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職報告之家
入殮師觀后感
入殮師觀后感(合集八篇)。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寫一份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在寫觀后感之前,可以先參考范文,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觀《入殮師》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入殮師觀后感 篇1
與其說《入殮師》講的是一個關于死亡的故事,不如說它講的是一個關于旁觀者的故事。無論是主人公小林大悟、他的妻子美香、公司的古怪社長與女員工、還是焚燒工老爺爺,都是不同程度上的“旁觀者”。他們有的旁觀死亡,有的旁觀所愛之人,有的旁觀他人的成長??傊?,這個略顯平淡的故事把大部分的篇幅通過“旁觀”的方式展現出來,安靜又耐人尋味。
我們大部分時間所體會的是主人公由惶然不知所措到平靜自得的視角。他在旁觀一場場葬禮的過程中,間接感受著生命的真實流逝,體會著不同家庭對待死亡的不同態度。不僅僅是死亡,他還旁觀著逆流而上的魚群,旁觀著遷徙而來的白鳥,旁觀著生者不同的選擇和堅守。
這種旁觀,并不是一件簡單輕松的活計。人生最殘忍的地方在于它的不可改變,而旁觀這些不可改變的自然定律,卻不被悲傷所侵染需要一顆冷靜而溫柔的心。于是一個個老師樣的角色出場,殯葬屋的社長引導大悟平等地看待每一個流逝的生命,教會他作為送行者“要有冷靜、準確,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情感”;澡堂總是一個人下象棋的爺爺陪大悟一起看逆流而上的魚群,告訴茫然的大悟死亡“是自然定律吧,它們天生就這樣”……就這樣,大悟作為一個稚嫩的旁觀者逐漸成長起來,他漸漸能夠看透死亡的不可阻擋性與自然性,能夠平等而虔誠地為每一個死者超度。這是一個旁觀者能達到的第一層境地:冷靜而不冷漠,溫柔而不悲傷。
但每一個旁觀者都不能逃脫開成為當局者的迷茫,對于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是這樣。大悟面對的矛盾不止一個,無論是作為入殮師所承受的社會的歧視甚至妻子的不理解,還是自幼父親離去留下的心靈空區,都等待著大悟去面對去解決。畢竟人是注定不能夠單純作為旁觀者而存在,或者說“旁觀自己”是所有人都躲不過去的難題。一個優秀的旁觀者在看遍了他人生命的花花綠綠后,還要能轉身面對自己。大悟最終是做到了,經過了河堤上拉著琴的漫長思考,經過了一次次入殮的心靈旅程,他看清了自己想要什么,直視了自己對于父親怨恨之下藏著的愛與思念——這使他站上了旁觀者所能達到的第二層境地:面對自己
當然,還有第三層境地,那便是“原諒”。旁觀者為什么會需要原諒?因為當你能夠客觀地看待外界,同時正視自己的內心的時候,往往也是你能看清所有并不高尚的人類本性的時候。大悟看的很多:各種家庭在親人死亡面前的矛盾糾紛、并非出自惡意而是出自習慣的歧視、自己的懦弱自私和對父親問題上的不寬容與固執……他弄懂了什么是該堅守的什么是該釋懷的,他原諒了死亡面前變得卑微的人性弱點,原諒了來自外界的不理解與貶低,原諒了父親也原諒了一直怨恨父親的自己。在原諒之后他積極尋求改變,改變著自己的生死觀,擔負起責任,學習著寬容。于是在觀眾眼中,一個出色的旁觀者成長了起來。
片中我最喜歡的角色是殯葬屋的社長,那個總是一臉淡然的怪老頭。他可以說是主人公的旁觀導師,是電影中“高人”之一。也許很多人并沒有注意到,社長經常把玩桌上的小仙人掌盆栽。社長收藏了滿屋的盆栽正如他送走了無數人的各色人生,而這盆開了花的小玩意兒和社長辦公室的滿屋新綠相比樸實又丑陋。但我卻覺得這是最適合一個旁觀者的植物——安靜、隱忍、堅強,同時也不忘記開好自己的花。
所以,當我看到主人公也在家里的桌子上擺上了仙人掌的時候,不禁微笑起來——總有一天,這個年輕人的仙人掌也會在旁觀歲月的變遷,歷經人生的洗禮之后,開出屬于自己的美麗花兒吧!
入殮師觀后感 篇2
今天是2月14日,西方傳統的情人節。在這具有浪漫氣息的節日里,我一個人在家看完了日本電影《入殮師》。
在未看電影《入殮師》時,影片給我的第一感覺像似一部乏味無趣的恐怖片,當我看罷整部電影過后,我不由得有這般的感嘆:“不能以影名就此來判斷一部電影的好與壞,但我更親睞于片頭字幕中的那個中文譯名《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p>
《入殮師》主人公名為大悟,本是東京一管弦樂隊的大提琴演奏家,由于樂隊解散,他也隨即失業,便和妻子美香一起回到了自己鄉下的老家。其實,在老家也并非一帆風順,因為大悟沒有實用的一技之長,還是很難就業的。一天,在與妻子家中就餐的時候,無意中從報紙上獲取了一條惹眼的招聘廣告:“幫助旅行的工作,年齡不限,高薪保證……誠聘旅程助理”,頓時喜出望外。第二日便一個人前去應聘,待到大悟見到公司的社長才知道,原來所謂的旅游助理實則是入殮師,就是將死者的遺體放入棺木并為之妝容的工作。
迫于生計,大悟還是接受了這份工作。在他工作期間,先后經歷了尸體腐爛不堪的孤身老太、長相甜美英年早逝的人妖青年、風韻尤存便離去的漂亮母親……一樁樁各式的道別在他身邊過后。從此他也習慣并且喜歡上了這份讓常人難以接受的工作,在他看來,這是逝者安息應有的最后禮遇。
是的,他也是這樣做的。面對每一位人間離去的逝者,大悟都倍加溫柔地為他們進行人生最后一次妝容的潤澤,他溫柔細膩的手,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者一般的生機,給他們永恒的美麗,他照亮了生者的記憶,一種對逝者靜謐著的溫存,所有瞬間的舉動竟然都如此美麗。進而反觀我們的周圍,有多少冷酷無情的人以宰割活人為樂趣?又有多少粗暴貪婪的人在活人的面前橫征暴斂?其實,在當前這個社會,粗暴、冷酷已是我們普通人對待他人的一個慣性方式,我們早已麻木卻渾然不覺。正因如此,我們便可以想象,一個人,若在世間活著的時候便得不到尊重,那么當他在人間離去的時候,又有何尊重可言?
影片中多段給人的感官體驗極深,其中,遺體火化師在火化澡堂老板的時候說的一段話,讓我逐字逐句的'敲擊了出來:“感嘆之后,就開始一點點回憶過去。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并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門一樣。我作為看門人,在這里送走了很多人。說看,路上小心,總會再見的?!逼鋵崳覀儸F今存活的每一個人,未嘗不是一直努力著去死呢?影片正是給我這樣了一個啟示:死亡,其實是開啟另一扇門的開始。
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會經歷著生存與死亡的考驗。電影《入殮師》講述著不同人不同原因的逝去,但整部影片讓人淚中有笑,散發著一種人性的味道。當然,這種人性的味道不是腐爛著的,是可以用心靈便輕而觸摸到的,是人性的善意與關懷,亦是溫柔著的,滲入骨髓著的溫暖。
影片過后,我心底萌生有這樣一個心愿:“在這個冷酷粗暴的世界里,當我有朝一日離去的時候,也有像影片中大悟的那一雙手,真誠待我,溫柔相握,也期望世間也會是如此--彼此溫柔相待”。
入殮師觀后感 篇3
許多人,特別是中國人,對待死亡的態度是消極的。不知道別的國家是怎么樣的,但我長這么大以來,似乎從沒有一部電影向人們傳遞這樣一個訊息:死亡,是美麗的。令人動容的,也只是于人逝之后,伴著傷感的音樂,替人溫柔撫去臉上的鮮血,幫忙閉上張著的雙眸,而且還是轉眼即逝的。
知道《入殮師》的上映與引進,讓人們從心底里思考與感悟這個故事。
從電影構思來看,《入殮師》本身便是一個突破,鶴立雞群。很少有導演會在熱鬧的商業電影行業中,以入殮師為對象拍攝影片。因為在多數人眼里,入殮師、葬儀師、火化師等職業都是“臟”的,“不潔”的,與他們所認為的美學不符。
另一方面,他不是從“熱愛”或“喜愛”入手,開始它連一絲絲的認同感都沒有,而是從一次烏龍的誤尋工作時間展開。但隨人物感情由反感——動容——迷?!類鄣闹鸩缴钊耄^眾的心已適時柔軟。
從影片場景看,有動人,也有驚人的一面。一開始,大霧迷蒙的冷清街道上,車子緩緩而行。故事是從主人公已經擔任了一名入殮師講起,采取倒敘。在社長“你要試試看嗎?”的問句與注視下,大悟神情,動作嚴肅而神圣地入殮。讓觀眾了解入殮過程的同時,更引人。
令人影響深刻的,是長相是美女,但實際身為男兒身的人、為工作擔任可笑模特、搬運近腐爛的尸體而嘔吐不止、臉上留下后輩尊敬不舍的唇印的壽終正寢的爺爺、死去的澡堂老奶奶,與理解丈夫的妻子態度的轉變……
在一間日本房間中,透光性良好的屋子里,視覺中有淡黃色柔和的陽光,一扇扇整齊的門窗,中間躺著已逝之人,一旁,大悟神情嚴而泰然地為其上妝,再一旁,社長以日式跪姿安然地注視著大悟的舉動。此時,歲月不再,時間靜止,心中潺潺的暖流感人心扉。
此時,音樂是最動人的表述者,而語言顯得蒼白。久石讓的配樂旋律如歌,對電影的情節與音樂的把很有分寸。高潮與煽情時,一席大提琴為主奏樂器的音樂演繹了令人潸然淚下的情節與訴說。
也許奧斯卡的殊榮,與音樂也脫不了關系。
真正好的,優秀的電影,理應是有意義的?!度霘殠煛愤@部電影,不是用來看的,而是用來思考與感悟的。一開始知曉自己入錯了門,找錯了工作的大悟是無奈而反感的,但最后他也想不到自己會真心認同這份工作,這份與眾不同的工作。
不要質疑或過早否定一件事、一個人。因為你不知道它真正的價值。有些許東西,是估不出價的。誰說賣相的優劣即是事物本質優劣的判別?以貌取人,以貌取物,定不長久。
不交心,不理解之前,妻子美香對丈夫的評價是“臟”,以及心灰意冷。但經過雙目的注視,心靈的接納,以及澡堂老奶奶去世一事后,美香終于理解了大悟,成為他堅實而有柔軟的后盾。
理解與信任是相處之道,真正的心意與意義,皆需用心而品。
靜止的時間里,入殮師為死者上妝。在明媚與安詳中,入殮師跪于一旁,精心而化,重還死去之人以生的美妙。此時,在入殮師嚴重,眼前死去之人最美,而另一方面,為逝者上妝者,亦是最美。
死亡——靜止的時間,最美。
入殮師觀后感 篇4
《入殮師》不僅僅是一部關于死亡的電影,更是一部探討生死循環與和解的影片。影片通過大悟與父親之間的復雜關系,展現了生死之間的.情感糾葛和最終的和解。大悟一直對父親的離開耿耿于懷,直到他為父親進行入殮時,才發現父親手中緊握的石頭——那是父親對他的思念和牽掛。這一刻,大悟終于放下了對父親的怨恨,實現了內心的和解。
影片中的生死循環也體現在大悟與妻子美香的關系上。起初,美香無法接受大悟的工作,認為它骯臟而可怕。然而,當她親眼目睹大悟為鄰居浴室老板娘入殮的過程后,她深深被這份工作的神圣和莊嚴所打動。她開始理解并尊重大悟的工作,兩人之間的關系也因此變得更加深厚。這種生死之間的和解和理解,讓影片充滿了溫情和希望。
入殮師觀后感 篇5
“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永恒的美麗?!边@是社長對入殮師這個職業的溫馨解釋,也是我對《入殮師》這部電影孕育出獨特感動的理由。
在影片中,因樂隊解散而失業的小林大悟不得已和妻子回到鄉下老家,并陰差陽錯成了一名入殮師。在與死亡接觸的過程中,大悟逐漸體會出入殮師這個職業的真正意義。由排斥到接受,由恐懼到熱愛,這份常人避之不及的工作給他帶來了無數誤解和鄙夷,甚至連妻子都離他而去,但大悟猶豫彷徨后卻依然選擇堅持,最終贏得了人們的理解。
大提琴悠揚渾厚的音樂打破了死亡的沉寂,帶我們感受著大悟內心的洪流。起初的恐懼痛苦讓他的靈魂彷徨無措,在社長的鼓勵下勉強堅持了下來,開始了不同與常人的生活。在一次次面對生與死的過程中,大悟逐漸明白了入殮師的真正職責:給予死者尊重和寧靜,也真正熱愛起這份不同尋常的職業。正如林徽因所說:“任何事情只要愿意總會變得簡單。”小林大悟享受讓死者重現生前美麗的過程,所以,他可以不顧他人鄙夷的.目光,不顧親友辛辣的嘲諷。即使被家屬嘲笑“賺死人的錢”,即使妻子無法理解而離開,也不愿放棄。
在我看來,正是小林大悟心中的溫柔和執著讓他堅定地追求著自己的夢想,哪怕痛苦過,哪怕傷心過,哪怕迷茫過,可他依然堅守著,用自己的行動去感動去改變他人。他用他的細心,他的溫柔讓年輕的媽媽重現美麗;給逝去的老奶奶穿上想要的長筒襪;為澡堂的婆婆系上最喜歡的黃絲巾。此刻,他不僅僅是為了金錢而工作,還是為了自己的心而工作。他已經成為一名合格的入殮師,無關經驗,無關名聲,只因那顆仁慈溫柔的真心。從那釋然愧疚的“他是我兒子”中,從那后悔懷念的“今天是她最漂亮的一天”中,從那感激深情的“孩子他爸,謝謝你”中,小林大悟感到了人間真情,也找到了他的快樂,他的歸屬。
“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并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了一程。”小林大悟讓死者有尊嚴的走過了這扇門,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認同。隨著小林大悟的成長,伴著這個有歡笑有淚水的故事,我懂得了:愛,可以創造奇跡。
入殮師觀后感 篇6
《入殮師》講述的是男主角大悟工作受挫,機緣巧合走進了這個為死人妝容的行當,從最初的排斥到最后對死亡的尊重,大悟在這個轉變中感動了世人。如果這樣一個故事放在中國大陸,估計很可能就又會被演繹成一個再就業的勵志劇,好在日本還不是那么的意識形態為上,導演瀧田洋二郎再次用其獨具日本特殊的風格,為世人奉獻了一部既有情感又有哲思的好作品。
中國人強調入地為安,過世之后人的身體也要保全。人死后,是要穿著壽衣擦洗干凈后才能進棺材長眠的。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在這方面發展的比中國更加深入,對人死后的儀容儀表更加的在意,于是便誕生了專門為過世之人收拾儀容的職業——入殮師。其實與死人有關的行當有很多,做壽衣做花圈的,為葬禮做演奏的等等,但入殮師估計是唯一一個會與尸體直接接觸的職業,也正因為這樣,電影《入殮師》中大悟才對是否接受這份工作顯得非常猶豫。
也正是由于有了這樣的猶豫,大悟最終的接受和改變才顯得更加彌足珍貴。在大悟來說,他的.夢想也許就是做一名優秀的大提琴師,然而生活的狀況卻不會總是如人心意,挫折、困苦往往會將我們所謂的夢想打入地獄,有些人從此一蹶不振,有些人也許會繼續堅持,而有些人也許囿于生活的壓力便改弦更張,重新謀起了生活。電影中的大悟就是后者,他或許失望或許無奈,但妻子和自己都要生活,壓力很明顯的就擺在了他的眼前。所以他也只能暫時放下自己的大提琴,開始另謀生活。這樣的邏輯其實很樸素,也很容易理解,導演就這樣為后續的故事做了一個鋪墊。
故事接下來是很容易理解的,大悟陰錯陽差的找到這樣一份自己不能接受的工作,但金錢的魅力和生活的壓力讓他對這份工作又棄之不得,這樣的矛盾之下,影片中大悟的形象就變得立體了起來。其實大悟改變的過程并無什么特殊之處,無非就是過程逐漸改變了自己的態度,開始真誠的熱愛起了這份工作。但這中間體現出的對人的尊重和對死亡的態度,才是《入殮師》最讓人動心的。
對逝去之人的尊重,前面已有提到,但影片中所表現出來的入殮師對待尸體畢恭畢敬的態度,卻著實讓人驚嘆,那種專業的一絲不茍,以及虔誠的表情,是為對人的尊重。
而對死亡的態度,這是這部源于東方文化的日本影片所表現獨特的。東方人對待死亡的態度從來都是消極被動,從怕死到死后的悲慟,各類人演繹出了一副對死亡的眾生相。表現在影視作品里,死亡就必然同悲傷這些詞語連接在了一起,久而久之,就逐漸給不管是影像工作者還是普通觀眾都造成了這樣一種思維定勢。《入殮師》之所以獨特,就在于它在此有所突破,在電影里,死亡不必然的跟悲痛欲絕這樣的詞語連接在一起,有些逝者的親人盡管悲傷,但某些樂觀的情緒我們還是可以感受到的。更為重要的,是導演通過劇中大悟和他的師父二人不斷的對話來給予我們的哲理思考,比如一邊吃著豚魚一邊說著罪過,我們可以將其理解成自欺欺人的謊言,但影片傳達給我們的絕對是片中人們從動物身上推人及己,對死亡的思考。
貫穿這份思考的,除了大悟本人對入殮師這份工作的改觀,更有大悟在思想上對父親的諒解。這里面的親情是非常打動人的,當大悟終于開始對人生又了另外一番解讀時,父親的形象就逐漸開始變化了。而親情之外的愛情、友情,都是這部電影感動人心的地方,伴隨著日式電影清澈的畫面、純凈的配樂,《入殮師》在情感的路上走的很遠。
入殮師觀后感 篇7
不久前我在電視里看到日本電影《入殮師》的宣傳廣告,短短幾個畫面就把我給震撼了,故而一直在心里惦記著。昨天,主日的下午,我在網上找到《入殮師》,一個人沉浸在里面,體驗了一次莊嚴而美麗的“死亡之旅”。
因樂團解散,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失業在家,還欠下巨額債務。為緩解經濟壓力,他接受了“入殮師”這樣一份倍受冷眼的工作。在工作中他逐漸擺脫了最初的抵觸和厭惡,慢慢感受到死亡之旅的莊嚴美麗、感受到生命的尊貴、感受到親情的深厚,于是他深深地愛上了這份工作??墒瞧拮印⑴笥?、鄰舍對入殮師這種職業依然不能放下偏見,在普世歡騰的圣誕夜,妻子早已因他的工作而離開,留他孤身一人,他為兩位同事演奏了一曲如泣如訴的大提琴曲,——為了神圣的圣誕夜。不久以后,妻子突然回家告知自己懷有身孕,為使孩子能夠健康自信地在陽光下成長,她請他放棄這份工作。這時候,突然傳來鄰家老太逝世的消息。老太的離世成為一個轉折點,妻子和朋友在送別現場親歷了入殮師送亡人踏上死亡之旅的莊嚴和美麗,他們為之灑淚,并且拋下曾經的偏見,完全接納了他和他的工作。
上述情節是以入殮師這位“生者”為線的主敘事脈絡,此外還有一條以“死者”為線的次敘事脈絡,兩條脈絡在鄰家老太和小林大悟父親的死亡中合而為一。死者一線差不多是一個時代的畫面。小林所經歷的第一位死者是一位孤單老者,凄涼地死去,半月以后才被發現;第二位死者是一位中年婦女,女兒讀中學,丈夫似乎對她沒有任何情意,然而入殮師的莊嚴送別喚醒了他的愛情;還有渴望成為女人的男人,最后以女人的面目離去,那一刻,父親認識到,他是自己的孩子;還有基督教家庭的小孩,在牧師的祈禱中飛向天父懷抱;有幸福死去的奶奶,后輩們忍住悲傷笑著送她離去;有缺乏關愛和家教、與男友出外飆車而在車禍中喪命的女孩,家人及男友為她的離去而歸咎彼此;有鄰家老太,為了鄰居的緣故盡心盡力地經營一家并不盈利的浴池,兒子怪罪她并與她疏遠,在臨終送別那一刻,死亡的莊嚴美麗喚醒了他的兒子情分,他失聲痛哭;最后是小林大悟的父親。父親在小林6歲時拋家棄子與情人遠走,小林恨他,也思念他,雖然他并不承認。當他聽到父親逝世的消息,他拒絕為父親辦理喪葬,最后在同事和妻子的規勸之下,他去了,并且為他做了臨終送行。起初看到父親的面孔,他只覺陌生,等他發現父親緊緊攥在手里的石頭,那是小林兒時送給父親的,他的心立即為之觸動,那一刻,多年的積怨一掃而光,他看到了一張父親的面孔。
死亡在東方傳統文化中是一個神秘的概念,在所有的苦難中,死亡站在頂點,仿佛王者一般。東方人對死亡的敬畏來自對死亡的未知,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比寮冶苷勊劳?,只以繁雜的祭祀之禮紀念亡人,卻從來說不清楚這些禮儀有何意義。日本人對死亡的認識也沒有超越不可知的限度,村上春樹說:“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與之永存?!薄度霘殠煛氛f:“死亡不是終點,而像一道門,人從這道門進入另一個世界?!彼阉劳隹醋鲝拇耸赖奖耸赖囊欢温贸蹋霘殠煹墓ぷ魇撬退勒邌⒊?,并且賦予他們最后的尊嚴。這樣一種死亡觀雖然包含了另一個世界的觀念,但這“另一個世界”僅僅存在于他們的觀念中,他們對它其實一無所知,甚至從來沒有確信它的存在。只有上帝啟示的圣經為死亡做了確切定義。死亡是“分離”而不是“消滅”,始祖亞當夏娃犯罪之時,死便臨到,那一刻人與上帝分離;之后人的.肉身還要經歷一次死亡,是肉體與靈魂分離,人的靈魂進入另一個世界,這“另一個世界”便是“天堂”或者“地獄”,“天堂”和“地獄”是確實的存在,也是我們深深知道的。
生,在《入殮師》中也是一個神秘的未知概念。小林大悟在極度郁悶之時來到河邊,凝神望著兩條嬉戲的魚兒,感嘆說:“多奇怪呀,明知總要死去,為什么還要這樣拼命呢?”后來,他在父親房間看到父親的遺物,說了一句:“這是什么樣的人生呢?最后只留下一只箱子。”《入殮師》提出了問題,并沒有給出解答?;蛟S他們認為,生,是無可奈何的選擇,但無論如何,總要活著,有尊嚴地活著。我想,擁有八百多位神祇的日本人骨子里其實不相信任何一位神,他們是加繆筆下的西緒福斯,沒有任何明確的永恒的盼望,只是悲壯地活著。
所以,《入殮師》對于生死的解說并不高明,它的動人之處在于,以敬畏賦予死亡以尊貴,以美麗恢復死者以尊嚴。它所給予觀眾的,是尊重卑微的生命,是喚醒沉睡的親情,再有就是作為一部完美的藝術品呈現給觀眾。總的來說,《入殮師》還是配得奧斯卡獎美譽的。
入殮師觀后感 篇8
從音樂師到入殮師,在他身上是偶然,也是必然,仿佛一開始他就是為了入殮師這個職業而存在的,盡管他深深的愛著大提琴,盡管他是迫于生活的壓力才不得不接受這個職業,但是有什么關系呢?一切都是定數,生、老、病、死,愛、恨、情、仇,生命就像一條婉轉的靜靜的河流,該來的怎么都躲不掉。
故事以華麗的交響樂團演奏為開始,導演似乎有意將音樂家和入殮師這樣的職業安排在一起,在世人眼中,前者多么的高貴,而后者多么的粗鄙。眾人皆醉我獨醒,當他被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時,他依然故我,只因他看到了生命的重量,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永恒的美麗。這要有冷靜,準確,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情感,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的舉動都如此美麗,這就是他的價值所在。
他是入殮師,但是離開了東京舞臺的他,更加成為了一個“音樂師”,音樂夢雖逝去,但是他有了對生命的尊重。他,在田間演奏,在河堤上演奏,在自然間演奏……;他,遇見了各種死亡,猝死的,自殺的,自然死亡的……在生與死之間,他開始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義,人活著一趟,死是一個人最后的歸宿。而入殮師的.圣神所在——讓死者保有最后的尊嚴,以最美麗的形象踏上另外一段旅程。
世俗的心,永遠有著高低貴賤的這樣的勢力。入殮師這個職業是不被人理解的,朋友的疏離,妻子的離開,他似乎被世界拋棄了,而他也心生動搖。他要離開!可是最終他理解了社長,一句“好吃的讓人為難”留下了他,的確,河豚這樣劇毒與美味并存的食材與我們絕望而美好的生活確有相似之處——好吃的讓人為難。
妻子的歸來似乎預示著大悟的努力得到了承認,其實有什么關系呢?哪怕全世界都不理解了,只要自己深愛的人肯理解你,陪伴你,一生便已足矣。在影片中,他的妻子第一次看到了他為澡堂的阿婆入殮,也許是他專注的眼神感動了她,也許是他的虔誠的態度感動了她,總之,他被認可了!當他們一起送走故人的時候,也許大家的心理都明白了,死亡也許不過是一扇門,死亡并不意味著結束,死亡只是穿過這道門,走向下一站。見過了這么多的生命終結,明白生命的渺小與短暫,目的決不是輕視生命,而是更加珍惜的活著。
其實,人生于自然死后亦回歸自然,不過是來感受了一趟人間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而人的生命注定是要生生不息的,這就是生命的價值。其實面對死亡,我們沒有幾人可以豁達,甚至在我的心里埋藏著許多未知的恐懼。雖然我心里清楚,每個人都有送人和被送這一天,這是人不變的主題。主人公的名字叫“大悟”,真正地悟到“不懼怕死亡,大徹而大悟,生活中坦然接受各種真情,才能更好享受著‘人生’這門藝術,大悟最終是“大悟”了,懂得了愛情,也懂得了親情。
每個人都有一段過去,也許那段過去讓他沒辦法去面對,但很多時候已經走了的路已經不能回頭了……也許他們會后悔,也許他們會徹悟,但是在死面前,那些事情還有什么重要的呢?原諒和寬恕,本來就是這個世界上最需要勇氣的事情,他理解了他,也放下了心中的執念。
看電影時,沒想到會哭。事實是哭了,哭的一塌糊涂,哭的不明所以。平淡的故事,不凡的情節,當他坐在草地上,輕輕的拉響大提琴,當音樂響起,我看著他,滿臉淚水,守著此刻的寧靜,忽然感受到了白日無法尋找的寧靜。喜與憂,我們很多時候無法放下;很多事,一旦沉醉,便無法自拔。但在此時,所有都可以靜得沉淀下來,一切消散了……
相關推薦
更多>-
故居觀后感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體會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怎么能落下!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參觀魯迅故居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名人故居觀后感 篇1“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蔽覀冊诋厴I季迎來了參觀“三毛之父”---張樂平爺爺故...
-
長征觀后感 當我們觀看最新的高水平影片時,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后感吧。你想知道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電影《長征》觀后感600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長征過草地觀后感 篇1隨著紀念紅軍長征80周年活動的開展,我無不對紅軍先輩們以敢為天下先的創造...
- 霧雨蒙蒙的心情句子(推薦51句)01-22
- 企業工作總結簡短(精華12篇)01-22
- 《入殮師》觀后感最新范文01-22
- 廈門發言(熱門17篇)01-22
- 最新青春搞笑的句子(通用30句)01-22
- 入殮師觀后感范文(精選7篇)01-22
- 感恩遇到新老師精辟語錄(推薦26句)01-22
- 反分裂心得體會01-22
- 外出安全教案(范本11篇)01-22
- 旅鼠之謎讀后感(實用四篇)01-22
- 十九歲相距的愛情說說(集合34句)01-22
- 入殮師觀后感(合集八篇)01-22
- 名人故居觀后感12-28
- 親子活動觀后感01-04
- 建軍大業的觀后感12-30
- 鼓樓觀后感(集錦三篇)12-31
- 入殮師觀后感(合集八篇)01-22
- 當幸福來敲門電影觀后感(匯集12篇)01-10
- 2025小王子電影觀后感(必備14篇)01-21
- 名人故居觀后感12-28
- 親子活動觀后感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