考]七年級上冊生物教學工作總結(精選5篇)12-09
- 總結示范: 七年級老師述職報告(篇一)09-19
- [總結分享] 七年級教師述職報告 月度范文精選08-26
- 七年級語文教師述職報告(精選4篇)04-15
-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12-30
- 總結示范: 七年級老師述職報告(篇一)09-19
- [總結分享] 七年級教師述職報告 月度范文精選08-26
- 七年級語文教師述職報告(精選4篇)04-15
- [精選總結]七年級老師述職報告最新范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