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上冊課件
發表時間:2025-04-29七年級歷史上冊課件(集錦6篇)。
七年級歷史上冊課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本課選自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是第三單元中最重要的一課。本課內容在整本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前承“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后接“秦末農民大起義”。本課講述了秦朝完成統一的過程、意義及其鞏固統一的具體舉措,結束了春秋戰國的分裂局面,是中國大一統的開端,對后續的隋、唐、元、明、清等統一的國家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記住秦統一中國的時間、秦朝的都城及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理解秦統一中國的意義及鞏固統一各項措施的作用。
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內容。
過程與方法:
培養和提高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學習和掌握歷史圖表的制作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認識統一對歷史發展的'影響。
進行維護國家統一的愛國教育。
二、學情分析
1. 學生特點:七年級學生心智尚未成熟,但好奇心強,求知欲望強烈,能積極參與探究學習。
2. 知識基礎:學生已經初步認識到分裂造成戰爭,戰爭給社會生產和人民帶來災難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 教學重點:秦統一中國的意義及鞏固統一各項措施的作用。
2. 教學難點: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內容。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1. 教學方法:采用講授法、討論法、圖表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
2. 教學手段:利用PPT課件輔助教學,展示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圖等歷史圖表,幫助學生理解課程內容。
五、教學流程
1. 導入新課:通過回顧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引出秦統一中國的背景。
2. 講授新課:按照教材順序,詳細講解秦統一中國的過程、意義及其鞏固統一的具體舉措。
3. 討論交流:組織學生就“秦統一中國的原因”、“秦始皇鞏固統一的主要措施”等問題進行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4. 歸納總結:對本課內容進行總結,強調秦統一中國的重要意義及中央集權制度對后續朝代的影響。
5. 作業布置:布置適量的課后作業,鞏固學習效果。
六、板書設計
1. 課題:秦統一中國
2. 時間、都城、最高統治者稱號
3. 統一意義與鞏固統一措施
4. 中央集權制度基本內容
通過以上說課稿的設計,旨在幫助學生全面了解秦統一中國的歷史背景、過程、意義及其鞏固統一的具體舉措,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和愛國情懷。
七年級歷史上冊課件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選自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3單元,是單元中的關鍵一課,具有承上啟下的地位。前承“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后接“秦末農民大起義”,是理解秦朝歷史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歷史進程的重要一環。本課主要講述秦朝的統一及其歷史意義,以及秦始皇為鞏固統一所采取的措施。
二、學情分析
本課授課對象為七年級學生,他們經過之前的學習,已經對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局面有了一定了解,并對戰爭給社會帶來的災難有了初步認識。此外,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望強烈,能積極參與探究學習,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目標:
讓學生了解秦朝的統一過程,包括秦王嬴政滅六國、建立秦朝的時間(前221年)等基本史實。
讓學生了解秦朝統一后的疆域范圍,認識到秦朝疆域的大大超過前代。
讓學生了解秦始皇為鞏固統一所采取的措施,如推行中央集權制度、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
培養學生初步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能夠歸納出秦朝統一的原因和意義。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討論、表演等教學方式,讓學生在體驗歷史的過程中,理解本課中的歷史事件和人物。
引導學生觀察《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圖》等歷史材料,感悟用圖示壓縮記憶的方法。
3. 情感價值目標:
通過學習秦統一的歷史意義,引導學生理解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性,培養愛國情懷。
四、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秦朝的統一過程及其歷史意義,秦始皇為鞏固統一所采取的措施。
2.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以及秦始皇的統治策略對后世的影響。
五、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課將采用講授法、討論法、表演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結合多媒體教學資源,如歷史圖片、視頻等,以及《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圖》等歷史材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
六、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通過提問或展示相關歷史圖片等方式,引導學生回顧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局面,并思考統一的'意義。
2. 講授新課:按照教材順序,依次講解秦朝的統一過程、疆域范圍、秦始皇的統治策略等內容。在講授過程中,穿插討論、表演等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
3. 鞏固練習:通過提問、練習等方式,檢驗學生對本課內容的掌握情況,并及時糾正錯誤。
4. 課堂小結:對本課內容進行總結,強調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和對后世的影響,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維護國家統一。
七、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將突出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秦始皇的統治策略等核心內容,以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七年級歷史上冊課件 篇3
教學設計
(一)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了解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2.難點:理解西周分封制。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扒懊鎸W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歷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p>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xx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后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后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暴動,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3、課堂小結:
多媒體顯示歷史坐標圖,對本節課內容作一個概括總結。
4、開發思維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七年級歷史上冊課件 篇4
復習目標:
識記:遼、宋、金、西夏政權的并立;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史實;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理解:元朝民族關系的發展
復習重點:
遼、宋、金、西夏政權的并立;經濟重心南移
復習難點:
經濟重心的南移,元朝民族關系的發展
復習方法:
先學后練,當堂訓練
復習課時:
1課時
復習過程
一、由江南的開發復習導入
二、點明考綱目標,學生對照考綱看《開卷有益》“考點點撥”并作好標記、熟讀。教師適時點撥、引申。
三、學生閱讀復習七年級下冊本單元的內容。
四、知識點的梳理、重現:學生默寫《開卷有益》“知識構建”空缺內容。
五、中考強化限時訓練:5分鐘時間完成
學生做《開卷有益》“中考強化訓練”教師發現疑問并解答
六、教師總結并板書:
時間:唐朝中后期開始—→南宋完成
史實:農業:南方逐漸超北方占城稻傳入水稻為主要糧食作物棉花擴展到長江流域手工業:景德鎮發展為瓷都紡織業發達造船業局世界首位
商業:商業都市多爾繁榮出現“瓦肆”海外貿易發展,廣州泉州成為大商港北宋時“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在四川出現
3、元朝的建立:鐵木真(成吉思汗)的功績:統一蒙古(建蒙古國)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4、民族關系的發展:
①、新民族——回族的形成(前提:國家統一)
②、對西藏的`管轄——設宣政院
③、民族關系主流:和平友好
七、作業:《開卷有益》中本節未完成部分
八、當堂效果檢測:
1、在我國56個民族中,形成于元朝、信仰xx教的民族是( )
A、藏族B、壯族C、回族D、維吾爾族
2、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了的全國性統一的封建政權是( )
A、秦B、唐C、元D、隋
3、下列政權中,曾經與南宋并立的是:①北宋②遼③金④西夏⑤元朝
A、①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
4、西藏正式成為中央政權的行政區開始于( )
A、宋朝B、元朝C、唐朝D、西漢
5、江南經濟開發是中國古代經濟的一個重要增長點。下列各項與江南經濟持續發展不相關的是( )
A、東漢末年以來北方人口南遷B、隋朝大運河的開鑿C、南宋時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D、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
九、教學后記:
七年級歷史上冊課件 篇5
教學目標
1、借助鄉土歷史——齊國歷史的獨特魅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覺得歷史并不遙遠,歷史就在身邊,培養學生主動探討,善于搜集處理信息的方法,通過問題導學,啟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并形成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各國不斷改革,是國富兵強的根本。
2、通過對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建立霸業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教學重難點
1、本課的重點是齊、晉稱霸。齊、爭霸體現了大國爭霸的政治、軍事特點。兩國都通過改革實現了富國強兵,齊國憑借政治威勢,晉國憑借軍事勝利,都取得了霸主的地位。由此,改革與強國的關系,政治*斗爭與軍事斗爭的互動影響,對于理解和把握春秋戰國的朝代特征,有重要意義。
2、本課的難點是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的不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等表述中,就隱含著歷史走向統一趨勢的意思,要指導學生分析理解。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我們生在山東,長在淄博,齊魯大地,物產豐盈,人杰地靈。誰能說說看,為什么稱山東稱為齊魯大地?齊國古都出現在哪一歷史時期?引出課題。
提問:東周從何時開始,它分為哪兩個歷史時期?為什么取名春秋戰國?(明確春秋戰國是兩個歷史時期)
一、春秋爭霸
(一)、第一霸主齊桓公
出示史料:
“平王立,東遷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薄妒酚洝ぶ鼙炯o》
閱讀材料回答:
1、春秋時期為什么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根據材料答出王室衰微)
2、春秋時期出現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稱霸中原的是誰?
3、假如你是齊桓公,應該怎樣作才能成就霸業?請同學們充當謀士,為齊桓公獻計獻策。小組討論,選出代表發言。
教師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鼓勵,然后做一概括總結。
①齊國東方,盛產魚鹽。出示春秋形式圖,顯示齊國的位置。
②任用管仲,改革內政。(插入“管仲與齊桓公圖”,問:你知道管仲與齊桓公的故事嗎?談談你對齊桓公的看法。)
③“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白鹜跞烈摹钡暮x是什么?
過渡:齊桓公以后即起參與爭霸的是晉國和楚國。晉楚數次聯合盟國在中原地區的對決,先后持續百余年,是春秋時代最壯觀的景象。
(二)、晉楚爭霸
1、這兩國爭霸的情況怎樣?哪位同學能說說看?(培養學生概述歷史事件,口頭表達的能力)
2、奠定晉文公成為霸主的戰役是什么?
3、為什么本處于劣勢的晉軍能取得勝利?
4、想一想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能夠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歷史啟迪?
5、除了中原各國的爭霸,還有南方的哪些國家也加入了爭霸戰爭?
6、你聽說過臥薪嘗膽的故事嗎?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春秋時期的兩百多年間,諸侯們打了四百多場大戰。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個諸侯國銳減到二十幾個了。到戰國時期主要只有七雄,這說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戰國形勢圖。此題有些難度,可對照地圖,學生討論,然后回答。)
二、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戰國七雄示意圖,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地理位置,說出有什么特點?(教師總結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這七雄中,哪些國家變化?誰能指圖說說看?(如果學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可不作講解)
1、戰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由家鄉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軍事家孫臏龐涓,學生了解桂陵、馬陵之戰。
2、請大家想一想,身處這樣一個環境中,一個國家怎樣才能避免被消滅的厄運呢?
3、如果你是當時的預言家,請你預測戰國時期的走向(或歷史發展趨勢)是什么?哪國最有能力主宰歷史?
4、戰國七雄的局面是怎樣被打破的?長平之戰中秦取勝的原因是?
三、課堂小節:出示歷史歌謠,小節本課。
七年級歷史上冊課件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作用的基礎上,分析商鞅變法的成敗,以掌握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創設問題情境,培養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的創新過程的探究式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
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本課難點:封建社會的.形成。
教法學法分組導學,學生自學探究。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春秋、戰國相關多媒體、形式圖
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教師查閱書籍、報刊、網站等,收集相關資料。了解學生的準備情況以便能及時、準確地對學生的資料作出評價、指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戰國時代也是一個大變革時代,讓我們了解當時的改革是怎樣推動社會進步的。
二、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通過學生角色奴隸、統治者、新興地主扮演,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1.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水平提高。奴隸生產積極性不高。
2.奴隸主大量開墾私田,改變剝削方式,成為新興地主。
3.統治者統治面臨危機。公田不治諸侯爭霸
三、討論問題:假如你是當時的統治者,怎樣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通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要變法改革。
四、指出當時各國都進行了變法,提問最徹底的變法在哪國?引出秦國商鞅變法。
二組同學介紹商鞅。以多種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績是變法。,那么變法的具體情況怎樣?
討論:假如你是商鞅,你會采取什么措施?
學生討論,制定變法措施。
用多媒體展示商鞅變法內容。
1、背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奴隸主將新新開墾出來的田地變成私產并出租,這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地主土地的人們成為農民。
2、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3、變法的內容,課本把它歸納成為三條。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變法意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討論問題:秦孝
附:板書設計
一、農業的進步:
1、春秋時期,鐵器在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上開始使用。
2、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秦國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變法:
1、背景:生產力的發展。
2、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3、變法的內容:土地私有;獎勵耕戰;建立縣制。
4、變法意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
推薦閱讀:
九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熱門6篇)
部編本七年級歷史上冊第3課《遠古的傳說》教案(匯編2篇)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
九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匯集五篇)
七年級下冊數學課件(匯編四篇)
-
需要更多的七年級歷史上冊課件網內容,請訪問至:七年級歷史上冊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