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rnn99"></nav><nav id="rnn99"></nav>
      你的位置: 述職報告之家 > 述職范文 > 導航 >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精華8篇)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發表時間:2025-05-28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精華8篇)。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一元一次方程》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1

      一、活動內容:

      課本第110頁111頁 活動1和活動3

      二、活動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運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進一步體會建模思想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數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一元一次方程和實際問題中的關系,通過分析問題中的數量關系,進行預測、判斷。

      (2)運用所學過的數學知識進行分析,演練、合作探究,體會數學知識在社會活動中的運用,提高應用知識的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數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增強自信心,進一步發展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體會數學與現實的聯系,培養學生求真的科學態度。

      三、重難點與關鍵

      1、重點:經歷探索具體情境的數量關系,體會一元一次方程與實際問題之間的數量關系會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2、難點:以上重點也是難點

      3、關鍵:明確問題中的已知量與未知量間的關系,尋找等量關系。

      四、教具準備:

      投影儀,每人一根質地均勻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了和一個支架。

      五、教學過程:

      (一)、活動1

      一種商品售價為2.2元件,如果買100件以上超過100件部分的售價為2元/件,某人買這種商品n件,討論下面問題:

      這個人買了n件商品需要多少元?

      教師活動:

      (1)把學生每四人分成一組,進行合作學習,并參入學生中一起探究。

      (2)教師對學生在發表解法時存在的問題加以指正。 學生活動:

      (1)分組后對活動一的問題展開討論,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2)學生派代表上黑板板演,并發表解法。

      解: 2.2n n100

      2.2100+2(n-100) n100

      問題轉換:

      一種商品售價為2.2元/件,如果買100件以上超過100件部分的售價為2元/件,某人買這種商品共花了n元,討論下面的問題:

      (1)這個人買這種商品多少件?

      (2)如果這個人買這種商品的件數恰是0.48n,那么n的值是多少?

      教師活動:同上 學生活動:同上

      解:(1) n220

      100+ n220

      (2) =0.48n n=0

      100+ =0.48n n=500

      (二)、活動2:

      本活動課前布置學生做好活動前的準備工作:

      1、準備一根質地均勻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子和一個支架。

      2、分組:(4人一組)

      開始做下面的實驗:

      (1)把直尺的中點放在支點上,使直尺左右平衡。

      (2)在直尺兩端各放一枚棋子,這時直尺還是保持平衡嗎?

      (3)在直尺的一端再加一枚棋子,移動支點的位置,使兩邊平衡,然后記下支點到兩端距離a 和b,(不妨設較長的一邊為a)

      (4)在有兩枚棋子的一端面加一枚棋子移動支點的位置,使兩邊平衡,再記下支點到兩端的.距離a和b。

      (5)在棋子多的一端繼續加棋子,并重復以上操作。根據統計記錄你能發現什么規律?

      以上實驗過程可以由學生填寫在預先設計的記錄表上

      實驗次數 棋子數 ab值 a與b的關系

      右 左 a b

      第1次 1 1

      第2次 1 2

      第3次 1 3

      第4次 1 4

      第n次 1 n

      根據記錄下的a、b值,探索a 與b的關系,由于目測可能有點誤差。

      根據實驗得出a、b之間關系,猜想當第n次實驗的a 和b的關系如何?a=nb(學生實驗得出學生代表發言)

      如果直尺一端放一枚棋子,另一端放n枚棋子,直尺的長為L,支點應在直尺的哪個位置?(提示:用一元一次方程解)

      此問題由學生合作解決并派代表板演并講解,教師加以指正。

      解:設支點離n枚棋子的距離為 x得:

      x+nx=L x= 答:略

      (三)、小結,由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

      (四)、作業

      1、課后了解實際生活中的類似活動問題,并舉出幾個例子。

      2、課本,第110頁活動2。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方程的概念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解方程,會檢驗某個值是不是方程的解;

      3、培養學生根據問題尋找等量關系、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方程的解;

      2、能驗證一個數是否是一個方程的解。

      三、教學難點

      尋找問題中的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四、教學過程

      (一)情景誘導

      同學們: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是藍鯨,一頭藍鯨重124t,比一頭大象體重的25倍少1t,你能計算出這頭大象的體重嗎?

      如果設大象的體重為x t,藍鯨的體重應如何表示呢?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學生思考并回答:25x—1=124,)我們把這個式子給它起個名字,叫一元一次方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元一次方程(板書課題),那——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呢?,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閱讀課本114頁—115頁練習前的內容,對照課本找出自學提綱里問題的答案。

      要求:先完成得請你幫幫沒有完成的同學,不會做的同學請教會做的同學。

      (二)自學指導

      學生自學課本,并完成自學提綱。老師可以先進行板書準備,再到學生中進行巡視指導,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為展示歸納做準備。

      附:自學提綱:

      1、什么是方程?請舉出1—2個例子。未知數通常用什么表示?

      2、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請舉出1—2個例子。

      3、在課本“例1”中,你知道這些方程中等號兩邊各表示什么意思嗎?

      4、什么是方程的解?x=1和x=—1中哪一個是方程x+3=2的.解?為什么?

      5、什么是解方程?

      (三)展示歸納

      1、請有問題的同學逐個回答自學提綱中的問題,生說師寫;

      2、發動學生進行評價、補充、完善;

      3、教師根據展示情況進行必要的講解和強調。

      (四)變式練習

      1、2題口答,要求說理由;其它各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做必要的板書準備后,巡回指導,了解情況,再讓學生匯報結果,并請同學評價、完善,然后教師根據需要進行重點強調。

      附:變式練習

      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 5x=0;

      (2) 1+3x ;

      (3) x2=4+x ;

      (4) x+y=5 ;

      (5)3m+2=1—m ;

      (6)x+2>1;

      (7) 《3.1.1一元一次方程》教學設計(修改稿和原稿) =1。

      2、請你說出一元一次方程2x=4的解是——,解是x=—2的一元一次方程: 。

      3、已知關于X的方程2X 《3.1.1一元一次方程》教學設計(修改稿和原稿) +3=0為一元一次方程,求k的值。

      4、練習本每本0.8元,小明拿了10元錢買了y本,找回4.4元,列方程是

      5、設某數為x,根據題意列出方程,不必求解:

      (1)某數比它的2倍小3;

      (2)某數與5的差比它的2倍少11;

      (3)把某數增加它的10%后恰為80。

      6、若x=1是方程kx—1=0的解,則k= 。

      (五)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還有沒有要提醒同學們注意的?(學生進行自主小結,再由教師概括總結)。

      (六)布置作業

      課本83頁習題3.1 第1題。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熟悉利用等式的性質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過程.

      2.通過具體的例子,歸納移項法則

      3.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熟練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數字系數),能判別解的合理性.

      教學重點

      重點是移項法則

      教學難點

      重點是移項法則

      教學流程

      1.提出問題:解方程:5x-2=8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先由學生獨立思考求解,再小組合作交流,師生共同評價分析.

      方法1:

      解:方程兩邊都加上2,得5x-2+2=8+2

      也就是5x=8+2

      合并同類項,得5x=10

      所以,x=2

      3.理性歸納、得出結論

      (讓學生通過觀察、歸納,獨立發現移項法則.)

      比較方程5x=8+2與原方程5x-2=8,可以發現,這個變形相當于

      5x-2=8 5x=8+2

      即把原方程中的-2改變符號后,從方程的一邊移到另一邊,這種變形叫做移項.

      教學建議:關于移項法則,不應只強調記憶,更應強調理解.學生開始時也許仍習慣于利用逆運算而不利用移項法則來求解方程,可借助例題、練習題使相互逐步體會到移項的優越性).

      方法2;

      解:移項,得5x=8+2

      合并同類項,得5x=10

      方程兩邊都除以5,得x=2

      4.運用反思、拓展創新

      [例1]解下列方程:(1) 2x+6=1 (2) 3x+3=2x+7

      教學建議:先鼓勵學生自己嘗試求解方程,教師要注意發現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

      [例2]解方程:

      教學建議:

      ①先放手讓學生去做,學生可能采取多種方法,教學時,不要拘泥于教科書中的解法,只要學生的解法合理,就應給予鼓勵.

      ②在移項時,學生常會犯一些錯誤,如移項忘記變號等.這時,教士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解題過程.必要時,可讓學生利用等式的性質和移項法則兩種方法解例1、例2中的方程,并將兩者加以對照,進而使學生加深對移項法則的理解,并自覺地改正錯誤.

      5.小結回顧: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與體會.師強調:移項法則.

      6.布置作業: (略)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會識別一元一次方程。

      (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質,能運用等式的基本性質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體會方程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模型。

      (2)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方程、求解方程的過程,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探索精神。

      (2)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價值,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判斷。

      (2)運用等式的基本性質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難點

      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

      三、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通過講述古代數學家利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故事,引出方程的概念。然后提出一些實際問題,如:(1)小明有一些零花錢,他花了 10 元后還剩下 20 元,他原來有多少零花錢?(2)一個籃球的價格是一個排球價格的 3 倍,買一個籃球和一個排球共花了 120 元,求排球的價格。讓學生思考如何用方程來解決這些問題。

      新課教學

      (1)方程的概念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上述問題中的.數量關系,設未知數,列出方程。然后總結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師給出一些方程,如:2x + 3 = 7,3y - 5 = 10,x/2 + 1 = 3 等,讓學生觀察這些方程的特點,引導學生歸納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個未知數,未知數的次數都是 1,這樣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3)等式的基本性質

      教師通過實際例子,如在天平兩端同時加上或減去相同的重量,天平仍然平衡;在天平兩端同時乘以或除以相同的非零數,天平仍然平衡。引出等式的基本性質: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整式,等式仍然成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非零數,等式仍然成立。

      (4)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師以 2x + 3 = 7 為例,運用等式的基本性質求解方程。首先,兩邊同時減去 3,得到 2x = 4;然后,兩邊同時除以 2,得到 x = 2。

      鞏固練習

      (1)判斷下列方程是否為一元一次方程:4x - 2 = 6,x + 3x = 5。

      (2)根據實際問題列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一個數的 4 倍加上 6 等于 22,求這個數。

      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的基本性質和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布置作業

      (1)完成課本上的習題。

      (2)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問題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來解決,并嘗試列出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會根據實際問題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數學模型。

      (2)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建立方程模型,求解方程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2)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2)根據實際問題列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

      教學難點

      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建立方程模型。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練習法。

      四、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通過展示一些實際問題,如:(1)一個數的 3 倍加上 5 等于 14,求這個數。(2)小明的年齡比小紅大 3 歲,他們的年齡之和為 15 歲,求小紅的年齡。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用數學方法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引出方程的概念。

      講解新課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師給出幾個方程,如:3x + 5 = 14,x + 3 + x = 15 等,讓學生觀察這些方程的特點,引導學生歸納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個未知數,未知數的次數都是 1,等號兩邊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教師將一元一次方程進行變形,得到 ax + b = 0(a、b 為常數,a≠0)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到這是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根據實際問題列一元一次方程

      教師出示一些實際問題,如:(1)一個長方形的長為 5cm,寬為 3cm,周長為 16cm,求長方形的長。(2)某商品進價為 100 元,售價為 120 元,利潤是多少?讓學生分析問題中的數量關系,設未知數,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4)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師以 3x + 5 = 14 為例,講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方法。通過移項、合并同類項、系數化為 1 等步驟,求出方程的解。

      課堂練習

      教師出示一些練習題,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如:(1)判斷下列方程是否為一元一次方程:2x - 1 = 3,x + 2x = 5。(2)根據實際問題列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一個數的 2 倍減去 3 等于 7,求這個數。

      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內容,總結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形式、列方程的方法和求解方程的步驟。

      布置作業

      布置一些課后作業,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如:(1)課本上的習題。(2)自己編一道實際問題,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6

      一、目標:

      知識目標:能熟練地求解數字系數的一元一次方程( 不含去括號、去分母)。

      過程方法目標:經歷和體會解一元一次方程中“轉化”的思想方法。

      情感態度目標: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和意志力,激發學習興趣。

      二、重難點:

      重點:學會解一元一次方程

      難點:移項

      三、學情分析:

      知識背景:學生已學過用等式的性質來解一元一次方程。

      能力背景:能比較熟練地用等式的'性質來解一元一次方程。

      預測目標:能熟練地用移項的方法來解一元一次方 程。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一頭半歲藍鯨的體 重是22t,90天后的體重是30.1t,藍鯨的體重平均每天增加多少?

      (二)實踐探索,揭示新知

      1.例2.解方程: 看誰算得又快:

      解:方程的兩邊同時加上 得 解: 6x - 2=10

      移項得 6x =10+2

      即 合并同類項得

      化系數為1得

      大家看一下有什么規律可尋?可以討論

      2.移項的概念: 根據等式的基本性質方程中的某些項改變符號后,可以從方程的一邊移到另一邊 ,這樣的 變形叫做移項。

      看誰做得又快又準確!千萬不要忘記移項要變號。

      3.解方程:3x+3 =12,

      4.觀察并思考:

      ①移項有什么特點?

      ②移項后的化簡包括哪些

      (三)嘗試應用 ,反饋矯正

      1.下列解方程對嗎?

      (1)3x+5=4 7=x-5

      解: 3x+ 5 =4 解:7=x-5

      移項得: 3x =4+5 移項得:-x= 5+7

      合并同類項得 3x =9 合并同類項得 -x= 12

      化系數為1得 x =3 化系數為1得 x = -12

      2.解方程

      (1)10x+1=9

      (2) 2—3x =4-2x;

      (四)歸納小結

      1.今天學習了什么?有什么新的簡便的寫法?

      2.要注意什么?

      3. 解方程的 一般步驟是什么?

      (五)作業

      1.課堂作業:課本習題4.2第二題

      2.家作:評價手冊4.2第二課時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7

      一、學生起點分析:

      通過前幾節解方程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在此過程中也初步掌握了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過程,基本會通過分析簡單問題中已知量與未知量的關系列出方程解應用題,但學生在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常常會遇到一下困難,就是從題設條件中找不到所依據的等量關系,或雖能找到等量關系但不能列出方程.

      二、教學任務分析:

      本課以“等積變形”為例引入課題,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協作交流,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的方法分析問題,體會用圖形語言分析復雜問題的優點,從而抓住等量關系“鍛壓前的體積=鍛壓后的體積”展開教學活動,讓學生經歷圖形變換的應用等活動,展現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過程.因此,本節教材的處理策略是:展現問題情境——提出問題——分析數量關系和等量關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檢驗解的合理性.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借助立體及平面圖形學會分析復雜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等量關系,體會直接與間接設未知數的解題思路,從而建立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2、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必須檢驗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題意.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實際問題的解決,體會方程模型的作用,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敢于提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我變胖了”中的數學問題的探討,使學生在動手、獨立思考、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方程模型的作用,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學習的欲望.

      四、教學過程設計:

      環節一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內容:同學們自己預習的基礎上,用已經備好的橡皮泥,自制“瘦長”與“矮胖”的圓柱,觀察分析個中現象.

      考慮幾個問題:

      1、 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壓前和手壓后有何變化?

      2、在你操作的過程中,圓柱由“瘦”變“胖”,圓柱的底面直徑變了沒有?圓柱的高呢?

      3、在這個變化過程中,是否有不變的量?是什么沒變?

      目的:讓學生在玩中體會等體積變化的現象中蘊涵的不變量.同時分析出不變量與變量間的等量關系.

      學生能夠認識到: 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壓前和手壓后形狀發生了變化,變胖了,變矮了.即高度和底面半徑發生了改變.手壓前后體積不變,重量不變.

      環節二:運用情景,解決問題

      內容: 例1、將一個底面直徑是10厘米、高為36厘米的.“瘦長”形圓柱鍛壓成底面直徑為20厘米的“矮胖”形圓柱,高變成了多少?

      目的:將上述環節中體會到的形之間的變與不變的關系、量之間的等量關系抽象成數學問題,利用前幾節的解方程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實際效果:學生解答過程布列方程很順利,有的學生還使用了下面的表格來幫助分析.

      鍛壓前 鍛壓后

      底面半徑 5cm 10cm

      高 36cm xcm

      體積 π×25×36 π×100?x

      由實驗操作環節知“鍛壓前的體積=鍛壓后的體積”,從而得出方程.

      解:設鍛壓后的圓柱的高為xcm,由題意得

      π×25×36=π×100?x.

      解之得 x=9.

      此時有學生將π的值取3.14,代入方程,教師應在此時給予指導,不要早說,現在恰到好處!

      (1) 此類題目中的π值由等式的基本性質就已約去,無須帶具體值;

      (2) 若是題目中的π值約不掉,也要看題目中對近似數有什么要求,再確定π值取到什么精確程度.

      過程感悟:本節內容通過一幅幾何圖形展示題目中的一些數量關系,而實際操作的過程有同學將圓柱體變成了長方體,需要教師把握教育機會,引導學生作出相關的解釋.

      分析: 鍛壓前 鍛壓后

      底面半徑 5cm 長acm, 寬bcm

      高 36cm xcm

      體積 π×25×36 abx

      環節三:操作實踐,發現規律

      內容:學生用預先準備好的40厘米長的鐵絲,以小組作出不同形狀的長方形,通過測量邊長,近似求出長方形的面積,比較小組內六個同學的計算結果,你發現了什么?

      目的:我們知道, 感知到的東西往往沒有自己親手經歷操作后的感受來得實在.所以設置此環節,讓學生手、眼、腦幾個感官并用,在操作中體會,在計算中驗證,在變化中發現.這樣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等數學學習中不備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也同時讓學生感悟最復雜的問題中的道理,就在我們玩的過程,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實際效果:

      長(cm) 寬(cm) 面積(cm2)

      長方形1 15 5 75

      長方形2 13.6 6.4 86.4

      長方形3 12.8 7.3 93.44

      長方形4 11.6 8.4 97.44

      長方形5 11 9 99

      長方形6 10 10 100

      由學生的實際操作得到的近似值已反映出來一個很好的規律.

      學生:由操作的過程,同學們作出的長方形形狀有“胖”有“瘦”, 反映到表中數據為, 當長方形的周長一定,它的長逐漸變短,寬隨之逐漸變長,面積在逐漸變大.當長與寬一樣長時面積最大.

      過程感悟:不要把學生逼太緊,不要怕完不成進度,這個過程進行完后,學生對課本設置相關內容就剩下規范解題過程了.學生的理解遠比直接先講教材的例題效果要好的多.

      環節四:練一練,體驗數學模型

      內容:課本例題

      目的:體驗“數學化”過程,進一步理性地感受上一個環節中得出的結論,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嚴謹性,判斷推理的科學性,語言表述的準確性.

      例2、 一根長為10米的鐵絲圍成一個長方形.若該長方形的長比寬多1.4米.

      (1)此時長方形的長和寬各為多少米?

      (2)若該長方形的長比寬多0.8米,此時長方形的長和寬各為多少米?它圍成的長方形的面積與(1)相比,有什么變化?

      (3)若該長方形的長與寬相等,即圍成一個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它圍成的長方形的面積與(2)相比,有什么變化?

      實際效果:學生掌握很好.課本已有完整的解題過程,留做課后作業.

      環節五:課堂小結

      1.通過對“我變胖了”的了解,我們知道“鍛壓前體積=鍛壓后體積”,“變形前周長等于變形后周長”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其中也蘊涵了許多變與不變的辨證的思想.

      2.遇到較為復雜的實際問題時,我們可以借助表格分析問題中的等量關系,借此列出方程,并進行方程解的檢驗.

      3.學習中要善于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生活化,再由實際背景抽象出數學模型,從而解決實際問題.

      環節六:布置作業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項規律。

      2.掌握帶有括號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轉化的能力,同時提高他們的運算能力。

      教學重點:

      帶有括號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學難點: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項規律。

      教學手段:

      引導——活動——討論

      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

      知識復習

      (二)引導探究:帶括號的`方程的解法。

      例1.2(x-2)-3(4x-1)=9(1-x).

      解:(怎樣才能將所給方程轉化為例1所示方程的形式呢?請學生回答)

      去括號,得:

      移項,得:

      合并同類項,得:

      系數化1,得:

      遇有帶括號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驟:

      (三)練習:

      (A)組

      1.下列方程的解法對不對?若不對怎樣改正?

      解方程2(x+3)-5(1-x)=3(x-1)

      解:2x+3-5-5x=3x-1,

      2x-5x-3x=3+5-3,

      -6x=-1,

      2.解方程:

      (1)10y+7=12-5-3y;

      (2)2.4x-9.8=1.4x-9.

      3.解方程:

      (1)3(y+4)12;

      (2)2-(1-z)=-2;

      (B)組

      (1)2(3y-4)+7(4-y)=4y;

      (2)4x-3(20-x)=6x-7(9-x);

      (3)3(2y+1)=2(1+y)+3(y+3)(4)8x+4=2(4x+3)-2(-3+x)

      (四)教學小結

      本節課都教學哪些內容?

      哪些思想方法?

      應注意什么?

      最新男女啪啪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