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案
發表時間:2025-04-29自相矛盾教案(范例17篇)。
自相矛盾教案 篇1
古時候,矛和盾都是作戰用的武器。矛用來刺殺敵人,盾則用來保護身體,以免被對方的矛刺中。
傳說很久以前,楚國有個賣兵器的人,在市場上賣矛和盾。為了讓人家愿意買他的貨,他先舉起盾向人們夸口道:“你們看,我的盾是世上最堅固的盾,任何鋒利的東西都不能刺穿它?!苯又峙e起他的矛,向人吹噓說:“你們再看看我的矛,它鋒利無比,無堅不摧,無論多么堅硬的盾,都擋不住它,一刺就穿!”
圍觀的人聽了他的話都覺得很好笑,人群中有人問道:“依你的說法,你的矛無論怎樣堅硬的盾都能刺穿,而你的盾又是無論多么鋒利的矛也不能把它刺穿。那就拿你的矛來刺你的盾吧,看看結果怎么樣?”
賣兵器的人聽了愣住了,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只好拿著矛和盾走了。
自相矛盾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8個一類字,認識12個二類字。
2.了解8個成語故事的內容,知道這8個成語的內在含義。
3.激發學生閱讀成語故事,積累成語,研究成語的興趣,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學會本課一類字,了解成語的內在含義。
教學準備:成語故事書,成語詞典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課前成語接龍
2、成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關于它的學問多著呢。大家回想一下,我們學過哪些跟成語有關的故事?(學生匯報)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成語故事。(板書)
二、認讀寓言故事5個。
激發興趣:
1、刻舟求劍
看圖猜成語
找劍的人犯了什么錯誤?
哪個是他要找的劍。(劍與箭的區別)
2、自相矛盾
為什么被人問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么樣?”他回答不上來。
看圖猜字。
認識矛與盾的字形演變
盾:上面像盾形,下面是“目”,表示以盾蔽目(身體)。
通過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如何才能避免自相矛盾呢?
3、掩耳盜鈴
學習掩??磮D可以知道掩就是遮蓋的意思。擴詞。
盜就是偷的意思。理解:看到人家的器皿就會貪婪地流口涎,存心不善。擴詞
這個人可笑在哪里?!白云燮廴恕?。
4、狐假虎威
你又什么好辦法記住虎的字型?
(象形。金文字形像以虎牙、虎紋為特征的虎形。本義:老虎)
諷刺的是哪一種人呢?
我們的祖先非常智慧,僅僅四個漢字就能概括表達的寓意,《自相矛盾》《刻舟求劍》《狐假虎威》等成語距今已經有2千年的歷史了,成語高度凝煉,流傳至今。
5、愚公移山
愚擴詞,注意讀音
這則故事贊揚了怎樣的精神?
總結:這些成語不是真的,是為了講述一個道理而編造的寓言故事,是成語的一種。你知道的這樣的成語還有嗎?板書(寓言故事)
二、認讀歷史成語。
1、完璧歸趙
講這個故事
璧平圓形中間有孔的'玉,古代在典禮時用作禮器,亦可作飾物。(圖片怎樣的玉)
(負荊請罪)
總結:成語很多是歷史典故,是發生過的事情,你還知道哪些歷史成語?板書(幻燈片上出示補充的成語)
三、認讀八字成語。
成語不光有四個字的,說說你們知道的成語還有什么?
我們繼續來學習八個字的成語
1.直接出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你知道什么意思嗎?
識記“鷸和蚌”字形理解成語
(形聲。從鳥,矞(yù)聲。本義:水鳥鷸形聲。常在水邊或田野中捕吃小魚、小蟲和貝類
從蟲,豐聲。本義:一種軟體動物。有的能產珍珠)
(翁擴詞)比喻雙方爭持不下,而第三者趁機得到了好處。
2、嘗試理解“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捕”字音字意
這個成語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比喻只看見前面有利可圖,不知道災禍就在后面。)
四、補充神話傳說和民間流傳。
同學們還知道那些成語:
神話傳說:精衛填海、八仙過海、夸父追日、開天辟地
教師小結:成語,這語林中的奇葩,或源于古代寓言,或取自歷史典故,或見神話傳說、文章典籍,或出于百姓的口耳相傳。在歷史的長河里,在現時生活中經受歲月的考驗,越發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五、復習鞏固
1、看圖猜成語
2、成語歸類
有人物的成語:葉公好龍塞翁失馬毛遂自薦
有反義詞的成語:七上八下顛倒黑白顛來倒去是非分明
有動物的成語:狐假虎威馬到成功雞鳴狗盜狗急跳墻鼠目寸光
3.成語接龍:
愚公移山—山窮水盡—盡人皆知—知書達理……
伯樂相馬—馬到成功—功敗垂成—成竹在胸……
掉以輕心—心之口快—快馬加鞭—鞭長莫及……
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這么多的成語,也知道了成語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每一個成語都有著深刻的含義。希望你們在生活中也能多多的使用成語,把我們的民族文化發揚光大。
板書設計:
成語故事
古代寓言歷史典故神話故事
刻舟求劍完璧歸趙女媧補天
自相矛盾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理清游客們“惋惜- 懷疑-驚嘆不已”的態度變化過程,理解“點睛”的神奇,理解“畫龍點睛”的意思。
2. 理解作者用游客們在點睛前后的變化來表現張僧繇的畫技高超,能把游客們的反應改寫成人物的語言描寫,使故事更加具體生動。
教學重點:
1. 能夠通過閱讀故事理解“畫龍點睛”的'意思。
2. 能夠把游客們的反應改寫成人物的語言描寫,初知把概括寫具體的方法。
教學難點:
能夠把游客們的反應改寫成人物的語言描寫。
教學過程:
一、抓住特點,導入新課
“畫龍點睛”這個成語我們都不陌生,它出自于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成語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一般都有一個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讀一讀“畫龍點睛”的故事。
二、理清變化,引導交流
(一)請大家邊讀邊畫出點睛前后寫游客們反應的句子。
(二)學生交流:
1.游客看了,覺得缺少神韻,很是惋惜,就請張僧繇把龍的眼睛補上去。
(1)理解“惋惜”的意思。
(2)如果我是張僧繇,你會惋惜地說……
2.游客不信,都以為張僧繇在唬人。
(1)理解“唬人”,明確這是懷疑。
(2)你會懷疑地說……
3.游客們驚嘆不已,無不佩服張僧繇神奇的點睛之筆。
(1)理解“無不、驚嘆不已”。
(2)你會驚訝地說……
你會贊嘆地說……
3. 小結:游客們從點睛前的惋惜、懷疑到點睛后的贊嘆不已,說明“點睛”是非常關鍵的一筆。張僧繇給龍畫上眼睛,龍“騰空飛去”;如果說話的時候,用上關鍵的詞句,說的話就變得………如果寫作文在關鍵處用上幾個點睛的詞或句子,習作就會變得……?所以我們知道,畫龍點睛的意思就是?
三、清晰思路,妙筆生花
現在,就讓我們同學拿起手中的筆,把游客們面對張僧繇的畫作時的表現寫下倆,可以在提示語中加上表示動作、語氣、神態的詞語。
四、小結方法,明確意義
成語是中華民族經典文化中的一塊瑰寶,言簡意賅,表意豐富。如果我們再多讀一些成語故事,不僅會幫助我們理解成語的意思,而且能夠豐富我們的積累。如果你能學者今天把概括寫具體的方法,發揮想象,充實故事內容,相信會對我們同學大有裨益。
自相矛盾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翻譯全文。
2、讓學生了解押韻的字和押韻的作用。
3、引導學生了解劉禹錫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學重點:
掌握字詞,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韻文的特點和作用。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并進行創作性思維創作。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解釋題目,介紹寫作背景
1、導入課文:
師:前一階段有一首《考試銘》流傳很廣,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聽過?(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惟吾閑情。小說傳得快,雜志翻得勤。琢磨下圍棋,尋思看電影。無書聲之亂耳,無復習之勞形。雖非跳舞場,堪比游樂廳。心里云:混張文憑。)
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實是根據哪一篇文章仿寫的呢?
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文章《陋室銘》。在這里我要提一點,語言的形式總是受制于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的。“考試銘”讀起來很好笑,但沒有什么價值?,F在我們來看一下劉禹錫的這篇陋室銘,對比一下就會明白,不管是從節奏上,意境上,思想上,陋室銘都遠遠高于考試銘、
2、解釋題目:
大家齊讀一遍課文。
題目中"陋室"是什么意思?、簡陋的房子、“銘”是什么意思?、銘是古代一種刻于金石上的押韻文體,多用于歌功頌德與昭申鑒戒、明白了"陋室銘"三個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題意,就是對陋室進行歌頌、結合內容,我們可以知道作者主要是要對陋室內的人的高尚品德進行歌頌。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頌道德品質之實,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3、介紹作品背景:
大家知道多少有關劉禹錫的事?給大家講個有關這篇文章來源的小故事吧:
貞元九年(793),劉禹錫中進士后,官至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可謂官運亨通。后因他參加王叔文的永貞革新運動,得罪了當朝權貴寵臣,被德宗皇帝貶至安徽和州當通判。按當時地方官府的規定,他本應住衙門三間大廈的官邸??墒?,和州的知縣是個勢利之徒,他見劉禹錫貶官而來,便多般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縣城南門,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門,由原先的三間屋縮小到一間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間,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狹小,一次比一次簡陋,全家老小根本無法安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劉禹錫提筆寫下了《陋室銘》這篇文章,并請他的好朋友,當時的大書法家柳公權書碑勒石,立于門前,以示“紀念”,一時轟動朝野。
現在,一千多年過去了,沒有人會記住那個勢利的縣官,但劉禹錫的這篇《陋室銘》,卻光照歷史,留傳千古。
二、解釋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1、解釋字詞:
請同學們借助書下注釋翻譯課文。把不懂的詞句畫下來,準備提問。
回答同學們的提問,等同學們沒有問題后,有重點地解釋課文、
重點字詞:
詞類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名:名詞活用為動詞,聞名,出名。
苔痕上階綠上: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長上。
無案牘之勞形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
賓語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問代詞“何”作賓語,前置。其中的“之”,為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這句話是出自《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簡陋了?!?/p>
2、理解課文內容:
齊讀一遍課文,提問同學來翻譯課文,老師從旁提示、
(譯文:山的名聲不在于山的高低,只要有了仙人也就有了名聲。水的名聲不在于水的深淺,只要有了龍的存在也就有了靈氣。雖然我所處的是一間簡陋狹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樣可以四處傳播。苔蘚爬上了臺階,呈現一片碧綠。小草映著門簾,室內滿是青蔥。平日里談笑的都是博學通達的大學者,來來往往的沒有一個是沒有文化不學無術的人??梢噪S心所欲的撥弄那未經雕飾的琴,翻閱研讀用泥金書寫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使耳朵的聽覺紊亂,也沒有眾多的公文需要勞心傷神。這間簡陋狹小的房屋既如同南陽諸葛亮的草廬,又如同西蜀的揚雄故居般出名。就像孔子說的:只要是道德品格高尚的君子居住之地,有什么理由說它是簡陋的呢?)
給課文分層:
(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引出陋室、德馨一詞統領全篇,是文章的點睛之筆,點明全文主旨、
(苔痕上階綠、無案牘之勞形)通過對居室環境的描寫,說明"陋室不陋"三句話分別從環境,交往人物,室中事三個角度來說明。
(南陽諸葛廬、何陋之有?)總結全文,照應開頭,說明陋室不陋、
課文是如何圍繞“德馨”來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環境恬靜、雅致,令人賞心悅目。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交往之雅:可見縱情暢懷、談笑風生的情狀。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情趣之雅:可見撫琴調弦、展卷讀經的怡然情態??芍抑魅烁哐琶撍椎那橹?。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孔子云:何陋之有?”---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迸c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再朗誦一遍課文,結合意思,在朗誦的過程中,試著把它背誦下來。
三、完成課后作業,:
自相矛盾教案 篇5
【典故】
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著,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夸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這時,一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 “這——”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著矛和盾走了。
【出處】
《韓非子·難勢》
客有鬻于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彼麅捎肿u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比藨唬骸耙杂柚萦柚?,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釋讀】
“矛”古代一種長柄的裝有金屬槍頭的武器,用以刺殺敵人?!岸堋?,古代用來保護自己、抵檔敵人刺殺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語言、行動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觸。
自相矛盾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豐富的詞匯,獲得知識。
2、感悟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彩,激發學習祖國語言的興趣。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朗讀,讀中理解、感悟、積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激發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
重點、難點:積累豐富的詞匯,激發學習語言文字的興趣。
教學準備:成語卡片。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都看過哪些綜藝節目?相聲看過嗎?說說你們的感受吧。
2、今天我們也要學習一段相聲:《成語接龍》。
3、揭示課題。
二、學生自主學習
1、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懂ù詞語,讀通句子。
2、感知課文內容。
三、合作探究
1、小組內交流,推薦學生代表。
2、班內由小組代表匯報。
(1)多音字
相xiānɡxiànɡ
惡èwùě
詞語理解
一箭雙雕海闊天空理屈詞窮不可同日而語四面楚歌
(2)關于文章內容
本文生動地敘述了乙考察甲,和甲一起進行成語接龍的經過,展現了祖國語言文化藝術的神奇魅力。
(3)關于文章主旨
展現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彩,讓我們感悟祖國語言文化藝術的神奇魅力。
①帶數字的成語
A、“以”開頭的成語:“一本正經……一敗涂地……”
B、“一、十、百、千、萬”字頭的成語:一望無際……萬馬奔騰
②字頭接字尾的成語:千變萬化、化為烏有……
③唱成語歌
④“不”字頭的成語。
(4)我們還有哪些形式來進行成語接龍?
①學生小議,準備
②學生交流表演:
如軍事成語中的“三十六計”成語接龍。
(5)關于表演者
詞匯豐富,且機智靈活,形神兼備。
①(雙手挽袖,神氣十足)好咧!你可注意啦!
“雙手挽袖、神氣十足”,從動作、神態兩個方面刻畫了表演者胸有成竹。可見他們不斷積累了成語,理解了成語,而且能巧妙地運用成語。
②“一望無際”、“雙喜臨門”……
這是用“一”至“十”為字頭的成語?!半p喜臨門”中沒有“二”,但“雙”含“二”的意思,足見表演的靈活。
③“不可再來”
既是說成語,有是說當時的具體情景,結束相聲,巧妙收尾。
總之,從表演者的角度,也讓我們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化的魅力。
(6)我們讀后有什么樣的啟迪?
學好祖國的語言文字,豐富我們的知識。
四、課堂小結
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好好總結學習的收獲吧。
自相矛盾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在朗讀中學會停頓,初步掌握誦讀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理解部分文言字詞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的精致與典雅。
教學重點:
選擇自己喜歡的誦讀方式,反復誦讀,熟讀成誦。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溫故引新
1、李白詩歌,比賽誦讀。
同學們,大詩人李白的詩,大家背了不少吧,你最喜歡哪一首,背給大家聽一聽。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與李白有著的小古文,請看課題。
(PPT出示:17、鐵杵磨針)
2、揭示課題,理解鐵杵。
⑴讀一讀
指名讀,讀后評議。
(讀得很正確,很流利,可是中間無停無頓。跟老師來讀——鐵杵/磨針,這樣來讀,有什么感覺?對,有了節奏,感覺很有味道,別人聽了,會認為你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⑵猜一猜
看看部首,“杵”可能是什么意思?那么“鐵杵”呢?
(理解漢字,要看偏旁部首,看“杵”字,是木字旁,就要猜這個字與木有關,“杵”是什么呢?是木頭,是木棒?對,是一頭粗一頭細的木棒。那么“鐵杵”呢?
⑶看一看
請看圖片,這就是鐵杵,一頭粗一頭細的圓鐵棒,要把它磨成一根針,不容易啊。文中寫了誰要把鐵杵磨成針呢?我們來看課文。
二、初讀文本
1、出示文本,標好停頓。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ǎo)/方/磨鐵杵,問之,曰(yuē):“欲作針?!卑?笑其拙(zhuō)。老嫗(yù)曰:“功到/自然成耳?!碧?感其意,還(huán)/卒(zú)業。
2、學生自讀,讀準字音。
3、教師引領,慢慢誦讀。
(重點指導讀好下面兩句話:
相同語句,不同斷句。
在/眉州象耳山下
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
4、標出停頓,自由朗讀。
5、同位互讀,互幫互輔。
三、檢查自讀
1、讀讀詞語,重點正音。
⑴示詞語,指名朗讀下面詞語:
磨針溪眉州棄去yù zhuō huán zú
chǔǎo yù欲作針笑其拙還卒業鐵杵老媼老嫗
⑵教師領讀,讀出節奏,讀得連貫。
⑶學生齊讀,讀得整齊,讀得響亮。
2、看看部首,猜猜字義。
老媼老嫗
(看“媼”“嫗”的部首,跟“女”有關,聯系前面的“老”,可以想到“老媼”“老嫗”指的就是老奶奶或老婆婆。
3、指名朗讀,糾正斷句。
(指名朗讀全文,重點糾正斷句。)
4、學生齊誦,誦得整齊。
五、細讀感悟
1、觀察字形,說說“曰”字。
⑴找一找,“曰”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讀一讀帶有“曰”字的語句。
⑵聯系文中語句,觀察“曰”字字形,說說“曰”的意思。
(外框是個口字,里面一橫代表舌頭,表示舌頭在動,在說話,所以“曰”就是說的意思。)
⑶讀一讀帶有“曰”的語句。
2、人物稱呼,不斷變幻。
⑴文中是怎樣稱呼李白的?找一找。
(李太白白太白)
⑵辯一辯:為什么不都稱呼李太白?這樣稱呼有什么好處?
(避免重復,表達更簡潔。)
⑶讀一讀帶有上面人稱的語句。
3、聯系語句,說說“其”字。
⑴出示句子:
白笑其拙。
太白感其意。yS575.CoM
⑵議一議:李白笑誰笨拙?太白感受到了誰話中的意思?
(老媼、老嫗,所以,“其”在這里指老嫗、老媼。)
⑶讀一讀帶有“其”字的語句。
4、聽聽故事,組組詞語。
⑴教師講述。
在眉州這個地方有一座山,山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象耳山。山下有一條小溪,小溪叫磨針溪。磨針溪這外名字是怎么來的.呢?世間傳說,大詩人李白曾經在這座山中讀書……
聽出來了嗎?這里的“世”就是?對,世間、世上;“傳”呢?對,傳說。你們發現了吧,古文中的一個字,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一個詞。你們來看看,“過小溪”的“過”,組個詞,“路過”可以,“經過”也很好,“躍過”,也可以,“趟過”,這個詞最好了;“笑其拙”的“拙”呢?笨拙;功到自然成,功?功夫;成?成功。古時一個字,現在一個詞,所以說古文語言簡潔、凝練。)
5、調調順序,感受句式。
⑴看,下面這三句話,讀一讀,說一說,意思相同嗎?表達的順序有什么變化?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
世傳李太白山中讀書
世傳李太白在山中讀書
(意思一樣,可是表達的順序不一樣,第一句強調的是“山中”,第二句強調的是“讀書”,第三句多了一個字,是現在的說法,感覺是大白話,語言不簡
練了。)
⑵讀一讀書中的語句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
⒍猜猜“之”字,一字一句。
⑴之,指的是問誰,問什么?
(老婆婆,你磨鐵杵做什么?
之=問誰?問什么?
老婆婆,你磨鐵杵做什么?
⑵讀一讀帶有“之”字的語句。
六、變幻朗讀
1、、變成詩歌,更加醒目。
磨針溪,
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
未成,
棄去。
過小溪,
逢老媼
方/磨鐵杵,
問之,曰:
“欲作針?!?/p>
白/笑其拙。
老嫗曰:
“功到/自然成耳。”
太白/感其意,
還/卒業。
2、、打著節拍,開心誦讀。
3、、娓娓道來,如講故事。
⑴教師講述:磨針溪呀,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哪,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嗨……就這樣,娓娓道來,誰來接著講?
⑵學生講述,講后評議。
(一個故事大王誕生了,一個未來的會講故事的爸爸誕生了……)
4、、抑揚頓挫,像說評書。
(教師引領,一句一句說評書。
話說,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
5、、教師吟誦,音韻悠悠。
(這篇小古文,語言凝練,語句像詩一樣,不但可以讀,而且還可以唱。如果有古琴來伴奏,那就更好了,你聽——(教師吟誦)
⒍、總結歸納,提煉方法。
一篇小古文,可以慢讀,可以打著節拍讀,可以講述,可以說評書,還可以唱上一曲,手舞足蹈,形式多樣,讀得開心,讀得陶醉!
七、嘗試背誦
1、、看著填空,嘗試背誦。
⑴出示內容。
磨針溪,在。世傳,未成,過,逢老媼,問之,曰:“?!卑?。老嫗曰:“?!碧?。
⑵自由背誦。
2、、樂于展示,我來背誦。
3、、眉飛色舞,齊聲背誦。
八、拓展延伸
1、、出示諺語,大家誦讀。
這個故事,可以濃縮成兩句諺語,看:
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2、、指名朗讀,
3、、齊聲誦讀。
九、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篇小古文,初步學會了如何斷句,如何理解字詞,如何開開心心地誦讀,俗話說,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愿大家多多誦讀小古文,喜歡上小古文!下課。
自相矛盾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在理解寓言故事《鄭人買履》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學習成語“隨機應變”、“急中生智”。
2、通過多種形式鞏固所學過的成語,激發幼兒對中國豐富的語言文化的`興趣。
3、豐富幼兒的語言,在活動中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一至十中文、阿拉伯數字卡;圖書、成語字卡若干;
2、表情類、動物類成語圖卡若干。
3、油畫棒、白紙。
活動過程:
一、通過書的排序,鞏固一至十的成語。
1、幼兒選擇一本圖書,提問:你選擇的是什么圖書?它的價錢是多少?
2、請幼兒按從最便宜到最貴的價錢順序給書排序。
3、引導幼兒復習一至十的成語。
二、游戲《成語對對碰》,鞏固所學成語。
每兩個幼兒為一組選擇兩張圖片,組成一個成語。游戲進行2~3次。
三、聽寓言故事《鄭人買履》,學習成語“隨機應變”、“急中生智”。
1、幼兒邊看大圖書,邊猜故事情節。
2、告
訴故事名稱,教師完整地講述故事。
3、通過探望與討論,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的'寓意,教育幼兒遇事要靈活。
4、學習成語“隨機應變”、“急中生智”,啟發幼兒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對成語的理解。
四、通過看圖片,鞏固所學成語,并對成語給以分類。
1、動物類
2、表情類
3、其他
五、以表演的形式,引導幼兒創造性的表現學過的成語。
1、教師做動作,幼兒猜成語。
2、個別幼兒做動作,幼兒猜成語。
3、教師出示成語字卡,幼兒做動作。
4、在音樂伴隨下,幼兒自由發揮表演成語。
自相矛盾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會說成語:亡羊補牢;理解成語的意思。
2.知道做錯事要及時改正。
3.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個性化的進行人物的表現。
活動準備:
《亡羊補牢》ppt圖片、牧羊人、老農、狼和羊頭飾。
活動過程:
一、聽故事激發幼兒的興趣,理解成語的意思
1.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一個好聽的故事,想聽嗎?請小朋友們認真聽,聽完了我要提問的哦。
(1)有誰知道這個故事的名字叫什么?(亡羊補牢)
(2)故事里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牧羊人的羊圈破了個洞,狼從洞里進去把羊給叼走了。)
(3)他的鄰居對他說了什么?牧羊人有沒有這么做,他說了什么?(鄰居說: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牧羊人沒有這么做,羊都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
(4)后來他有沒有后悔?最后他怎么做的?(他很后悔沒有聽鄰居的話,最后他把羊圈修好了)
(5)亡羊補牢不僅是這個故事的名字,它還是一個成語,所以我們就稱它為成語故事,理解成語意思。
二、師幼一起完整講述,熟悉故事中各角色的臺詞
1.鄰居說的`什么?應該用什么語氣說話?
2.牧羊人羊丟了他的心情怎么樣?應該要怎么說?
3.你們生氣時會怎么表現,那牧羊人生氣時候的語氣應該怎么表現?
4.完整講述故事。
三、出示頭飾,幼兒自選角色表演,教師以導演的身份介入游戲
1.今天導演要來挑選最佳小演員,最棒的將獲得最佳演員獎。
2.演員上臺第一步應該做什么?(演員自選頭飾,介紹自己)
3.教師提問臺詞,重點指導幼兒的表情、動作語言。
四、師幼分享點評
1.小朋友你們最喜歡誰的表演?為什么?
2.我們下次表演游戲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五、我們在這個故事里知道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并不要緊,只要及時改正,就不算晚。
教學反思: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地去學習。本課我是采用回答問題與朗讀指導及學習生字相結合的方式展開的。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學生朗讀水平,我設計了朗讀對話這一環節,讓學生切身體會對話的語氣,增強了合作精神。
一節課下來,我覺得還是有缺陷的,讓孩子讀的時間不夠,以后我會更加努力,向其他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學會大膽創新,讓自己的課堂放光彩。
自相矛盾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言字詞,背誦本文
2.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
3.體會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二、教學重點
1。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內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難點
背誦并默寫課文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講授法
五、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3分鐘)
PPT展示圖片金箍棒和羽毛扇,問同學們是否認識這兩樣東西,是否也想擁有它們。大家之所以喜歡金箍棒可能是因為孫悟空,也可能是因為它本身能夠變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為何能夠婦孺皆知,流傳千古?原來是因為它的主人諸葛亮。這樣說來,某樣東西的價值似乎與使用它的主人有著密切的聯系,今天我們要去看看一間簡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間,微妙的關系,一起學習《陋室銘》。導入課題,并圖解“銘”這一文體。
(二)聽讀課文,整體感知(5分鐘)
1。聽示范朗讀。要求一邊聽一邊給拿不準的字注音,并且劃分節奏
2。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3。齊讀。要求聲音洪亮,整齊劃一。
(三)分組合作,疏通文意
過渡:讀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訴我,這“陋室”真的“陋”嗎?如果不能,也沒關系,可能對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為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現代漢語有很大區別,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內容就讓我們一起來疏通文意。
具體操作:本文共計九句話,全班12個小組,前9組,每小組翻譯一句話,其余三組做評委。然后每組推選一位發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釋重點字詞,再翻譯整句話。
(四)抽絲剝繭,感悟情思
經過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經了解了文章內容,那么現在能回答老師前面提出的那個問題嗎?(ppt展示問題)作者筆下的這間“陋室”真的“陋”嗎?請說說理由。(學生一邊回答,老師一邊板書)
1?!八故锹?,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認屋子簡陋,又不覺得簡陋,因為主人品德高尚。
2?!疤凵想A綠,草色入簾青?!泵鑼懧噎h境清幽
3?!罢勑τ续櫲?,往來無白丁?!睂懼魅私煌?/p>
4?!翱梢哉{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閑,同時也看出作者較清貧,但作者卻苦中作樂,體現出作者的安貧樂道。
5?!澳详栔T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骸昂温??””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賢人的志趣和抱負。
(五)遠觀全文,探究寫法
問:作者這篇文章的標題是在寫物,可真實情況是寫物還是寫人呢?答:寫人。
問:主要寫人的什么?
答:品德高尚
問:那同學們,作者借陋室來表達自己的志向,這種寫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PPT展示)托物——陋室
言志——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六)回顧全文,歸納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作者以“陋室”不陋,表達了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平樂道的志趣。
(七)當堂背誦
比一比,看誰背得準又快
具體操作:以大組為單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龍”形式背誦,比比看哪一組最流暢、清楚、快速。
(八)拓展延伸
(PPT展示兩組寢室圖片,一組是巴蜀中學的,另一組是本校的。前后豪華與簡陋相對比)
教師:雖然我們住得沒有其他學校豪華舒適,但我卻希望這簡陋的屋子因為有了優秀的同學們而綻放無限光彩。老師期待有一天你們能成為柏家中學的驕傲。讓我們深情齊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p>
(九)板書
陋斯是陋室
主人品德高尚
陋環境清幽安貧樂道
室不陋交往之雅
銘情趣之雅高潔傲岸
反問引用
托物言志
六、教學反思
本堂課的最大優點在于朗讀環節,每一次朗讀都給出了明確的目標。其次是重點較突出——翻譯課文。但是仍有許多不足之處,還需改進。首先,課堂整體氣氛不活躍,尤其是在翻譯環節的發言,形式過于單調,沒有充分發動大部分同學積極思考,鼓勵學生提出質疑,說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在翻譯過程中沒有給予學生必要的方法指導,本課較簡單,可以讓學生只看原文自行翻譯,有疑問時看課后注釋,若不能及時解決,可提出來讓同學們一起討論,若還是沒有結果,老師再進行點撥指導;再次,本課采取小組逐句翻譯的形式,這不適用于簡單的文言翻譯,不妨大膽讓學生自行翻譯;最后,本堂課最大的弊病是教學時間掌握不當,內容不夠精當,故導致教學任務沒有按時完成。今后的教學任重而道遠,希望能在各位前輩的指導下取得更大進步。
自相矛盾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學生自主感悟文中的句子,體會南郭先生的人物個性。
2、以學生的朗讀文中的語言體會出寓言的含義。
教學準備: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回顧含義: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成語故事《自相矛盾》,從成語故事中,明白了一個道理,你們還記得嗎?
指名學生回答。
師:同學們回答非常好,我們說話、做事切不可矛盾,這就是農村中有一句俗話“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成語故事就含有一定的道理。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另外兩則成語故事。
二、學習《濫竽充數》:
板書:濫竽充數
師:這一則寓言故事,同學們有沒有看過,誰能向大家說說故事的大概?
1、指名回答故事內容。
2、師質疑:南郭先生為什么開始能蒙混自己呢?而以后又不能呢?
出示: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俸祿。
于是他不要許多人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單獨吹。
1、分析句子
2、進行造句
……總是……
……不要……而要……
師:正因為如此,南郭先生走了,其實南郭先生的逃走給人留下很多啟示,你想其他吹竽人會從中明白點什么?
指名回答:
假如我們來教育一下南郭先生,你想說什么,南郭先生又會怎么想?
1、指名回答。
2、生活中,還有沒有濫竽充數的現在呢,你就這詞明白了什么?
3、教師小結。
三、學習《畫龍點睛》
板書:畫龍
看課文,了解誰“畫龍”,畫得如何。
1、學生瀏覽課文,讀句子。板書:奇怪
2、師:為什么當時張僧繇不點睛呢?板書:不信
指名回答。
師:張藝人點了睛后,出現什么樣的情景,指名讀。
出示句子:
霎時間,只見烏云密布……飛去。
(1)指名讀。
(2)齊讀。
3、師:呀!多驚人的場面呢,形態逼真的龍居然活了,真是太不可思議了,看看這時游客是怎么樣的?
板:驚嘆不已無不佩服
師:游客們面對這情景,真是嘖嘖贊嘆呀!想想那時他們會稱贊什么?
(1)學生思考。
(2)指名回答。
師:高,實在是高呀!你本來畫龍就逼真,加上這傳神之筆,就更顯出神入化啦!這樣的情景給游客什么樣的啟示呢?
指名回答。(談游客的啟示)
師總結:三則故事給我們帶來了三個道理,其實成語中還有很多的知識,請你們課余時間繼續去研究成語給我們的樂趣,老師給你一道題,看看能否完成。
四、作業練習
寫出成語:
歷史故事:
神話故事:
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學習《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詞,理解“夸口”、“啞口無言”的含義。
2、讀懂寓言故事的內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國古代寓言的特點,滲透學寓言的方法。
4、通過說、問、演等活動,使學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礎上受到教育。
教學重、難點: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猜畫謎,激發學生學寓言的興趣。
2、引導學生通過發現,了解什么叫“寓言”,滲透學寓言的方法。
(二)初讀課文《自相矛盾》,學習生字詞。
1、請學生自己讀故事,注意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確。
2、同桌同學互讀課文,在互幫互助中,把故事讀通順。
3、指名讀文,進行反饋。
4、學習生字詞。
(1)讀詞:矛、盾、銳利、堅固、拿、賣、啞口無言
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變過程,幫助學生記憶生字,讓學生感到學漢字非常有趣,并指導書寫這個字。
②讓學生把“矛、盾”兩個字和“銳利、堅固”連起來說說,進行詞語搭配的訓練,鼓勵學生求異表達。
③用上“矛、盾、銳利、堅固、拿、賣”這些生字詞,圍繞課文內容說一、兩句話,進行連詞成句的句子訓練。
④通過選擇,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啞口無言”的含義。
(三)再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懂故事的內容。
1、請一個人讀故事,其他同學說說他是用什么語氣來讀那個人叫賣的兩句話的。
2、有層次的指導學生用夸口的語氣讀一讀這兩句話,并體會其中重點詞句的含義。
3、分角色讀故事,然后說說自己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讀課文,說說自己為什么這樣看這個人。
(四)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圖示幫助學生理解、分析,通過文本對話,揭示寓意。
自相矛盾教案 篇13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實詞,正確翻譯全文。
2、理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3、學習托物言志表現手法。
二、教學重點:
1、托物言志手法。
2、翻譯并背誦全文。
三、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不愛慕榮利的高尚情操和安貧樂道生活情趣。
四、教學方法:朗讀法、點撥指導法
五、教學過程:
(一)激發導入
(二)簡要了解作者及背景
(三)字詞積累
(四)學生朗讀課文,教師點撥朗讀技巧。
(五)學生結合注釋,正確的`翻譯課文。
1、自主翻譯
2、合作交流
3、提問并適當點撥
六;學生理解課文
方法:問題啟示法
1、文章開頭運用什么手法引出“陋室”?
2、作者從哪個方面寫出了陋室不陋?
3、文章最后為什么要提‘諸葛廬’和‘子云亭’呢?
4、作者在文章結尾引用孔子的話有什么作用?
5、作者寫陋室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板書設計
物 托物言志 志
高尚情操
陋室 安貧樂道
七、作業
1、正確翻譯課文,完成練習冊。
2、背誦全文 。
《陋室銘》教學反思
這是一堂文言文教學。我用了一課時,上完后,自我感覺良好。認為教學任務完成,教學順利。但是,今天改完基礎訓練冊后發現,許多學生作業錯誤很多,字詞翻譯全班只有幾個同學全對。問答題有幾個沒寫的,中間對課文的內容掌握的也不夠好。我認為這節課不太成功,原因有:
1、課文朗讀少,課前預習不好。
2、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性較差。所以以后設計問題要精,組織課堂能力要強。讓學生做好充分預習,多讀課文,熟悉文本。
自相矛盾教案 篇14
活動目標:
1、在理解寓言故事《鄭人買履》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園小朋友學習成語“隨機應變”、“急中生智”。
2、通過多種形式鞏固所學過的成語,激發幼兒園小朋友對中國豐富的語言文化的興趣。
3、豐富幼兒園小朋友的語言,在活動中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一至十中文、阿拉伯數字卡;圖書、成語字卡若干;
2、表情類、動物類成語圖卡若干。
3、油畫棒、白紙。
活動過程:
一、通過書的排序,鞏固一至十的成語。
1、幼兒園小朋友選擇一本圖書,提問:你選擇的是什么圖書?它的價錢是多少?
2、請幼兒園小朋友按從最便宜到最貴的.價錢順序給書排序。
3、引導幼兒園小朋友復習一至十的成語。
二、游戲《成語對對碰》,鞏固所學成語。
每兩個幼兒園小朋友為一組選擇兩張圖片,組成一個成語。游戲進行2~3次。
三、聽寓言故事《鄭人買履》,學習成語“隨機應變”、“急中生智”。
1、幼兒園小朋友邊看大圖書,邊猜故事情節。
2、告訴故事名稱,教師完整地講述故事。
3、通過探望與討論,幫助幼兒園小朋友理解故事的寓意,教育幼兒園小朋友遇事要靈活。
4、學習成語“隨機應變”、“急中生智”,啟發幼兒園小朋友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對成語的理解。
四、通過看圖片,鞏固所學成語,并對成語給以分類。
1、動物類
2、表情類
3、其他
五、以表演的形式,引導幼兒園小朋友創造性的表現學過的成語。
1、教師做動作,幼兒園小朋友猜成語。
2、個別幼兒園小朋友做動作,幼兒園小朋友猜成語。
3、教師出示成語字卡,幼兒園小朋友做動作。
4、在音樂伴隨下,幼兒園小朋友自由發揮表演成語。
自相矛盾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梳理成語的歸類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整理復習成語的能力。
2、感悟成語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學習成語的興趣。
3、激發學生對成語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激發學生學習成語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整理復習成語的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刮目相看)視頻導入
誰能告訴我這個故事可以用那個成語來總結呢?(刮目相看)是啊,我們不能用老眼光去看一個人,應該充分看到別人的進步。那今天我們來尋找最讓人刮目相看的同學,好嗎?
二、設疑自探
“刮目相看”這從語文語法上來講是一個特別的`詞語,我們叫它什么?(板書:成語)
那么看到這個詞語大家想知道哪些知識呢?
(預設:什么是成語?成語有那些分類?如何更好地掌握本學期所學的成語?)
成語是漢語中的精粹,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固定詞組或短句。成語常常由四字組成,也有三字、五字、六字及以上的。許多成語都有一個生動有趣、富含哲理的故事,如:杯弓蛇影、一鳴驚人等。
因此,學習成語不僅能積累詞匯,而且能增強閱讀、理解水平,了解歷史,拓展知識面,另外如果能恰當地使用它,會使語言能精煉,更形象生動,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我們能從本學期學習成語中又能獲取什么新知識呢?老師幫助大家總結上冊出現的成語,我們一起來快速復習一下。(出示本學期的成語總匯)
知識是無窮盡的,如何能快速牢固的掌握是我們脫穎而出的關鍵。
(出示自探提示)指名讀
自探提示:
1、獨立補充成語卡片上未完成的成語,然后小組內交流結果。
2、小組內兩兩組合,結合成語的本意和自己的理解,挑選成語卡中的5個,向對方描述成語的意思,另一方猜詞。
3、組長在小組內選出表現良好的兩人,隨后進行展示。
4、時間為8分鐘。
三、教學活動
1、小組展示
我們每個小組所拿到的成語是不一樣的,所以在這個小組描述的時候,其他小組要認真地聽。哪個小組能突破自己,一馬當先?
(對于解釋不到位的或偏離意思成語適時加以補充完善,特別適一些有故事有出處的成語。)
展示后評價(能不能用成語來評價?),選出表現最好的小組。
2、搶答環節
教師通過各種形式的描述,讓學生搶答,約十個成語。選出表現最好的個人。
3、能夠了解成語的意思還遠遠不夠,只有靈活地運用它才是成語最大的魅力??纯凑l能做一個口吐蓮花、語驚四座的人呢?
造句環節:單個成語
兩個成語
三個及三個以上成語
4、現在老師想知道你們肚子里到底裝了多少成語,我們來玩一個成語接龍的游戲,看看你們是不是胸有點墨的人。(游戲規則:以搶答方式進行,可以諧音接龍)
四、拓展練習
出示課件
五、總結
大家還有什么疑問嗎?
你今天收獲了什么?
成語是漢語言最簡練的形式之一,區區幾個字涵蓋了無比深厚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我們為自己擁有如此神奇的語言感到驕傲,我想用八個字來概括本節課的主旨(板書:中國智慧,自成語境)
我們本節課通過一些活動來掌握和運用成語,希望大家能夠重新發現成語的魅力,愛上成語,愛上中國傳統文化,并找到學習成語的方法,將成語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讓我們都成為一個有詩意有內涵能口吐蓮花的人吧!
六、布置作業
1、觀看中央電視臺漢語言節目《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
2、總結本冊的成語,并設計掌握這些成語的方法。
自相矛盾教案 篇16
活動目標:
1.為幼兒一個展現自己的平臺,鼓勵幼兒大膽表現自己。
2.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豐富幼兒的詞匯。
活動準備:
1.每個孩子事先準備一個成語故事
2.小禮物若干
活動過程:
一、教師講解比賽規則
1.要求幼兒口齒清楚、有表情、生動地講述故事。
2.可以適當地配上動作等肢體語言。
3.做有禮貌的小聽眾。
二、幼兒按順序進行比賽
三、請幼兒評選出最佳故事大王,并給獲獎的幼兒頒發獎品。
活動反思:
這個活動源于上學期期末,我發現我們班級的孩子語言處于一個瓶頸階段,想要表達卻找不到合適的詞語進行表達,而且孩子的白話比較多,介于這個原因,我想應該讓孩子更多地積累詞匯,而成語故事既可以讓孩子學習表達,更可以讓幼兒通過講述故事理解該成語的意思,幫助幼兒積累成語。
在此次成語故事比賽中,很多幼兒進行了的準備,其中家長的輔導也功不可沒。孩子們講述的故事有《守株待兔》、《掩耳盜鈴》、《拔苗助長》等等,這些故事的寓意比較淺顯易懂,孩子們基本上能了解,但在日常表達過程中,怎樣去合理利用還是要有一個過程,日常的應用才是語言學習的最終目標,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要注重對孩子言語能力的提升。
在這次故事比賽中,孩子們的講述還是比較好的,基本上孩子都能將故事的意思表達清楚,有些孩子還能運用肢體動作,但也有一部分孩子還只是停留在背故事的階段,我們在日常教學中還是要不斷加強。
在評選故事王的`時候,我發現孩子們的欣賞能力還是比較強的,民主選舉出來的選手確實是講述得比較好的,可見孩子有了一定的欣賞水平。
自相矛盾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1.熟讀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了解“胸有成竹”這個成語的出處。
2.能熟練地復述故事。
3.能結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胸有成竹”這個成語的意思,并能在學習中正確地運用。
教學重點:理解成語的意思并正確地運用。
教學難點:能正確地運用“胸有成竹”。
教學設計:
一、激情導入
1.讓學生講成語故事。
小朋友,你們一定聽說過許多的成語故事,你能給同學們講一講嗎?
2.師小結并導入。
小朋友們剛才講的成語故事很有趣,今天,老師要與小朋友們一起學習一個新成語,請小朋友們把書翻到38頁。
二、初讀成語故事
1.學生自讀成語故事,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章。
2.小組交流:
讀了這個故事,你收獲了什么?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你能不能在小組內將故事復述出來?
3.班上交流,并讓學生復述這個成語故事。
三、再讀成語故事,理解它的內涵
1.讓學生默讀成語故事,邊讀邊思考:
①文與可的筆下為什么能出現一竿竿生動傳神的竹子?
②從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畫的竹子“生動傳神”?
③你能理解“胸有成竹”這個成語的意思嗎?可結合文中的哪句話來理解?
2.小組內交流自己學習的結果,如果不理解的,就在小組內合作學習,或向老師請教。
3.班上交流,師相機引導。
①文與可的筆下為什么能出現一竿竿生動傳神的竹子?
(因為文與可經常去觀察竹子,看它在不同時間、不同氣候下的變化,總之,文與可對竹子非常熟悉。)
②從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畫的竹子“生動傳神”?
(第三段話中,貓把那幅當成真的.了,并把它抓著玩)
③你能理解“胸有成竹”這個成語的意思嗎?可結合文中的哪段話來理解?
(最后一段)
引導學生重點閱讀最后一段,并讓學生說說他們的理解。
引導學生說出“胸有成竹”的意思。
(指畫畫時,胸中有現成的、完整的竹子,比喻處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有成算。)
四、拓展運用。
1.過渡:剛才同學們理解了“胸有成竹”這個成語的意思,這還不夠,最重要的是要能夠運用它,下面我們就看看同學們是否真的理解了這個成語的意思。
2.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①師舉例:小明平常學習很努力,再加上他在期末前認真地復習了,所以,在期末考試時,小明是胸有成竹。
②學生舉例,進一步體會”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作業:
1.讓學生用這個成語說1—2句話。
2.課后將自己喜歡的成語積累下來,寫在積累本上。
-
更多精彩自相矛盾教案內容,請訪問我們為您準備的專題:自相矛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