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rnn99"></nav><nav id="rnn99"></nav>

      述職報告之家

      你的位置: 述職報告之家 > 教師述職報告 > 導航 > 教師小學數學教案

      教師小學數學教案

      發表時間:2025-01-03

      教師小學數學教案。

      教師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教材p73--75

      教學目標:

      1.通過對生活中萬以內數的調查、收集、整理,讓學生初步感受多位數,培養學生的實際分析能力。

      2.使學生掌握萬以內數的讀法,會正確地讀出萬以內的數。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4.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和能力。

      5.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和主動性。

      教學過程:

      一.課前收集資料,感知四五位數

      學生課前收集資料,寫在卡紙上,并貼在黑板上。

      昨天同學們都收集了電腦的'價格,現在請同學將它們貼到黑板上來,讓大家來看看你的成果。

      二.分類

      師:黑板上有這么多數,請你先輕輕的試著讀一讀,然后觀察這些數的特點,并給這些數分分類。

      生:這兩類數一類中有零,另一類沒有零。

      三.讀法

      1.沒有零的數的讀法。

      師:你覺得哪一類數讀起來比較容易?誰能來讀一讀?

      讀這些數有什么好方法?

      出示板書:

      從高位起,按照數位順序讀;

      萬位上是幾就讀幾萬,千位上是幾就讀幾千,百位是幾就讀幾百……

      2.有零的數的讀法。

      師:這些有零的數你會讀那一個?你能找出和他同一類的數嗎?

      學生小組討論。

      師:每個人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中交流。

      師將黑板上的數移位。

      師:讀這些數有什么好方法?

      板書出示:中間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0;

      師:你還會讀哪一個數?(末尾有0的數)找出末尾有0的數,

      師:讀這些數,又有什么好辦法?

      板書出示:末尾不管有幾個0,都不讀。

      師:剛才我們已經找到了有零的四、五位數的讀寫的方法。你能寫一個中間和末尾都有零的數,讓大家來讀一讀嗎?

      師:你為什么這樣讀?

      現在請同桌互相出題,考考對方。

      四.寫法

      師:剛才還有一些小朋友收集的價格還沒有展示出來,現在我就請這些同學來報一報,看你們能不能記下來。

      學生訂正。

      師:你是怎么寫下來的。

      出示板書:幾萬就萬位上寫幾,幾千就千位上寫幾,幾百就百位上寫幾……

      師:誰還能來報一報。(有0的數)

      學生試寫。

      學生訂正。

      師:你是怎么寫下來的。同桌兩人交流一下。

      學生匯報。

      出示板書:中間或末尾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在哪一位上寫0。

      五.練習與鞏固

      1、p75“做一做”1、2

      2、p76“做一做”1、2

      小結

      學了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想到了什么?

      教師小學數學教案 篇2

      一、說教材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3節的內容?!叭切蔚膬冉呛汀笔侨切蔚囊粋€重要性質,學好它有助于學生理解三角形內角之間的關系,也是進一步學習幾何的基礎。本節課是在學生學過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和分類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關于三角形的認識的直接經驗,也已具備了一些相應的三角形知識和技能,這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內角和”的規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說學情 

      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能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單位換算和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對學生而言并不困難,而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新課的導入是一節課的序幕,它直接影響著學生參與的興趣。在導入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地選取一些富有時代氣息、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為學生熟悉的和感興趣的、能引起學生積極思考探索的材料,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明確數學源于生活的本質,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課的導入通過我和學生比高矮這樣一個同學們感興趣的活動,幫助同學們回顧了以前學過的一些長度單位,通過讓學生說說你已經知道了哪些有關千米的知識,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找到了學生學習的起點,有效地開展下面的活動。利用這樣的活動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也激起了學生積極探索的興趣。

      對于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概念的建立難度較大,所以在教學時我著重于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強調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在形成1千米概念的活動中,我從基本的長度單位米開始,在新舊知識的引申、發展處加以復習強化,促成新舊知識的轉化,盡量使學生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再說說15分鐘能從學校門口到哪兒?再出示比較有代表性的建筑物,讓學生判斷從學校門口到哪兒是1千米?整個過程,我不斷啟發、引導學生用自己身邊的事物、場景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把1千米與學生習以為常的生活很好地聯系了起來,讓學生經歷了一個從模糊到精確的動態生成過程,同時也充分展示了學生自己的個性以及創新一面,讓學生切實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最后我留了10分鐘時間帶著學生切實體驗1千米的長度,讓孩子們在跑道上量了50米,再體驗走了20個來回,真實地去感知1千米的長度,加強對1千米的概念建立。孩子們在實踐中收獲。

      教師小學數學教案 篇3

      認識負數

      教學內容:

      1、認識負數:教材第1—6頁例1—例4以及練習一

      2、實踐活動:面積是多少第10—11頁

      教學目標:

      教學難點: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認識負數(一)

      教學內容:

      第一單元p1—3;練習一1—5題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學具準備:

      一張聯系紙、一個信封、溫度計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1

      出示圖片2:南京的氣溫是0攝氏度

      師:南京的氣溫是多少攝氏度?

      出示圖片3:北京的`氣溫是零下4攝氏度

      師:和南京比,北京的氣溫怎么樣?

      師:在數學上怎樣區分零上4攝氏度和零下4攝氏度的呢?

      6、練一練

      (2)小小氣象記錄員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2、練一練(p6的1、2兩題)

      三、描述正數和負數的意義

      出示:+3,-3,40,-12,-400,-155,+8848

      師:0是正數和負數的分界線,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四、練一練

      2、每人寫出5個正數和5個負數。p6第3題。

      3、小結:今天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教師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08~109頁的第3~6題.練習二十六的第5~9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會計算比較容易的三步式題.

      2.使學生進一步學會分析數量關系,能夠比較順利地分步解答一些含有三個已知條件和含有兩個已知條件的兩步應用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混合運算

      1.做第108頁的第3題.

      先出示第1小題,讓學生說出運算順序,再計算.然后再出示第2小題,也讓學生說說怎樣脫式計算.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練習機會.

      2、做練習二十六的第5題.

      讓學生獨立做,先審題,再填空.可以讓比較好的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能夠按圖示的每一步計算正確就可以了.

      3.做練習二十六的第6題.

      先讓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集體訂正.訂正時對有錯誤的學生,讓他們找出原因并改正.

      二、復習應用題

      1.做第108頁的第4題.

      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集體訂正.讓學生說一說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然后讓學生改變題目的問題,口頭改編成一道兩步應用題.

      2.做第108頁的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題目里的數量關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然后,讓學生改變第三個條件口頭編成不同的兩步應用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改編,并根據學生的回答,將學生口頭改編的應用題的要點寫在黑板上.如:

      (1)一個糧倉存小麥85噸,存大豆60噸,存的玉米比小麥和大豆的總數多38噸,存玉米多少噸?

      (2)……總數多38噸……

      (3)……存的玉米是小麥和大豆的總數的2倍.……

      (4)……存的小麥和大豆的總數比存的玉米多38噸.……

      (5)……存的小麥和大豆的總數比存的玉米少38噸.……

      3.做第109頁的第6題.

      先讓學生獨立解答.做完后說一說是怎樣分析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畫出線段圖加以說明.

      然后讓學生把問題和已知條件調換,變成不同的兩步應用題.改編后,可以再讓學生說一說線段圖怎樣改,再解答出來.

      三、作業

      練習二十六的第7~9題.

      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做第21*題.

      教師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觀察算式的特點,引出倒數的意義,并能夠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2.學習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使學生能夠正確地求出一個數的倒數。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正確理解倒數的意義及互為的含義。

      2.正確地求出一個數的倒數。

      教學過程設計

      (一)激發興趣,引出概念

      1.投影。哪個同學和老師比賽?誰說得快?

      師:你們想知道老師為什么說得這么快嗎?這兩個因數之間有什么聯系嗎?這節課老師就要把這中間的奧秘告訴你們,相信你們得知后比老師說得還快。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倒數的認識。(板書課題)

      2.同學認真觀察每個算式,你發現了什么?同桌互相說一說。指名說。

      板書:乘積是1 兩個數

      3.你還能很快說出乘積是1的兩個數嗎?你為什么說得這么快,有什么竅門嗎?

      生:兩個數分子、分母顛倒位置就可以了。

      師:說得好,因此我們把乘積是1的兩個數叫做互為倒數。(把板書補充完整)

      4.舉例說明,什么叫互為倒數?

      師:3是倒數這句話對嗎?為什么?

      你們說得對,誰能說出幾組倒數?

      同桌互相說,每人說兩組。(指名說)

      問:怎樣判斷他們說得是否正確?

      生:看這組數的乘積是否是1。如果乘積是1,這兩個數是互為倒數;如果乘積不等于

      教師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35頁的第45題,練習九的第46題。

      教學目的:

      使學生進一步掌捏用比例解答應用題的方法,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教具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用比例解答應用題

      教師:我們學習了比例的知識,有些應用題就可以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F在我們就來復習一下。

      1、用小黑板出示第35頁第4題:

      我國發射的科學實驗人造地球衛星,在空中繞地球運行6周需行10.6小時,運行14周要用多少小時?

      教師解釋:運行一周就是繞地球一圈,人造衛星的`速度是一定的。

      2、用小黑板出示第35頁第5題:

      一個農業專業組乎整土地,原來打算每天平整0.4公頃,15天可以完成任務。結果12天完成了任務,平均每天平整多少公頃?

      指名學生讀題,并說出這道題的兩個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當學生說出每天平整的公頃數與時間成反比例后,讓學生完成這道題。教師板書出解答過程。

      3、總結。

      教師:像上面這樣的題在解答時,先要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然后列出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再進行解答。

      二、課堂練習

      完成練習九的第46題。

      1、第4題,先說明一下,農藥是藥液和水合起來的重量,再提示:第(1)小題。要求配制這種農藥750、5千克,需要藥液與水多少千克,要先算出農藥和藥液的比、農藥和水的比。

      2、第5題,讓學生說一說根據什么來判斷方磚的面積與方磚的塊數成什么比例。

      3、第6題,讓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時,說說解答思路。

      教師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體驗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的排列順序。

      2.大膽地用語言表述排列的結果。

      活動準備:

      1.事先聯系好一個小朋友的爸爸媽媽來幼兒園配合幼兒活動。(也可利用圖片的方式)

      2.《幼兒畫冊》(第三冊P7)。

      活動過程:

      1.談話,引入活動。

      師:你家里有幾口人?爸爸、媽媽和寶寶一樣高嗎?

      2.游戲:比高矮。

      爸爸、媽媽和寶寶比高矮。提問:爸爸、媽媽、寶寶三個人誰最高?誰最矮?引導幼兒學說“高的、矮的、最矮的”。

      請小朋友按照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的'順序給三個人排隊。

      換一個寶寶再次與爸爸媽媽比高矮。

      幼兒做相關練習。

      請幼兒翻開《幼兒畫冊》,仔細觀察圖中小動物的高矮,然后看清排列的標記,從不干膠紙上揭下小動物,貼在相應的位置上。

      鼓勵幼兒互相檢查,與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經驗。

      活動延伸:

      提供四種高矮不一的物體,鼓勵幼兒比一比,說一說。

      教師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綠色出行。

      【教學目的】

      通過計算,設計調查表,分析調查結果聯系交通現狀,體會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重點難點】

      進一步應用代數及統計等知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復習講授】

      教師:同學們今天都是怎么來到學校的呀?是坐汽車的多呢還是騎自行車或者步行的多呢?翻開課本105頁,我們一起

      來學習一下綠色出行。

      1.組織學生閱讀綠色出行相關材料,相互交流。指名學生匯報對材料的理解,其他同學補充。

      2.講授第1題。

      教師:根據題中要求的數據,我們需要用到材料中的哪些已知量?

      組織學生獨立思考,舉手回答。

      學生:①xxxx年末汽車數量;②一輛汽車平均每年行駛路程;③xxxx年末私人轎車數量。

      教師:很好,那么請同學們用上述數據求出第1題的結果。

      汽車:49620000×0.16kg=7939200千克=7939.2噸

      7932.2×15000=119088000噸

      私人轎車:43220000×0.16kg=6915200千克=6915.2噸,

      6915.2×15000=103728000噸

      3.講授第2題。

      教師:剛才我們求出了全國的排放量,下面我們幫小明算一下,他們家的排放量。

      學生獨立思考,交流檢查,教師評講。

      板書:小明爸爸從家到單位的距離:

      20÷60×45=15千米

      一年上下班行駛路程: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4.反思。

      教師:根據前面的信息,你能發現什么?

      學生:①媽媽的單位和爸爸的單位一樣遠;

      ②媽媽坐地鐵比爸爸開車快;

      ③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環保。

      5.組織學生設計調查表,調查本班學生及家長的交通出行方式。

      6.講解第106頁閱讀材料“你知道嗎?”。

      組織學生就“綠色出行”展開小組討論,相互交流。

      教師講解統計材料中的同比和環比。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第1課時綠色出行

      小明爸爸從家到單位距離:

      20÷60×45=15千米

      小明爸爸一年上下班行駛路程:

      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最新男女啪啪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