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rnn99"></nav><nav id="rnn99"></nav>
      你的位置: 述職報告之家 > 心得體會 > 導航 > 讀中庸心得體會(匯編18篇)

      讀中庸心得體會

      發表時間:2025-05-08

      讀中庸心得體會(匯編18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不妨將其寫成18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于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中庸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中庸心得體會 篇1

      和諧是現代社會的主題,我們中國要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

      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的優良傳統,北京奧運會上,一個“和”字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傳遞了中國的處事態度。

      對于我們個人而言,每個人要理性對待問題,以中庸的態度處理問題。

      在《中庸》中,我體會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知識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層次。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量變才能達到質變,在我們積累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度來面對事情,以平和的心態處理事情。

      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過程,通過書本獲得知識,通過知識傳遞思想,進而達到書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通過閱讀,我學會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

      讀中庸心得體會 篇2

      在讀完《中庸》之后,我的收獲還是很大的。

      《中庸》它是一篇重要的儒家哲學經典文獻,它從本體論,主體論,倫理政治論,宇宙論四個方向展開了儒家哲學思想體系,經到的本體作為始基,以道德主體作為核心,描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會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則和行為規范,最終將天人,內人之道歸結為——“誠”。

      在《中庸》中,我深刻體會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知識不僅能提升個人科學常識,而且還可以改變命運。例如,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層次。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量變才能達到質變,在我們積累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度來面對事情,以和平的態度處理事情。學習它本身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過程,通過書本獲得知識,通過知識傳遞思想,進而達到書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以上是讀完《中庸》的理解和收獲。

      讀中庸心得體會 篇3

      《禮記。中庸》中關于做學問是這樣講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辯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告訴我們:要廣博地學習,詳細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別,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終止;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終止。

      的`確,《中庸》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讀中庸心得體會 篇4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要學會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觀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幾年來,爆炸性新聞比較多,比如說“我爸叫李剛”等,這些新聞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為什么自己沒有那么富有,覺得生活不公平。

      其實,我覺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會給你一份回報,別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

      如果這樣子的話,即使我們再貧窮,再愚笨,也一定會靠自己的能力將生活水平提高,一定會變的剛強起來!

      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壓力充滿了人們的生活,人們開始抱怨社會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能力強的人就會生存下來,沒有能力的人就會被社會淘汰,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讀中庸心得體會 篇5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各種矛盾與糾紛,為人處事應該多替他人考慮,多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所以,一旦發生了矛盾,應該多做自我批評,而不能一味指責他人的不是。責己嚴,待人寬,這是保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則。 職場中人與人相處并不像有些人說的全都是爾虞我詐、欺上瞞下,很多時候還是需要真誠相處的。同事之間產生了矛盾,不要針鋒相對、一味地去挑對方的毛病,那樣只會傷害同事之間的感情,無利于職場和睦。首先應該檢討自我一下,自己是否有什么過錯,是否對對方產生了傷害,站在他的立場上審視自己。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責難,對人對己都是有益的。

      讀中庸心得體會 篇6

      暑假里,我與家長共同閱讀了“羊城分級閱讀“系列的《大學中庸》這本經典讀物。

      經過與家長共同閱讀,我突然覺得讀書的確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大學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經典書籍,雖說這本書很難讀懂,但是我借助電腦的力量覺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讓我領悟了許多人生的道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學》部分的一個片段說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意思就是說:“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

      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p>

      這段說的很對,知識十分重要,知識來自于對萬物事的認識,有了知識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識的人,品行會良好;有了知識的人才會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夢想。?

      通過與家長共同讀書,讓我知道了自己知識的微薄,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廣泛閱讀,不斷理解中國文學的精髓。

      也讓我從讀書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別人,并從中找到了快樂。

      我讀書,我成長,我快樂!

      讀中庸心得體會 篇7

      看了這本經典書——《大學中庸》,我覺得這本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幾千年的人,對于以前的歷史都記憶猶新,刻骨銘心。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歷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體現人性和我們幾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現代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它也可以告訴我們許多數不勝數的道理。這些道理散發開來塞滿天地四方,收攏回來又能隱藏內心深處。他所蘊涵的趣味無窮無盡,而且都是很實在的學問,對于我們終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這些道理深深地影響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則,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學……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學。

      像感恩,做人一定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感恩的歷史長河中,流淌著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像古有小黃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體溫暖了席子,才讓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朱總司令蹲下身,親自為媽媽洗腳。還有居里夫人,寄去機票,讓她的小學歐班老師來參加鐳研究所的落成典禮,居里夫人還親自把老師送上主席臺。偉人之所以偉大,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是因為他們都擁有美好的'心理品質——感恩。

      像勤學,如果我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就像著名的政治家孫敬和大學問家匡衡,他們為了勤學而不顧一切地去追求。他——匡衡,幼時極愛讀書,白天在田間忙於助大人農作,日落始返家,欲讀書卻苦於家中無燈,后來忽發妙想,原來,鄰家點燈的那間房與他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鑿了個小孔,借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讀書,讀完了不少書。后來,匡衡成了著名的學者,特別是對于《詩經》一書,在當時的見解無人能出其右。漢元帝時,他的學問極為當朝賞識,所上之書屢被采用。他的鑿壁偷光故事,也成了學界千古佳話……

      讀了這本書,我獲益良多,讀過這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希望我們讀了這本書后都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讀中庸心得體會 篇8

      現代人一提起“中庸”,便會感覺很負面和消極,認為這與“與時俱進”“奮力拼搏”相違背,其實不然。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段話的意思是: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后符合節度,叫做“和”?!爸小?,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我以為,這段話顯然表達了真理。

      當然,此論述未明確表達創新和守道之間的.關系,似有遺憾。但我認為對于古人求全責備是不妥的,況且,“和”字并非守舊,“和”字也含創新之意,不然怎么成“天下之達道也”?

      求全責備者多半是厚古薄今者,期望孔子無所不談,無所不包,這本身就比中庸更偏離真理更遠。

      讀中庸心得體會 篇9

      近來讀《中庸》,書中的一些觀點我很贊同,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知恥近乎勇”“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現代專家的譯文,感覺我們古人真不簡單。原來我的印象中,古文經典無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間,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經過世事的浸潤,閱覽人事的滄桑,再細細品味古文經典,感覺自己先前的認識是多么的膚淺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時宜。系統地閱讀過《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對古文經典有了粗淺的認識,仿佛脫胎換骨似的`,對古文經典有了全新的認識,即使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他們文章中的觀點仍不過時,因為古人、今人及將來的人,心性是一樣的,對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則都有相通之處,不管時事如何變遷,作為生命主體的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什么時代都有共性。

      為什么四書能傳承不息?讀完《中庸》過后,我算有了一點領悟,因為它們是中華文明的傳承,更因為它們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歷風風雨雨,經歲月的沉淀,而歷久彌新,不會過時,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讀了。(zfW152.CoM 趣祝福)

      讀中庸心得體會 篇10

      上周日犯錯被老師抓進008,其中有不少冤情不再一一解釋,因為在這里跟生活老師就沒什么道理可講,什么是理?他們一直把嗓門大,我是老師當成理,如此玷污了老師這倆字,禽獸到什么地步可想而知,無恥到這種程度也太不容易了~~~ ?話歸正傳,在008我利用多余時間,看完從小學到高中左耳進右耳出的三本書《論語》《大學》《中庸》,首先最大的感覺是中華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整個民族的文化傳統之根,數千年來從未改變,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跡,《論語》《大學》《中庸》 讀后感。為什么孔孟的儒家仁愛思想能夠流傳千年呢?普天之下老百姓占大多數,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那些政治家不要打擾他們,安安心心的種地,賺點小錢,一家人平平安安,享受晚年,苦點累點沒關系??涩F實是殘酷的,歷史上總有那么幾個喜歡鬧事的,今天打打他明天敲敲你,一場戰爭下來最大的受害者還是老百姓,這個時候孔子就出現了,他認為統治者們應該以仁以仁志國,這樣才能受到百姓的'擁護,而百姓也是這樣想的,孔子的思想正是為大眾所想,所以會受到老百姓喜愛和推薦,正好西漢時期窮人出身的董仲舒也是其中之一,他的獨尊儒術建議得到漢武帝支持,于是儒家的經典流傳于世,經久不衰。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仁政,什么是仁,孔子認為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才是仁,當然做些的都很難,但想象一下,如果一個皇帝全部都能做到了,是一個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的好皇帝,他還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嗎?

      從歷史上的規律來看,好人幾乎沒一個好下場,劉備以仁義待天下,雖有眾多民擁護,但最后仍是未統天下留終生遺憾。明皇帝朱允炆,不折不扣的好人,但最后被其兄弟逼下皇位。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

      讀中庸心得體會 篇11

      暑假里,我讀了《大學》、《中庸》這兩本書?!洞髮W》、《中庸》二書原是《禮記》中的兩篇,是儒家的重要經典,是中國思想史、文化史的寶貴財富。它們如兩位不會說話的老師,告訴我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令我受益匪淺。

      從“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慮而后能得”中我懂得了應該不斷地自我革新,使人處于最美好的境界。知道應該處在美好的境界,然后才能有堅定的目標;有了堅定的目標,然后才能心緒安定;心緒安定然后才能神志專一;神志專一才能深思熟慮;深思熟慮后才能獲得最佳結果。從“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中我懂得了當國君的,要處在仁的境界;為人臣的,要處在敬的境界;做子女的,要處在孝的境地;做父母的,要處在慈的境地;與國人交往,要處在信的范圍。所謂君仁,是說黨領導的要把目標放在仁愛上,為民做主,為百姓謀利益;所謂臣敬,是說當部下的要忠于職守,愛崗敬業;所謂子孝,是說子女對父母要孝順、孝敬,不僅僅是承擔我們今天法律上講的瞻養義務,而是子女的所作所為以及發展能讓父母心安;所謂父慈,不是父親包括母親對子女像母雞護小雞那樣的溺愛,而是要讓子女受教育,為他們考慮久遠;所謂交信,就是人與人交往以誠相待,不因關系的親疏而增減。從“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敝形叶昧怂^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就是不要自欺。就好比憎惡難聞的氣味,就好比喜愛美色那樣自然真實,能明辨美惡,這就叫自我感到愉快。從“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敝形叶昧巳藢τ谧约核H近或喜歡的人會過于喜愛,對自己所輕視厭惡的`人會過于厭惡,對自己所敬畏的人會過于尊敬,對自己所哀憐同情的人會過于憐憫,對自己所傲視怠慢的人會過于輕視。所以喜歡一個人同時能了解他的缺點,厭惡一個人同時能了解他的優點,這樣的人天下少有。

      從大學中,我明白了“格物”、“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中庸》中,我明白了做事不能做過了頭或者沒有達到,要不偏不倚,無過不及這樣正好,同時也要遵循事物的規律?!洞髮W》、《中庸》,不愧是中國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

      讀中庸心得體會 篇12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文章,相傳是戰國時代的子思所著。到了宋代,《中庸》和《論語》、《孟子》、《大學》并稱為四書,明、清兩代為科舉考試的必讀書。中庸,最簡單的理解為不偏激、不偏執于一端的意思?!墩撜Z·先進》中,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老子說:“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自然界中偏激的事物都不長久,人與社會亦是如此,所以孔子說:“過猶不及”。隨便一提,幾乎在相同的時代,古希臘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也提出中庸之道,他認為每種德性都位兩個極端的中間,比如不夠勇敢是懦弱,過分勇敢是莽撞,勇敢位于懦弱和莽撞之間。中庸之道不但是德性之理,也是萬事萬物之理,比如亞里士多德還闡述了中庸之道運用在醫學和政治上的例子。

      《中庸》的第一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就把萬事萬物之理(自然法則)和人聯系起來了。萬物的稟性是“天命”,是上天賦予的,也就是自然法則。這里“天命”的“天”,是自然之天,但如果你把它理解為宗教之天,也無大礙,因為不管是從自然哲學的角度還是宗教的角度,萬物的稟性都是來自于那個“最高的命令”,人力不可更改。老子說:“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地保持著自己的稟性,所以人保持自己的稟性就也是在尊道而貴德了。

      所以接下來的一句是“率性之謂道”。此“道”可以理解為天道,也可以理解為道理。前面說了,尊重人性,就是尊道而貴德,也是尊重天道。而這天道,于人來說就是道理。人性如此,道理就自然如此,如果有人要逆著人性去干,別人就不會認同他說的理?!墩撜Z·憲問》中,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笨鬃铀f的“直”,就是率性的意思,此“直”體現的是人性之真,因此而自然。

      天命賦予了我們人性,順著人性所做的事才合乎道理。以德報怨,是賢過了頭。賢過了頭,就和不賢一樣。以德報怨,不合乎人性,所以人世間沒有這個道理。天道(自然法則)、人道(道德倫理)不是沒有關連的,更不能相背離,連結天道和人道的,正是人性,因為它即是“天命”,又是人在社會中判斷是非的.標準,是人間的道理。

      第三句的“修道”不是道教說的“修道”。道教的修道,求的是長生不老之類的事,是逆著天命的,也是逆著人性的。理論上人要擺脫自然法則給矛人的束縛,才能得道成仙,所以道教和佛教一樣,都要擺脫人的七情六欲。所以荀子評價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倍@里的“修道”是建立在“率性”的基礎上的,所以應該理解相反,是懂得人情世故的意思。懂得人與人交往的道理就是教,比如子張太賢,子夏不賢,孔子都不滿,因為太賢與不賢都違背了人性,非率性而為,孔子教以中庸,不使弟子走向極端,以合人的常情常理。

      教人中庸,首先是教人以真。率性是道,即是天之道,也是人的道理或者道路。明白這個道理,就是教。教即是言傳身教的教,也是教化的教,文明的意思。明白這個道理,就是文明。

      讀中庸心得體會 篇13

      讀了《中庸》,感覺收獲還是很大的?!吨杏埂肥侨寮夷酥琳麄€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相傳是孔子之孫子思寫的經典文本,或者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被收錄在《小戴禮記》中,后來獨立成一書,南宋朱熹又將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義,意思很難理解。雖然不盡理解,卻也能從中感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

      《中庸》的解釋是不偏不倚之謂中,不易不更之謂庸。中庸即中和。

      中庸說來簡單,實際上我們是很難做到的,我們的言行舉止往往失之偏頗。過于追求物質,或者過于理想主義,都一樣,過猶不及。特別是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中,為了達到一定的分數,有時會犧牲掉學生的`休息時間,或者讓他們被動地接受一些所謂的知識,打擊了學生學習興趣。中庸就可以幫我們克服急功近利的做法,從而使我們做到知足常樂,慢慢學習,對待每一個細枝末節都能全心全意。有一句話很流行;細節決定成敗。許多人缺乏中庸的素質,往往不能做到處處小心謹慎,不能從頭到尾保持一顆平常心,他們常常在事情的最后關頭因為某一個細節沒有注意到而功虧一簣。

      總之,讀過中庸之后,我對于為人于處世都受益匪淺,一定能受用終身。《中庸》的核心之一是“則”,則即是標準。這個標準,其實是對己對人統一的標準?!耙延⒍⑷?,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是說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別人也得站得住,自己做到通達事理首先要使別人也通達事理。這是孔子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如果能做到“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的境界,將心比心,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就會避免很多矛盾,處世也會更加簡單。

      讀中庸心得體會 篇14

      《中庸》原文“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毕才返那榫w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心是平靜安寧祥和無礙的狀態,稱之為“中”;如果情緒之發生時也能由這種“中”的狀態控制,則稱之為“和”?!褐小坏臓顟B是人性最本初和自然的狀態,也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人對事物發出情緒能夠用『和』原則來自制,則是最接近道的。 《中庸》強調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后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是說人性是由天賦予的。“率性之謂道”,是說循著這種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認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說“修道之謂教”。實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問題,也是修道的問題,這是發展了孔子“內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須好“三達德”,實行“五達道”,才能達到“中庸”的境界。所謂“五達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處理這五方面關系的.準則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拔暹_道”的實行,要靠“三達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達德”,達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們努力進行主觀心性的養成,以達到“至誠”的境界。

      《中庸》還闡述了學習程序,并強調“擇善而固執之”的勤奮不懈精神。它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边@是為學必有的過程。它又說:“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為學程序與頑強的學習精神,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系統地閱讀過《中庸》,對古文經典有了粗淺的認識,仿佛脫胎換骨似的,對古文經典有了全新的認識,即使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他們文章中的觀點仍不過時,因為古人、今人及將來的人,心性是一樣的,對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則都有相通之處,不管時事如何變遷,作為生命主體的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什么時代都有共性。

      為什么四書能傳承不息?讀完《中庸》過后,我算有了一點領悟,因為它們是中華文明的傳承,更因為它們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歷風風雨雨,經歲月的沉淀,而歷久彌新,不會過時,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讀了。

      讀中庸心得體會 篇15

      《中庸》相傳為孔子的孫子子思所著,南宋大哲學家朱熹將它與《大學》、《論語》、《孟子》合成“四書”之后,其地位更加突出,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它所論述的原則、精神和思想方法至今仍富有積極的啟發價值和借鑒意義。

      其一,從實際出發的原則。《中庸》強調的一條重要原則是從實際出發,從自己所處的現實境地出發,從自己的日常生活出發。

      《中庸》說:“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彼氐脑庵傅氖鞘裁茨?朱熹解釋說:“素,猶現在也?!薄熬印毙惺拢仨殢默F實的情況出發,不外求,不幻想,不眼高手低。在有階級的社會里,人們所處的地位是不可能同等的',所以《中庸》又說:“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彼^從實際出發就是從自己所處的實際環境出發,不作人為的拔高,不搞硬性的助長。在上位不凌下以立威,在下位不援上以附勢,一切順其自然,不怨天,不尤人,這樣就無時不心地和平。不能持中的小人則不是這樣,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冒險行事,以期僥幸取勝。即使偶爾達到目的,也是身心憔悴,離中庸甚遠。

      從實際出發,必須從低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吨杏埂氛f:“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辈还苣阋叨噙h,無論千里萬里,都是從身邊的第一步開始的;不管爬多高,都是要從最低的第一級開始的。那么,中庸的運用究竟應該從哪些地方開始呢?《中庸》引《詩經》及孔子的話說:“《詩經》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子曰:父母其順矣乎!”從調整家庭關系開始。夫妻之間,如鼓瑟琴;兄弟之間,和樂且耽。再加上對父母的孝順,一個家庭也就臻于“中和”了。

      其二,行而不倦的精神?!吨杏埂返摹爸轮泻汀北憩F的是一種行為規范,一種在實踐中體現的原則,所以特別強調“行”?!吨杏埂放e舜的事跡發揮說:“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中庸》的作者認為,舜之所以為舜是因為他堅持中庸之道。他注意調查研究,傾聽周圍意見,而且能隱惡揚善。對聽來的意見善于分析,排除左右兩個極端,就其中最合實際者,取而用之。

      讀中庸心得體會 篇16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它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修,修道之謂教”的性、道、教三者為根本,深入闡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爸杏鼓巳松蓴〉闹腔鄹尽薄ⅰ罢\于中,信于外”、“君子當慎獨中立”、“仁者愛人,仁者無敵”、“誠則明,明則誠”、“和為貴,不自棄”六個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論。

      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為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并查閱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F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獲還是不小的。

      關于“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敝杏故侨寮业淖罡叩赖聵藴省V杏挂浴罢\”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那是一種瞬間綻現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

      忠恕寬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之一。這一原則要求我們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相關心、互不損害、忠恕寬容、體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吨杏埂分兴岢乃枷耄纭安黄灰小?、“至誠無息”、“內省慎獨”、“隱惡揚善”、“執其兩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對于現代社會的人們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確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著非同尋常的現實意義,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育,生生不息?!暗馈痹从诒旧?,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全書體例清晰,點評得當,寓意深刻,除了摘錄原文之外,還附有白話注解,并在“細讀慢品”這一板塊中擷取大量與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聯系緊密的故事、寓言、實例等內容,結合本節所闡述的思想,帶領我們細細品味《中庸》中所蘊含的人生智慧、處世之道。

      可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濟化市場化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底一個“貪”字。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

      總之,讀過中庸之后,于為人于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讀中庸心得體會 篇17

      由于誠是客觀物質的屬性,所以“誠”本身是一種天道,也就是一種天性,人能充分發揮之,熟練地運用它,也就成了人性?!吨杏埂氛f:“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誠者”就修養境界而言,人修養到了至誠的程度,就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中和”的目的也就達到了?!罢\之者”就修養過程而言。那么,誠的修養主要有哪些過程呢?《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碧岢隽藢W、問、思、辨、行五字,而且分別提出學必博、問必審、思必慎、辨必明、行必篤的要求。審、慎、篤是個態度題目,只要認真、刻苦,也就不難做到。但博學和明辨不光是態度,主要是個下功夫的題目了,所以《中庸》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比说馁Y質,體力是不一樣的,有強有弱,但有了這種己百己千的精神,也就無不可至了。這就肯定每一個人都可以“致中和”,只要有心。

      施諸已而不愿勿施于人,是至誠無偽的一個方面,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則是至誠無偽的另一方面?!吨杏埂返淖髡呓杩鬃拥目谡f:“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币髣e人是輕易的,口使令指就可以了,但要把對別人的要求反求諸已,要求兒子對自己作到的首先自己對父親做到,要求下級做到的首先對自己的.上級做到,就很不輕易了,連無所不能的孔子也說“丘未能一焉”。而這種推己及人,反躬自問的思想作風,正是人品的偉大和崇高所在。

      誠的反面是偽,所以“至誠”還得與欺偽作斗爭,不但不能欺人,也不能欺心?!吨杏埂氛f:“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北M己之心為衷冬推己及人為恕。能忠能恕,也就距中庸之道不遠了。然則哪些東西是忠恕呢?《中庸》舉了一個最為淺顯的例子:“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諸人?!狈彩露寄茉O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凡不愿加在自己頭上的,決不強加在他人頭上。這樣,人間就多了很多理解,增長了很多“中和”的氣氛。

      讀中庸心得體會 篇18

      暑假里,我讀了《大學》、《中庸》這兩本書?!洞髮W》、《中庸》二書原是《禮記》中的兩篇,是儒家的重要經典,是中國思想史、文化史的寶貴財富。它們如兩位不會說話的老師,告訴我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令我受益匪淺。

      從“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慮而后能得”中我懂得了應該不斷地自己革新,使人處于最美好的境界。知道應該處在美好的境界,然后才能有堅定的目標;有了堅定的目標,然后才能心緒安定;心緒安定然后才能神志專一;神志專一才能深思熟慮;深思熟慮后才能獲得最佳結果。從“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中我懂得了當國君的,要處在仁的境界;為人臣的`,要處在敬的境界;做子女的,要處在孝的境地;做父母的,要處在慈的境地;與國人交往,要處在信的范圍。所謂君仁,是說黨領導的要把目標放在仁愛上,為民做主,為百姓謀利益;所謂臣敬,是說當部下的要忠于職守,愛崗敬業;所謂子孝,是說子女對父母要孝順、孝敬,不僅僅是承擔我們今天法律上講的瞻養義務,而是子女的所作所為以及發展能讓父母心安;所謂父慈,不是父親包括母親對子女像母雞護小雞那樣的溺愛,而是要讓子女受教育,為他們考慮久遠;所謂交信,就是人與人交往以誠相待,不因關系的親疏而增減。從“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敝形叶昧怂^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就是不要自欺。就好比憎惡難聞的氣味,就好比喜愛美色那樣自然真實,能明辨美惡,這就叫自己感到愉快。從“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中我懂得了人對于自己所親近或喜歡的人會過于喜愛,對自己所輕視厭惡的人會過于厭惡,對自己所敬畏的人會過于尊敬,對自己所哀憐同情的人會過于憐憫,對自己所傲視怠慢的人會過于輕視。所以喜歡一個人同時能了解他的缺點,厭惡一個人同時能了解他的優點,這樣的人天下少有。

      從大學中,我明白了“格物”、“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中庸》中,我明白了做事不能做過了頭或者沒有達到,要不偏不倚,無過不及這樣正好,同時也要遵循事物的規律?!洞髮W》、《中庸》,不愧是中國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

      最新男女啪啪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