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選擇讀后感
發表時間:2025-05-05另一種選擇讀后感(精華12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另一種選擇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另一種選擇讀后感 篇1
偶爾網上瀏覽,接觸到《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這本書。內爾·諾丁斯博士諾丁斯是美國的一個哲學家、一個前任數學教師、一個母親、一個充滿激情和愛心的人。在書中,內爾·諾丁斯主張對傳統學校教育進行徹底的改革,學校必須充分重視學生發展的多樣性,建立一個充滿關心而不是競爭的環境,對學生的各種興趣和才能予以開發和培養。圍繞這一主旨,書中詳盡闡述了學校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學生學會關心——關心自己,關心身邊最親近的人,關心與自己有各種關系的人,關心與自己沒有關系的人,關心動物、植物和自然環境,關心人類制造出來的物品,以及關心知識和學問。諾丁斯強調“要向學生傳遞這樣一個信息:學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會的階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錢和權力來衡量,成功更意味著建立愛的關系,增長個人才干,享受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以及與其他生命和地球維系一種有意義的連接”。
作者在書中說到關心是一種習慣,關心同時也是一種能力。不論是習慣還是能力都需要家長從小對孩子的重視與培養,需要老師耐心的教育與引導。反思我們目前的教育,我們是教育孩子要關心別人,可好像只是形式主義而已,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做的是什么呢?無論是在學校里還是在家里,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總是想盡各種辦法,甚至是“威逼利誘”,不斷強迫孩子弄清、記牢每個學科每一個知識點,以便讓學孩子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令大家滿意。我們理直氣壯地這樣做,并美其名曰是真正地關心孩子。但人們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孩子們到底為什么應該學習我們認為他們“能夠”學好的東西?這些東西是人類為了活得智慧、道德和幸福而必需的嗎?事與愿違,我們那么費神地讓每個學生掌握好每一個知識點,考試之后,他們又是那么快地把好多知識忘記。這是真正的關心嗎?這到底是不是悲劇,實在值得人們去深思。
如今我們都在提倡和諧的`社會,事實上社會的和諧發展,需要的是具有愛心的人,會關愛別人的人,不是冷漠毫無人情味兒的人,不是只擁有知識技能的冷血動物。社會更新極快,我們的眼睛不應該只盯著學生的分數看。當然在目前的教育制度下完全不要成績是絕不可能的,但從長遠來看我們真的需要分清孰輕孰重。
希望更多的人能讀讀這本書,讓我們一起學會真正的“關心”,關心他人、關心自己、關心社會、關心人類!
另一種選擇讀后感 篇2
看到金絲鳥籠的一剎那,麻雀似乎聽到了自己的心碎裂的聲音。華美的鍍金鳥籠里,自己尚未滿月的雛兒正縮在角落里瑟瑟發抖。平日里油光水滑的羽毛沾滿了灰塵,靈動的大眼睛里飽含著淚水,帶著驚懼與哀求的目光望向籠外的自己。
麻雀用力晃了晃腦袋,試圖甩掉自己煩亂的思緒。記憶里,一個蒼老而莊重的'聲音悄然響起……
當麻雀還是一只小小鳥的時候,遙遠的蒼穹是如此湛藍,絲絲縷縷的白云慵懶地掛在上面,仿佛正做著春睡遲醒的悵然大夢,林間的溪流是如此的清澈,冰涼的溪水敲擊在巖石上,發出錚錚琮琮的悅耳響聲,就連拂過樹枝的風也散發著馬齒莧的清香,帶來陣陣沁人心脾的氣息。
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后,當麻雀與同伴們完成了最后一次飛行試練,正準備回到溫暖的巢中時,一群荷槍實彈的陌生來客卻突然間擋住了他們前進的道路。激烈的火拼后,麻雀隨著大部隊逃離了敵人的魔爪,但有幾個同伴卻不幸落入了敵人的陷阱中,再也沒能回來。當晚,德高望重的麻雀爺爺將大家召集在一起,講出了一番令它終身難忘的話:“麻雀一族雖然弱小,但仍有不輸于任何人的錚錚傲骨,寧死也不得淪為人類的跟寵!”
“寧死不得淪為人類的跟寵……”麻雀喃喃的重復著,望著眼前瑟縮著的雛兒,無形的淚水早已灌滿了它的心扉。聲聲無助的呼喚仍在耳畔回蕩,卻在命運的牢籠下脆弱的不堪一擊。悲痛的母親抬頭望向浩渺的蒼穹,那一如兒時般澄澈的天空此刻卻似乎正嘲弄著它的無助與渺小。人格的花朵盛開在生命與鮮血浸潤的土壤中,正如光明的背后總有黑暗如影相隨,此刻,麻雀無比清醒的認識到了這一點。掙扎良久,麻雀義無反顧的飛向了原野深處。
片刻后,它將一株毒草,輕輕地放在了雛兒身旁。
麻雀知道,這將是它此生,一次刻骨銘心的,無悔的選擇!
另一種選擇讀后感 篇3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20xx年寒假,我讀了內爾·諾丁斯著作的《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這是一本文筆獨特的書,讀后讓我陷入久久的沉思。
《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一書就從學校、家庭、社會三個維度闡述了應該怎樣培養孩子們學會關心。而這對于從事基礎教育的我來說,猶如久旱逢甘霖。
諾丁斯認為,教育最好圍繞關心來組織:關心自己、關心身邊最親近的人、關心與自己有各種關系的人,關心與自己沒有關系的人、關心動物、植物和自然環境、關心人類制造出來的物品、以及關心知識和學問。在這段概括全書主要觀點的話中,我發現:原來關心的順序應該是從人到環境,最后到知識學問的。這和我們中國的千年古訓“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替、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人、有余力、則學文?!辈皇遣恢\而合的嗎?
我認為關心自己是人類生存的首要條件,沒有熱愛生命的情感,沒有關心自己的能力,最終將帶給親人和社會沉重的災難和深深的遺憾。我想數學家陳景潤如果學會照顧自己,稍留心自己的生活和健康,他一定可以長壽延年,為國家和世界驗證更多的猜想。我想英年早逝的好干部沈浩,如果在投入的工作之余能關心自己的身體,哪怕是早晨喝一杯溫開水,上午吃一個蘋果,或是睡前燙燙腳,生命也許不會突然暗淡,留給人們的愧疚和遺憾揮之不去。我們不愿看到為了教育學生撇家舍業的教師,連自己最親愛的父母孩子都不關心的老師怎么能更好的關心別人?所以一個熱愛生命關心自己的老師才會感召一批熱愛生命、關心自己的學生。
從書中我體會到如果想要得到幸福,那就應該學會如何去關心他人。得到他人的關心是一種幸福,關心他人更是一種幸福。讓我們一起去關心他人,并因此得到幸福。每個人都不可能獨立存在這個世界上,那么這就需要互相幫助,你想,我現在幫了別人,那么以后我有困難了別人也就會來幫助我啊。
那么就需要多觀察一下周圍的人都是怎么關心你,人家是怎么關心別人的.,用心看,用心學,然后不自覺地自己就會用真心去對待別人,先從熟悉的人,朋友開始,和他們有了感情,就會理所當然地想對他們好了。
這使我想到了我們自己,作為老師,對學生的關心愛護不是無度的縱容,不是華麗漂亮的言辭,也不是虛無縹緲的承諾,更不是物質的給予,而應是發自內心地著眼于學生健康成長,培育學生健全人格的目標之上。作為教師,首先必須有一顆愛生之心,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處,只有關愛學生,才會尊重每一個學生,才會全面關心學生的成長,切實做到“愛生如子”。
如果世界是一間小屋,關心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么關心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盞明燈。被人關心是一種美好的享受,關心他人是一種高尚美好的品德。
讀了這本好書,讓我的心靈得到洗禮、情感得到升華,我會會把書中所體現的學會關心落實到我的生活和工作中去。
另一種選擇讀后感 篇4
今天,老師領我們學習了《凡卡》這一課,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凡卡9歲做學徒窮苦的悲涼命運,讀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安靜。
當我讀到凡卡做學徒的時候受到的各種熬煎時,我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似乎看到了凡卡他那骨瘦如柴的身體,一雙又小又細的光腳都凍的紅彤彤的,在想很心老板就是因為凡卡給小崽子搖搖籃的時候睡著了,老板就用皮帶抽打他。在想想我們做錯了一件事家長也不打我們,只是說了我們幾句,我們就跟大人翻臉,在往下讀我似乎看到了小凡卡的老板娘,也不給凡卡吃一點對象,每天只有一點面包,凡卡的老板還叫他睡在過道里,凍得他只打冷戰,在想想我們要什么有什么,天冷了家長又送來了棉衣、棉褲,在家里我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聽到聲聲召喚:"親愛的爺爺,發發慈悲吧!帶我分開這兒回家,回到我們村落里去吧!我在也受不住了!……我給你跪下了,我會永遠為你祈禱上帝。"這一幕幕悲涼的情景,那一聲聲悲悼的呼喊,就像尖刀刺痛著我的心,淚水不絕地在眼里打轉,我不禁想到了和本身同齡的孩子都在家里享受這快樂,我們就是怙恃的掌上明珠,是爺爺奶奶的心肝寶物,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摔著,我們真是身在
福中不知福,有一次媽媽給我做好了飯,她給我盛了一大碗米飯,她就去事情,我就偷偷的把飯到進了下水道,在學校里呢,有老師同學的輔佐,有一次我肚子疼,老師就不讓我跑步,還讓一個同學給我一塊上樓給我講故事,我們受到了一級的教育,教室里有電腦、電燈,老師嘔心瀝血的教我,讓我們吮吸了常識的營養,正從一個不懂事的孩子,長成了一個有常識的青少年;而凡卡呢,本該和我們一樣在教室里沐浴常識,可他卻在做苦工,何等可憐?。∷谠谝粋€俄國沙皇統治的時期,與我們比之上下,真是天壤之別!
當我讀到最后一節時,又不禁陷入了沉思,凡卡固然寄出了信,但是地點不詳細,爺爺是收不到的,就是收到了爺爺也不會來接凡卡,凡卡仍然是逃脫不掉孤傲、慘痛的糊口,我想:如果我,我來讓你坐光陰飛船,接你到我家來,讓你享受我能獲得的一切。當我讀完全文,掩卷沉思眼淚不住的流,但我是何等幸福、快樂呀!我應該珍惜這幸福的糊口,長大必然要做故國的棟梁之材。
另一種選擇讀后感 篇5
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內爾·諾丁斯于1992年出版的《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一書在購書網上竟然出現了缺貨登記的信息,雖然在僅有的一條讀者留言中寫道:“適合研究教育的人仔細品讀,有些晦澀。”但是讀過《2010年卷每周一讀》中推薦的這本書中的引言的人一定知道缺貨的原因,這位偉大的女教育家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和一個母親真心的體驗向我們闡述了關心教育模式的重要性以及關心所體現的人類道德的美好境界。我想這本書確實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研讀,也值得每一位母親細心品味。
諾丁斯認為,教育最好圍繞關心來組織:關心自己、關心身邊最親近的人、關心與自己有各種關系的人,關心與自己沒有關系的人、關心動物、植物和自然環境、關心人類制造出來的物品、以及關心知識和學問。在這段概括全書主要觀點的話中,我們可以發現:原來關心的順序應該是從人到環境,最后到知識學問的。這和我們中國的千年古訓“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替、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人、有余力、則學文?!辈皇遣恢\而合的嗎?
為什么我們的學生還在為取得一個完美的成績而奮戰題海?為什么我們的家長為了孩子能考得高分而費勁心力?為什么成績不不優的學生要背負喪失自信的重創?為什么考不上大學的孩子會成為父母的奇恥大辱?成績、分數,學生的命根、家長的自尊、教師的寶典、人才的標準……在這些墨守成規的社會準則和風潮中,中國的學生就像內爾教授說的一樣在遭受著近乎殘忍的學術訓練。
很難想象美國這個自由民主的國家也存在這樣的現狀和尷尬,也許是因為世界強國不能忍受做世界第二,美國的`孩子也有相當一部分列入了“我們不在乎你”的行列,所以,當美國的少女懷孕率、青少年自殺率、犯罪率急劇上升的時候,教育家開始探尋教育的問題出在哪里?《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一書就從學校、家庭、社會三個維度闡述了應該怎樣培養孩子們學會關心。而這對于中國的教育來說也如久旱逢甘霖。
關心自己是人類生存的首要條件,沒有熱愛生命的情感,沒有關心自己的能力,最終將帶給親人和社會沉重的災難和深深的遺憾。
為了母親對自己選擇職業的強硬態度而自殺的青年大學生,為了家庭貧困而自殺的女研究生……近年來,多少這樣年輕鮮活的生命隕落了,在無比偉大而尊貴的生命面前,這些孩子草率的選擇了放棄,全然不考慮親人會多么悲痛,社會有多么哀嘆。我想死去的人兒不關心自己,親人和社會也沒有關心她們的內心需求,在人類靈魂如此需要關心的時代,關心卻離我們日漸遙遠,所以悲劇層出不窮。
熱愛生命是人類最最基本的需求,教育必須喚醒這種需求。關心自己同樣是提高生命質量的根本,教育必須傳授這些技能。
我想數學家陳景潤如果學會照顧自己,稍留心自己的生活和健康,他一定可以長壽延年,為國家和世界驗證更多的猜想。我想英年早逝的好干部沈浩,如果在投入的工作之余能關心自己的身體,哪怕是早晨喝一杯溫開水,上午吃一個蘋果,或是睡前燙燙腳,生命也許不會突然暗淡,留給人們的愧疚和遺憾揮之不去。
我們不愿看到為了教育學生撇家舍業的教師,連自己最親愛的父母孩子都不關心的老師不是什么道德楷模;我們不欣賞孩子生病也顧不上照顧的老師,自己的孩子都不關心,如何去關心別人的孩子。讓學生看到自己的老師是多么愛自己的家人比背負老師如此盡心學生還不好好學習的責備要陽光的多。所以一個熱愛生命關心自己的老師才會感召一批熱愛生命、關心自己的學生。
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不生病的智慧》一書,書中介紹了很多自我保健、診療的方法,還把食物按照寒、涼、溫、熱進行分類,把飲食與健康的關系介紹的很透徹,書中說只要對自己的健康稍加留意,合理飲食調理,人類的平均壽命應該超過100歲。這本書我用了2天的時間就看完了,可是對我的震撼是強烈的,影響是深遠的。
另一種選擇讀后感 篇6
有幸拜讀了內爾·諾丁斯博士的《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我感到她的文筆獨特而引人入勝。其風格既顯示一個學者固有的嚴謹縝密,又不乏一個普通人的隨意和親切。在書中,她以多種身份與讀者交談:一個哲學家、一個前任數學教師、一個母親、一個充滿激情和愛心的人。她強調教育的道德意義,主張教育應該培養有能力、關心人、愛人也值得人愛的人。從這樣的教育目的出發,她以大量篇幅詳盡地描述了一個新的教育模式。學校課程必須圍繞關心來重新組織,學校必須充分重視學生發展的多樣性,建立一個充滿關心而不是競爭的環境,對學生的各種興趣和才能予以開發和培養。圍繞這一主旨,書中詳盡闡述了學校的主要目的在于教育學生學會關心--關心自己,關心身邊最親近的人,關心動物、植物和自然環境,關心人類制造出來的物品,以及關心知識和學問,關心人類創造的物質以及精神世界。她應用大量實例,特別是來自數學和藝術教學過程中的實例,來闡述她的觀點。
對于身為教師的我,一直覺得現在中國的教育有很大的問題,猶如諾丁斯尖銳地指出的一樣:年輕人正在接受的是一個“道德上貧困的教育”。但是我們自己卻又無法提出什么有建設性的意見,而她所認為的“在培養學生學術競爭力的同時,不能忽視學生本身,不能忽視他們的目的、焦慮和身處的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給我指明了方向。
中國的教育經歷了一種可悲的變化:所有的學生被強迫灌輸一個統一的標準課程,并且接受統一的標準化的考試。雖然遭到眾多富有遠見的教育理論家的反對,考試機構仍然控制著我們的學校生活。因此,社會、家長對學校的評價影響著我們的學校生活。
在學校里我們會過多的強調學習。所有的話題都離不開學生的學習。這樣過多的強調就在無形之中加深了孩子對成年人的不滿,他們抱怨大人們不關心他們。在任何地方都會聽到這樣的說法:教育是國家的根本,孩子是國家的未來等等??墒乾F在我們的教育是以學科教育為主,很難再花很多的時間去關心一下孩子本身。所以當我們的孩子遇到火災的時候,他到底會不會自己逃脫危險?我們可能也沒有真正去關心過。所有的防災演習都是應付性的,讓領導可以推脫責任的做法,而孩子們真正掌握與否則不在考慮的范圍內了。
“一個合乎道德的教育政策同人類興趣和能力的多樣性。我們不應該以民主和機會平等的名義而試圖讓所有的人都上大學。相反,應該教育所有學生尊重一切誠實勞動。為勞動而準備,為養育孩子而準備,為盡公民義務而準備,這是對每一個學生都重要的事情。”(第4-5頁)我們今天的中考、高考,似乎已經在“應該教育所有學生尊重一切誠實勞動”這一方面,漸漸地忽視了。中考、高考,漸漸成為可能決定一種社會地位、階級層次乃至財富資源分配的必需的渠道,是一個魔力巨大的篩選容器。殘酷的升學應試的競爭,學會關心只是變成了關心自我的前途與利益!學生們很少去想過別人的感受,甚至家人,也沒有考慮過,更何況老師、同學!這是不是當代中國教育的失敗?!
“如果一個學校要有一個主要的目標,用這個主要目標來建立和協調其他目標,那么,這個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們成為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這是一個偉大的任務,其他所有任務都應該為其服務。在培養學們學術競爭力的同時,我們不能忽略學生本身,他們的目的、焦慮和處身的各種各樣人際關系。我的觀點沒有反智主義的傾向,而是有關重新確定輕重緩急的問題。智力開發當然是重要的,但它不能成為學校的首要任務。”(第18頁)百育德為先。德育在我校也是相當看重的,但是我們德育的目標如果和當下的應試教育相沖突的時候,毫無疑問,現在總是選擇后者的。而我個人認:“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這比單純考試成績100分要更加重要!
“教室應該成為這樣一個地方:學生們在其中合法自由地展示和探索他們多種多樣的人生。伴隨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教師和學生共同生活和成長。我們必須追求人的`全面發展,這種追求不會壓抑和阻礙學生的智力發展。即使有這種妨礙的可能性,我們也應該愿意冒這種風險,因為我們更愿意看到學校培養出這樣的人:他們能夠與別人和平相處;他們善待自然環境;他們待人接物都追求一種理智與和諧。為了真正地改革教育,為了擺脫那種鐘擺似地循環往復,我們必須拋棄視學校首要任務為開發智力這樣地陳詞濫調。我們也必須放棄那種認為任何機構--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企業--都只有一個穩定的主要目標的觀點?!?第20頁)
教室不僅是學習知識的場所,也是合法自由地展示與探索多樣人生的空間,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生活和成長的樂園。這樣一種理想境界,在應試教育甚囂塵上的今天,是一種奢望。當學生成為了吞吐習題試卷的機器,當教師成為一種傳授應試技巧和標準答案的工具,人的全面發展,異化為了考試學科的全面發展,甚至心理輔導與成功勵志也蛻變為考取高分上名牌大學的宣教手段。當教師孜孜不倦地為開發學生應試智力而奮斗時,人的全面發展,就成了水中月、鏡中花。在如山似海的應試訓練中,我們能保護學習者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嗎?由此,我們不得不追問,當代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什么?僅僅是為了考取理想的大學嗎?
學校要致力于將每一個孩子養育成人。諾丁斯將學校工作比作養育一個由不同孩子組成的大家庭,關心成為這個過程的基礎和核心。每一個教師的主要任務就如同父母的責任--將每一個孩子養育成人。學校也不能只顧學術而忽略其他目標,哺育學生們的精神也相當重要。諾丁斯指出,如果不重視滿足孩子們對關心的需要,學校也難于實現其在學術上的目標。如果我們要使每一個孩子都學會關心,關心我們認為值得關心的事物,那么,我們必須首先關心每一個孩子。教育必須立足于培養有能力、關心人、愛人也值得人愛的人。
關心是人類的一種存在形式。關心是對生命的同情,是一瞬間的憐憫,是人世間所有的擔心、憂患和苦痛。但諾丁斯更強調:關心,意味著一種關系,它最基本的表現形式是兩個人之間的一種連接或接觸。兩個人中,一方付出關心,另一方接受關心。要使這種關系成為一種關心關系,當事人雙方都必須滿足某些條件。無論是付出關心的一方還是接受關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問題,關心關系就會遭到破壞。
學會關心的首要秘訣在于專注。專注在此并不意味著瘋狂或者癡迷,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和接受。當真正關心一個人,就會認真去傾聽他、觀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傳遞的一切信息。這種專注或者關注可能僅僅持續片刻,以后可能出現也可能不出現,但在任何關心的交流過程中,它都是關鍵因素。諾丁斯說:當一個陌生人向我問路,我們之間的交流就可能變成一種關心關系,即使這種交流的時間很有限。我專注地傾聽他的問題和需要,然后認真地回答他。當他接受了我的專注、認真和答案,這種關心的關系就完成了。
諾丁斯還批判了現代人的關心現狀:不關心(對任何人或事物都漠然視之),部分關心(關心知識、偉大事業、物質世界、動植物,卻對同類缺乏同情),偽關心(以關心的名義干危害他人的事情)。在此基礎上,她賦予關心全面的含義:關心自己,關心身邊最親近的人,關心與自己有各種關系的人,關心與自己沒有關系的人,關心植物和自然環境,關心人類制造出來的物品以及關心知識和學問,關心自己的精神生活。她還堅定的說:毫無疑問,作為教育者,我們的責任包括正視精神信仰問題。
無疑,諾丁斯是在用“關心”來治療千瘡百孔的教育。她認為,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讓人類活得智慧、道德和幸福。
如何具體地實踐關心教育?諾丁斯告訴我們,需要因地因人采用不同的策略:或嚴厲或溫柔;對嚴肅者要敬慕和尊重,對溫柔隨和的人可以通過擁抱;有時,關心只需幾分鐘的注意,有時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她提醒我們,智力上的注意力并非就能轉移到人際關系中去,很多智力高度發達的人對其他人和其他生命形式毫無興趣,漠不關心。
首先,以關心為基礎的教育并不反對智力開發?,F在的問題是,由于語文、數學、外語和科學已經成為普通高中錄取招生的工具,淪為選拔工具的課程變得越來越難;為使學生學習這些課程,學校壓縮、取消了一些“非考試科目”,而強迫所有學生專注于學習考試科目。教師也僅僅是為教本身而教。諾丁斯認為,這是一種控制哲學,它沒有教育上的根據。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學好我們教的任何東西,任何教學都應該從學生的目的、興趣和能力出發。應該保證教好對這些學科懷有特別興趣的孩子,但不應該將這些課程強加給所有孩子。作為一個數學教師,她說:“我不會根據一個人的數學才能去評判他的人生價值,也不相信有關微積分的知識是良好公民素質所不可缺少的。無數好人、優秀公民都不喜歡數學,都在數學面前犯難,那么為什么讓所有學生,不管他們的能力高低、愛好異同以及對未來的計劃如何,都在幾何與代數課程里掙扎呢?”不要一味地問,為什么沒有更多的學生對數學感興趣,應該問的是他們對什么感興趣和為什么。
多么值得尊敬的一位老師啊,也是多么超然的一位老師啊!同是身為老師的我,不敢這么去評判孩子,因為我自己的工作的評價就是體現在學生的成績上,如果學生考不好了,我自己可就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了。怎么還能這樣超然地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抱著關心的名義,說現在的一切學習都是為了讓你們將來不后悔?!吧賶巡慌Γ洗笸絺?”這樣的感慨,有關心的成分在,但是卻真實地更多的是先從自身利益出發的!試想,明知道很多學生讓他們都去學四門所謂的主課,而放棄了他們真正有發展潛力的,能讓今后人生更有用的優勢科目,但是為了升學率,你必須要鼓動所有的學生去考普高,去考大學。呵呵~多么諷刺的關心啊!無力啊!現在的老師!
雖然如此,但是還是有很多教師,盡自己的全力去愛學生,去關心學生,為了學生的作業、學生的疑問,她可以拋開自己的孩子耐心的先指導學生;為了學生的心理問題,她可以半夜仍和家長煲電話粥;為了學生的行為習慣差,她不惜一次次地家訪、電話聯系家長,甚至給學生做思想工作直到夜幕降臨,忘記吃飯!我們身邊還是有很多這樣盡責的老師,這樣關心學生的老師,只要教育體制真正改革,對老師、學生、學校的評價制度有了真正的改革,對人才的選拔有了真正的改革,我相信,用“關心”來治療千瘡百孔的教育是真正可行的!
另一種選擇讀后感 篇7
窗外,淅淅瀝瀝的雨聲隨著寒風襲來,屋內顯得寂寥和冷清,我坐在床前,眼睛望著窗外,眼淚簌簌地流了下來。
前幾天,和幾個朋友去騎車,在路上,我一不小心撞了石頭,從車上摔了下來,導致右手臂骨折,今天爸爸帶我去醫院檢查,醫生說:“要臥床靜養,最好不要碰關于樂器的東西了?!蔽衣犃撕?,晴天霹靂,連續幾天沒有出過房門。
不知過了多久,爸爸悄悄地走了進來,坐在我的床邊,輕輕地說:“孩子,我知道你心里難過,不能彈咱們就不彈,你可以嘗試著去學畫畫、唱歌,記住,你還有另一種選擇……”“什么另一種選擇,我不想聽!”我歇斯底里地沖爸爸喊道。爸爸沒有說什么,默默地帶上門,就離開了。
這幾天,我依然把自己關在屋里,默默地黯然神傷。
此刻,窗外的雨愈下愈大,雨點噼里啪啦地打在屋頂上,我靜靜的.聽著雨滴打在屋頂上的聲音,似乎聽出雨滴打出的音樂,似乎在為我傷心而撫慰我的心靈。雨聲有些急促,像出征前的進行曲,使人心神為之激昂,好像前方有十萬火急的軍機要去處理似的。
我似乎聽出音樂的美妙,我開始喜歡上了音樂,開始學著去唱歌。原來,聽音樂,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境界。
從那刻起,我懂得了爸爸說的“另一種選擇”我始終相信“道路前面還是道路,只是多了另一種選擇世上沒有什么東西是一成不變的此路走不通,可以選擇另一種?!?/p>
雨漸漸地小了,緩了,雨聲也只剩下滴滴答答的了……
另一種選擇讀后感 篇8
諾丁斯認為,教育最好圍繞關心來組織:關心自己、關心身邊最親近的人、關心與自己有各種關系的人,關心與自己沒有關系的人、關心動物、植物和自然環境、關心人類制造出來的物品、以及關心知識和學問。在這段概括全書主要觀點的話中,我們可以發現:原來關心的順序應該是從人到環境,最后到知識學問的。這和我們中國的千年古訓“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替、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人、有余力、則學文?!辈皇遣恢\而合的嗎?
為什么我們的學生還在為取得一個完美的成績而奮戰題海?為什么我們的家長為了孩子能考得高分而費勁心力?為什么成績不不優的學生要背負喪失自信的重創?為什么考不上大學的孩子會成為父母的奇恥大辱?成績、分數,學生的命根、家長的自尊、教師的寶典、人才的標準……在這些墨守成規的社會準則和風潮中,中國的學生就像內爾教授說的一樣在遭受著近乎殘忍的學術訓練。
很難想象美國這個自由民主的國家也存在這樣的現狀和尷尬,也許是因為世界強國不能忍受做世界第二,美國的孩子也有相當一部分列入了“我們不在乎你”的行列,所以,當美國的少女懷孕率、青少年自殺率、犯罪率急劇上升的時候,教育家開始探尋教育的問題出在哪里?《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一書就從學校、家庭、社會三個維度闡述了應該怎樣培養孩子們學會關心。而這對于中國的教育來說也如久旱逢甘霖。
關心自己是人類生存的首要條件,沒有熱愛生命的情感,沒有關心自己的能力,最終將帶給親人和社會沉重的災難和深深的遺憾。
為了母親對自己選擇職業的強硬態度而自殺的青年大學生,為了家庭貧困而自殺的女研究生……近年來,多少這樣年輕鮮活的生命隕落了,在無比偉大而尊貴的生命面前,這些孩子草率的選擇了放棄,全然不考慮親人會多么悲痛,社會有多么哀嘆。我想死去的人兒不關心自己,親人和社會也沒有關心她們的內心需求,在人類靈魂如此需要關心的時代,關心卻離我們日漸遙遠,所以悲劇層出不窮。
熱愛生命是人類最最基本的需求,教育必須喚醒這種需求。關心自己同樣是提高生命質量的根本,教育必須傳授這些技能。
我想數學家陳景潤如果學會照顧自己,稍留心自己的生活和健康,他一定可以長壽延年,為國家和世界驗證更多的猜想。我想英年早逝的好干部沈浩,如果在投入的工作之余能關心自己的身體,哪怕是早晨喝一杯溫開水,上午吃一個蘋果,或是睡前燙燙腳,生命也許不會突然暗淡,留給人們的愧疚和遺憾揮之不去。
我們不愿看到為了教育學生撇家舍業的教師,連自己最親愛的父母孩子都不關心的老師不是什么道德楷模;我們不欣賞孩子生病也顧不上照顧的老師,自己的孩子都不關心,如何去關心別人的孩子。讓學生看到自己的老師是多么愛自己的家人比背負老師如此盡心學生還不好好學習的責備要陽光的多。所以一個熱愛生命關心自己的老師才會感召一批熱愛生命、關心自己的學生。
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不生病的智慧》一書,書中介紹了很多自我保健、診療的方法,還把食物按照寒、涼、溫、熱進行分類,把飲食與健康的關系介紹的很透徹,書中說只要對自己的健康稍加留意,合理飲食調理,人類的平均壽命應該超過100歲。這本書我用了2天的時間就看完了,可是對我的震撼是強烈的,影響是深遠的。
另一種選擇讀后感 篇9
最近讀了這樣一本書《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剛看到題目就被吸引,關心,何為關心?關心就是把人或事物常放在心上,重視和愛護。字面上的意思好懂,可是怎樣去關心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呢?內爾·諾丁斯博士在書中就為我們做了解答。
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公共學前教育的主張開始,世界各個地方的教育家開始關注和研究學前教育,到1840年,福祿倍爾創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兒園,大家開始培養和關心孩子在學前教育時期的各項能力的發展,再到1923年陳鶴琴創辦了我國最早的幼兒教育實驗中心——南京鼓樓幼稚園,我國也開始了自己研究和培養優秀的幼兒,近些年,國家對學前教育更加重視,大力培養優秀的教師和給孩子一個創造一個有趣健康的學習環境。這些無不是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
在之前的幼兒園教育中,很多的教學活動都偏于小學化,呆板的老師、機械化的語言,很難培養出孩子多方面發展的能力,書中有這樣一段話“雖然人文教育不是某種職業的訓練,卻是某些職業的訓練。普通教育成了為孩子升入大學作準備的教育。這種實踐的結果是,大多數孩子既沒有得到任何有實際價值的知識或者技巧,也沒有養成一種對未來最終要做的工作的欣賞和喜愛。相反,他們很有可能學會一種對體力勞動者的鄙視,這種鄙視也有可能指向他們自己?!睘槭裁磿囵B出這樣一些有負面思想的孩子呢?我想這一切都與老師對孩子的關心和愛不夠,如果想讓一個孩子成為一個有愛心會關心他人的人,首先作為他們老師的我們,要先學會關心他們和愛護他們,并且信任他們,書中還寫道“撫養孩子和教育學生都需要時間,都需要一種互動關系和連續性。二者要想成功,都必須從構建信任關系開始,并且持續維護和完善這種信任關系。
現在學生們最大的抱怨就是:“沒有人關心我們!”他們感覺自己游離于學校功課之外,與教師們也格格不入。世界在他們眼里充滿困難和敵意。他們如浮萍一樣四處飄蕩。然而同時,大多數教師們都勤勤懇懇地工作,并且聲稱他們心里裝著學生。教師們也許確實愿意關心學生,這很重要。但問題在于,他們無法與自己的學生成功溝通,建立關心和被關心的雙邊關系?!?/p>
諾丁斯在書中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探討了這個以“關心”為核心的新教育模式所涉及到的各種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問題,也啟發了我,讓我反思,我對孩子們的關心夠嗎?對孩子關心的方式對嗎?我是否是把他們當做我自己的孩子來愛護呢?關心并不是嘴上隨便說說的“我關心你呀,我是為你好”而是真的發自內心,諾丁斯也在書中告訴我們“我們無需告誡學生去關心,我們只需與學生建立一種關心的關系,從而來演示如何關心。…關心他人的能力高低或許取決于有多少被關心的經歷。即使一個孩子年齡太小,不能成為一個關心者,他也可以學會如何成為一個被關心者。”
我們身邊的人會因為你的態度而選擇怎樣對待你,那我們身邊的孩子也會因為我們對待他的態度學會對待別人。教育孩子并不是要讓他們學會多少多少的唐詩認識多少多少的字,關心孩子和讓孩子學會關心,也是教育的另一種模式。
另一種選擇讀后感 篇10
大家讀過《十五從軍征》和《夜鶯之歌》吧?我讀了以后覺得對戰爭和兵士有了些看法。
從前,德國在風光宜人的波蘭南部修了一座巨大的殺人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直至1945年,四百萬人民死在這兒,卷子上那篇文章中可憐的安妮。弗蘭克就是這其中的一員。
德國為何如此瘋狂?是由于他們內心中黑暗邪惡、榮華富貴吞噬了鮮紅的心靈,撕咬了每個人應有的良知,從此毀滅感殺戮感霸占了心靈,心硬了,血冷了,他們一味地奪去千千萬萬人的幸福和生命,企圖只留自己殺死別人,我多恨德國士兵又多可憐他們哩!現在奪去了屬于別人,殺死別人,將來他們也會被干掉的!
稱呼那些二戰的劊子手,不應用“他們”,而要用“它們”,為什么?一個人,是有感情和良知的,心是用血肉筑的,這些野獸心已經由血肉變成鐵石,感情完全消失,還配得上“人”這個字嗎?
舉世震驚的南京大屠殺,殺人魔王海德里希等,法西斯的暴行人們會忘嗎?
戰爭是什么?就是喪盡天良地奪走數千萬人的一切!希特勒親手將自己祖國母親和德國人民推入災難,他也已步入罪惡的深淵!
今天人們回顧過去,看看曾經的八年抗戰和二戰帶來的損失,就為了一天:珍惜和平,拒絕戰爭!
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可并不代表就不會爆發戰爭!因此,我們要用功學習,將來報效祖國,反對戰爭!
另一種選擇讀后感 篇11
曾無數次地在思想上用“如果”來選擇我的出身。沒想到到了真正可以選擇的時候,我卻發現還有太多的牽絆,有太多的不舍,所以仍選擇了我熟悉的這個城市,這個家……
——題記
也許你沒想到——我有沒想到,有重新選擇出身的機會,我仍會選在那個時候,那個地點,那個家出生。
作出這個決定——因為親情。至今,我才發現我愛這個家,深深的愛。忘不了,我剛出生爸爸眼里的欣喜與寵愛;
忘不了,長大了媽媽仍有的一句句叮嚀;忘不了,在那個不大但很溫馨的屋子里發生的一切的一切……我的家不大,不金碧輝煌,但爸爸、媽媽和我在那里有著忘不了的愛,應該那就是家的真正含義吧:一個溫馨但不需要多大的地方。應該,就是仍依戀媽媽漫溢寵溺的眼神;
應該,就是放不下爸爸那雙有力的大手;應該,就是放不下那屋子里的歡樂。最終,我仍選擇在這兒——應該就是放不下那份親情。
作出這個決定——因為友情。離不開朝夕相處的的同學;
離不苦口婆心的老師;離不開有美好回憶的校園。在這兒,承載著多少童年的歡樂,成長的記憶,青春的夢想。我愛和我朝夕相處了6年的小學同學,愛剛剛新結識的初中同學,就像魚離不開水,人離不開氧。我有些貪戀吧,貪戀那一份份純真的友情,貪戀朋友握過的.手的溫度。我選擇了這兒——就是貪戀那些不能忘的友誼。
作出這個決定——因為記憶。無法拋開過去的種種,重新選擇;無法凍結原先腦海的種種;無法風化這片土地上擁有的一切的一切。我仍離不開,仍在這兒——因為記憶那些凍結不了的記憶。
我想,我無法做一只能自由飛翔風箏吧,不能想到哪兒就到哪兒,因為還有一根線牽著我,那里面有親情、友情和無法割舍的記憶。也許,現在的城市才是我的天堂,擁有現在的一切就是我們的夢想,活在自己的夢想里就是飛翔!我終究還是沒有權利選擇的吧,因為有太多的過去。如果真的要選擇,那我仍要在我的夢里飛翔,永遠在屬于我的一片天飛翔!
另一種選擇讀后感 篇12
《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該書出自美國斯坦福大學榮譽教授內爾·諾丁斯博士之手。身為美國教育學會主席的內爾·諾丁斯博士盡二十年的學術努力,提出了重視生命差異,關注師生關系對于學生的關懷意識和能力培養的關懷倫理學以及關懷取向的教育思想。該書應該是先生此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在過去的十幾年里,不光是中國,在美國的學校中,所有的學生都被灌輸標準的課程,然后接受標準化的考試。雖然很多教育家都對這種模式提出了反對,但是該機制仍然控制著我們的學校。改革者們試圖突破這種受考試所左右的課程設置,代之以一個更加關注學生綜合發展的教育。但是,改革嘗試往往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抵制。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有能力、關愛人也值得人愛的人。為了實現這一目的,"關心"必須主導學校課程。孩子們應該學會如何關心作為物質和精神結合體的自我,如何關心身邊的和遠在他鄉的人,如何關心動物、植物和地球,如何關心人類創造的物質世界,以及如何關心各種學科知識。
《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倡導的就是一種"關心"教育,作者在引言中指出了關心和被關心是人類基于動物本能的一種需要,但是在現今這種社會,關心和被關心仿佛成了一種奢侈品,人們之間變成越來越冷漠,人們渴望多一點關心,呼喚一種充滿關心的新型人際關系。
但是這種以"關心"為基石的社會模式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那就需要我們從孩童時代就要進行關懷的這種教育,可以這么說,少年時代的教育決定了社會的走向。我們培育怎樣的人,怎么培育這樣的人,這是社會的問題,更是教育的問題。顯然,我們目前的教育目標并不是培養會關心的人,而是近乎殘忍的學術訓練。我并非主張不要學術,我們需要重新分清孰重孰輕。所有孩子都應該學會關心他人,也都應該學會關心其他生命或事物。
圍繞關心來組織教育,這是諾丁斯教育思想的中心主張,也應該成為我們教育改革包括教育研究的出發點。諾丁斯的教育思想則超越了對教育概念的狹隘理解,認為"關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提出從關心的角度來組織教育,把學會關心提升為學校教育的最為重要的使命。
然而,學會關心并非輕而易舉,不恰當的關心會適得其反?,F在學生們最大的抱怨就是:"沒有人關心我們!"他們感覺自己游離于學校功課之外,與教師們也格格不入。世界在他們眼里充滿困難和敵意。他們如浮萍一樣四處飄蕩。家長、教師如何正確地將關心傳遞給孩子,決定著關心關系能否確實地建立起來。正如諾丁斯所言:
"如果關心以不被學生們接受的方式出現,那么它也不可能被學生們認識到。如果父母體罰孩子,還認為那是為孩子好的話,孩子可能會懷疑其他一切關心他的努力。這種情況給教師的工作帶來更大的困難。教師需要更認真地傾聽和理解孩子。身為教師的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學會接受關心。如果一個孩子在進入小學時還沒學會如何接受關心,那么這個孩子的人生將處于危險之中。他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包括學術上的。除非他學會對他人的關心進行恰當反應,否則,他不可能健康地長大,更不可能學會關心別人。"
我的'中心主張是,應該更好關心學生,傾聽他們的心聲,正確的引導各類學生,比如那些對某學科懷有特殊興趣的,可以深入到那個學科內,而對其他大多數學生,我們的目的是為不同的學生提供因人而異的教育。教育應該圍繞關心主題來重新組織。關心,而非傳統學科,應該成為教育的中心。普通教育應該面向所有的學生,指導他們關心自我,關心身邊的人,關心世界上所有的人,關心動植物,關心人類創造的物質世界,關心知識和學問。以關心為核心的道德人生應該成為教育的主要追求。這個目的并不與學生的智力發展或者學術進步相抵觸,相反,它為智力和學術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師生合作必須成為現實。
-
更多精彩的另一種選擇讀后感,歡迎繼續瀏覽:另一種選擇讀后感